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_(60)团簇与Si(111)面碰撞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延龄 黄红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1-33,共3页
利用普适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不同入射条件下Si60团簇与Si(111)面的碰撞机理,结果表明Si60分子是"非弹性分子",入射角度对碰撞结果有重要影响,Si60分子易和Si(111)面发生化学反应,其保持结构特性吸附于Si(111)表面... 利用普适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在不同入射条件下Si60团簇与Si(111)面的碰撞机理,结果表明Si60分子是"非弹性分子",入射角度对碰撞结果有重要影响,Si60分子易和Si(111)面发生化学反应,其保持结构特性吸附于Si(111)表面的能量域值在50~80eV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团簇 碰撞 入射角 域值 化学反应 表面 SI(111) 生化 利用
下载PDF
Si_(10)团簇与Si(111)面碰撞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尹钊 李延龄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5-819,共5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Si1 0 团簇与Si( 1 1 1 )表面碰撞的微观过程 .研究了入射动能在 1 0~ 60eV之间的碰撞过程 ,给出了不同时刻体系的原子位置的微观状态图 .结果表明 :Si1 0 与Si( 1 1 1 )面碰撞时 ,吸附在晶体表面...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Si1 0 团簇与Si( 1 1 1 )表面碰撞的微观过程 .研究了入射动能在 1 0~ 60eV之间的碰撞过程 ,给出了不同时刻体系的原子位置的微观状态图 .结果表明 :Si1 0 与Si( 1 1 1 )面碰撞时 ,吸附在晶体表面的能量域值为 2 0eV ,替位域能为 30eV ,损伤域能为40eV ;入射能量大于 5 0eV时 ,晶体表面严重损伤并且在 60eV时 ,发现在外延层有Si7团簇生成 ;Si1 0 团簇保持其结构特性吸附在Si( 1 1 1 )表面 ,需要的最佳能量在 1 0~ 2 0eV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团簇 碰撞 外延生长
下载PDF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研究硅团簇(n=20)的稳定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方云团 管荷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7-29,共3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硅团簇(n =2 0 )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结构,分析并比较了它们的构型和结合能的大小,结果发现模拟退火温度在 1 70
关键词 硅团簇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模拟退火
下载PDF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C_(60)分子的旋转运动
4
作者 方云团 罗成林 吕捷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8-50,共3页
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 C60 分子的旋转运动 ,定量地获得其特殊的化学键所能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和每个 C- C键的最大结合力分别为 2 .8× 10 -9N和 4 .6 2× 10 -9N.
关键词 结合力 碳60 旋转运动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纳米硅管的稳定结构
5
作者 李延龄 尚游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退火方法模拟研究了纳米硅管(SiNT)的稳定结构和基态能量,结果表明:几何结构特征对纳米硅管的结合能有重要影响,平均键长为0.236 4 nm,表面为双层原子面,具有很高的亚稳性,锯齿型管比扶手椅型管的原子结合能大0.051...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退火方法模拟研究了纳米硅管(SiNT)的稳定结构和基态能量,结果表明:几何结构特征对纳米硅管的结合能有重要影响,平均键长为0.236 4 nm,表面为双层原子面,具有很高的亚稳性,锯齿型管比扶手椅型管的原子结合能大0.051 eV/atom,SiNT(m,m)(m=2-4)不具有管状结构,SiNT(2,2)可以作为单元形成硅纳米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管 模拟退火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硅团簇的结构及生长模式——紧束缚分子动力学:Si_(11)—Si_(32)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玉真 罗成林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2-595,共4页
采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硅团簇的结构 ,通过比较它们的结合能来确定基态结构 ,最后描绘出不同尺寸所对应的径向分布函数、角分布函数 .模拟表明硅团簇在n =2 7处发生结构转变 ,从结构图上看 ,是由扁长结构向近球形结构转变 .从径向分... 采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硅团簇的结构 ,通过比较它们的结合能来确定基态结构 ,最后描绘出不同尺寸所对应的径向分布函数、角分布函数 .模拟表明硅团簇在n =2 7处发生结构转变 ,从结构图上看 ,是由扁长结构向近球形结构转变 .从径向分布函数图像、键角分布函数图像上也可以得到团簇结构在n =2 7处发生了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团簇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模拟退火 基态结构 径向分布函数 角分布函数 扁长结构 近球形结构 键角分布函数
原文传递
硅团簇熔化行为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坚 王绍青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854-2858,共5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硅团簇Sin(n =5— 10 )的熔化行为 .给出了团簇熔化潜热和熔点随团簇尺寸的变化关系 ,表明团簇熔化潜热和熔点强烈依赖于团簇的原子数 .计算结果表明硅团簇熔化机理与金属团簇熔化有很大不同 ,金属小团...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硅团簇Sin(n =5— 10 )的熔化行为 .给出了团簇熔化潜热和熔点随团簇尺寸的变化关系 ,表明团簇熔化潜热和熔点强烈依赖于团簇的原子数 .计算结果表明硅团簇熔化机理与金属团簇熔化有很大不同 ,金属小团簇的熔化是一个从低温类固态向高温类固态转变的过程 ,在转变温区 ,类固态和类液态处于动力学共存 ,而硅团簇在转变温区则是处于一种中间态 ,这种中间态既不是类固态又不是类液态 .比较了用不同计算方法和定义方法所得硅团簇熔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硅团簇 熔化潜热 熔化行为 熔点 力学量子尺寸效应 模拟半导体材料结构
原文传递
分子动力学模拟单壁碳纳米管的轴向焊接(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海宏 宋长青 +2 位作者 朱海峰 王坤赤 汤敏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8-153,共6页
采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两个不同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轴向焊接过程。发现焊接过程会形成一些新的C-C键,但这些键的形成并不是瞬间、同时完成的,小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会围绕一个最先形成的C-C键以与两管轴平行的一条直线为轴旋... 采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两个不同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轴向焊接过程。发现焊接过程会形成一些新的C-C键,但这些键的形成并不是瞬间、同时完成的,小口径的单壁碳纳米管会围绕一个最先形成的C-C键以与两管轴平行的一条直线为轴旋转;同时通过模拟还首次发现这些新形成的C-C键在焊接过程中会促使两个单壁碳管在径向上产生一个明显的约为0.317nm的位移。从最终结构可以看出两个单壁碳管的部分碳原子在管的一侧会形成一个良好线性关系。焊接过程中发生的这些现象可能影响最终结构的物理、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旋转 线性 连接
下载PDF
Si_6团簇与Si(111)表面碰撞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延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24-27,共4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Si6团簇与Si(111)表面碰撞的微观过程 .结果表明 :Si6团簇在表面再构并吸附的能量阈值为 10eV ,损伤域能为 6 0eV .通过对碰撞结果的讨论得到了改变轰击能量可以控制外延生长的结构的结论 .
关键词 Si6团簇 SI(111) 表面碰撞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碰撞模拟 外延生长 微观过程
下载PDF
碱金属团簇碰撞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徐秀莲 陈红霞 +1 位作者 周朋霞 曾祥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46,共4页
采用距离相关紧密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研究了钠原子团簇的碰撞动力学行为 .研究得出 ,对Na6(3D) +Na8系统 ,碰撞参数为b =9a0 时 ,对应于深度非弹性碰撞过程 (DIC) ,在b =13a0 时 ,则对应于准弹性碰撞过程 .另外 ,得到碰撞过程中存... 采用距离相关紧密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研究了钠原子团簇的碰撞动力学行为 .研究得出 ,对Na6(3D) +Na8系统 ,碰撞参数为b =9a0 时 ,对应于深度非弹性碰撞过程 (DIC) ,在b =13a0 时 ,则对应于准弹性碰撞过程 .另外 ,得到碰撞过程中存在转动 ,其能量大小与碰撞能量Eproj/n以及碰撞参数b均有关系 .随着Eproj/n的增大 ,相对转动减小 ;随着b的变化 ,转动能量先增大后减小 .在b =7a0 时转动最大 ,最大转动能量可达总能量的十分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原子团簇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型 相对转动 深度非弹性碰撞
下载PDF
不同初始温度时Na_8+Na_8团簇碰撞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王锋 张丰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3-410,共8页
采用距离相关紧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在不同初始温度T0 =0 .0 2K、50K、10 0K、2 0 0K、30 0K、4 0 0K时 ,对Na8+Na8在质心系轰击能量为 0 .0 12 5eV/n的中心碰撞时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团簇碰撞动力学与初始温度密切相关。在... 采用距离相关紧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在不同初始温度T0 =0 .0 2K、50K、10 0K、2 0 0K、30 0K、4 0 0K时 ,对Na8+Na8在质心系轰击能量为 0 .0 12 5eV/n的中心碰撞时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团簇碰撞动力学与初始温度密切相关。在T0 <10 0K时 ,初始温度不影响反应动力学 ,而在T0 =4 0 0K时将对反应动力学有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温度 原子团簇碰撞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碳团簇结构的紧束缚理论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洪亮 刘玉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7-59,共3页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方法研究了碳团簇Cn(n =2~ 8)的结构和能量 ,通过与前人工作结果的比较 ,发现本理论方法的结果与abinitio方法计算的结论相符 .因此 。
关键词 碳团簇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模拟退火 能量 基态结合能 abinitio方法
下载PDF
小碳团族链状结构的紧束缚理论方法
13
作者 曹洪亮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17-18,35,共3页
本文作者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方法研究了小碳团族(Cn(n=2-5))的链状结构性质和能 量,通过与前人工作结果(C2-C5)的比较,发现本理论方法的结果相当精确地再现了Abinitio方法计算的结论。 因此,证明了紧束缚方法对于碳团族研究... 本文作者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方法研究了小碳团族(Cn(n=2-5))的链状结构性质和能 量,通过与前人工作结果(C2-C5)的比较,发现本理论方法的结果相当精确地再现了Abinitio方法计算的结论。 因此,证明了紧束缚方法对于碳团族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碳团族链状结构 束缚理论 束缚方法 碳团族研究 原子团族 结构性质 能量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一种可能的单壁碳纳米管成核机制
14
作者 罗成林 蔡琳晖 何向东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成核机制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气液固体模型
下载PDF
Na_n(5≤n≤10)小团簇相变
15
作者 张超 张丰收 杨永栩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4-848,共5页
采用紧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对Na_n(5≤n≤10)小团簇的键长涨落、势能、热容量等熔化性质在50 K~1500 K温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发生两次相变,一种在230 K~300 K的温度范围内,依次有块体玻璃态转变;一种在550 K~870 K温度... 采用紧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对Na_n(5≤n≤10)小团簇的键长涨落、势能、热容量等熔化性质在50 K~1500 K温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发生两次相变,一种在230 K~300 K的温度范围内,依次有块体玻璃态转变;一种在550 K~870 K温度段,依次经历了熔化相变.同时也得到随着团簇体系的减小,势能由下向上排列的曲线,即体系的势能由低变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原子团簇 相变 束缚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辐照导致钨表面的溅射现象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化雪敏 何海燕 +3 位作者 丁文艺 丁锐 陈俊凌 潘必才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7-82,I0002,共7页
采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高能粒子辐照导致钨表面的溅射和结构损伤.结果显示,当PKA能量高于200eV且入射角度大于65°时开始产生溅射原子,当入射角度在45°-65°之间时,钨表面因受辐照而导致的空位数目... 采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高能粒子辐照导致钨表面的溅射和结构损伤.结果显示,当PKA能量高于200eV且入射角度大于65°时开始产生溅射原子,当入射角度在45°-65°之间时,钨表面因受辐照而导致的空位数目最少.因此,当PKA入射角度取在45°-65°之间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辐照导致的钨表面的结构损伤.还发现钨表面含有间隙原子时会加剧表面原子溅射,而包含空位原子且PKA取在空位附近时则会抑制表面原子的溅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溅射 钨表面 第一壁材料 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Si_(60)团簇与Si(111)面斜撞的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延龄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76-78,82,共4页
利用普适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Si60团簇与Si(111)面的有角度碰撞机理,结果表明:整个碰撞过程反弹、结构重构和弛豫等过程,入射角度对碰撞结果有重要影响,Si60分子易和Si(111)面发生化学反应.在斜碰下随入射动能的增大,e(碰撞的非... 利用普适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Si60团簇与Si(111)面的有角度碰撞机理,结果表明:整个碰撞过程反弹、结构重构和弛豫等过程,入射角度对碰撞结果有重要影响,Si60分子易和Si(111)面发生化学反应.在斜碰下随入射动能的增大,e(碰撞的非弹性程度)值增大,Si60团簇保持结构特性吸附于Si(111)表面的能量域值在50~70 eV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60团簇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碰撞
原文传递
Giga- and terahertz-range nanoemitter based on peapod structure
18
作者 Michail M. Slepchenkov Anna S. Kolesnikova +4 位作者 George V. Savostyanov1 Igor S. Nefedov Ilya V. Anoshkin Albert G. Nasibulin Olga E. Glukhova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595-2602,共8页
我们为十亿范围和兆兆赫范围波浪建议 nanoemitter 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基于与 chiral 索引包括碳 nanotube 的 peapod 结构(10, 10 ) 。三包含了,部分, polymerized fullerene C <sub>60</sub> 分子和断然控告的 C <... 我们为十亿范围和兆兆赫范围波浪建议 nanoemitter 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基于与 chiral 索引包括碳 nanotube 的 peapod 结构(10, 10 ) 。三包含了,部分, polymerized fullerene C <sub>60</sub> 分子和断然控告的 C <sub>60</sub> fullerene 在 nanotube 内被套住。控告的 fullerene 和放射频率的运动用一个外部电场被控制。在 0.36 THz 的频率的稳定的兆兆赫放射与 10 V/m 的一个外部电场在 300 K 被生产。在千兆赫范围的稳定的放射在 10 V/m 下面与一个电场在 50 K 被观察。理论模拟被摩尔期电码潜力与对货车 der Waals 相互作用的描述用紧密绑定的分子的动力学方法执行。理论模型描述的系统试验性地被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结构 豆荚 紧束缚分子动力学 C60分子 辐射频率 MORSE势 碳纳米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