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魏玉霞 闫海 +2 位作者 肖宝清 李迎霞 吕乐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0-13,共4页
分离出1株能够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进行高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红串红球菌USTB-03。研究结果表明,与甘油和乙醇相比,葡萄糖是促进红串红球菌USTB-03生长和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最好碳源,最高... 分离出1株能够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进行高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红串红球菌USTB-03。研究结果表明,与甘油和乙醇相比,葡萄糖是促进红串红球菌USTB-03生长和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最好碳源,最高脱硫比活性可达298.1mmol4,6-DMDBT/(kg·h)。在初始pH从4.0到9.0范围内,pH7.0可以使红串红球菌USTB-03保持最大的脱硫比活性。进一步研究显示,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DMDBT脱硫后的最终代谢产物是3,3-二甲基-2-羟基联苯(2-HDMBP),只有C-S键被切断,而C-C键未受到破坏。该脱硫途径类似于二苯并噻吩(DBT)特异性脱硫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串红球菌ustb-03 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 脱硫活性 脱硫途径
下载PDF
尼克酰胺与核黄素提高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脱硫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倪锦俊 翟羽佳 +3 位作者 刘玉凤 高盼盼 宋亚琼 闫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6-230,共5页
主要考察了尼克酰胺和核黄素提高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脱硫活性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初始浓度为10 mmol/L的尼克酰胺,脱硫比活性由原来302.4 mmol 4,6-DMDBT/(kg细胞干重·h)增加到47... 主要考察了尼克酰胺和核黄素提高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脱硫活性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初始浓度为10 mmol/L的尼克酰胺,脱硫比活性由原来302.4 mmol 4,6-DMDBT/(kg细胞干重·h)增加到476.4 mmol 4,6-DMDBT/(kg细胞干重·h),提高了57.5%。添加初始浓度为25μmol/L的核黄素,脱硫比活性增加到了465.8 mmol 4,6-DMDBT/(kg细胞干重·h),提高了54%。无论是采用微量的尼克酰胺或核黄素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DMDBT的脱硫活性,在此研究领域尚未发现有研究报道。尼克酰胺和核黄素分别是NAD和FMN的主要成分,可以促进脱硫关键辅酶FMNH_2的生物合成,因此,大幅度提高了红串红球菌USTB-03对4,6-DMDBT的脱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酰胺 核黄素 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 红串红球菌ustb-03 生物脱硫
下载PDF
红串红球菌感染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鹏程 刘纯 +3 位作者 容鹏飞 刘杨 黄芳 刘振国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5-1071,共7页
红串红球菌是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人类感染罕见,国内尚缺乏报道。本文报告1例在糖尿病基础上以发热、肺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经肺穿刺活检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证实为红串红球菌感染,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菌感染... 红串红球菌是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人类感染罕见,国内尚缺乏报道。本文报告1例在糖尿病基础上以发热、肺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经肺穿刺活检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证实为红串红球菌感染,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供国内外同行参考,以期今后对该菌感染能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球菌 肺结节 发热待查
下载PDF
直流电场对脱硫菌红串红球菌NCC-1生长及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镔 马洁 +1 位作者 孙西同 孙晓彦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9-674,共6页
以专一性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红串红球菌NCC-1为脱硫菌,以DBT为硫源,考察了加直流电场对脱硫菌在不同浓度DBT水相中生长和脱硫性能的影响,以及调控菌液pH对脱硫菌生长和脱硫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脱硫菌对柴油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 以专一性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红串红球菌NCC-1为脱硫菌,以DBT为硫源,考察了加直流电场对脱硫菌在不同浓度DBT水相中生长和脱硫性能的影响,以及调控菌液pH对脱硫菌生长和脱硫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脱硫菌对柴油的脱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0.52~1.01A/m2时,能有效促进脱硫菌生长,提高脱硫效率,最佳电流密度为0.72A/m2,当DBT初始浓度为0.20mmol/L时,DBT完全降解的时间为120h,比不加电场时缩短了24h;当DBT初始浓度为1.00mmol/L时,DBT浓度降至0.31mmol/L所需时间为72h,比不加电场时缩短了96h。此外,调控菌液pH能有效促进脱硫菌生长。脱硫菌用于柴油脱硫时,在电流密度为0.72A/m2、柴油与菌液体积比1∶9的条件下,总硫含量从606mg/L降至269mg/L,脱硫率为55.7%,比不加电场时高出12.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场 球菌NCC-1 二苯并噻吩 柴油 生物脱硫
下载PDF
直流电场对红串红球菌NCC-1脱硫效率的影响及电刺激机理的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镔 马洁 +1 位作者 孙西同 孙晓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1-1075,共5页
研究了脱硫菌——红串红球菌NCC-1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生长及脱硫状况,以及实际柴油体系中的脱硫效率,并对外加弱电流加速脱硫菌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初探。实验表明,水相适宜范围的电流密度可以提高脱硫菌的脱硫效率,脱硫菌脱硫的最佳电流... 研究了脱硫菌——红串红球菌NCC-1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生长及脱硫状况,以及实际柴油体系中的脱硫效率,并对外加弱电流加速脱硫菌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初探。实验表明,水相适宜范围的电流密度可以提高脱硫菌的脱硫效率,脱硫菌脱硫的最佳电流密度为0.72A/m2,该条件下,铂电极培养体系菌体比不加电培养体系提前48h完全降解0.2mmol/L二苯并噻吩(DBT)。比相同电流密度钛电极培养体系菌体提前24h。铂电极最佳电流密度下菌体对实际柴油的脱硫率可以达到67.4%,比钛电极培养体系菌体高11.7%,高于不加电24.6%。经验证,发现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的阴极电解产物吸附氢和氢气的比例不同,其中氢气对摇瓶培养菌体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NCC-1 直流电场 吸附氢 氢气
下载PDF
不同硫源对红串红球菌生长和脱硫比活性的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阎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本文以牛磺酸、硫酸镁和二苯噻吩(DBT)分别作为唯一硫源以及DBT不同供给量对红串红球菌生长和脱硫比活性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串红球菌具备利用有机和无机硫化合物作为硫源的能力.与牛磺酸和硫酸镁相比,DBT是促进红串红球菌生... 本文以牛磺酸、硫酸镁和二苯噻吩(DBT)分别作为唯一硫源以及DBT不同供给量对红串红球菌生长和脱硫比活性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串红球菌具备利用有机和无机硫化合物作为硫源的能力.与牛磺酸和硫酸镁相比,DBT是促进红串红球菌生长和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最好硫源.在DBT初始浓度为11.5mg·l^(-1)时红串红球菌的最大脱硫比活性达79.1mmol 2HBP·kg^(-1)·h^(-1).影响红串红球菌脱硫比活性的因素主要是其生长的不同阶段、DBT供给量和羟基二苯生产量.用DBT作为硫源,且控制其供给量只满足红串红球菌30%的正常需硫量,是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优化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二苯噻吩 脱硫化活性 环境污染治理
下载PDF
红串红球菌TJQ对不同形式硫的脱除研究
7
作者 张倩倩 马洁 +1 位作者 郭雪清 王长水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6年第2期27-30,共4页
红串红球菌TJQ是本实验室筛选的一株专一性脱硫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表明,该菌能选择性地脱除二苯并噻吩(DBT)中的硫,最终代谢产物是2-羟基联苯(2-HBP)。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既可以利用有机硫源又可以利用廉价的无机硫源作为生长硫... 红串红球菌TJQ是本实验室筛选的一株专一性脱硫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表明,该菌能选择性地脱除二苯并噻吩(DBT)中的硫,最终代谢产物是2-羟基联苯(2-HBP)。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既可以利用有机硫源又可以利用廉价的无机硫源作为生长硫源,以硫酸钠作为硫源培养的菌株可专一性脱除苯并噻吩(BT)和DBT及其甲基衍生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中的硫。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脱除苯硫醚(PS)和硫醇类含硫化合物中的硫。在正十六烷模拟体系中菌株对噻吩(TH)、4,6-DMDBT、DBT等类型的硫的降解效率很高,对BT和PS类硫的降解效率也较好。它可以使实际柴油中总硫含量由554 mg/L降到267 mg/L,降解率达到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生物脱硫(BDS) 二苯并噻吩(DBT) 降解率
下载PDF
红串红球菌脱硫酶的活性调节 被引量:6
8
作者 闫海 王子健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研究了分别以葡萄糖或乙醇为唯一碳源对红串红球菌脱硫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乙醇作为碳源可以促进红串红球菌3种脱硫基因的表达和脱硫酸的生产,并可促进辅酶FMNH2的生物合成,进而提高红串红球菌脱硫酸(dszC,A)的活性.
关键词 球菌 脱硫活性 脱硫酶 乙醇
下载PDF
二苯并噻吩脱硫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活性 被引量:7
9
作者 魏玉霞 肖宝清 +1 位作者 闫海 简明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1-314,共4页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对二苯并噻吩(DBT)进行高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初步鉴定为红串红球菌USTB-03(RhodococcuserythropolisUSTB-03).该菌种可以按特异性脱硫途径(简称4S途径)将DBT转化为2-羟基联苯(2HBP)和亚硫酸作为最终脱...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对二苯并噻吩(DBT)进行高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初步鉴定为红串红球菌USTB-03(RhodococcuserythropolisUSTB-03).该菌种可以按特异性脱硫途径(简称4S途径)将DBT转化为2-羟基联苯(2HBP)和亚硫酸作为最终脱硫产物.在葡萄糖、甘油和乙醇分别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时,葡萄糖是支持该菌生长和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较好碳源,使培养出的微生物对DBT的脱硫比活性达到了68.63mmol2HBP/(kg·h).该菌株还可以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进行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并噻吩(DBT) 红串红球菌ustb-03 生物脱硫
下载PDF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分析和展望 被引量:24
10
作者 易成高 于寒颖 +1 位作者 赵欢 白建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生物脱硫机理的不同和联系,以及各种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边远地区、低含硫油气藏的开采和微生物脱硫能力的提高及其工艺的改善,将促使生物除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脱硫工艺 生物脱硫 球菌 硫杆菌
下载PDF
几种降酚菌的降酚效果比较
11
作者 刘艳霞 冯献起 赵大伟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5年第6期361-365,共5页
从土壤中分离出五株能够降解苯酚的菌株,通过研究其对苯酚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五种菌株降解速率依次为无色杆菌〉罗斯特杆菌〉红串球菌〉苍白杆菌〉纤维微球菌;中性偏碱性的环境(pH值7.0~9.0)有利于纤维微球菌的生长和... 从土壤中分离出五株能够降解苯酚的菌株,通过研究其对苯酚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五种菌株降解速率依次为无色杆菌〉罗斯特杆菌〉红串球菌〉苍白杆菌〉纤维微球菌;中性偏碱性的环境(pH值7.0~9.0)有利于纤维微球菌的生长和对苯酚的降解。其余四种菌种适合在pH值为6.0~8.0范围内生长和降解苯酚。对于200mg/L的苯酚浓度,单独使用无色杆菌与使用含有无色杆菌与纤维微球菌的混合菌相比,菌株生长更慢,降解速度减慢;对于600mg/L的苯酚浓度,额外加入纤维微球菌对苯酚的降解几乎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生物降解 无色杆菌 球菌 苍白杆菌 罗斯特杆菌 纤维微球菌
下载PDF
一株能转化β-氨基丙腈生产β-氨基丙酸的菌株G20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璐怡 金少军 +2 位作者 徐建妙 郑裕国 沈寅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5,20,共6页
从浙江杭州地区的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能转化β-氨基丙腈生产β-氨基丙酸的苗株G20。对该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Biolog GP2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G20为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其... 从浙江杭州地区的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能转化β-氨基丙腈生产β-氨基丙酸的苗株G20。对该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Biolog GP2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G20为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其特征:培养48h后菌落呈桔黄色,干燥。隆起,圆形;电镜观察.为长杆菌,大小(0.3~0.8)μm×(2~5)μm;革兰氏阳性菌;能较强利用Biolog系统95种碳源中的25种,与红串红球菌的相似性100%,相似性指数为0.58;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包括15株邻近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红串红球菌的相似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Β-氨基丙酸 BIOLOG GP2 16S RDNA
下载PDF
在双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提高香芹酮的生物转化产量
13
作者 Morrish JLE 胡又佳(译)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08-908,共1页
利用红串红球菌生物转化香芹酚生成香芹酮,并优化反应过程。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底物和产物在水相中的积累而造成的转化抑制,在3L双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向单水相系统中引入互不混溶的第二相从而提高反应器的转化效率。本研究以十二... 利用红串红球菌生物转化香芹酚生成香芹酮,并优化反应过程。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底物和产物在水相中的积累而造成的转化抑制,在3L双相分配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向单水相系统中引入互不混溶的第二相从而提高反应器的转化效率。本研究以十二烯作为第二相,与其它溶剂相比,十二烯不可生物降解,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及对产物香芹酮极高的亲和性。但由于生物催化剂红串红球菌的疏水性强,在有机溶剂中乳化形成隔离区室使得转化率非常低,故采用液态多聚物硅油来防止细胞在有机相中的乳化与隔离。采用该技术后,香芹酚的转化率比单相反应器约提高了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生物转化 香芹酮 相分配 球菌 产量 有机溶剂 可生物降解
下载PD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Optimiz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Biodesulfurization in Model Oil by Nanomagnet Immobilized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R1
14
作者 Zahra Etemadifar Peyman Derikvand +1 位作者 Giti Emtiazi Mohammad H. Habibi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B版)》 2014年第10期322-330,共9页
关键词 细胞固定化 响应曲面法 二苯并噻吩 球菌 纳米磁体 统计优化 生物脱硫 磁性纳米粒子
下载PDF
酶催化奎宁酮不对称还原合成(S)-3-奎宁醇
15
作者 张雅飞 冯进辉 +4 位作者 李键煚 王玉 王敏 吴洽庆 朱敦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4-859,共6页
光学纯的3-奎宁醇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医药中间体,目前已报道的通过酶催化3-奎宁酮的不对称还原几乎都是得到(R)-3-奎宁醇.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一株能催化还原得到(S)-3-奎宁醇的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WY1406),其ee... 光学纯的3-奎宁醇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医药中间体,目前已报道的通过酶催化3-奎宁酮的不对称还原几乎都是得到(R)-3-奎宁醇.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一株能催化还原得到(S)-3-奎宁醇的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WY1406),其ee值达到99%.本研究从该红串红球菌中克隆得到6个3-奎宁酮还原酶基因,并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利用粗酶液检测它们催化3-奎宁酮还原的活性及立体选择性.结果发现其中两种酶Re QR-13和Re QR-25催化3-奎宁酮还原生成(S)-3-奎宁醇,ee值大于99%.此外还发现了能催化生成(S)-3-奎宁醇的ee值分别为83%、46%和57%的奎宁酮还原酶Re QR-18、Re QR-27和Re QR-28.其中表达Re QR-25的整细胞催化5 g/L的底物3-奎宁酮还原,转化率达93%.本研究为合成光学纯的(S)-3-奎宁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奎宁醇 球菌 生物催化 不对称还原 3-奎宁酮还原酶
原文传递
质谱分析揭示出细菌20S蛋白体组装途径中的迷失环节
16
作者 Michal Sharon 魏荣瑄(译) 《生物技术世界》 2007年第4期75-75,共1页
20S蛋白体由28个亚基(14α型和14β型)组成,彼此排列成圆柱体结构,外层是由α型亚基构成的两个环,中央是由β-亚基构成的两个环。20S蛋白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牵涉到折叠、组装和加工。在《生物化学杂志》这篇论文中,作者用... 20S蛋白体由28个亚基(14α型和14β型)组成,彼此排列成圆柱体结构,外层是由α型亚基构成的两个环,中央是由β-亚基构成的两个环。20S蛋白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牵涉到折叠、组装和加工。在《生物化学杂志》这篇论文中,作者用实时质谱分析法对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20S蛋白体组装途径进行了分析,捕捉了该过程中各瞬时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分析法 蛋白体 组装 细菌 β-亚基 球菌 复杂过程 生物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