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阳虚质红外皮温分布特点解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晓玲 周娅妮 +5 位作者 陈峭 张丹璇 覃凤传 梁谊深 谢胜 唐存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应用红外皮温技术对肾阳虚质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解析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选用广西地区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获得知情同意的1832人为调查对象实施横断面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应用红外皮温技术对肾阳虚质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解析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选用广西地区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获得知情同意的1832人为调查对象实施横断面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阳虚质,应用中医诊断学对肾阳虚的诊断标准筛选出单纯肾阳虚质人群。采用红外皮温技术评估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督脉、肾区、太溪等穴区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所有数据经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阳虚质人群中单纯肾阳虚质为67.8%(856/1263),兼夹肾阳虚质为32.2%(407/1263)。单纯肾阳虚质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表现为督脉红外轨迹不连续或不显影,肾区呈对称性低温分布,督脉、太溪均呈低温分布,呈现出凉偏离。肾阳虚质人群的全身均温与督脉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0.8~1.2℃,而与肾区的均温的红外皮温差值范围在2.2~3.0℃。随着年龄的增长,督脉、肾区、太溪的红外皮温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阳虚质人群以肾阳虚为根本病机,但因个体化的差异性,又表现出单纯肾阳虚质和兼夹肾阳虚质两种脏腑体质类型。红外皮温技术能客观的反映肾阳虚质相关经络脏腑穴区的红外皮温均值,并且存在一定的数学规律。不同年龄阶段,肾阳虚质的红外皮温均值变化符合《内经》中对阳气的描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阳虚质 中医体质 红外皮温技术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广西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红外皮温分布特点探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周晓玲 周娅妮 +7 位作者 陈峭 张丹璇 覃凤传 谢胜 罗婷 唐存雄 欧阳波 唐农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59-3061,共3页
目的通过从中医体质和红外皮温技术方面对广西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描述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分布特点。方法利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地区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纳入标准的人... 目的通过从中医体质和红外皮温技术方面对广西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描述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分布特点。方法利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地区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纳入标准的人群932例,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判别分析该人群的体质类型分布。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该人群督脉、大腹、肾区、胸膺、眼部等区域的皮温分布特点。并统计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红外皮温的相关性。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广西地区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兼夹体质为主,其中阳虚夹痰湿约占78.3%,阴阳两虚质类型为21.7%。该人群的红外皮温分布特点表现为督脉、大腹、肾区皮温呈相对低温分布,呈现出凉偏离,且督脉轨迹显示断续或不显影,而其中92.9%的阳虚夹痰湿质呈上述分布;眼部、胸膺等区域皮温呈相对高温分布,呈现出热偏离,阴阳两虚质均为此分布。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广西地区体质类型分布以兼夹体质为主,其中阳虚夹痰湿体质为该人群的优势体质类型;红外皮温能客观的反映人体的阴阳寒热及气血虚实情况,并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关联性;作为中医"可视化"诊疗设备,客观化的红外皮温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主观性中医体质量表评估体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AS 红外皮温技术 中医体质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皮温测定观察温胃阳汤对脾胃虚寒型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覃凌娜 税典奎 +1 位作者 陈峭 罗诗雨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证实温胃阳汤治疗肠上波化生(IM)患者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镜病理组织学变化、临床症状积分及脾... 目的证实温胃阳汤治疗肠上波化生(IM)患者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内镜病理组织学变化、临床症状积分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80.00%。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2.85%、55.71%。经治疗,治疗组内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红外皮温: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广西地理环境情况运用温胃阳汤治疗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胃炎伴IM,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消痞功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个人体质、胃黏膜萎缩及IM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阳汤 慢性胃炎 伴肠上皮化生 红外皮温
原文传递
270例三江侗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的分布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鑫 覃绿星 +6 位作者 陀景舒 侯仕明 荣钢 黄海宁 吴祥 李丽 俞梦媛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第12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270例三江侗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70例GERD患者,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并运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患者的红外皮温情况。结果:270例GERD患者中... 目的:研究270例三江侗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红外皮温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70例GERD患者,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并运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患者的红外皮温情况。结果:270例GERD患者中,阳虚质夹气郁质最多,其次为阳虚质夹痰湿质、阴阳两虚质,其他偏颇体质及平和质最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GERD患者中医体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质夹气郁质红外分布特点:督脉轨迹不显示或者断续,咽喉部、剑突下、两侧胁肋部呈高温分布,下焦、肾区呈凉偏离;阳虚质夹痰湿质红外分布特点:督脉轨迹不显示或者断续,胸骨后、剑突下呈高温分布,双眼皮温呈"镜片征"或者"八字征",督脉、中焦、下焦、肾区呈凉偏离;阴阳两虚质红外分布特点:督脉轨迹不显示或者断续,口腔、咽喉处、胸骨后或者剑突下呈高温分布。偏于阳虚者,督脉、中焦、下焦、肾区呈凉偏离;偏于阴虚者,头面、四肢呈热偏离,督脉、中焦、下焦、肾区呈凉偏离。结论:270例三江侗族GERD患者以阳虚质夹气郁质、阳虚质夹痰湿质、阴阳两虚质最为常见,不同体质GERD患者红外皮温具有共性,其特点为咽喉处、胸骨后、剑突下为高温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三江侗族 中医体质 红外皮温分布 调查报告
原文传递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峭 谢胜 +11 位作者 周晓玲 宋征福 马高峰 税典奎 覃婧 侯秋科 颜春艳 刘珊 覃凤传 刘礼剑 韦金秀 刘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655-2658,共4页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以俞调枢”法 任督二脉 红外皮温
下载PDF
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静 廖金玲 +3 位作者 覃婧 张丹璇 谢胜 周晓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67-1668,共2页
目的使用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观察其疼痛程度的疗效,观察红外皮温下的患者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治疗前后的温差状况。方法纳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30min/次,1次/d,持... 目的使用背俞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观察其疼痛程度的疗效,观察红外皮温下的患者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治疗前后的温差状况。方法纳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30min/次,1次/d,持续治疗两周;试验组用背俞温针灸法,30min/次,1次/d,持续治疗两周。对患者治疗前后胃脘痛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应穴位的红外皮温。结果两组患者的胃脘部疼痛程度均有改善;但红外皮温对比显示,试验组患者观察的穴位温度上升幅度较对照组高。结论背俞温针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肯定并值得推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俞调枢 红外皮温 针灸 脾胃虚寒 胃脘痛
原文传递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税典奎 陈云 +4 位作者 叶剑 刘小娟 张志杰 杨文革 罗诗雨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98-2700,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IM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及红外皮温的变化,以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的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确立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虚湿蕴夹瘀型慢性胃炎伴IM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及红外皮温的变化,以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IM患者的有效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确立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组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药组)30例、中成药治疗组(以下简称中成药组)30例及西药治疗组(以下简称西药组)30例,每组治疗疗程均为六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脾俞胃俞皮温及任督二脉均温的变化。结果 (1)临床症状评分:中药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6.7%、46.7%。经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疗效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非常显著改善(P<0.01)。(2)红外皮温改变:中药组、中成药组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脾俞、胃俞的皮温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治疗前后任督二脉皮温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经治疗后,中药组分别与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患者的中医病理基础多为寒、湿、瘀,理中通络化浊汤可显著改善IM患者临床症状,经治疗后,脾俞、胃俞皮温及任脉、督脉均温较前均有所升高,着重于"温"、"通"二字,明显起到温中散寒、通络化浊的作用,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剂/理中通络化浊汤 慢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红外皮温
原文传递
壮医药线点灸防治视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8
作者 徐崟 徐卓妮 +1 位作者 覃信 王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0087-0089,共3页
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防治视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视疲劳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正确用眼、眼保健操指导,观察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的方案治疗。对比... 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防治视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视疲劳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正确用眼、眼保健操指导,观察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的方案治疗。对比两组多个穴位的红外热成像图皮温差异、视力改善情况、视疲劳症状积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个穴位的皮温差异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个穴位的皮温差异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视疲劳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视疲劳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25/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壮医药线点灸对视疲劳综合征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能够升高晴明穴等穴位皮温与体表温度差异,疏通血运,使视疲劳的相关症状及视力水平得到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综合征 药线点灸 壮医 红外皮温 视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