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毒性及药物释放初探 被引量:6
1
作者 孙雅楠 张秀梅 +3 位作者 马欣 阙晓 苏靖 邱明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52-2357,共6页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RBC-NP)并进行结构表征、稳定性及体外毒性和药物释放的探究。方法: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PLGA NP);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红细胞膜和RBC-NP;Malvern ZS90测定粒径和分散系数;透射电镜(TEM)观察RBC-NP...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RBC-NP)并进行结构表征、稳定性及体外毒性和药物释放的探究。方法: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PLGA NP);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红细胞膜和RBC-NP;Malvern ZS90测定粒径和分散系数;透射电镜(TEM)观察RBC-NP的形态。将DiOC18(3)载入RBC-NP和PLGA NP,探究二者的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比较RBC-NP与PLGA NP的细胞毒性。结果:RBC-NP与PLGA NP的粒径之差为11.1~14.2 nm,分散系数在0.131~0.155。TEM显示RBC-NP呈壳-核结构,核心为PLGA,外包裹单层红细胞膜。RBC-NP在PBS和超纯水中6 d内均保持稳定。RBC-NP具有良好体外缓释作用。0.25,0.5,1 mg·m L^(-1)3组中,RBC-NP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显著性高于PLGA NP(P<0.01)。结论:具有壳-核结构的RBC-NP已被成功制备,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且体外毒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 plga纳米 结构表征 药物释放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犬红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的制备和体外毒性及靶向初探
2
作者 林子俊 马月飞 裴世敏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06,112,121,共8页
为了提高纳米颗粒的安全性和靶向性,试验采用低渗处理法制备犬红细胞膜(RBCM),双乳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颗粒(BLANK-PLGA),并用脂质体挤出器挤出法制备犬红细胞膜囊泡(RBCM-NVE)和犬红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PLGA-RBCM);采用透... 为了提高纳米颗粒的安全性和靶向性,试验采用低渗处理法制备犬红细胞膜(RBCM),双乳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颗粒(BLANK-PLGA),并用脂质体挤出器挤出法制备犬红细胞膜囊泡(RBCM-NVE)和犬红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PLGA-RBCM);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技术对不同纳米颗粒的结构、大小和电位进行表征鉴定;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不同纳米颗粒的粒径及聚集性变化;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法验证挤出前后细胞CD47膜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犬乳腺肿瘤细胞(CIPp)摄取BLANK-PLGA和PLGA-RBCM研究纳米颗粒的同源靶向性;通过体外试验探究BLANK-PLGA和RBCM-NVE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BLANK-PLGA呈球形结构,RBCM-NVE呈杯状囊泡结构,PLGA-RBCM呈明显的“核-壳”结构;BLANK-PLGA平均粒径为(305.17±2.59)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 PDI)为0.10±0.01,平均电位为(-3.86±0.59)mV;RBCM-NVE平均粒径为(200.50±0.26)nm, PDI为0.22±0.02,平均电位为(-9.60±0.88)mV;PLGA-RBCM平均粒径为(274.16±2.11)nm, PDI为0.18±0.03,平均电位为(-6.03±0.64)mV;第0~25天,在PBS中PLGA-RBCM粒径保持在300 nm以下,PDI为0.2左右,随着时间推移,BLANK-PLGA的粒径与PDI均明显增大,粒径大小不均;BLANK-PLGA和PLGA-RBCM在胎牛血清中4 h内吸光度没有较大变化;RBCM在通过脂质体挤出器挤出前后均保持相同的蛋白条带并且均表达CD47膜蛋白;CIPp细胞对PLGA-RBCM的摄取量极显著多于对BLANK-PLGA(P<0.01);BLANK-PLGA和RBCM-NVE与CIPp细胞共孵育6,12,24 h后细胞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成功制备的PLGA-RBC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对同源细胞的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 plga纳米 结构表征 安全性 靶向性
下载PDF
红细胞膜包裹载药PLGA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用于抑制癌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晓田 王海军 朱利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5-219,共5页
红细胞(RBCs)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血细胞,从中提取的红细胞膜(RBCM)作为载体因具有体内循环时间长,高载药量,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低免疫原性,被作为理想的体内药物运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使用RBCM包裹载有抗癌药物紫杉醇(PTX)的多孔... 红细胞(RBCs)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血细胞,从中提取的红细胞膜(RBCM)作为载体因具有体内循环时间长,高载药量,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低免疫原性,被作为理想的体内药物运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使用RBCM包裹载有抗癌药物紫杉醇(PTX)的多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经透射电镜(TEM)可以清楚地观察到RBCM结构包裹在PLGA纳米颗粒表面。采用动态光散射仪(DLS)观察制备的纳米颗粒水动力学粒径,发现RBCM包裹后的纳米颗粒粒径增大约为125±4nm。使用PTX作为模型药物,测得制备的PLGA纳米颗粒载药率约为6.42%,包封率约为96.31%,加入TPGS作为致孔剂,48h体外释药率可以提高到83%。MTT结果表明,RBCM包裹的载药PLGA体系对MCF-7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 纳米沉淀法 plga纳米 抗癌研究
下载PDF
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雯 史琼枝 +3 位作者 李银科 曾媛 谢向阳 胡华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合成DSPE-PEG 2000-^(D)A7R,制备PLGA纳米粒,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纳米粒(^(D)A7R-NP),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目的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合成DSPE-PEG 2000-^(D)A7R,制备PLGA纳米粒,制备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纳米粒(^(D)A7R-NP),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粒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结果制备的^(D)A7R-NP平均粒径为(102.8±11.7)nm,包封率为79.14%±2.57%,体外4~8℃可稳定保存30 d,模拟血浆中48 h稳定。细胞实验表明^(D)A7R-NP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制备的由^(D)A7R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PLGA纳米粒理化特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7R肽 纳米 细胞膜 脑靶向
下载PDF
红细胞膜包载粉防己碱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阙晓 高明 +3 位作者 郭朋程 连雨玫 苏靖 邱明丰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载粉防己碱PLGA纳米粒(RPTNs),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粉防己碱PLGA纳米粒(PTNs);单因素考察了PLGA的质量浓度、有机相体积、稳定剂浓度;优化了红细胞膜囊泡(RVs)和RPTNs的制备方法;对纳米粒的...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载粉防己碱PLGA纳米粒(RPTNs),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粉防己碱PLGA纳米粒(PTNs);单因素考察了PLGA的质量浓度、有机相体积、稳定剂浓度;优化了红细胞膜囊泡(RVs)和RPTNs的制备方法;对纳米粒的粒径、PDI、电位、包封率、形态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透析法考察了PTNs和RPTNs的体外释放特性;CCK-8法考察了该载药系统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20 g·L-1,稳定剂质量浓度10 g·L-1,油水体积比1∶20,RVs的制备采用超声合并挤压法;制备的PTNs形状圆整,粒径为(147.9±0.25) nm,PDI<0.15,包封率为(84.1±0.41)%,在30 d内保持稳定;RPTNs具有清晰的壳-核双层结构,粒径为(164.1±1.65) nm,PDI<0.2,在15 d内保持稳定;体外释放实验显示PTNs和RPTNs在120 h内对粉防止碱(tetrandrine,TET)均有缓释作用,且RPTNs平均累计释放量减少了5.33%;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RPTNs的IC50值均高于游离TET组和PTNs组,且对293T细胞的IC50值高于对MCF-7的IC50值。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粒包封率高、稳定性好,能显著延缓药物的释放,降低体外细胞毒性,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 粉防己碱 plga纳米 体外释放 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 被引量:4
6
作者 黄际薇 姜彩云 +2 位作者 罗宇燕 郭喆霏 张永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118,共5页
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NP),... 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NP),采用离心法提取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红细胞膜与纳米粒不同比例共挤压不同次数来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通过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度仪来表征NP和RBCM-NP,利用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BTNP),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重现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细胞膜 仿生纳米 药物递送体系
下载PDF
红细胞膜包裹的聚多巴胺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
7
作者 夏晨洁 陈志鹏 李伟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698,共7页
利用聚多巴胺(PDA)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作用高效负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VA),进一步利用红细胞膜进行修饰,构建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BC-BP),延长其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采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负载BVA的PDA纳米粒(BP)... 利用聚多巴胺(PDA)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作用高效负载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VA),进一步利用红细胞膜进行修饰,构建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BC-BP),延长其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采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负载BVA的PDA纳米粒(BP),以吸附率为评价指标,考察PDA负载BVA的影响因素;提取分离红细胞膜,采用孵育共挤出法制备RBC-BP,考察pH对膜包覆的影响,挤出次数对RBC-BP的粒径和均一性的影响;对RBC-BP的粒径、电位、形态及累积释放率进行系统表征,初步探讨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当PDA与BVA之比为1∶0.5、溶液pH为7、孵育时间为6 h、孵育温度为20℃时,BP吸附率高达(92.08±0.17)%,载药率为(42.05±2.95)%;当pH为4时,红细胞膜可通过电荷作用成功定向包覆在BP表面。体外研究表明,RBC-BP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308.63±6.56)nm,稳定性好;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RBC-BP可以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 细胞膜 仿生纳米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红细胞膜包裹藤黄酸仿生纳米粒处方工艺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8
作者 何利 白兰 +2 位作者 童荣生 赵理云 师健友 《中药与临床》 2021年第6期11-16,共6页
目的:以红细胞膜为载体制备藤黄酸仿生纳米粒(GPP@RBC-N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PP@RBC-NPs的中间产物GPP-NPs,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GPP-NPs的制备工艺,再通过... 目的:以红细胞膜为载体制备藤黄酸仿生纳米粒(GPP@RBC-N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PP@RBC-NPs的中间产物GPP-NPs,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GPP-NPs的制备工艺,再通过挤出法用RBCm包裹,得到GPP@RBC-NPs,对最优处方工艺制备的GPP@RBC-NPs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特性的考察。结果:GPP@RBC-NPs最佳工艺条件为:药载比为1:10;生理盐水与PEG3400-PLA2000用量的比为1.7:10(mL:mg);探头超声时间和功率分别为10min和10%;RBC膜的稀释倍数及破碎时间分别为4倍和3 min。GPP@RBC-NPs平均粒径为(94.10±1.67)nm,Zeta电位为(-6.96±0.60)mV,包封率为(79.11±1.42)%。透射电镜扫描结果表明,GPP@RBC-NPs呈粒径均匀的球形。稳定性结果表明,GPP@RBC-NPs在4℃条件下,储存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72 h内GPP@RBC-NPs累计释放量30.35%,能明显延长GA的释放时间。结论:GPP@RBCNPs制备工艺简单,可重复性较好,明显改善了GA的溶解性和体外释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酸 细胞膜 仿生纳米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质量评价
下载PDF
载阿霉素红细胞膜壳聚糖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洪伟勇 周旭晖 +3 位作者 金陈浩 王金明 郭钫元 杨根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94-1599,共6页
目的制备靶向肿瘤细胞叶酸(FA)受体的载阿霉素红细胞膜壳聚糖靶向纳米粒(FA-RBC-DOX-CS-NPs),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DOX-CS-NPs),将FA和氨基聚乙二醇磷脂(NH2-PEG2000-DSPE)通过共价连接后修饰红细胞... 目的制备靶向肿瘤细胞叶酸(FA)受体的载阿霉素红细胞膜壳聚糖靶向纳米粒(FA-RBC-DOX-CS-NPs),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DOX-CS-NPs),将FA和氨基聚乙二醇磷脂(NH2-PEG2000-DSPE)通过共价连接后修饰红细胞膜,然后构建FA-RBC-DOX-CS-NPs,并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抗肿瘤活性、入胞能力(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考察)。结果FA-RBC-DOX-CS-NPs平均粒径为(254.200±2.651)nm,多分散性指数为0.199±0.031,Zeta电位为(-10.100±0.213)mV;其在肿瘤微环境(pH6.5)中的释放速率较快。细胞实验表明,该纳米粒可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活力,且可提高药物的入胞效率。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FA-RBC-DOX-CS-NPs。该纳米粒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和入胞能力,可实现药物在肿瘤细胞内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 纳米 叶酸受体 靶向给药系统 抗肿瘤
下载PDF
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婵莲 宋佳敏 +2 位作者 陈美玲 任晓亮 王萌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90-2294,共5页
近年来,基于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发展迅速,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比传统纳米递药系统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及疗效。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成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巨噬细胞源自单核细胞,受到相应刺激后,可极化... 近年来,基于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发展迅速,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比传统纳米递药系统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及疗效。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成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巨噬细胞源自单核细胞,受到相应刺激后,可极化为M1型和M2型:M1型巨噬细胞参与促炎反应,M2型巨噬细胞参与抗炎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巨噬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仿生纳米制剂在疾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仿生纳米制剂在恶性肿瘤(乳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脑胶质瘤)、阿尔茨海默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中都显现出了高靶向性和低免疫原性,但目前集中于抗肿瘤研究,且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细胞膜包裹纳米 膜仿生纳米递药系统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基于红细胞的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雅楠 马琳 +2 位作者 张彪 苏靖 邱明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基于红细胞(RBC)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近年来倍受关注,天然红细胞是机体固有成分,与传统药物载体相比,具有生物相容性高、体内半衰期长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红细胞药物载体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载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 基于红细胞(RBC)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近年来倍受关注,天然红细胞是机体固有成分,与传统药物载体相比,具有生物相容性高、体内半衰期长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红细胞药物载体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载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红细胞膜药物输送系统即红细胞膜包裹纳米粒(RBC-NP)和红细胞膜纳米海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膜 药物载体 细胞膜包裹纳米 细胞膜纳米海绵
下载PDF
红细胞膜定向包裹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12
作者 杨玲 李翀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4-629,共6页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定向包裹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RBC-Hb/BSA-NP),并对其进行表征和长循环能力的探究。方法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含血红蛋白的白蛋白纳米粒(Hb/BSA-NP),然后采用物理挤压的方式制备得到RBC-Hb/BSA-NP,并对其粒径、Zet...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定向包裹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RBC-Hb/BSA-NP),并对其进行表征和长循环能力的探究。方法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包含血红蛋白的白蛋白纳米粒(Hb/BSA-NP),然后采用物理挤压的方式制备得到RBC-Hb/BSA-NP,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进行表征;通过评价红细胞膜包覆白蛋白纳米粒的完整性筛选出红细胞膜的最佳用量;采用测量制剂表面唾液酸含量确定红细胞膜的正确朝向;使用荧光显微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RBCHb/BSA-NP体外抗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最后通过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来评价纳米制剂在体内的长循环效果。结果制备的RBC-Hb/BSA-NP的平均粒径为(127.7±3.5)nm,平均Zeta电位为(−17.1±0.28)mV,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72 h内稳定性良好。0.8 mL的全血中提取出的红细胞膜能够刚好完整包覆1 mL Hb/BSA-NP(ρBSA=10 mg/mL)。与游离的红细胞相比,RBC-Hb/BSA-NP中的唾液酸含量无显著变化,表明红细胞膜正向包裹在纳米粒的表面。与普通白蛋白纳米粒(BSA-NP)和Hb/BSA-NP相比,RBC-Hb/BSA-NP可显著减少巨噬细胞摄取,且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显著延长。结论成功制备了红细胞膜定向包裹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纳米粒,并证实该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长循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 蛋白 定向包裹 白蛋白纳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