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重絮凝的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性能及絮凝机制
1
作者 王洪江 杨亚楠 郭佳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97-3608,共12页
为探索新型絮凝工艺,解决超细尾砂浓密效果不佳的工程难题,引入双重絮凝技术。首先,开展单一絮凝工艺的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絮凝剂种类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效果的影响;其次,将不同絮凝剂进行组合,进行双重絮凝实验,研究双重絮凝工艺的影响... 为探索新型絮凝工艺,解决超细尾砂浓密效果不佳的工程难题,引入双重絮凝技术。首先,开展单一絮凝工艺的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絮凝剂种类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效果的影响;其次,将不同絮凝剂进行组合,进行双重絮凝实验,研究双重絮凝工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对比2种工艺的絮凝浓密效果;最后,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和显微镜研究尾砂絮体的粒度与结构变化,探索双重絮凝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铅锌矿的超细尾砂时,双重絮凝工艺能够综合2种聚合物的优点,在絮凝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絮凝机制,显著降低上清液浊度(<30×10^(-6)),并获得较快的尾砂沉降速度(>70 mm/min)和较高的底流质量分数(>65%);双重絮凝的影响因素有絮凝剂种类和絮凝剂添加顺序,“阴离子+阳离子”组合的絮凝浓密效果最优;双重絮凝过程分为初次絮体形成、絮体剪切破坏和二次絮体形成3个阶段,初次阴离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机制有利于捕捉微细颗粒(<100μm)形成初次絮体,初次絮体剪切破碎后释放部分结合位点,二次阳离子絮凝剂的电中和机制则使破碎絮团增长为可再生的大体积絮团(>1 000μm)。双重絮凝体系在细颗粒捕获和形成大絮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密 超细尾砂 双重絮凝工艺 单一絮凝工艺 絮凝机制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PF-2的成分分析及絮凝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富坤 刘彬彬 +2 位作者 闫永胜 毛艳丽 欧红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0,44,共5页
筛选得到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产生的絮凝剂——PF-2在处理高岭土悬浊液时,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优点,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6.5%。呈色反应和紫外扫描的测定结果表明,PF-2大部分为胞外分泌的多糖,含有少... 筛选得到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产生的絮凝剂——PF-2在处理高岭土悬浊液时,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优点,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6.5%。呈色反应和紫外扫描的测定结果表明,PF-2大部分为胞外分泌的多糖,含有少量的核酸,提取后每升发酵液可制得絮凝剂粗品2.3g;ζ电位测定及氢键和离子键检验结果表明,PF-2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的作用力为离子键;红外光谱扫描分析PF-2中含有O—H、C—H、C=C和C—O—C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絮体形态表明,絮体结构密实,其絮凝机制为PF-2和高岭土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之后通过架桥作用絮凝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 成分分析 絮凝机制 多糖 吸附架桥
下载PDF
聚硅铁镁絮凝剂处理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参数优化、絮凝效果与絮凝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娜 李贤 +3 位作者 赵杰峰 胡锋平 李静 刘占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80,共5页
采用共聚法制备聚硅铁镁复合絮凝剂(PSFM),优化了PSFM絮凝剂的制备工艺参数,探讨了PSFM的絮凝效果及其絮凝机制。结果表明,PSFM适宜的制备条件为:n(Fe+Mg)∶n(Si)=4∶1,n(Fe)∶n(Mg)=3∶1,碱化度B=0.4,c(SiO_2)=0.4 mol/L。相同实验条件... 采用共聚法制备聚硅铁镁复合絮凝剂(PSFM),优化了PSFM絮凝剂的制备工艺参数,探讨了PSFM的絮凝效果及其絮凝机制。结果表明,PSFM适宜的制备条件为:n(Fe+Mg)∶n(Si)=4∶1,n(Fe)∶n(Mg)=3∶1,碱化度B=0.4,c(SiO_2)=0.4 mol/L。相同实验条件下PSFM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优于其他传统市售无机絮凝剂,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60%和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滤液尾水 聚硅铁镁絮凝 絮凝机制 微观形态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海军 崔霞 +1 位作者 王玉霞 穆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48-252,共5页
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作为天然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天然絮凝活性,为研究其絮凝活性产生机制,本文针对粘附污泥中的生物因素(细菌、真菌、无菌蛤仔)和非生物因素(泥沙)等生态组成,建立5组蛤仔暂养系统,分别投加细菌双抗生素、真菌双抗生素、... 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作为天然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天然絮凝活性,为研究其絮凝活性产生机制,本文针对粘附污泥中的生物因素(细菌、真菌、无菌蛤仔)和非生物因素(泥沙)等生态组成,建立5组蛤仔暂养系统,分别投加细菌双抗生素、真菌双抗生素、细菌双抗生素和真菌双抗生素联用、不加栖息地泥沙、以及正常暂养对照(加栖息地泥沙),比较各生态因素对菲律宾蛤仔所产粘附污泥的絮凝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是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具备絮凝性能的关键生物因素,栖息地泥沙是促进粘附污泥絮凝的重要非生物因素;耐药絮凝活性细菌使得细菌双抗生素组的粘附污泥仍具备一定的絮凝活性;多糖是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产生絮凝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 絮凝机制 微生物
下载PDF
杏鲍菇生物法絮凝斜生栅藻的工艺优化和絮凝机制
5
作者 孙利芹 吉松松 +1 位作者 王祥莹 李岩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4期380-387,共8页
为更好地探索生物絮凝法采收微藻细胞的可行性,考察了杏鲍菇菌丝球絮凝斜生栅藻的效果,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优化了絮凝工艺,采用Zeta电位分析法、荧光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从静电作用、胞外聚合物等角度探讨了真菌生... 为更好地探索生物絮凝法采收微藻细胞的可行性,考察了杏鲍菇菌丝球絮凝斜生栅藻的效果,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优化了絮凝工艺,采用Zeta电位分析法、荧光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从静电作用、胞外聚合物等角度探讨了真菌生物絮凝微藻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pH=3、絮凝温度26℃、转速180 r/min、藻液初始吸光度A 0=0.6,此条件下絮凝率达到85.67%,且对絮凝效果的影响为藻液初始吸光度>转速=温度>时间。杏鲍菇菌丝球絮凝斜生栅藻以化学吸附为主,静电作用、蛋白质和腐殖酸等胞外聚合物、细胞表面官能团均影响絮凝效果。本研究将为利用真菌绿色安全地絮凝微藻、提高微藻采收率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杏鲍菇 生物絮凝 工艺优化 絮凝机制
下载PDF
改性淀粉絮凝剂链结构形态对石材废水絮凝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禹洋 罗章 +7 位作者 程智涵 章龙管 毕皓 石鸿韬 陈炜 刁鹏 胡潘 杨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11-2821,共11页
石材废水具有高浊度特征,混凝/絮凝工艺是降浊净水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绿色环保且价格低廉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为原材,分别通过醚化和接枝共聚技术,合成了两种电荷密度相近,但链结构形态与电荷分布不同的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3-氯-2-... 石材废水具有高浊度特征,混凝/絮凝工艺是降浊净水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绿色环保且价格低廉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为原材,分别通过醚化和接枝共聚技术,合成了两种电荷密度相近,但链结构形态与电荷分布不同的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淀粉(St-CTA,直链型)和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St-g-PAM-co-PDMC,接枝型).以泉州某石材加工厂废水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并比较了两种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对石材废水的絮凝性能,同时结合絮凝后上清液zeta电位、絮体结构的动态监测结果以及扩展DLVO理论等,探究其絮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性淀粉絮凝剂均表现出优于传统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的絮凝性能;除高效降低水体浊度,其对COD、氨氮、总磷及总氮均具有一定去除效果;改性淀粉絮凝剂絮凝过程主要是电中和与黏结架桥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此外,St-g-PAM-co-PDMC由于具有丰富的接枝链结构,且阳离子基团随机分布在接枝链上,具有较高的阳离子基团利用效率及电中和混凝效果,表现出优于直链型St-CTA的除浊效果,具有较低的絮凝剂投加量、较大的絮体尺寸、较快的絮体生长速度、较高的絮体强度及更佳的破碎后絮体恢复性能.扩展DLVO理论结果也表明,St-g-PAM-co-PDMC的总相互作用低于St-CTA,有着更为高效的电中和混凝作用及降浊效果.两种电荷密度相近的改性淀粉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不同的链结构与电荷分布造成的,但其均具有优良的降浊净水效果及绿色环保等显著特征,其在石材废水等行业废水处理中应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材废水 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 链结构 絮凝性能 絮体性质 扩展DLVO理论 絮凝机制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去除废水中Cd(Ⅱ)的CCD优化及絮凝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魏淑梅 杨朝晖 +3 位作者 曾光明 黄兢 张媛媛 汪理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70-3276,共7页
应用CCD(中心复合设计)法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去除废水中Cd(Ⅱ)的最佳条件组合,并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讨论了絮凝机制。CCD设计以Cd(Ⅱ)去除率为响应值,优化Cd(Ⅱ)初始浓度、MBFGA1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反应时间4... 应用CCD(中心复合设计)法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去除废水中Cd(Ⅱ)的最佳条件组合,并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讨论了絮凝机制。CCD设计以Cd(Ⅱ)去除率为响应值,优化Cd(Ⅱ)初始浓度、MBFGA1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反应时间4种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模型F值为11.71,P<0.0001,相关系数R=0.9154,拟合模型极显著,Cd(Ⅱ)初始浓度、pH和反应时间为显著性因素。在最优化条件下:Cd(Ⅱ)初始浓度23.60 mg/L,MBFGA1投加量27.74 mg/L,pH为9.5,反应时间15.97 min,检测实验Cd(Ⅱ)去除率高于99.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表明,絮凝剂分子上羧基、羟基、磷酸基等官能团参与了絮凝过程,并形成了氢键。结合环境扫描电镜图分析得出,MBFGA1的絮凝机制包括化学反应、吸附架桥、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 响应面分析 废水处理 Cd(Ⅱ) 絮凝机制
原文传递
镁铝复合脱色絮凝剂的微观结构形态及絮凝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桑义敏 常雪红 +1 位作者 车越 谷庆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502-3506,共5页
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镁铝复合絮凝剂(PMAS)的结构形态,通过对渗滤液生化出水的脱色效果和系统Zeta电位的测定,分析了絮凝机制.结果表明:①X-射线衍射和红外结果显示,PMAS是以羟基桥联的铝和镁的复杂多聚物;②PMAS的絮凝机制... 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镁铝复合絮凝剂(PMAS)的结构形态,通过对渗滤液生化出水的脱色效果和系统Zeta电位的测定,分析了絮凝机制.结果表明:①X-射线衍射和红外结果显示,PMAS是以羟基桥联的铝和镁的复杂多聚物;②PMAS的絮凝机制主要是电中和和网捕卷扫作用.在低投药量时,以吸附电中和作用为主;在高投药量时,随体系pH值不同其絮凝行为而有所变化:酸性条件下以电中和机制为主;碱性条件下以网捕卷扫机制为主;中性条件下则是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絮凝 晶体结构与形态 絮凝机制 ZETA电位
原文传递
聚合氯化铝中Al_b形态去除腐殖酸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徐秀明 王燕 +2 位作者 高宝玉 许伟颖 朱小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064-3070,共7页
Alb形态[Al12AlO4(OH)247^+]是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水解-聚合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粒度小、所带正电荷多、聚集程度高及分子量大的多核羟基配合物.本试验采用乙醇-丙酮混合沉淀法分离PAC溶液中各种铝形态,提纯出Al... Alb形态[Al12AlO4(OH)247^+]是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水解-聚合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粒度小、所带正电荷多、聚集程度高及分子量大的多核羟基配合物.本试验采用乙醇-丙酮混合沉淀法分离PAC溶液中各种铝形态,提纯出Alb形态(Alb絮凝剂).研究投加量、pH及无机离子对Alb絮凝剂处理腐殖酸模拟水样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测定Alb絮凝剂对腐殖酸絮凝过程中絮体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的动态变化,结合絮体的Zeta电位,对Alb絮凝剂的絮凝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4.3-6.3 mg/L、pH值为3.0-6.0时,Alb絮凝剂处理腐殖酸模拟水样达到最佳絮凝效果;NH4^+、SiO3^2-、H2PO4^-的存在明显抑制其絮凝性能.絮凝动力学过程和絮体Zeta电位表明,Alb絮凝剂在水处理中主要是通过电中和作用和吸附网捕卷扫作用共同起絮凝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Alb形态 腐殖酸 絮凝机制 絮凝动力学
下载PDF
新型铁镁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占孟 聂发辉 +1 位作者 汪群慧 孙体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32,共4页
制备了新型铁镁复合絮凝剂(PFMS)并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考察了投药量、溶液pH、沉降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同时,与其他常规市售絮凝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FMS能有效去除污染物,在最佳投药量时,COD和色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9... 制备了新型铁镁复合絮凝剂(PFMS)并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考察了投药量、溶液pH、沉降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同时,与其他常规市售絮凝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FMS能有效去除污染物,在最佳投药量时,COD和色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9%和86%;PFMS处理印染废水的絮凝效果好于常规市售絮凝剂;在低投药量下,PFMS的絮凝机制以吸附-电性中和作用为主,在高投药量下,PFMS的絮凝机制以网捕卷扫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PFMS 絮凝机制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11
作者 张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1383-1386,共4页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絮凝机制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并预示了今后微生物絮凝剂领域的研究将出现的重点。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 水处理 絮凝机制 絮凝剂生产菌
下载PDF
生物絮凝剂在环境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彩霞 李双凌 +1 位作者 刘纳 辛银平 《低碳世界》 2018年第11期3-4,共2页
本文围绕环境废水处理中生物絮凝剂所发挥出的其特有的优势,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制以及其在食品、发酵、工业废水的处理以及城市生活的废水处理,更加详细的阐述出了时下絮凝剂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环境废水处理 絮凝 絮凝机制
下载PDF
非絮凝状沉积物与絮凝状沉积物中的声衰减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应吾 赖忠干 宋志杰 《声学技术》 CSCD 2004年第z1期71-75,共5页
海底沉积物中的声衰减机制,如果假设是其中的粒子与海水在声场中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粘滞摩擦,所得理论虽然能够解释非絮凝状沉积物(如人工沉积物和一些松散的砂质沉积物)中的声衰减规律,但不能解释絮凝状沉积物中的声衰减正比于频率... 海底沉积物中的声衰减机制,如果假设是其中的粒子与海水在声场中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粘滞摩擦,所得理论虽然能够解释非絮凝状沉积物(如人工沉积物和一些松散的砂质沉积物)中的声衰减规律,但不能解释絮凝状沉积物中的声衰减正比于频率的一次方这一实验结果;如果假设是沉积物的内耗,所得理论就能解释絮凝状沉积物中声衰减的测量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同时考虑了上述两种声衰减机制的贡献,导出了沉积物中的声衰减系数,所得理论能解释所有沉积物中声衰减系数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状沉积物 絮凝状沉积物 声衰减机制 声衰减系数
下载PDF
絮凝微生物采收微藻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祎 许艳婷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6-1203,共8页
微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易培养,生长快且应用价值高,普遍用于生物燃料、医学原料、优质食品源及畜牧养殖业等。近年来,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改造设计、高产藻株筛选、代谢通路基因改造等方法实现微藻产量的提高,而在微藻处理的下游过程... 微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易培养,生长快且应用价值高,普遍用于生物燃料、医学原料、优质食品源及畜牧养殖业等。近年来,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改造设计、高产藻株筛选、代谢通路基因改造等方法实现微藻产量的提高,而在微藻处理的下游过程的研究与创新不足,特别是微藻采收已经成为其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综述了絮凝法在微藻采收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絮凝微生物在微藻采收中的作用,并对絮凝微生物对微藻的絮凝机制进行广泛探讨,为絮凝微生物采收微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生物质 絮凝 絮凝微生物 絮凝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接枝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对石材废水的絮凝降浊性能与机理研究
15
作者 王禹洋 陈继锡 +5 位作者 杨娇娇 王永峰 胡大波 刘波 龙超 杨琥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3-894,共12页
混凝/絮凝工艺是去除废水中悬浮胶体颗粒、降低浊度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一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为原材,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共聚单体,采用接枝共聚技术,开发了一系列接枝链分布相同、但电荷密度及平... 混凝/絮凝工艺是去除废水中悬浮胶体颗粒、降低浊度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一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为原材,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共聚单体,采用接枝共聚技术,开发了一系列接枝链分布相同、但电荷密度及平均接枝链链长不同的接枝型阳离子淀粉改性絮凝剂: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St-G).并以一种具有高浊度特征的行业废水——石材废水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St-G的结构因素(电荷密度与平均接枝链链长)及环境因素(絮凝剂投加量和pH等)对其絮凝性能的影响,结合絮凝后上清液Zeta电位、絮体结构的动态监测结果以及扩展DLVO(Derjguin-Landau-Verwey-Overbeek)胶体稳定理论等,详细探究了其絮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t-G对石材废水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St-G对石材废水的除浊作用主要是电荷碎片机制为主导,且与黏结架桥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随着St-G电荷密度的增加,其浊度去除率增加而对应最佳絮凝剂用量减少,且絮体破碎后恢复因子增加;而絮体尺寸、絮体生长速度及其破碎因子均与St-G平均接枝链链长呈正相关.扩展DLVO理论结果也表明,St-G与石材废水胶体颗粒间总相互作用能为负值,且与电荷密度呈负相关,其中电荷密度最大的St-G1总相互作用能最低,最易发生电中和混凝作用,具有最佳的降浊效果.综上可知,St-G的制法安全简便、降浊效果显著、绿色环保且价格低廉,在石材加工等行业废水处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材废水 阳离子接枝改性淀粉絮凝 结构因素 絮凝性能 絮体性质 扩展DLVO理论 絮凝机制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Study on Polymer Flocc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被引量:3
16
作者 GUO Ling-xiang WANG Chen-y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241-244,共4页
Until now, understanding of polymer flocculation has remained restricted within the qualit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bridge unite theory and the electricity neutralization theory, because people not only lacked the sys... Until now, understanding of polymer flocculation has remained restricted within the qualit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bridge unite theory and the electricity neutralization theory, because people not only lacked the systemic knowl- edge of the polymer flocculation mechanism, the flocculation dynamic process study and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esti- mate, but also could not penetrate withi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microscopic field to obta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 parameters such as floccule structure, the frame bridge models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not only coal slurry flocculation images were photographed by using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but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coal slurry flocculation image processing.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were expounded in detail. The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flocculate size and the bridge length were obtained, which combined the microscopic flocculation grain configuration observations with the macroscopic flocculation effect, so as to get the maximum amount of veracious information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whole floc- culation course by rule and line. On this basis, not only the flocculation models of polymers in the coal slurry are sug- gested, but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floccul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dual image flocculation mechanism flocculate bridge
下载PDF
Insight into Flocculation Mechanism of Chitosan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亮 陈东辉 吴重亮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1期90-93,共4页
Grain analyzer, turbidimeter, Zeta potential instrument and microscope with Panansonic CCD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tonite grain, test the Zeta potential of bentonite and observe the structure of... Grain analyzer, turbidimeter, Zeta potential instrument and microscope with Panansonic CCD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tonite grain, test the Zeta potential of bentonite and observe the structure of flo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mong chitosan, PAM, and aluminum salt,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flocculation mechanism of chitosan is something like interpartical bridging of PAM rather than the electrical neutralization by prositive 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FLOCCUL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Al_b形态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伟颖 高宝玉 +2 位作者 王燕 徐秀明 岳钦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采用乙醇-丙酮混合沉淀法分离聚合氯化铝(PAC)溶液中的Alb形态.通过对吸光度和Zeta电位的测定,研究了Alb形态的投加量和溶液pH对分散黄棕和直接紫2种模拟染料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并将其与PAC进行比较.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和Ma... 采用乙醇-丙酮混合沉淀法分离聚合氯化铝(PAC)溶液中的Alb形态.通过对吸光度和Zeta电位的测定,研究了Alb形态的投加量和溶液pH对分散黄棕和直接紫2种模拟染料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并将其与PAC进行比较.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和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在线测定絮体粒径的变化情况,结合絮体的Zeta电位,对Alb形态的絮凝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PAC比较,Alb形态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最佳pH值范围较宽,在实验条件下,Alb形态形成的絮体的密实性较高,沉降性能较好,恢复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Alb形态 染料废水 絮凝机制 絮凝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