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铁性贫血和运动负荷对大鼠红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吉棣 刘晓鹏 +2 位作者 陶祝良 吴玲 陈志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9-134,140,共7页
本研究采用红细胞最大和平均变形性、面积、直径、膜带-3蛋白、血液和肝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观察运动负荷或缺铁贫血单一因素和这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对大鼠红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结果:1.铁缺乏... 本研究采用红细胞最大和平均变形性、面积、直径、膜带-3蛋白、血液和肝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观察运动负荷或缺铁贫血单一因素和这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对大鼠红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结果:1.铁缺乏和运动负荷在第五周时直至实验结束均会使鼠体重增长率抑制,以缺铁贫血的运动鼠的抑制最严重。2.缺铁性贫血和运动负荷的初期、大鼠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容量(HCT)水平显著降低,但运动鼠在铁营养正常时,Hb及HCT水平不再进一步降低;而运动鼠缺铁时、即使是轻度缺铁,其Hb和HCT水平进一步显著降低。3.红细胞面积、周长、直径和球径仅在铁缺乏情况下缩小;红细胞形状因素的改变发生于缺铁性贫血的运动鼠。4.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和平均变形指数(DI-r%)在缺铁、运动以及缺铁贫血运动时降低,并有明显的梯度反应。静态和铁营养正常鼠的DImax%为73.0±1.69%,静态缺铁和运动缺铁性贫血鼠分别为65.8±4.57%和58.5±6.20%,而铁营养正常的运动鼠和轻度缺铁性贫血运动鼠分别是69.2±1.49%和63.0±6.79%,各组数据均有显著差别。三组运动鼠不论其铁营养正常与否,红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运动负荷 红细胞损伤
下载PDF
SOD对4℃保存人红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恩普 刘秀珍 +5 位作者 韩颖 任素萍 刘安 靳鹏 吕星 吴祖泽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讨SOD对延时保存红细胞损伤防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取义务献血人员静脉血 ,置 4℃冰箱保存。保存前后不同时间用标准方法分别检查各项指标 ,用生物荧光素标记红细胞 ,测定 2 4h活存率。实验分 3组 :ACD和 或GMA、抗氧化剂 (SOD... 目的 :探讨SOD对延时保存红细胞损伤防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取义务献血人员静脉血 ,置 4℃冰箱保存。保存前后不同时间用标准方法分别检查各项指标 ,用生物荧光素标记红细胞 ,测定 2 4h活存率。实验分 3组 :ACD和 或GMA、抗氧化剂 (SOD)组。结果 :SOD组保存 75d ,无氧糖酵解率维持在保存前的 86 .2 % ,ATP为 5 6 .4% ,PK为6 4.3% ,明显高于GMA或ACD组。保存 75d整体回输后 2 4h活存率为 86 .1% ,与GMA保存 42d(89.1% )结果接近。结论 :用抗氧化剂保养液在 4℃条件下保存人血红细胞从 42d延长到 75d ,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ATP、PK和整体回输后 2 4h活存率等均与 42d保存方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红细胞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低温保存 防护作用
下载PDF
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对过滤红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兰 鲁德聚 毕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或白细胞去除时 ,减少红细胞损伤莫菲氏滴管内液面的最佳高度。方法 将 180袋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0袋 ,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观察组莫菲氏滴管内液面调至 2 / 3高处 ,对照组调至 1/ 3高处 ,每袋血...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或白细胞去除时 ,减少红细胞损伤莫菲氏滴管内液面的最佳高度。方法 将 180袋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0袋 ,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观察组莫菲氏滴管内液面调至 2 / 3高处 ,对照组调至 1/ 3高处 ,每袋血液去除在 10~ 15min内完成 ,分别检测去除白细胞前后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数目 ,血清钾含量。再将观察组的 90袋分为观察Ⅰ组、Ⅱ组各 4 5袋输用于临床 ,观察Ⅰ组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调至满管 1/ 3,观察Ⅱ组调至满管 2 / 3,均在输注 5~ 7min后 ,从输血胶管与头皮针接头处取产生滴落后的血标本 ,检测白细胞、红细胞数目 ,血清钾含量。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去除后白细胞与去除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红细胞数目、血清钾含量与去除前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过滤后白细胞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红细胞数目、血清钾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观察Ⅰ、Ⅱ组产生滴落后白细胞与产生滴落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红细胞、血清钾含量与产生滴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Ⅰ、Ⅱ组在产生滴落后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红细胞计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菲氏滴管 液面高度 红细胞损伤 细胞过滤器 输血
下载PDF
脂质过氧化与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贾兵 张善通 +3 位作者 李歌丰 吴玥 沈伟敏 陈笑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6期350-352,共3页
本文通过大体外循环模型(n=6),研究脂质过氧化对红细胞的损伤作用。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和红细胞膜过氧化脂质(P-LPO和Em-LPO)含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b)浓度升高,LPO与红细胞... 本文通过大体外循环模型(n=6),研究脂质过氧化对红细胞的损伤作用。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和红细胞膜过氧化脂质(P-LPO和Em-LPO)含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b)浓度升高,LPO与红细胞滤过指数(IF)及PF-Hb间呈直线正相关。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及Na+-K+-ATP酶活力均发生改变。结果表明,脂质过氧化与体外循环造成红细胞损伤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损伤 体外循环 过氧化脂质
下载PDF
血瘀证大鼠红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琢 黄光英 +2 位作者 焦新福 叶望云 舒沪英 《微循环学杂志》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被动吸烟致大鼠以红细胞损伤为特点的血瘀证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荧光偏振技术、细胞介电测量系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化学发光法、免疫花环法、比色法等对对照组、模型组、活血祛瘀治疗...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被动吸烟致大鼠以红细胞损伤为特点的血瘀证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荧光偏振技术、细胞介电测量系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化学发光法、免疫花环法、比色法等对对照组、模型组、活血祛瘀治疗组的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的多层次多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模型组红细胞在膜化学组分、膜巯基、膜脂流动性、膜电荷、红细胞膜ATPase活性、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红细胞免疫受体及膜脂质过氧化酶等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异常 ,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接近对照组。结论 :该模型可作为血瘀证模型 ,尤以红细胞损伤为特点 ,不仅可用作血瘀证、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也可用以防治红细胞损伤药物的筛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大鼠 红细胞损伤 研制 应用
下载PDF
运动与红细胞损伤 被引量:5
6
作者 田中 李艳斌 《山东体育科技》 1998年第4期23-26,共4页
运动可导致红细胞的损伤,加速红细胞的清除。在运动中引起红细胞损伤的因素主要有:机械性因素,氧化应激和渗透压的变化。
关键词 运动 红细胞损伤 机械性因素 氧化应激 渗透压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志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8期508-510,共3页
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胡志伟综述蔡俊坚孙宗全审校随着体外循环的理论研究、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其应用已超越心脏外科领域[1]。体外循环作为一种非生理性机械循环,转流后全身各系统会产生许多并... 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胡志伟综述蔡俊坚孙宗全审校随着体外循环的理论研究、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其应用已超越心脏外科领域[1]。体外循环作为一种非生理性机械循环,转流后全身各系统会产生许多并发症,尤其血液的损害最为明显。转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红细胞损伤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抗氧化能力与红细胞损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喻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9期74-77,共4页
目的:研究与观察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抗氧化能力与红细胞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80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血,研究组采用自体血回输... 目的:研究与观察自体血回输对骨科手术患者抗氧化能力与红细胞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80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血,研究组采用自体血回输。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1、7 d的抗氧化能力指标(血清SOD、MDA、TAC、CAT),术前及术后12、24 h的红细胞损伤指标(NO、ATP)和血乳酸指标(aLac及vLac)。结果:术前,两组SOD、MDA、TAC、C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观察组SOD、MDA、TAC、CA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总NO、A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观察组总NO、AT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Lac、vL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观察组aLac、vLa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可提高骨科手术患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红细胞损伤,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输 骨科手术 抗氧化能力 红细胞损伤
下载PDF
输血时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与红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曹爱香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9期521-522,共2页
为探讨输血时莫菲氏滴管液面最佳高度 ,减少输血过程中红细胞的损伤 ,将 80例次输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 0例次 )和对照组 (4 0例次 ) ,输血前检验库血红细胞计数及血清钾含量 ,输注时将对照组莫菲氏滴管内液平面调至 1/ 3处 ,观察组调... 为探讨输血时莫菲氏滴管液面最佳高度 ,减少输血过程中红细胞的损伤 ,将 80例次输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 0例次 )和对照组 (4 0例次 ) ,输血前检验库血红细胞计数及血清钾含量 ,输注时将对照组莫菲氏滴管内液平面调至 1/ 3处 ,观察组调至 2 / 3处 ,滴速均为 48~ 5 0 gtt/ m in,滴注 5~ 7min后 ,从输血胶管与头皮针接头处分别接取全血 2 ml检测红细胞计数及血清钾含量。结果血液输入后两组红细胞计数、血清钾含量与输入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提示输血时液面高度应为莫菲氏滴管的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莫菲氏滴管 红细胞损伤 液面高度
下载PDF
豚鼠钩体病肝脏病变及红细胞损伤
10
作者 朱平 杨宏亮 +1 位作者 姜叙诚 易静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08-408,共1页
关键词 红细胞损伤 钩体 肝脏病变 豚鼠 钩端螺旋体病 超微结构变化 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 肝组织
下载PDF
磁场对加热所致红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
11
作者 蒋锦琪 张平宽 +3 位作者 关韶峰 吴京 于方治 密继红 《生物磁学》 2003年第1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磁场 红细胞损伤 保护作用 热疗 肿瘤
下载PDF
游泳运动员冬训中红细胞肌酸及脆性变化与红细胞损伤的探讨
12
作者 蒋忠 仲宇 何晓青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1990年第4期44-52,共9页
本文研究了冬训中游泳运动员循环血中,红细胞内肌酸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长时期大运动量训练中,红细胞损伤的情况;提出了红细胞内肌酸含量的变化,可以成为大运动量训练中,可能会产生过多红细胞损伤的予警信号,及其... 本文研究了冬训中游泳运动员循环血中,红细胞内肌酸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长时期大运动量训练中,红细胞损伤的情况;提出了红细胞内肌酸含量的变化,可以成为大运动量训练中,可能会产生过多红细胞损伤的予警信号,及其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内肌酸 红细胞脆性 冬训 红细胞损伤
下载PDF
^(137)Csγ射线辐照全血对红细胞损伤初探
13
作者 胡继征 陆典瑞 +1 位作者 李启辉 周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75-677,共3页
目的 探讨用灭活淋巴细胞剂量的13 7Csγ -射线照射后 ,ACD -B方及CPD方保存的新鲜全血红细胞损伤情况。方法 将ACD -B方及CPD方新鲜全血分为用γ -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未照射的对照组 ,测定两组标本在 0、7、14、2 1、2 8d红细胞渗透... 目的 探讨用灭活淋巴细胞剂量的13 7Csγ -射线照射后 ,ACD -B方及CPD方保存的新鲜全血红细胞损伤情况。方法 将ACD -B方及CPD方新鲜全血分为用γ -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未照射的对照组 ,测定两组标本在 0、7、14、2 1、2 8d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游离Hb ,ATP含量 ,用血球计数仪进行RBC计数、Hct、MCV检测 ,用K+ 、Na+ 、Cl-分析仪检测血浆的K+ 、Na+ 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辐照后ACD -B方、CPD方新鲜全血与血液辐照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保存 7天时试验组K+ 浓度比对照组升高快 ,Na+ 离子浓度下降 ,其它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保存期末K+ 离子浓度显著升高 ,Na+ 离子浓度随保存期延长显著下降 ,其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CD -B方全血、CPD方新鲜全血经 2 5Gry13 7Cs辐照后 ,红细胞的数量、细胞代谢功能均不受到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γ射线辐照 红细胞损伤 输血 新鲜全血 灭活 辐照血
下载PDF
储血器内预充MAP溶液对患者自体回收血红细胞损伤的影响
14
作者 王笑石 胡萌萌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7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血液回收过程中在储血器内预充MAP溶液的效果。方法取120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自体回收血样,随机分为3组,M1组与M2组分别预充MAP溶液100 m L、200 m L,N组预充生理盐水10 m L,计算在不同时点时洗涤血中FHb浓度及溶液中红细胞的... 目的探讨在血液回收过程中在储血器内预充MAP溶液的效果。方法取120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自体回收血样,随机分为3组,M1组与M2组分别预充MAP溶液100 m L、200 m L,N组预充生理盐水10 m L,计算在不同时点时洗涤血中FHb浓度及溶液中红细胞的溶血率。结果与T_0相比,N组FHb浓度T_1、T_2时升高(P<0.05),M1组于T2时显著升高(P<0.05),M2组各时点的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T2时,M2组FHb浓度显著低于N组、M1组(P<0.05);与N组比较,在Na Cl浓度为0.48%~0.60%时,M1组、M2组洗涤红细胞溶血率显著降低(P<0.05),M1组、M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储血器内预充200 m L MAP溶液相比于100 m L MAP溶液,能显著减轻回收过程中红细胞的溶血,减轻红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损伤 MAP 自体回收血
下载PDF
亚油酸与红细胞急性损伤: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袁涛 丛宇 +3 位作者 赵建宁 周利武 陈双双 包倪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8期7739-7744,共6页
背景:隐性失血常见于人工关节置换后,所造成的术后贫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关于隐性失血的原因说法有很多,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亚油酸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的影响,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背景:隐性失血常见于人工关节置换后,所造成的术后贫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关于隐性失血的原因说法有很多,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亚油酸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的影响,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10)尾静脉注射乙醇溶液;实验组分为4个组(n=10),分别尾静脉注射15,30,60,90 mmol/L的亚油酸溶液,构建体内高亚油酸水平大鼠模型。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24,48,72 h从眼眶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过氧化氢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给药浓度为60 mmol/L时大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出现显著的隐性失血。在给药后24 h,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红细胞计数都降低,且各实验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浓度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48 h,对照组与实验组血液中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及红细胞计数相对稳定,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浓度都明显持续下降,且实验组变化更显著(P<0.05)。说明血液中亚油酸水平的升高可造成血液中红细胞的急性损伤,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隐性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亚油酸 红细胞损伤 氧化应激 隐性失血 人工关节置换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镉中毒诱发的自由基对红细胞损伤及带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煦亭 沙继宏 +4 位作者 郑尊 于秉学 李津婴 杨勇骥 吴越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镉离子诱发的过氧化氢与红细胞损伤及带3蛋白(band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扫描电镜示踪带3蛋白及铈细胞化学法显示过氧化氢。应用X射线能量失散谱对Cd的细胞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红细胞膜表面不但有大量过氧化... 目的研究镉离子诱发的过氧化氢与红细胞损伤及带3蛋白(band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扫描电镜示踪带3蛋白及铈细胞化学法显示过氧化氢。应用X射线能量失散谱对Cd的细胞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红细胞膜表面不但有大量过氧化氢反应标志,而且带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且细胞畸变。结论结果提示,镉离子能诱发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导致红细胞膜及其骨架的自由基损伤,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稳定性和变形性及带3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中毒 自由基 红细胞损伤 带3蛋白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红细胞钙超负荷与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涛 张青 +1 位作者 闫宪刚 张善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红细胞钙变化规律及其与红细胞损伤的关系,探索体外循环红细胞损伤机制。方法:测定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30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体外循环期红细胞钙、钙泵活性、钠泵活...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红细胞钙变化规律及其与红细胞损伤的关系,探索体外循环红细胞损伤机制。方法:测定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30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体外循环期红细胞钙、钙泵活性、钠泵活性、滤过指数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体外循环中红细胞钙、滤过指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增加,钙泵活性与钠泵活性降低,红细胞发生棘状变形及破坏,上述各项指标变化于转流后2小时最明显。红细胞钙与滤过指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呈直线正相关(r=0.83和0.64,P<0.01)。结论:体外循环中红细胞钙超负荷是红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红细胞 钙离子 红细胞损伤
下载PDF
蓝靛果硒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表征及红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活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雅琴 邵春天 +3 位作者 耿莹 郑秀雯 王茹娟 杨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4,共8页
以蓝靛果果实多糖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HNO_(3)-Na_(2)SeO_(3)法制备蓝靛果硒多糖,后经柱色谱分离后得到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中硒含量为(0.184±0.03)mg/g,重均分子质量为58828.3 kDa,由半乳糖醛酸、鼠李糖、阿... 以蓝靛果果实多糖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HNO_(3)-Na_(2)SeO_(3)法制备蓝靛果硒多糖,后经柱色谱分离后得到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中硒含量为(0.184±0.03)mg/g,重均分子质量为58828.3 kDa,由半乳糖醛酸、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6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1∶3.06∶6.18∶0.29∶1.78∶13.01。核磁分析表明高含量硒多糖中存在6种糖苷键,分别为:→3)-β-D-半乳糖(1→、→4)-β-D-甘露糖-(1→、→6)-α-D-葡萄糖-(1→、→4)-α-D-半乳糖醛酸-(1→、→2,4)-α-L-鼠李糖-(1→、α-L-阿拉伯糖-(1→。红细胞氧化损伤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同H_(2)O_(2)处理红细胞损伤组相比,保护组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H_(2)O_(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率降低了32.52%;活性氧水平降低了44.93%;丙二醛含量减少了17.04 nmol/mL;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别降低了163.93、9.95 U/mg和20.07 mU/mg。可见高含量蓝靛果硒多糖对红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硒化多糖 理化性质 结构特征 红细胞损伤保护
下载PDF
药物对亚甲蓝光化学法损伤红细胞的保护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萍 凌冰 +1 位作者 兰蓉 钱开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择定条件下亚甲蓝光化学法 (methylenebluephotochemical,MB P)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红细胞。方法 采用MB P法 (光照时间 6 0min ,MB浓度 5 μmol/L ,光强度 3 8× 10 4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 ,测定... 目的 探讨择定条件下亚甲蓝光化学法 (methylenebluephotochemical,MB P)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红细胞。方法 采用MB P法 (光照时间 6 0min ,MB浓度 5 μmol/L ,光强度 3 8× 10 4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 ,测定甘露醇、L 组氨酸、SOD对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结果 L 组氨酸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 经L 组氨酸保护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光化学法 红细胞损伤 防护作用 L-组氨酸 丙二醛 红细胞制品 病毒灭活 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广枣总黄酮对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乌日娜 李大力 娜仁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653-654,共2页
目的 :研究广枣总黄酮 (TFFC)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以红细胞 (RBC)为靶细胞 ,利用自氧化和激活氧化的方法。结果 :TFFC可抑制 RBC的自氧化和激活氧化 ,保护氧合血红蛋白、抑制过氧化物 (L PO)和绿色素的生成。结论 :TFFC具有抗自由基及... 目的 :研究广枣总黄酮 (TFFC)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以红细胞 (RBC)为靶细胞 ,利用自氧化和激活氧化的方法。结果 :TFFC可抑制 RBC的自氧化和激活氧化 ,保护氧合血红蛋白、抑制过氧化物 (L PO)和绿色素的生成。结论 :TFFC具有抗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枣 总黄酮 红细胞氧化损伤 抑制作用 抗氧化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