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紫珠二萜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
作者 张雪儿 黄逸敏 +4 位作者 方巧苗 赵钟祥 林朝展 祝晨蔯 吴爱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0-1898,共9页
目的研究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枝叶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红紫珠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谱、质谱及X-单晶衍射实验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 目的研究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枝叶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红紫珠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谱、质谱及X-单晶衍射实验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抗炎模型,选择6个结构差异明显的二萜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红紫珠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20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olavic acid-15-metyl ester(1)、rubellapene A(2)、rubellapene B(3)、rubellapene C(4)、13,14,15,16-四降碳-3-克罗-12,18-二羧酸(5)、对映异海松烷-8(14),15-烯-19-羧酸(6)、dichrocephnoids C(7)、15-去甲基半日-8(20)12E-二烯-14-甲醛-19-羧酸(8)、8S-kolavic acid 15-methyl ester(9)、粘叶莸酸(10)、melanocane B(11)、dodovislactones B(12)、tinotufolin B(13)、amphiacric acid A(14)、patagonic acid(15)、(+)-15-methoxyfloridolide A(16)、去甲基-左旋哈氏豆属酸(17)、15-羟基-16-羰基-15,16H-左旋哈氏豆属酸(18)、(−)-顺式-克罗-3,13-烯-16-羟基-15,18-二羧酸-15,16-内酯(19)、polylauioid J(20)。结论首次得到化合物1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化合物5、7~14、16~20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主要以克罗烷型和半日花烷型二环二萜为主。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表明,6个二萜类化合物均能够抑制LPS刺激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中NO的分泌,其中化合物1抑制NO能力最强,推测C-13位双键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紫珠 二萜 克罗烷型 半日花烷型 抗炎活性 X-射线单晶衍射 13 14 15 16-四降碳-3-克罗-12 18-二羧酸 对映异海松烷-8(14) 15-烯-19-羧酸
原文传递
拟红紫珠中1个新的木脂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2
作者 赵兴 刘翰飞 +5 位作者 王欢 林开琴 李金玉 潘卫东 娄华勇 孙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953-6960,共8页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RSL3诱导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铁死亡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7’R,8R,8’S,9S)-芝麻素-9-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7R,7′R,7’’S,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3)、(7R,7′R,7’’R,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4)、泡桐素(5)、4-氧代芝麻素(6)、芝麻素(7)、β-谷甾醇(8)、熊果酸(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和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1)。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7、10和11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37%、31.93%和36.57%(模型组为23.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红紫珠苷A。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且3个化合物显示出潜在的铁死亡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紫珠 木脂素糖苷 红紫珠苷A 芝麻素 熊果酸 3β-羟基豆甾-5烯-7-酮 铁死亡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