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棕杜鹃(原变种)叶中一个新的杜鹃色烯杂萜及其抗凝血活性评价
1
作者 杨勇勋 颜瑜 黄海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07-611,共5页
采用硅胶、MCI Gel、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从红棕杜鹃(原变种)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纯化得到一对双键位置异构的杜鹃色烯杂萜化合物:isoconfluentin(1)和(+)-confluentin(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采用硅胶、MCI Gel、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从红棕杜鹃(原变种)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纯化得到一对双键位置异构的杜鹃色烯杂萜化合物:isoconfluentin(1)和(+)-confluentin(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1D和2D NMR、UV、IR、MS等)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而且采用色烷/色烯螺旋规则(chromane/chromene helicity rule)鉴定它们的绝对构型均为2 S构型。测定化合物1和2的体外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它们均具有有效的抗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变种) 杜鹃色烯杂萜 抗凝血作用
下载PDF
红棕杜鹃(原变种)叶提取物体外抗3种皮肤真菌活性的研究
2
作者 莫全 杨勇勋 《兽医导刊》 2019年第4期217-218,共2页
为研究红棕杜鹃(原变种)叶提取物对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四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活性成分进行浸泡提取,观察不同溶剂粗提取液及萃取相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须毛... 为研究红棕杜鹃(原变种)叶提取物对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四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活性成分进行浸泡提取,观察不同溶剂粗提取液及萃取相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三种皮肤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浸泡粗提取液抑菌效果最佳,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抑菌率分别为43.3%、49.3%、53.6%,正丁醇相浸膏所得红棕杜鹃(原变种)叶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弱,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抑菌率分别为21%、18.5%、14%。说明4种不同提取溶剂2种提取方法所得红棕杜鹃(原变种)叶提取物对3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效果。本试验首次测定了红棕杜鹃(原变种)提取物的抗皮肤真菌效果,为研发安全、环保、抗皮肤真菌效能好的植物源新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变种) 粗提物 皮肤真菌
下载PDF
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勇勋 晏永明 +2 位作者 陶明 罗茜 董小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43,共5页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红棕杜鹃(原变种)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var.rubiginosum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13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别鉴定为3,9-dihydroxy-megastigma-5-ene(1),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红棕杜鹃(原变种)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var.rubiginosum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13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别鉴定为3,9-dihydroxy-megastigma-5-ene(1),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2),黑麦草内酯(3),熊果酸(4),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2α,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6),7,9-二甲氧基杜鹃醇(7),7-甲氧基杜鹃醇(8),姜酮(9),异嗪皮啶(10),东莨菪内酯(11),(+)-松脂素(12),3'-O-去甲基表松脂素(13)。化合物1~13均首次从本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7~9,11~13首次从本属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变种) 降倍半萜 苯基丁醇衍生物 木脂素 香豆素
原文传递
红棕杜鹃(原变种)叶的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勇勋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48-2150,共3页
目的对凉山彝药红棕杜鹃(原变种)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Franch.var.rubiginosum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与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比较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 目的对凉山彝药红棕杜鹃(原变种)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Franch.var.rubiginosum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与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比较已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一个剪叶苔烷(herbertane)型倍半萜[(-)-α-Herbertenol(1)],一个黄酮[草质素-8-甲醚(2)],五个苯丙素[对-羟基苯丙酸甲酯(3),反式阿魏酸(4),二氢阿魏酸甲基酯(5),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6),顺式肉桂酸(7)],及五个芳香族化合物[苯乙酸(8),香草酸(9),对羟基苯甲醛(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对羟基苯乙酸乙酯(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本种分离得到。另外,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发现剪叶苔烷(herbertane)型倍半萜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变种) 剪叶苔烷型倍半萜 酚酸化合物
原文传递
凉山州药用杜鹃研究概述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勇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12期24-26,29,共4页
整理凉山地区中药、彝医药文献中记载的十一种药用杜鹃品种,确定其分属于岩须属的岩须Cassiope selaginoides;白珠树属的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与地檀香G.forrestii;珍珠花属的珍珠花Lyoniaovalifolia;杜鹃花属的爆杖花Rhododend... 整理凉山地区中药、彝医药文献中记载的十一种药用杜鹃品种,确定其分属于岩须属的岩须Cassiope selaginoides;白珠树属的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与地檀香G.forrestii;珍珠花属的珍珠花Lyoniaovalifolia;杜鹃花属的爆杖花Rhododendron spinulifrum、腋花杜鹃R.Racemosum、映山红R.simsii、多鳞杜鹃R.polylepis与红棕杜鹃(原变种)R.rubiginosum Franch.Var.rubiginosum;及越桔属的乌鸦果Vaccinium fragile与云南越桔V.duclouxii。由于它们的一些功效与应用显示出凉山彝医药特色,如岩须C.selaginoides可治神经衰弱、滇白珠G.yunnanensis可治疯狗咬伤;以及红棕杜鹃(原变种)R.rubiginosum Franch.Var.rubiginosum.腋花杜鹃R.Racemosum等杜鹃品种还为凉山彝医药所特有,因此,它们具有很好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 药用杜鹃 杜鹃(变种) 评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