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尪痹病变关节的红外线热图象改变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伟钢 王微 符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Wang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 红外线热图 诊断
原文传递
红外线断层热图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雷晴 林冰 +1 位作者 杨涛 李忠琼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红外线断层热图(TTM)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盲法对我院4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乳腺TTM和彩超检查,比较两者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结果TTM检测的△F值乳腺增生症组为(1.98±0.23),对照组为(0.... 目的探讨红外线断层热图(TTM)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盲法对我院4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乳腺TTM和彩超检查,比较两者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结果TTM检测的△F值乳腺增生症组为(1.98±0.23),对照组为(0.2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M检测阳性率为100%,彩超检测阳性率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TM可对乳腺增生症提供更灵敏和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红外线断层 诊断
下载PDF
51例颌面部肿块红外线热像图检查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文波 朱力 +3 位作者 于丽华 钱鼎铬 张骏 沈华 《辽宁医学杂志》 1995年第2期87-88,共2页
红外线热像图是一种从人体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转变成一种图象的技术。本文报告了51例颌面部肿块的红外线热像图检查结果,其中5例恶性肿瘤为热灶。25例良性肿瘤块呈热灶10例,冷灶11例,无灶1例。其他疾患肿块21例,呈冷灶1... 红外线热像图是一种从人体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转变成一种图象的技术。本文报告了51例颌面部肿块的红外线热像图检查结果,其中5例恶性肿瘤为热灶。25例良性肿瘤块呈热灶10例,冷灶11例,无灶1例。其他疾患肿块21例,呈冷灶18例,热灶2例,无灶1例。其中的5例恶性肿瘤和25例良性肿瘤均经病理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肿瘤 红外线 冷灶 颌面部肿块
下载PDF
红外线热成像对柔肝化痰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云 毛晓艳 +3 位作者 张斌青 宋青凤 李璐 张敏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第8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评价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运用中医柔肝化痰法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膝关节活动情况;治疗前后均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膝关节前、内、外侧温度,分析温度...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评价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运用中医柔肝化痰法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膝关节活动情况;治疗前后均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膝关节前、内、外侧温度,分析温度变化,对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膝关节温度变化,前侧、内侧、外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图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一致,可用来辅助评价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红外线成像 红外线 柔肝 化痰 疗效评价
下载PDF
1000例乳腺疾病的红外线热像图分析
5
作者 刘秀 李萍 《黑龙江医学》 2004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乳腺疾病的不同红外线热像图。方法 选用 1 0 0 0例初步诊断为乳腺疾病的病人进行红外线热图扫描检查。结果 不同性质的乳腺疾病呈现不同的热分布图像均与其他方法诊断相符。结论 红外线扫描检查是一种敏感度高、准确... 目的 探讨不同乳腺疾病的不同红外线热像图。方法 选用 1 0 0 0例初步诊断为乳腺疾病的病人进行红外线热图扫描检查。结果 不同性质的乳腺疾病呈现不同的热分布图像均与其他方法诊断相符。结论 红外线扫描检查是一种敏感度高、准确、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是B超、X线、CT等诊断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分析 红外线 乳腺疾病
下载PDF
膏肓灸对阳虚质人群体质量表积分及红外热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瑞聪 李美红 +2 位作者 陈梦华 岑燕凤 钟瑜秋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30期70-72,共3页
目的:探究膏肓灸法对阳虚体质人群体质的改善作用,并研究其对阳虚质人群红外热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未病科接待的8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阳虚体质为主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生活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究膏肓灸法对阳虚体质人群体质的改善作用,并研究其对阳虚质人群红外热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未病科接待的8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阳虚体质为主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生活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膏肓灸干预。1个疗程之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总体疗效,体质量表积分和红外热图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0.05);试验组阳虚体质量表积分较前有所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红外热图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手掌、腹部、足底温度升高,且治疗前后的温度变化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膏肓灸能显著改善阳虚体质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提高身体部分区域的温度从而改善阳虚质"寒象"表现,作为改善阳虚体质的中医适宜技术值得在"治未病"领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肓灸 阳虚体质 红外线热图 治未病
下载PDF
消银软膏对银屑病血热证皮损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颜志芳 宋坪 刘瓦利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11期864-865,共2页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热成像图是否可做为银屑病血热证皮损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评价指标。比较银屑病皮损及正常皮肤的表面温度及消银软膏干预前后皮损温度的改变。方法采用远红外线热成像仪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的温度变化。结...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热成像图是否可做为银屑病血热证皮损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评价指标。比较银屑病皮损及正常皮肤的表面温度及消银软膏干预前后皮损温度的改变。方法采用远红外线热成像仪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的温度变化。结果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的皮损温度均有升高。经消银软膏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皮损温度下降。结论提示远红外线热成像图可作为血热证银屑病皮损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成像 消银软膏 银屑病 皮损温度
下载PDF
隔姜灸温度-时间曲线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培昌 崔淑丽 +1 位作者 李慧敏 李达良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763-765,共3页
目的观察隔姜灸的温度-时间曲线的特点。方法将500 mg艾绒用底部直径15 mm、高度20 mm的模具做成圆锥型的艾炷,将艾炷置于厚度3 mm、直径25 mm的鲜生姜片上点燃,用红外热像仪系统,每30 s记录储存姜片底部的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 目的观察隔姜灸的温度-时间曲线的特点。方法将500 mg艾绒用底部直径15 mm、高度20 mm的模具做成圆锥型的艾炷,将艾炷置于厚度3 mm、直径25 mm的鲜生姜片上点燃,用红外热像仪系统,每30 s记录储存姜片底部的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实验重复进行3次,3次测得的姜片底部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0 mg的艾炷从点燃到燃烧完毕,姜片底部温度回到基本接近未施灸前的温度时的总时程是15 min。初始温度(点燃艾炷前的温度)为(27.7±0.2)℃。艾炷点燃后3 min,温度逐步上升,在第5.5分钟时,艾炷燃烧完毕,此时的姜片底部温度上升到(55.2±2.3)℃。在第7分钟时,姜片底部的温度达到最高峰的(60.7±1.2)℃。姜片底部的温度维持在(55.2±2.3)℃至(60.7±1.2)℃的时间达4.5 min。随后,在第10分钟,温度开始逐步下降,到第15分钟时姜片底部温度接近未施灸前的水平(29.3±0.9)℃。结论隔姜灸的温度时间曲线表现为温度逐步上升达到高峰,在高峰温度的时间较长,形成温度-时间曲线高峰中的平台,然后温度逐步下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隔姜灸 温度 时间 红外线
下载PDF
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陈永海 《中国乡村医药》 2005年第9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乳腺肿块 二维及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能量 红外线 血流情况 超声波技术 生物学特点
下载PDF
基于改进深度回归网络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梦嘉 吴迎年 杨睿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92-2498,共7页
有创测量血糖有强烈不适感和感染风险,所以无创血糖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光学方法不便于实际使用,能量守恒方法要求严苛,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红外线热像图来进行血糖的检测。采集人脸的红外线热像图后,提取其灰度特征再降维,为了... 有创测量血糖有强烈不适感和感染风险,所以无创血糖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光学方法不便于实际使用,能量守恒方法要求严苛,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红外线热像图来进行血糖的检测。采集人脸的红外线热像图后,提取其灰度特征再降维,为了加快训练速度和防止过拟合改进了深度回归网络,采用改进的深度回归网络对得到的红外线热像图灰度特征进行建模,在测试集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检测效果,为以后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血糖检测 改进深度回归网络 红外线 片特征提取 PCA降维
下载PDF
经络研究的某些进展
11
《前进论坛》 1995年第9期31-,22,共2页
经络研究的某些进展文/@@伍新华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人体脏腑各个组织的通路。我国古代医学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起止点及其所属络的脏腑都作了一定的描述,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对经络的实质进行深入... 经络研究的某些进展文/@@伍新华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人体脏腑各个组织的通路。我国古代医学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起止点及其所属络的脏腑都作了一定的描述,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对经络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多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研究 经络现象 实验研究 红外线 昼夜节律 波动现象 祖国医学 穴位注射 “气” 感传
下载PDF
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 被引量:54
12
作者 许培昌 李达良 崔淑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1-61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施灸距离参数。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名,用无药清艾条在足三里(右)和关元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施灸距离分别为2cm、3cm和4cm。每次以艾条3cm燃尽为度。用...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施灸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施灸距离参数。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名,用无药清艾条在足三里(右)和关元分别施行艾条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施灸距离分别为2cm、3cm和4cm。每次以艾条3cm燃尽为度。用红外热像仪系统记录储存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试验第2天重复1次,将每穴每次测得的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关元温灸盒灸:施灸距离为4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6.7±1.5)℃)]的时间为7min;施灸距离为3cm时,局部皮肤温度超过44℃[(44.1±1.3)~(49.3±2.0)℃]的时间约为10min,超过49℃[(49.0±2.1)~(49.3±2.0)℃]的时间为2min;施灸距离为2cm时,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②足三里穴温和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在(40.0±2.0)~(44.9±2.3)℃之间;距离足三里穴3cm处施灸时,皮肤温度在1min内即可上升超过44℃,并持续稳定在(45.9±3.0)~(47.8±2.0)℃之间;施灸距离为2cm时,同样因局部灼痛而不能进行观察。结论: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在施行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时,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4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皮肤温度 红外线 施灸距离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cupping on the skin surface temperature of patients with back pain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培昌 崔淑丽 +2 位作者 胡政伟 许晟 李达良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4年第4期59-61,共3页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upping on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of patients with back pain.Method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back pai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y were treated with mediu...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upping on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of patients with back pain.Method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back pai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y were treated with medium-sized cups with a volume of 260 mL The randomly selected Xinshu(心俞 BL 15)on one side(37 cases) was given cupping treatment while that on the other side as the control.And Shenshu(肾俞 BL 23)(6 cases) was treated in the same way.The thermal infrared imager was used to record the changes in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cupping(for 10 minutes),and then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side.Results After cupping,the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fell and then rose.When the cup was removed after retaining for 10 minutes,the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was(0.4±0.9) ℃(P=0.004) lower than that before cupping;10 minutes after cupping off,the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was(0.4±1.1) ℃(P=0.016)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cupping while(0.8±0.9) ℃ higher than that when cupping off.The skin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control side declined steadily.Conclusion After cupping treatment,the localized skin temperature fell and then rose 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side declined steadily.It might be related to therapeut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cupping therapy skin temperature infrared ray thermal imag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