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紫菀的本草沿革及现代资源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
作者 郭伟娜 程磊 牛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4期9943-9944,9947,共3页
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的方法,从本草沿革、资源分布、资源化学、种质变异及分子系统等方面对中药紫菀的本草学和现代资源研究进行综述,并实地调查亳州道地药材紫菀种质资源概况,其中正品紫菀为紫菀属紫菀的根和根茎,主要为栽培品。近... 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的方法,从本草沿革、资源分布、资源化学、种质变异及分子系统等方面对中药紫菀的本草学和现代资源研究进行综述,并实地调查亳州道地药材紫菀种质资源概况,其中正品紫菀为紫菀属紫菀的根和根茎,主要为栽培品。近些年亳州紫菀栽培种质质量下降;地方习用品种来源于紫菀属和橐吾属部分植物,种类繁多。中药紫菀优质种源选取、药材质量控制、分子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 ) 资源 研究
下载PDF
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与其药用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伟娜 纪霞 +3 位作者 朱晓雨 王婧 朱月健 程磊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0期38-42,共5页
采用称重法分别称量单株紫菀(Aster tataricus)根、根茎和母根的重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单株药用部位的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探讨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与入药部位的主要药用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根... 采用称重法分别称量单株紫菀(Aster tataricus)根、根茎和母根的重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单株药用部位的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探讨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与入药部位的主要药用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根茎、母根的重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6.7%、53.29%、38.6%,药用成分紫菀酮、槲皮素、山萘酚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27.53%、48.42%、38.57%,紫菀酮的含量与根和根茎的重量比显著相关;山萘酚含量与根重显著相关。由此显示:根与根茎的重量比可作为衡量紫菀药材品质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根茎 紫菀 山萘酚
下载PDF
河北道地药材紫菀中总黄酮的荧光分析
3
作者 冯俊霞 陆敏 +1 位作者 郭瑞霞 戚秀菊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323-3325,3329,共4页
以槲皮素为标准品,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材紫菀(Aster tataricus L.f.)中总黄酮含量,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51×10-7g/L,线性回归方程为y=531.840 48x-3.544 48,相关系数R2=0.999 03,线性范围为6.7×10-6~6.0×10-4g/L;... 以槲皮素为标准品,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材紫菀(Aster tataricus L.f.)中总黄酮含量,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51×10-7g/L,线性回归方程为y=531.840 48x-3.544 48,相关系数R2=0.999 03,线性范围为6.7×10-6~6.0×10-4g/L;紫菀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4.896×10-3g/L,样品测定的RSD为0.92%,平均回收率为93.19%。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可以为中药材紫菀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总黄酮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紫菀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迟阳 李升 魏书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0期5025-5027,共3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条件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根腐病菌对不同碳源的吸收效果依次为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乳糖>淀粉,即非还原糖>还原糖... 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条件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根腐病菌对不同碳源的吸收效果依次为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乳糖>淀粉,即非还原糖>还原糖,单糖>二糖>多糖,最适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蔗糖;对不同氮源的吸收效果依次为硝酸钾>硝酸铵>谷氨酸>天门冬酰胺>硝酸钠>丙氨酸>尿素>氯化铵>硫酸铵,即硝态氮和氨基酸>尿素>铵态氮,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氮源为硝酸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根腐病菌 碳源 氮源
下载PDF
HS-SPME-GC-MS对紫菀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韩蔓 江汉美 郑颖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3期132-136,共5页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菀生品中检测出85个峰,鉴定出7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2.66%;从蜜炙品中检测出75个峰,...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菀生品中检测出85个峰,鉴定出7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2.66%;从蜜炙品中检测出75个峰,鉴定出6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0.54%,且二者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36种。紫菀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较为相似,但其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试验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蜜炙品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质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去除花蕾对紫菀药用器官根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梁玥怡 何淑婷 朱志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1920-1921,1924,共3页
[目的]研究去除花蕾对紫菀药用器官根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药用植物紫菀为研究对象,以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4组花蕾的去除数量分别为0、10、20和30个/株,比较其药用器官根系生长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去除花蕾数的增多,单... [目的]研究去除花蕾对紫菀药用器官根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药用植物紫菀为研究对象,以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4组花蕾的去除数量分别为0、10、20和30个/株,比较其药用器官根系生长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去除花蕾数的增多,单株根系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根系产量均明显增大。在试验的种植密度下,4种花蕾去除水平单位面积的根系产量分别为10 075.5、10 439.8、10 967.4和11 997.6 kg/km2。在去除数量达到30个/株(约为单株花蕾数的75%)时,单位面积根系产量有大幅增长,但去除20个/株和30个/株处理之间在根系产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紫菀的生殖生长对根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性影响。在大田种植紫菀时,与不摘除花蕾相比,采用人工摘除50%~75%的花蕾,可使根系产量提高9.0%~18.6%。[结论]试验揭示了紫菀生殖器官耗损对其药用器官生长的影响,为田间种植紫菀获得较高的药用器官产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花蕾去除 药用器官产量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对紫菀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迟阳 李升 魏书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2期5613-5615,共3页
探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腐病病菌生长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下紫菀根腐病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15~35℃病原菌均可以生长,较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为25~3... 探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腐病病菌生长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下紫菀根腐病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15~35℃病原菌均可以生长,较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为25~30℃。不同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24 h连续黑暗处理的菌落生长势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根腐病菌 温度 光照 生长速率
下载PDF
Calibration of ASTER and ETM + Imagery Using Empirical Line Method——A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of Hajjah, Yemen
8
作者 ALI M. Qaid BASAVARAJAPPA H T +1 位作者 RAJENDRAN S ASHFAQ S A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This study is aimed at using the Empirical Line Method (ELM) to eliminate atmospheric effects with respect to visible and near infrared bands of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 This study is aimed at using the Empirical Line Method (ELM) to eliminate atmospheric effects with respect to visible and near infrared bands of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 and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ETM+) data. Two targets (Amran limestone as light target and quartz-biotite-sericite-graphite schists as dark target), which were widely exposed and easy to identify in the imagery were selected. The accuracy of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ethod was evaluated from three targets (vegetation cover, Amran limestone and Akbra shale) of the surface reflectance. 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 (ASD) FieldSpec3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pectra of target samples. ETM+ data were less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ic effect when compared to ASTER data. Normalized differences vegetation indices (NDVI) displayed good results with reflectance data when compared with digital number (DN) data because it is highly sensitive to ground truth reflectance (GTR). Most of the difference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calibr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ASTER and ETM+) were absorbed in the SWlR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 aster ETM+ GTR FieldSpec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