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吲哚菁绿近红外线导航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关键安全视野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冯伟 聂鲁愚 +3 位作者 汪启乐 王盛 马垚 林斌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CG)近红外线导航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实施关键安全视野(CVS)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行LC的77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光视野下CVS技术,...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CG)近红外线导航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实施关键安全视野(CVS)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行LC的77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白光视野下CVS技术,研究组采用ICG近红外光导航下CVS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施行LC,无中转开腹、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中1例发生胆漏,保守治疗后治愈。对照组与研究组手术时间[(58.3±29.6)min vs.(47.4±16.9)min]、术中出血量[(13.5±9.2)mL vs.(9.6±4.5)mL]、术后住院时间[(7.9±1.8)d vs.(7.3±1.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初始状态下两组胆管显露程度为65.9%与88.9%,实施CVS技术后为78.0%与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ICG近红外线导航下实施CVS技术较常规手术能更清晰地显示肝门区胆管结构的关系,并能观察胆漏的存在,对提高LC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吲哚菁绿 红外线导航 关键安全视野
下载PDF
红外线透视导航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6
2
作者 钟华 卢畅 +1 位作者 李晶 陈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10-1712,共3页
目的:探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2例75个病椎,观察... 目的:探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红外线透视导航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2例75个病椎,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并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32例手术均顺利,疼痛于术后24 h内均明显缓解,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X射线片复查显示病椎的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大部分矫正,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红外线透视导航下PKP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X线辐射,符合脊柱外科微创及智能导航的发展方向,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个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透视导航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基于CT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精确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亚军 赵经纬 +2 位作者 范明星 吕艳伟 田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见临床因素对基于CT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影响。方法将模拟人腰椎(L1~L5)的Sawbone模型骨俯卧位固定,于同一椎体模型(本实验选用L2)表面的不同位置紧密嵌入4个钛合金标记点(简称钛点),完成点对点注册过程。采用... 目的探讨常见临床因素对基于CT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影响。方法将模拟人腰椎(L1~L5)的Sawbone模型骨俯卧位固定,于同一椎体模型(本实验选用L2)表面的不同位置紧密嵌入4个钛合金标记点(简称钛点),完成点对点注册过程。采用导航软件记录每个节段位于棘突及双侧横突3个钛点的临床精度,观察手术床状态(升高或降低、头高位或头低位、左倾位或右倾位)、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100、125、150、175 cm)以及无影灯照射对该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影响(临床精度数值越大,表明精确度越差)。结果与初始位置比较,手术床升高或降低、头高位、右倾位时临床精度均升高,P均<0.05;头低位、左倾位时临床精度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手术床状态改变后恢复初始位置,其临床精度与初始位置比较,P>0.05。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对配准用椎体L2的临床精度无明显影响(P均>0.05)。L1、L3、L4、L5的临床精度随着摄像头与示踪器距离的增大而升高,多组间比较P均<0.01。与关闭无影灯比较,开启无影灯后L1和L5的临床精度均升高,P均<0.05;L2、L3、L4的临床精度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手术床状态改变、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过远以及无影灯的开启均会影响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脊柱 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 精确度
下载PDF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翟连文 周绪光 +1 位作者 张波 曲卫东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72-75,共4页
目的观察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因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初次行TKA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导航组、常规组,每组70例。导航组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TKA,常规组采用传统器械实施TKA。比较... 目的观察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因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初次行TKA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导航组、常规组,每组70例。导航组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TKA,常规组采用传统器械实施TKA。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采用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通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术后第4~5天拍摄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通过RIS/PACS影像阅片系统测量髋-膝-踝角(HKA)、股骨假体外侧角(LFPA)、胫骨假体内侧角(MTPA)。结果导航组切口长度大于常规组、手术时间均长于常规组,而引流量少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时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而两组出院时及术后3、6个月时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航组HKA、LFPA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而两组MTPA比较P>0.05。结论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TKA能够提高膝关节假体放置准确性,精准矫正下肢力线,但同时加大了手术切口、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感染和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 下肢力线
下载PDF
基于术中CT自动配准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经纬 张蕴显 +3 位作者 刘亚军 范明星 刘波 田伟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248-252,270,共6页
目的评估常见临床因素对术中基于CT自动配准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临床精度的影响。方法在临床手术室环境下,以腰椎等比例Sawbone模型作为体模,采用标准手术体位和设备位置,以3D NAV导航系统的术中CT自动配准导航模式模拟临床导航操... 目的评估常见临床因素对术中基于CT自动配准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临床精度的影响。方法在临床手术室环境下,以腰椎等比例Sawbone模型作为体模,采用标准手术体位和设备位置,以3D NAV导航系统的术中CT自动配准导航模式模拟临床导航操作验证多种临床因素对导航精度的影响。模型表面嵌入多枚钛合金标记珠,使用导航软件分别测量钛珠在CT图像中和导航系统中的坐标,计算坐标距离作为导航临床精度。然后在无影灯照射、手术床位姿、导航相机位姿三种临床因素下测量导航临床精度,并与初始状态的精度比较。结果初始状态导航临床精度为0.64 mm±0.30 mm;无影灯照射手术区后,导航临床精度为0.63 mm±0.25 mm;手术床降低10 cm和左倾15°时,导航临床精度分别为0.61 mm±0.21 mm和0.63 mm±0.21 mm;相机分别向左侧和向上旋转到示踪器恰好可见的位置时,导航临床精度分别为0.65 mm±0.30 mm和0.62 mm±0.21 mm;相机分别移动到距示踪器1 m和2 m的位置时,导航临床精度分别为0.64 mm±0.24 mm和0.67 mm±0.28 mm。在各因素影响下该导航系统的临床精度均与初始状态无显著性差异(n=108,P>0.05)。合并全部864次测量的导航临床精度为0.64 mm±0.25 mm。结论本研究中的导航系统临床精度不受无影灯照射、手术床位姿和导航相机位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脊柱 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 临床精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进展
6
作者 谢京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14-42,共2页
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于1992年由德国学者Baurer及Hellwig首先提出这一命名,原意是最小损伤神经外科,主要指神经内窥镜术。目前这一概念的广义内容包括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介入神经放射、放... 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于1992年由德国学者Baurer及Hellwig首先提出这一命名,原意是最小损伤神经外科,主要指神经内窥镜术。目前这一概念的广义内容包括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介入神经放射、放射神经外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显微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神经内窥镜 介入神经放射 小损伤 神经影像学 外科发展史 红外线导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