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扫描红外热波技术的涂层厚度检测
1
作者 何涛 曹俊纺 +1 位作者 吴昊 孟宪文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15期1-5,共5页
涂层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快速准确地测量涂层的厚度,基于经典热传导方程,建立激光扫描激励的双层物理模型,得到表面温度场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涂层厚度和表面温度峰值位置呈现单调关系,进行拟合... 涂层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快速准确地测量涂层的厚度,基于经典热传导方程,建立激光扫描激励的双层物理模型,得到表面温度场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涂层厚度和表面温度峰值位置呈现单调关系,进行拟合后可以利用该拟合曲线测得涂层的厚度。建立激光扫描红外无损检测系统并制作不同涂层厚度的试件,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固定激光扫描速度为3 mm/s,基于表面温度峰值位置的不透明涂层厚度测量范围为50~450μm,实验得到的厚度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波技术 无损检测 涂层厚度测量 激光扫描热成像
下载PDF
基于超声红外热波技术的再制造零件裂纹检测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
作者 温飞娟 温奇飞 +2 位作者 龙樟 蒲京辰 邓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5-172,共8页
再制造是制造的延续,再制造零件由涂覆层和已经服役过的基体组成,异质材料体系的添加以及二次服役使得再制造零件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辨识及表征再制造零件缺陷是再制造零件服役安全评价的重要难题。超声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激... 再制造是制造的延续,再制造零件由涂覆层和已经服役过的基体组成,异质材料体系的添加以及二次服役使得再制造零件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辨识及表征再制造零件缺陷是再制造零件服役安全评价的重要难题。超声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激励产生能量转化和热传导原理,通过采集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红外热图对缺陷结构进行反演表征,是热学无损检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涂层的存在,将红外热波技术用于再制造零件裂纹的评价表征也面临着新的理论难题。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再制造零件的特点,总结了超声红外热波的检测机理,详细综述了低频超声振动能量与裂纹缺陷耦合生热机制研究现状,其中,摩擦生热机制得到了较多的理论支持和试验验证。同时,概述了内部热异常信号向表面瞬态传导的规律。通过对多种超声红外热波的辨识理论的应用,可实现表面异常热波的辨识及准确表征的协同提升。最后,对表面裂纹、界面裂纹及基体裂纹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总结了超声红外热波技术在再制造零件缺陷检测方面的应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 再制造 无损检测 裂纹生热 热图重构
下载PDF
基于脉冲红外热波技术的支柱瓷绝缘子无损检测方法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黎明 刘立帅 +3 位作者 梅红伟 郭晨鋆 赵晨龙 冯立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359-7366,共8页
为了防止电网支柱瓷绝缘子断裂事故的发生,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脉冲红外热波技术对支柱瓷绝缘子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闪光灯对被检测绝缘子施加高能光脉冲,通过处理和分析红外热像仪采集到的红外热图序列识别绝缘子的缺陷... 为了防止电网支柱瓷绝缘子断裂事故的发生,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脉冲红外热波技术对支柱瓷绝缘子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闪光灯对被检测绝缘子施加高能光脉冲,通过处理和分析红外热像仪采集到的红外热图序列识别绝缘子的缺陷。通过对支柱瓷绝缘子表面不同尺寸的裂纹缺陷进行检测实验,运用红外热图和温差-时间对数曲线两种方式识别缺陷,缺陷识别精度达到0.4mm,表明了脉冲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方法对于支柱瓷绝缘子缺陷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检测速度快,检测结果形象直观,可实现远距离检测。最后利用温度-时间对数曲线的二阶微分峰值时间对缺陷深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脉冲红外热波技术应用于支柱瓷绝缘子无损检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柱瓷绝缘子 无损检测 脉冲红外热波技术 表面裂纹缺陷 红外热 温差-时间对数曲线 二阶微分峰值时间
下载PDF
缺陷尺寸对红外热波技术缺陷深度测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曾智 陶宁 +1 位作者 冯立春 张存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10-1915,共6页
缺陷深度测量是脉冲红外热波技术定量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常用的几种测厚方法都是基于一维热传导模型。而实际测厚都是针对有限缺陷尺寸,因而三维热扩散会对深度测量产生一定影响。文中以表面阳极化处理后的铝和玻璃钢材料为例,采用脉... 缺陷深度测量是脉冲红外热波技术定量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常用的几种测厚方法都是基于一维热传导模型。而实际测厚都是针对有限缺陷尺寸,因而三维热扩散会对深度测量产生一定影响。文中以表面阳极化处理后的铝和玻璃钢材料为例,采用脉冲红外热波技术作为实验方案。提取所获得的热图序列不同缺陷宽度位置处热波降温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近似模拟不同深度缺陷在相同缺陷尺寸时受到不同程度的三维热扩散影响。通过研究一维热传导理论模型分析了3种常用方法的测厚原理,并建立了测厚特征时间与缺陷深度平方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缺陷尺寸对各线性关系的斜率和截距均有影响,且热扩散系数较小材料的斜率明显大于热扩散系数较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波技术 缺陷深度 测厚 三维热扩散
下载PDF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辅周 张超省 +1 位作者 张丽霞 闵庆旭 《无损检测》 2012年第9期46-49,共4页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是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对金属试件疲劳裂纹、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等缺陷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简述了超声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然后从试验研究、理论研究和缺陷识别等方面归纳了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是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对金属试件疲劳裂纹、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等缺陷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简述了超声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然后从试验研究、理论研究和缺陷识别等方面归纳了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 综述
下载PDF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晓丽 金万平 +1 位作者 张存林 沈京玲 《无损检测》 2015年第6期19-23,共5页
论述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解决的一些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风电、文物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展现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特点与优势。简要综述了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相关的标准制订、资质认证培训、自主知识产权... 论述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解决的一些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风电、文物等领域的成功案例,展现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特点与优势。简要综述了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相关的标准制订、资质认证培训、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开发等方面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无损检测技术 红外设备 培训及认证
下载PDF
界面贴合型缺陷的超声红外热波检测与识别 被引量:15
7
作者 金国锋 张炜 +2 位作者 杨正伟 宋远佳 田干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为了实现对复合材料内部界面贴合性缺陷的快速检测和识别,采用超声红外热波方法进行了检测研究。建立了一个含有表面微裂纹、边缘垂直裂纹、分层、脱粘等4种缺陷类型界面贴合型缺陷的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超声热波检测数值仿真。... 为了实现对复合材料内部界面贴合性缺陷的快速检测和识别,采用超声红外热波方法进行了检测研究。建立了一个含有表面微裂纹、边缘垂直裂纹、分层、脱粘等4种缺陷类型界面贴合型缺陷的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超声热波检测数值仿真。并分别制作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层损伤试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疲劳裂纹试件和T700/BA202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损伤试件,开展了超声红外热波检测实验和缺陷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热波方法适合于复合材料裂纹、分层、冲击损伤等界面贴合型缺陷的快速检测和识别,而对脱粘等非界面贴合型缺陷则无检测效果。微小裂纹(0.001 m)可以被检测出,对浅表面(0.001 m深)缺陷的识别精度达95%,且裂纹越长,裂纹面越大越容易被检出,对0.002 m长的裂纹的检测误差为13.88%,与超声C扫方法相比,超声热波方法对冲击损伤大小的识别误差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 复合材料 界面贴合型缺陷 无损检测 缺陷识别
下载PDF
超声红外热波检测多模式激励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5
8
作者 田干 张炜 +2 位作者 金国锋 杨正伟 宋远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针对超声红外热波检测中出现的驻波问题,提出了多模式激励方式消除驻波影响的方法.建立了含裂纹缺陷的复合材料构件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双源激励超声热波检测方法进行了检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多模式激励方法能够使构件的响应波形中产生... 针对超声红外热波检测中出现的驻波问题,提出了多模式激励方式消除驻波影响的方法.建立了含裂纹缺陷的复合材料构件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双源激励超声热波检测方法进行了检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多模式激励方法能够使构件的响应波形中产生更为丰富的次谐波和高次谐波,可有效消除驻波的影响,提高超声热波技术的检测能力,并且可以避免对材料造成二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红外热波技术 多模式激励 复合材料 无损检测
下载PDF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杨 蔡静 《红外》 CAS 2017年第11期27-33,共7页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研究了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以玻璃钢、碳纤维及热障涂层三种材料为例进行了仿真,重点研究了环境、被测材料自身缺陷等因素对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的影响,并对玻璃钢和碳纤维两种材料的检测能力进行...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研究了脉冲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以玻璃钢、碳纤维及热障涂层三种材料为例进行了仿真,重点研究了环境、被测材料自身缺陷等因素对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的影响,并对玻璃钢和碳纤维两种材料的检测能力进行了判定。对碳纤维和玻璃钢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实验条件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玻璃钢和碳纤维两种材料的最佳实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红外热检测技术 影响因素 仿真 玻璃钢 碳纤维 热障涂层
下载PDF
红外热波检测技术介绍——访红外热波无损检测联合实验室 被引量:1
10
作者 符艳 《无损检测》 2004年第11期551-551,共1页
关键词 红外热检测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 产品检验 金属制品 铝合金 碳纤维层压板
下载PDF
铸件内部缺陷红外热波检测技术分析
11
作者 卜孟君 舒文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11期349-350,353,共3页
当前红外热波检测技术依旧属于一种新兴学科,其由于直观性强、检测速度快以及可检测面积大等优势受到了工作人员的广泛喜爱。该技术主要是依靠红外热像仪,将物体的红外热辐射转化成为可见图像,根据此种图像,技术人员就能够判断铸件内部... 当前红外热波检测技术依旧属于一种新兴学科,其由于直观性强、检测速度快以及可检测面积大等优势受到了工作人员的广泛喜爱。该技术主要是依靠红外热像仪,将物体的红外热辐射转化成为可见图像,根据此种图像,技术人员就能够判断铸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本文先简单阐述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特点以及基本原理,最终基于两种典型算法分析了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细节,希望能够为后续铸件内部缺陷的分析工作优化提供合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件 内部缺陷 红外热检测技术
下载PDF
涂层下金属腐蚀损伤的红外热波检测与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国锋 张炜 +2 位作者 杨正伟 黄智勇 王冬冬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2,共5页
针对涂层下金属的腐蚀损伤不易被观察到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制作了防腐涂层下的材料腐蚀模拟试件,应用红外热波技术进行检测,得到试件表面温度分布热图像,并在腐蚀区域和正常区域中取点,采集到相应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温差曲线.结果... 针对涂层下金属的腐蚀损伤不易被观察到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制作了防腐涂层下的材料腐蚀模拟试件,应用红外热波技术进行检测,得到试件表面温度分布热图像,并在腐蚀区域和正常区域中取点,采集到相应区域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温差曲线.结果表明,红外热波方法对涂层下的腐蚀损伤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腐蚀损伤区域和正常区域的表面温差达到最大的时刻是最佳检测时间,可用于估算涂层厚度.通过对典型时刻热图的处理,可实现腐蚀损伤大小和位置的定量识别,但检测结果受材料表面的均匀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波技术 腐蚀损伤 检测 评估
原文传递
激光扫描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邵涛 冯挺 +1 位作者 杨永峰 赵培得 《科学家》 2016年第9期27-27,29,共2页
由于红外热像仪的发展,激光扫描红外热波成像技术逐渐得以推广与应用。就其使用范围来讲,首先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就其使用行业来讲,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国防军工等领域。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对红外无损检测技术进... 由于红外热像仪的发展,激光扫描红外热波成像技术逐渐得以推广与应用。就其使用范围来讲,首先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就其使用行业来讲,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国防军工等领域。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对红外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差距,导致其研究成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简述了激光扫描红外热波成像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对其使用领域进行了探究,列举了红外无损检测的应用实例,旨在更深入地认识该技术,并且希望将其更合理地应用在无损检测当中,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扫描 红外热成像技术 无损检测 应用
原文传递
Multi-criteria technique for mapping of debris-covered and clean-ice glaciers in the Shaksgam valley using Landsat TM and ASTER GDEM 被引量:6
14
作者 Alifu HAIRETI Ryutaro TATEISHI +1 位作者 Bayan ALSAAIDEH Saeid GHARECHELO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Glaciers in the Shaksgam valley provide important fresh water resources to neighbourhood livelihood. Repeated creation of the glacier inventories is important to assess glacier–climate interactions and to predict fut... Glaciers in the Shaksgam valley provide important fresh water resources to neighbourhood livelihood. Repeated creation of the glacier inventories is important to assess glacier–climate interactions and to predict future runoff from glacierized catchments. For this study, we applied a multi-criteria technique to map the glaciers of the Shaksgam valley of China, using Landsat Thematic Mapper(Landsat TM)(2009) and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version two(ASTER GDEM V2) data. The geomorphometric parameters slope, plan, and profile curvature were generated from ASTER GDEM. Then they were organized in similar surface groups using cluster analysis. For accurate mapping of supraglacial debris area, clustering results were combined with a thermal mask generated from the Landsat TM thermal band. The debris-free glaciers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band ratio(TM band 4/TM band 5) technique. Final vector maps of the glaciers were created using overlay tools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Accuracy of the generated glacier outlines was assess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lacier outlines based on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SCGI) data and glacier outlines created from high-resolution Google Earth? images of 2009. Glacier areas derived us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were 3% less than in the reference datasets. Furthermore, final glacier maps show satisfactory mapping results, but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bris-cover glacier terminus(covered by thick debris layer) is still problematic. Therefore, manual editing wa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final glacier m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Glacier inventory Shaksgam valley Landsat TM ASTER GD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