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微反射镜对非制冷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的红外辐射吸收率影响分析与一种改进的微测辐射热计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瀚杰 蒋剑良 Ali Imran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6-321,共6页
从光学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单层VOx微测辐射热计中探测单元衬底上的金属反射镜的厚度以及材料对微测辐射热计红外吸收率的影响,利用软件建立了微测辐射热计的红外辐射吸收率模型,得到了厚度不同的Al反射镜对微测辐射热计模型8~14?m红外... 从光学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单层VOx微测辐射热计中探测单元衬底上的金属反射镜的厚度以及材料对微测辐射热计红外吸收率的影响,利用软件建立了微测辐射热计的红外辐射吸收率模型,得到了厚度不同的Al反射镜对微测辐射热计模型8~14?m红外波段吸收率的影响以及厚度为0.1?m的3种不同材质的金属反射镜对同一模型红外吸收率的影响。当厚度等其他参数相同时,使用Al、Copper和Gold用作金属反射镜的材料,单层VOx微测辐射热计模型在8~14?m波段的红外吸收率并没有明显区别。另外,我们改进了一种已有的VOx微测辐射热计结构并对比了改进前后模型8~14?m红外波段的吸收率,改进后的模型平均吸收率达到了94%大于改进前初始模型的90%左右。最后,我们讨论了真空谐振腔高度与微测辐射热计桥面材料厚度对工作波段吸收率峰值处波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测辐射热计 金属反射镜 红外吸收率 模型
下载PDF
激光织构工艺对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莹 冯爱新 +1 位作者 杨海华 程好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7-64,共8页
目的高功率红外激光进行铜构件加工时,激光吸收率低是阻碍其工业加工、影响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拟通过皮秒激光织构预处理工艺,将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从低于10%提高至70%以上。方法从改变铜表面特性着手,利用精密微细加工系统进行... 目的高功率红外激光进行铜构件加工时,激光吸收率低是阻碍其工业加工、影响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拟通过皮秒激光织构预处理工艺,将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从低于10%提高至70%以上。方法从改变铜表面特性着手,利用精密微细加工系统进行凹槽织构处理,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50%激光功率、20~90次扫描次数下的织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反射率检测仪对不同织构下铜表面的红外激光吸收率进行测试。结果相比原始铜板,织构后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有了大幅提高,且十字凹槽织构工艺下的吸收率高于同参数下的平行凹槽织构。在30%激光功率、60次扫描次数的工艺下,形成深度44mm、间距50mm、表面粗糙度12.15mm、倾角75°的十字凹槽织构,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达86.75%。结论织构深度、表面粗糙度、氧化物是影响吸收率的重要因素,经过"周期性微米级织构-相爆炸喷溅颗粒物-形成黑色CuO层"三个过程,对应"光自陷织构-表面喷溅颗粒物-CuO层"三步吸收,织构工艺能够将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提高近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激光吸收率 激光织构 T2紫铜 表面状态 精密加工 凹槽
下载PDF
聚乙烯醇薄膜的红外吸收特性与保温性的关联 被引量:4
3
作者 崔海龙 徐文国 +3 位作者 何福庆 王朝晖 焦红文 卢士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98,共3页
将聚乙烯醇(PVA)、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吹制成膜,分别研究了三种薄膜的光学性能、红外透射率及其对农业温室增温、保温能力的影响。PVA薄膜雾度值较PE和EVA薄膜分别降低了15%和12%,可有效提升薄膜覆盖温室的白日增... 将聚乙烯醇(PVA)、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吹制成膜,分别研究了三种薄膜的光学性能、红外透射率及其对农业温室增温、保温能力的影响。PVA薄膜雾度值较PE和EVA薄膜分别降低了15%和12%,可有效提升薄膜覆盖温室的白日增温能力;在温室夜晚辐射散热集中的7~14μm波长范围内,PVA薄膜的红外透射率仅为16.2%,比EVA棚膜低20%,比PE棚膜低50%,PVA薄膜覆盖温室可大幅提高温室保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光率 雾度 红外吸收率 红外透射率 保温能力
下载PDF
室温操作的高吸收率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
4
作者 顾聚兴 《红外》 CAS 2003年第2期10-10,共1页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研制成一种在室温操作时具有高吸收率的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通过更重的掺杂并增加量子阱的数量,研究人员使标准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得到了增强。
关键词 室温操作 吸收率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 结构 响应率 电压
下载PDF
Cdln_2O_4膜红外性质分析
5
作者 姬荣斌 张小兰 王万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利用射频反应溅射Cd-In合金靶沉积的CdIn_2O_4薄膜是n型高兼并半导体,其红外反射率随溅射气体中氧浓度的不同而有异,相同氧浓度下沉积的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后红外反射率也会发生变化。原因是不同氧浓度下沉积薄膜的氧空位不同,其自由载流... 利用射频反应溅射Cd-In合金靶沉积的CdIn_2O_4薄膜是n型高兼并半导体,其红外反射率随溅射气体中氧浓度的不同而有异,相同氧浓度下沉积的薄膜经过退火处理后红外反射率也会发生变化。原因是不同氧浓度下沉积薄膜的氧空位不同,其自由载流子浓度也就不同,从而使薄膜有不同的吸收系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O膜 红外吸收率 半导体薄膜
下载PDF
非晶硅TFT室温红外探测器的光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万杰 董良 +1 位作者 岳瑞峰 刘理天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300-301,306,共3页
针对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室温红外探测器的实际结构,提出了两种计算红外吸收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光学导纳矩阵法研究了它的光学特性。对钝化层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用在了实际阵列的制作中。
关键词 非晶硅薄膜晶体管 室温红外探测器 红外吸收率
下载PDF
铜基黑化层的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赵庆虚 孙彦华 +4 位作者 姚丽佳 李恒 周娴 李雨耕 裴和中 《云南冶金》 2023年第S01期181-187,共7页
为增强涂层红外吸收性能和抗热震性能,采用涂刷技术以铜片为基体,纳米碳化硅、石墨粉和二氧化锰为基料与粘接剂作用制备涂层,通过田口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仪表征涂层的表面形貌并检测涂层的红外吸收性能;使... 为增强涂层红外吸收性能和抗热震性能,采用涂刷技术以铜片为基体,纳米碳化硅、石墨粉和二氧化锰为基料与粘接剂作用制备涂层,通过田口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仪表征涂层的表面形貌并检测涂层的红外吸收性能;使用漆膜划格仪测试涂层的结合力。结果表明:基料配比为:M(纳米碳化硅)∶M(二氧化锰)∶M(石墨粉)=3∶4∶2,粘接剂为20%的丙烯酸树脂;随粘接剂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涂层表面平整度与致密度提高,高浓度粘接剂和175℃干燥时制备的涂层表面存在细而小的微孔,有利于提高涂层红外吸收度;随温度升高涂层抗热震性变差,随着粘接剂浓度的增大,涂层结合强度呈增大趋势,其抗热震性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化层 红外吸收率 抗热震性能 粘接剂 田口试验方法
下载PDF
微辐射热计的光学与热学设计 被引量:8
8
作者 董良 岳瑞峰 刘理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3,共5页
针对四臂微桥结构的微辐射热计的光学和热学设计 ,分析了SiO2 红外吸收层 /poly Si热敏感薄膜电阻层 /SiO2 支撑薄膜层的多层薄膜的光学特性 ,研究了SiO2 红外吸收层的厚度对多层膜系平均红外吸收率的影响 .与常规设计思想不同的是 ,没... 针对四臂微桥结构的微辐射热计的光学和热学设计 ,分析了SiO2 红外吸收层 /poly Si热敏感薄膜电阻层 /SiO2 支撑薄膜层的多层薄膜的光学特性 ,研究了SiO2 红外吸收层的厚度对多层膜系平均红外吸收率的影响 .与常规设计思想不同的是 ,没有假设微辐射热计的平均红外吸收率一定 ,而将不同厚度的SiO2 红外吸收层所对应的膜系平均红外吸收率用于微桥的热学设计中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 .7,得到SiO2 红外吸收层的最佳厚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辐射热计 光学设计 热学设计 红外吸收率 红外焦平面阵列 微测辐射热计 红外辐射
下载PDF
微测辐射热计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晓瑜 蒋亚东 +2 位作者 吴志明 李素 文雯 《电子器件》 CAS 2007年第4期1171-1174,共4页
针对典型的50μm×50μm双层微桥结构的微测辐射热计单元的设计,分析了其红外吸收性能、热性能、力学支撑性能及相互间的折衷关系,指出微桥桥面的夹层结构的各层膜厚选取和桥腿宽度的选取是兼顾红外吸收和热、力性能的关键因素.以Si... 针对典型的50μm×50μm双层微桥结构的微测辐射热计单元的设计,分析了其红外吸收性能、热性能、力学支撑性能及相互间的折衷关系,指出微桥桥面的夹层结构的各层膜厚选取和桥腿宽度的选取是兼顾红外吸收和热、力性能的关键因素.以Si3N4/VOx/Si3N4膜系为例对微桥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理论上最佳的夹层结构膜厚和桥腿宽度,得到时间常数20ms和8-14μm波段有80%以上红外吸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测辐射热计 优化设计 红外吸收率 热性能 力学支撑性能
下载PDF
斜入射条件下微测辐射热计的光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赵赫男 王涛 +2 位作者 陈超 于贺 蒋亚东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6,共4页
针对典型的微测辐射热计单元结构的设计,依据光学导纳矩阵方法,用Matlab软件分析了多层薄膜的光学特性,获得了理论上红外吸收率最大时吸收层的厚度0.1μm和空腔的高度2μm,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斜入射条件下红外吸收率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针对典型的微测辐射热计单元结构的设计,依据光学导纳矩阵方法,用Matlab软件分析了多层薄膜的光学特性,获得了理论上红外吸收率最大时吸收层的厚度0.1μm和空腔的高度2μm,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斜入射条件下红外吸收率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与常规的计算方法——垂直入射条件下得到的红外吸收率相比,它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仿真计算结果更加准确。结果表明:器件在8~14μm波段有80%以上的红外吸收率,并且当微桥形变很小时,器件依然有很高的红外吸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测辐射热计 红外吸收率 光学导纳矩阵法 斜入射
下载PDF
国际文摘
11
作者 侯恩哲 《建筑节能》 CAS 2014年第7期111-112,共2页
《透明隔热涂层技术应用于节能玻璃窗户和幕墙》 摘要:透明隔热涂层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射率,近红外吸收率高,远红外发射率低;该涂层是电绝缘体,但不屏蔽无线电波:具有良好的人工加速耐候性,耐人工加速老化性能良好。
关键词 文摘 国际 可见光透射率 涂层技术 红外吸收率 红外发射率 节能玻璃 透明隔热
下载PDF
专利
12
《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 2020年第9期50-52,共3页
一种非对称厚度的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公开(公告)号:CN109265023B公开(公告)日:2020.02.21申请(专利权)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发明涉及夹层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非对称厚度的夹层玻璃,包括弯曲成型的具有不同厚度的厚... 一种非对称厚度的夹层玻璃及其制造方法公开(公告)号:CN109265023B公开(公告)日:2020.02.21申请(专利权)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发明涉及夹层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非对称厚度的夹层玻璃,包括弯曲成型的具有不同厚度的厚玻璃板和薄玻璃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厚玻璃板和薄玻璃板之间的聚合物中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厚玻璃板的软化点温度Tf1和所述薄玻璃板的软化点温度Tf2满足如下关系式:10(15a-b+1)≤Tf2-Tf1≤15(20a-b+1);其中,t1为厚玻璃板的厚度,t2为薄玻璃板的厚度,R1为厚玻璃板的单位厚度的红外吸收率,R2为薄玻璃板的单位厚度的红外吸收率,K1为厚玻璃板的热导率,K2为薄玻璃板的热导率,C1为厚玻璃板在室温和软化点温度之间的平均比热容,C2为薄玻璃板在室温和软化点温度之间的平均比热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玻璃 软化点 弯曲成型 比热容 单位厚度 红外吸收率 中间层 玻璃板
下载PDF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Enhanced by Tilt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 Devices 被引量:1
13
作者 LIJian-ming CHONGMing +4 位作者 XUJia-dong HUChuan-xian DUANXiao-feng GAOMin WANGFeng-lian 《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 CAS 2004年第2期101-103,107,共4页
Based on the idea of tilting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th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n junction device was tilted to make light incident upon the device at an angle of 45° with the normal of the device su... Based on the idea of tilting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th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n junction device was tilted to make light incident upon the device at an angle of 45° with the normal of the device surface,resulting in infrared multiple-internal-reflection inside the device.The internal reflection leads to path length increase of infrared light,making the enhancement of infrared absorption of the device.An increase of 11% in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has been obtained through tilting the de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Infrared absorption
下载PDF
Infrared emissivity of transition elements doped ZnO
14
作者 姚银华 曹全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592-598,共7页
Infrared emissivity was studied in Zno.99Mo.olO (M is Mn, Fe or Ni) and Znl_xCoxO (x=0.01, 0.02, 0.03 and 0.04) powders synthesiz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XRD patterns confirm the wurtzit... Infrared emissivity was studied in Zno.99Mo.olO (M is Mn, Fe or Ni) and Znl_xCoxO (x=0.01, 0.02, 0.03 and 0.04) powders synthesiz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XRD patterns confirm the wurtzite structure of the prepared samples. No peaks of other phases arising from impurities are detected in Mn- and Co-doped ZnO, hut the peaks of ZnFe204 and NiO are observed in Zno.99Feo.010 and Zno.99Nio.o10. The SEM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with larger grain sizes than those of Zn0.99Feo.010 and Zno.99Ni0.010, Co-doped ZnO exhibits smooth grain surfaces.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show that infrared absorptions related to oxygen in Zn0.99M0.010 are much stronger than those in Co-doped ZnO. Co ions are dissolved into the ZnO lattice with Co2+ state from XPS spectra analysis. The infrared emissivity results imply that the emissivity of Zno.99Ni0.010 is the highest (0.829) and that of Zno.99C00.010 is the lowest (0.784) at 1 200 ℃. The emissivity of Zno.99Co0.010 decreases to the minimum (0.752) at 1 150 ℃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grow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s the Co doping content grows, the emissivity of Co-doped ZnO calcined at 1 200 ℃ falls to 0.758 in the molar fraction of 3% and then asc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state reaction transition element doping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infrared emiss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