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剧红船班人才培养模式与习俗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0,81-87,共14页
粤剧红船班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组织健全、形式多样,且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才传承模式。粤剧的人才培养,除传统的拜师学艺及科班习艺等方式外,主要是以跟班学艺及偷师为主,由于旧时粤剧艺人常年乘坐红船巡演于四乡,故只能将学... 粤剧红船班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组织健全、形式多样,且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才传承模式。粤剧的人才培养,除传统的拜师学艺及科班习艺等方式外,主要是以跟班学艺及偷师为主,由于旧时粤剧艺人常年乘坐红船巡演于四乡,故只能将学徒带在身边传授技艺。粤剧界的拜师大多流于形式,要想学真功夫,主要靠偷师。旧时粤剧盛行通宵演戏,这就为学徒提供了更多观摩学习和舞台实践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红船班 人才培养 机制
原文传递
粤剧红船班人才培养模式与习俗
2
作者 黄伟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43,共6页
红船班是粤剧发展史上人才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红船艺人的培养,除传统的拜师学艺及科班习艺外,主要是以跟班学艺为主。由于旧时粤剧艺人常年乘坐红船巡演于四乡,故师傅只能将学徒带在身边传授技艺。粤剧界的拜师大多流于形式,要想学真... 红船班是粤剧发展史上人才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红船艺人的培养,除传统的拜师学艺及科班习艺外,主要是以跟班学艺为主。由于旧时粤剧艺人常年乘坐红船巡演于四乡,故师傅只能将学徒带在身边传授技艺。粤剧界的拜师大多流于形式,要想学真功夫,主要靠"偷师"。旧时粤剧盛行演"天光戏",这就为学徒提供了更多观摩学习和舞台实践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红船班 人才培养 机制
原文传递
人寿年班与近现代粤剧的革故鼎新
3
作者 沈有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162,共7页
"人寿年"是清末民初粤剧著名戏班,其风雨30年正是粤剧从农村走进城市、唱响上海舞台及海外唐人街的历史,粤剧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从岭南水乡进入城市,从班主制到公司经营管理制,从无编剧到专业编剧因人度戏及其引发的剧目... "人寿年"是清末民初粤剧著名戏班,其风雨30年正是粤剧从农村走进城市、唱响上海舞台及海外唐人街的历史,粤剧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从岭南水乡进入城市,从班主制到公司经营管理制,从无编剧到专业编剧因人度戏及其引发的剧目、脚色行当变化,完成了从舞台官话到声腔字韵的本地化,从岭南风格到中西合璧风格的变化等等。号称省港第一班的人寿年班,积极引领了粤剧史上的革故鼎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人寿年 红船班 省港 革故鼎新
下载PDF
红船时代粤伶艺名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伟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57,共6页
红船时代的粤剧艺人从艺后大多不使用本名,而启用艺名。艺名的启用,一般要与所习行当相吻合。如武生多取"架子某"、"声价某",以突出其稳重、能唱;小武多取"周瑜某"、"英雄某",以突出其少年英雄... 红船时代的粤剧艺人从艺后大多不使用本名,而启用艺名。艺名的启用,一般要与所习行当相吻合。如武生多取"架子某"、"声价某",以突出其稳重、能唱;小武多取"周瑜某"、"英雄某",以突出其少年英雄;小生多取"太子某"、"风情某"等,以突出其帅气、儒雅;其他如大花面之"曹操某"、"高佬某";二花面之"大牛某";男丑之"蛇仔某"、"鬼马某"等。行当与行当之间界限分明,尤其是女性扮演者如花旦、女丑等,艺名较之其他行当则更为讲究。如花旦之"美人某"、"贵妃某"、"扎脚某";女丑之"婆乸某"等,都体现出十足的女人味。艺名中的跨行当通用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声、色、艺的共同追求上,如"靓某"、"子喉某"、"新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红船班 艺人 艺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