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96
1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1 位作者 桑海清 周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1-310,i0005,i0006,共22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干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大陆碰撞以来构造年代学框架及其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对比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2 位作者 季建清 丁林 桑海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3-244,共2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经历了前期楔入和后期垮塌变形。楔入事件发生于~ 6 0Ma、~ 2 3Ma和~ 13Ma,垮塌开始于 6~ 7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同样经历早期走滑和后期正断 ,走滑年代分别为 5 8~ 5 6Ma、2 3Ma和 13Ma ,后期正断开始于 5 .5Ma...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经历了前期楔入和后期垮塌变形。楔入事件发生于~ 6 0Ma、~ 2 3Ma和~ 13Ma,垮塌开始于 6~ 7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同样经历早期走滑和后期正断 ,走滑年代分别为 5 8~ 5 6Ma、2 3Ma和 13Ma ,后期正断开始于 5 .5Ma。上述年龄的意义在于 :~ 6 0Ma的变形代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碰撞 ;2Ma为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主变形期 ;13Ma的变形也代表一次汇聚事件 ,并形成青藏高原的东西向伸展。 6~ 7Ma以后的垮塌作用代表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构造年代学
下载PDF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周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15 Ma 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15 Ma 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在东南亚东、西部形成两个弧后盆地扩张体系,两体系扩张强度和方向的不同,形成转换调节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东部较强的扩张作用使扬子板块向北运动,形成哀牢山以东的逆冲构造。并导致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左行走滑。大约15 Ma BP之后,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的加强引发印支板块向东南逃逸,形成挤出模式。构造机制的改变使印支板块以南及以西从张扭变为压扭体制,同时使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经受了两期不同变形机制的左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哀牢山 红河构造带 构造演化 断裂活动
下载PDF
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北段囊谦盆地新生代高钾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朱丽 张会化 +2 位作者 王江海 周江羽 解广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1-247,共7页
9个黑云母样品高精度^(40)Ar/^(39)Ar法定年结果表明,囊谦盆地高钾岩浆的活动年限为37.1~37.8Ma。高钾岩石在地质背景和岩石类型上与青藏东缘发现的两类高钾岩系中的早期高钾岩浆岩具有可比性,它们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 9个黑云母样品高精度^(40)Ar/^(39)Ar法定年结果表明,囊谦盆地高钾岩浆的活动年限为37.1~37.8Ma。高钾岩石在地质背景和岩石类型上与青藏东缘发现的两类高钾岩系中的早期高钾岩浆岩具有可比性,它们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资料,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南、北段高钾岩浆活动的时间分别为40~24Ma和40~33Ma,南、北段高钾岩浆活动时间的差异可能指示陆内俯冲作用时限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高钾岩石 ^40AR/^39AR年代学 金沙江-红河构造带 囊谦盆地
下载PDF
滇西金沙江-红河构造带鲁甸始新世煌斑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
5
作者 贺娟 王启宇 闫国川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86-2599,共14页
前人对金沙江-红河构造带上的煌斑岩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段哀牢山地区.对构造带中段鲁甸地区新发现的煌斑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煌斑岩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末期,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高峰期一致.鲁甸煌斑... 前人对金沙江-红河构造带上的煌斑岩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段哀牢山地区.对构造带中段鲁甸地区新发现的煌斑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煌斑岩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末期,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高峰期一致.鲁甸煌斑岩具有高钾、富碱、高Mg~#,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尤其是Ta-Nb-Ti)的特征.其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流体和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组分为含金云母的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结合同期的镁铁质火山岩和富碱斑岩研究成果,滇西区域的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可能为元古宙时期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的俯冲作用.始新世时期,在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金沙江-红河构造带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或对流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引发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本期煌斑岩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金沙江-红河构造带 富集地幔 岩石成因 鲁甸 滇西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哀牢山构造带新安寨晚二叠世末期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汇川 王岳军 +3 位作者 蔡永丰 马莉燕 邢晓婉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8,共12页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Ma和251.2±1.4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2.00Ga,平均为1.76Ga和1.72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构造 同碰撞花岗岩 新安寨花岗岩体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滇西剑川始新世粗面岩及其包体成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约束和大地构造意义
7
作者 董晓涵 彭头平 +3 位作者 范蔚茗 刘兵兵 彭世利 武利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0-843,共24页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大规模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这一过程引发了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等深大断裂带的大规模剪切走滑,并沿该构造带发生强烈的碱性岩浆作用。这些始新世碱性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的早期碰撞过...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大规模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这一过程引发了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等深大断裂带的大规模剪切走滑,并沿该构造带发生强烈的碱性岩浆作用。这些始新世碱性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的早期碰撞过程,因而可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和岩石圈挤出过程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探针”。本文针对剑川盆地甸南地区始新世粗面岩及其二长岩包体和辉长岩包体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剑川盆地甸南粗面岩形成时代为36Ma;其内部包含的两件二长岩包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1.6±3.4 Ma和35.7±0.3 Ma,一件辉长岩包体的形成时代为35.8±0.2 Ma。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粗面岩与二长岩包体K_(2)O含量均较高,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且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结合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甸南地区寄主粗面岩和二长岩包体来自相同的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橄榄石和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包体研究显示,~41Ma二长岩包体为寄主粗面岩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自早期围岩,而~36Ma二长岩包体为同源岩浆房内与围岩接触淬冷的早期结晶产物,它们被寄主粗面岩岩浆裹挟而存在其内部。堆晶辉长岩包体较寄主粗面岩和二长岩包体具明显低的K2O、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其全岩Nd同位素组成与剑川盆地二龙山橄榄玄武岩相似,但高于寄主粗面岩,表明其源自弱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壳-幔过渡带堆晶形成。此外,~41 Ma碱性岩包体和碱性岩内46~38 Ma捕获锆石年龄,以及剑川盆地内近源沉积岩内碎屑锆石的同期年龄记录,均表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碱性岩带的岩浆作用并非存在从高原内部向东南方向的滇西地区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而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石圈向东南向挤出导致兰坪-思茅地块和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粗面岩 包体 岩石圈挤出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冬兵 唐渊 +4 位作者 廖世勇 尹福光 孙志明 王立全 王保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1278,共18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花岗岩(11AL12-1)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片麻岩11AL17-1有岩浆和变质两类锆石,两者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700±6Ma(MSWD=1.4,n=14)和27.4±1.2Ma(MSWD=1.9,n=3),代表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年龄。花岗片麻岩11AL09-1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0±3Ma(MSWD=3.1,n=14),变质锆石年龄为31.2±2.3Ma(MSWD=6,n=5),分别代表原岩结晶时代和后期变质年龄。石英岩11AL08-1中所有锆石具有核-边结构,92颗锆石核部年龄集中分布在6组,分别为493~528Ma(n=42)、635~640Ma(n=2)、701~784Ma(n=44)、976~980Ma(n=2)、1839Ma(n=1)和2487Ma(n=1)。92个核部分析点具有高的Th/U比值(>0.23),指示岩浆来源。最年轻一组的42个核部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9Ma,代表石英岩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7颗锆石变质边年龄为26~75Ma内,代表变质年龄。花岗岩11AL12-1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50±4Ma(MSWD=0.6),代表岩石形成时代。这些年龄表明哀牢山变质岩系是一个原岩复杂的变质杂岩带,它的原始物质至少包含新元古代~700Ma岩浆岩、~509Ma沉积地层及220~240Ma的岩浆岩和地层,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现今所见的哀牢山岩群"古老"岩石面貌主要是由地质历史上的浅变质或未变质的地层和岩浆岩在新生代26~31Ma发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哀牢山变质带的源区物质特征和主要岩浆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十分相似,具有亲扬子的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岩群 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 锆石U-PB定年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ies in ELF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9
作者 Sun Weihuai Tang Ji +1 位作者 Zhang Ping Yang Xuehu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Located in an earthquake-prone region,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 are complex.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Tonghai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Xiaojiang fault and Honghe fault, an ACF-4M ELF... Located in an earthquake-prone region,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Yunnan Province are complex.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Tonghai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Xiaojiang fault and Honghe fault, an ACF-4M ELF electromagnetic instrument was installed at the Tonghai seismic station,which has produced continuous reliable data. The author collected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year 2009 and 2010,and performed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geomagnetic fields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1Hz and 39Hz electromagnetic power spectra are 0. 2 to 1. 4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values immediately before many earthquakes. The anomalie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abrupt changes of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power spectra in earthquake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and the amplitude of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size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lso obviously changes.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s of ELF electromagnetic data will be meaningful to the future use of this instrument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F Electromagnetic Power spectrum Apparent resistivity Short-impending anomal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