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红藻的体外模拟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作用
1
作者 周怡倩 郑明静 +3 位作者 洪涛 朱艳冰 倪辉 姜泽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9,共12页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去向。利用16S r RNA基因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红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4种红藻发酵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在口胃肠消化过程中,坛紫菜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难以消化的部分到达结肠后充当肠道微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其中坛紫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同时,4种红藻均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包括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此外,红藻发酵液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红毛藻发酵液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结论:4种红藻经模拟消化后有较好的生物可及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潜力,为基于红藻的高值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模拟消化 模拟酵解 肠道菌群 抗炎
下载PDF
浙江南麂列岛有节珊瑚藻(红藻门Rhodophyta)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彦伟 姜晶晶 +3 位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陈万东 林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75,共13页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叉节藻属Amphiroa的带形叉节藻A.beauvoisii;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珊瑚藻属Corallina的鳞形珊瑚藻C.confusa、粗枝珊瑚藻C.crassisima、珊瑚藻C.officinalis和小珊瑚藻C.pilulifera。通过较为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该5种有节珊瑚藻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描述。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上述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变化,对我国现存的带形叉节藻A.zanata、粗扁节藻Bossiella cretacea和大边孢藻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的归并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对珊瑚藻目海藻分类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麂列岛 红藻 珊瑚藻 形态学 分类
下载PDF
梨状皮层注射红藻氨酸建立癫痫小鼠模型
3
作者 张玲芝 秦滢 +3 位作者 吴连连 刘婷隽 陈全刚 胡安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4-1101,共8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梨状皮层微量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激发的癫痫小鼠模型。方法:利用即刻早期基因(c-fo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确定癫... 目的:建立和评价梨状皮层微量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激发的癫痫小鼠模型。方法:利用即刻早期基因(c-fo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确定癫痫相关脑区梨状皮层。在梨状皮层脑立体定位注射KA后,观察小鼠癫痫发作程度(Racine评分)和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实验包括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探索能力,癫痫发作结果和行为学实验结果均与海马立体定位注射KA的癫痫模型作对比。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测新模型小鼠神经元电活动。结果:c-fos免疫荧光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除海马外,梨状皮层脑区神经元也被大量激活,且发生凋亡;在梨状皮层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癫痫发作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发作潜伏期更短;行为学结果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的癫痫模型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新物体探索能力降低,该结果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膜片钳实验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的癫痫模型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幅值降低、静息膜电位上升。结论:在梨状皮层微量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这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皮层 海马 癫痫 红藻氨酸 C-FOS
下载PDF
抗病毒红藻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斌 陈家童 +1 位作者 白玉华 耿运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99-901,共3页
从我国沿海红藻中提取的粗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得到红藻多糖RP_1,实验证实有明显抗病毒作用。通过气相色谱、红外光谱、Yaphe测定方法,证明红藻多糖RP_1含硫酸基是一种硫酸酯化多糖,其单糖组成为半乳糖和3,... 从我国沿海红藻中提取的粗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得到红藻多糖RP_1,实验证实有明显抗病毒作用。通过气相色谱、红外光谱、Yaphe测定方法,证明红藻多糖RP_1含硫酸基是一种硫酸酯化多糖,其单糖组成为半乳糖和3,6-内醚半乳糖,定量分析含量分别为:半乳糖70.04%、3,6-内醚半乳糖9.56%、硫酸基17.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多糖 抗病毒 硫酸酯化多糖 提取 测定
下载PDF
红藻多糖抗AIDS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陈家童 张斌 +1 位作者 白玉华 耿运琪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5,共5页
本文对红藻多糖提取物的抗AIDS病毒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红藻多糖(RP1、RP2)对BIV病毒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85.96%和88.65%,与临床批准使用的抗AIDS药物叠氮脱氧胸... 本文对红藻多糖提取物的抗AIDS病毒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红藻多糖(RP1、RP2)对BIV病毒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85.96%和88.65%,与临床批准使用的抗AIDS药物叠氮脱氧胸腺嘧啶(AZT)[1](89.52%)近似,证实了红藻多糖作为抗AIDS药物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多糖 艾滋病 防治 抗AIDS病毒作用
下载PDF
我国淡水红藻两新记录种 被引量:9
6
作者 谢树莲 施之新 +1 位作者 王江新 凌元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6-509,共4页
本文报道我国淡水红藻的两个新记录种,即弧形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arcuatum Kylin emend.Vis et al.和细链珠藻Sirodotia tenuissima(Collins) Skuja ex Flint.标本均采自我国山西省。
关键词 淡水红藻 串珠藻属 链珠藻属 中国 新记录
下载PDF
中国海洋红藻门新分类系统 被引量:25
7
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王宏伟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64-188,共25页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海西区190种、东海西区134种、南海北区246种和南海南区57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红藻 区系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红藻DNA条形码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茅云翔 吴菲菲 杜国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8-53,共6页
DNA条形码是指利用一段相对较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识别和鉴定。目前该技术在动物、植物物种鉴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藻类的研究中,尚未确定一条统一的标准条形码基因,现阶段都是使用2条或2条以上基因序列来完成... DNA条形码是指利用一段相对较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识别和鉴定。目前该技术在动物、植物物种鉴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藻类的研究中,尚未确定一条统一的标准条形码基因,现阶段都是使用2条或2条以上基因序列来完成物种鉴定。对于形态多样、种类繁多的海洋红藻,常用的DNA条形码基因有COI基因(Part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I gene)、UPA基因(Partial 23SrRNA gene,universal plastid amplicon)、LSU基因(Partial 28SrRNA gene)和rbcL基因(The large subunit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等,这些基因中2个或3个基因的互补运用准确有效地提高了红藻的鉴定准确率,尤其是COI基因的种间差异大足够区分相近物种。本文在概述条形码的原理及其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红藻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常用几种基因片段的优缺点,并对条形码在红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红藻 COI基因 藻类
下载PDF
红藻门新种博鳌蜈蚣藻——基于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淼 王宏伟 栾日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8-944,共7页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形,厚度为400—800μm,由4—9层皮层细胞和髓部组成,髓丝纵走,错综交织;助细胞生殖枝丛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在主枝与分枝上均有分布并分布密集。在用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四个博鳌蜈蚣藻样品聚在一起并与莺歌海蜈蚣藻(G.yinggehaiensis)聚成一个小分支。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认为博鳌蜈蚣藻和莺歌海蜈蚣藻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海膜科 蜈蚣藻属 博鳌蜈蚣藻 形态观察 RBCL
下载PDF
DNA条形码在淡水红藻中的应用评价——基于串珠藻科植物(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吉莉 冯佳 +3 位作者 南方茹 陈乐 胡变芳 谢树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3-651,共9页
研究采用4种DNA序列,分析了各片段序列特征以及在串珠藻科植物中种属水平的鉴定能力,包括线粒体COI-5P、cox2-3 spacer序列,以及叶绿体rbc L、UPA序列。结果表明,COI-5P、cox2-3 spacer、UPA以及rbc L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6%、100... 研究采用4种DNA序列,分析了各片段序列特征以及在串珠藻科植物中种属水平的鉴定能力,包括线粒体COI-5P、cox2-3 spacer序列,以及叶绿体rbc L、UPA序列。结果表明,COI-5P、cox2-3 spacer、UPA以及rbc L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6%、100%、96%和98%。其中,COI-5P、cox2-3 spacer和UPA的片段大小符合标准DNA条形码的判定标准,即片段大小在300—800 bp,能够通过单对引物双向测序获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这4种DNA片段在串珠藻属植物的鉴定中能够鉴定大部分的种类,但COI-5P、cox2-3 spacer以及rbc L序列均不能将两种中国特有种洪洞串珠藻B.hongdongense和长柄串珠藻B.longipedicellatum与弧形串珠藻B.arcuatum分开。在种水平的鉴定中,UPA基因的种间差异最大,显示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在串珠藻科植物的鉴定中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的DNA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串珠藻科 分子系统发育 红藻
下载PDF
中国淡水红藻一个新记录属——托氏藻属(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佳 谢树莲 姚戈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9-726,共8页
报道了中国淡水红藻一个新记录属——托氏藻属Tuomeya Harvey。标本采于江苏徐州。该属以植物体软骨质, 多层细胞紧密排列组成坚固的皮层, 果胞枝弯曲等特征, 区别于串珠藻科Batrachospermaceae的其他属。除对此种藻类的形态作详细描述... 报道了中国淡水红藻一个新记录属——托氏藻属Tuomeya Harvey。标本采于江苏徐州。该属以植物体软骨质, 多层细胞紧密排列组成坚固的皮层, 果胞枝弯曲等特征, 区别于串珠藻科Batrachospermaceae的其他属。除对此种藻类的形态作详细描述外, 还通过rbcL序列比较分析其与北美地区样本的地理差异。该属先前在加拿大、美国和南非有过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氏藻属 串珠藻科 串珠藻目 淡水红藻 RBCL序列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刺枝鱼栖苔(Acanthophora spicifera)(红藻门,松节藻科)生长及其几种光合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丁兰平 孙国栋 +2 位作者 黄冰心 陈善文 陈伟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3-918,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刺枝鱼栖苔(Acanthophora spicifera)生长及其光合色素的影响,以探明刺枝鱼栖苔生长的最适温度及盐度条件。结果表明,刺枝鱼栖苔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此温度条件下其相对生长...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刺枝鱼栖苔(Acanthophora spicifera)生长及其光合色素的影响,以探明刺枝鱼栖苔生长的最适温度及盐度条件。结果表明,刺枝鱼栖苔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此温度条件下其相对生长率(RGR)最大为4.33%;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随盐度的继续升高,刺枝鱼栖苔RGR呈下降趋势。温度和盐度对刺枝鱼栖苔光合色素(chl a、Car、PE和PC)的影响显著,高盐胁迫能明显降低刺枝鱼栖苔光合色素的含量,而高温能促进其藻胆蛋白的合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栖苔 红藻 相对生长率 光合色素 正交设计
下载PDF
海洋红藻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兰平 钟丽敏 +1 位作者 谭华强 黄冰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8,共7页
2013 年11 月-2014 年2 月间,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丝状红藻, 经鉴定为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J. Agardh)Hollenberg, 其主要特征为: 1. 藻体大量密集丛生于岩石上, 呈绒毛... 2013 年11 月-2014 年2 月间,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丝状红藻, 经鉴定为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J. Agardh)Hollenberg, 其主要特征为: 1. 藻体大量密集丛生于岩石上, 呈绒毛垫状; 2. 藻体小, 由匍匐枝与直立枝构成, 直立枝高度不超过1cm; 3. 直立枝分枝少或不分枝, 枝端顶细胞钝圆; 4.假根由围轴细胞中部向外突出产生, 不被侧壁切割; 5. 毛丝体少量且较短, 1~3 叉, 脱落后留下的痕细胞明显; 6. 囊果长卵形,有喙; 7. 精子囊枝由毛丝体原发育形成, 螺旋排列于枝端, 圆柱状, 无不孕顶细胞; 8. 四分孢子囊4-6-(10)个微螺旋状直长列, 球形, 其孢子囊盖细胞为2 个.该种在南中国海为首次记录.为了精细观察藻体的内部结构, 摸索出了一套“染色-压片”方法, 以方便对此类属种的解剖学结构观察与分类研究.通过对该藻形态学及四分孢子囊的发育进行详细观察, 丰富了该物种的形态学知识, 扩展了其地理分布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松节藻科 繁殖结构 分类 地理分布 “染色-压片”法
下载PDF
红藻海头红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苑辉卿 阎明涛 +2 位作者 韦兴光 姚庆强 时岩鹏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806-808,共3页
目的 研究海头红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纯化其化学成分 ,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 7个化合物 ,确定了其中 5个化合物的结构 ,它们是四十三烷 (Ⅰ )、三十四... 目的 研究海头红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纯化其化学成分 ,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 7个化合物 ,确定了其中 5个化合物的结构 ,它们是四十三烷 (Ⅰ )、三十四烷 (Ⅱ )、对 羟基苯甲醛 (Ⅲ )、尿嘧啶 (Ⅳ )和 7 豆甾烯 3β 醇 (Ⅴ )。 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海头红 甾醇 烷烃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粤东地区红藻类植物资源开发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瑞君 郭守军 +3 位作者 杨永利 周燕霞 徐国熙 洪丽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80-584,共5页
经实地考察及文献资料查阅等对粤东地区红藻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及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当地红藻类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藻 粤东地区 开发 功能研究
下载PDF
红藻真江篱质粒的发现 被引量:7
16
作者 秦松 童顺 +5 位作者 崔武 王希华 李亚非 吴光耀 张培军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9-352,T002,共5页
于1992年4月一1993年4月,用液氮研磨-苯酚/氯仿抽提-异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青岛沿海产紫菜、真江蓠、龙须菜、海膜4种红藻的总DNA;利用Hoechst-CsCl密度梯度起离心法将叶绿体DNA与核DNA分开。对抽取的叶绿体DNA梯度组分电泳结果表明... 于1992年4月一1993年4月,用液氮研磨-苯酚/氯仿抽提-异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青岛沿海产紫菜、真江蓠、龙须菜、海膜4种红藻的总DNA;利用Hoechst-CsCl密度梯度起离心法将叶绿体DNA与核DNA分开。对抽取的叶绿体DNA梯度组分电泳结果表明,真江蓠样品出现质粒的电泳条带。以透射电镜观察到闭会环状DNA图像(周长平均值为4.3×10-7m,约为1.3kb);分子杂交结果显示,真江蓠质位与其叶绿体DNA之间没有同源性,而与核DNA之间有一定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真江蓠 质粒 CsCl密度离心
下载PDF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红藻石”的发现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1 位作者 边立曾 王大锐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红藻石由红藻形成。绝大部分红藻石与珊瑚藻有关。珊瑚藻形成的红藻石发育于中新生代,早古生代有管孔藻形成的红藻石。本文记录了发现于下花园地区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四段的红藻石。这类红藻石的中心部分被沥青充填。通过薄片... 红藻石由红藻形成。绝大部分红藻石与珊瑚藻有关。珊瑚藻形成的红藻石发育于中新生代,早古生代有管孔藻形成的红藻石。本文记录了发现于下花园地区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四段的红藻石。这类红藻石的中心部分被沥青充填。通过薄片观察发现沥青饼的周围硅化部分存在两类红藻四分孢子囊:一类四分孢子囊包埋于球状构造内,另一类四分孢子囊包埋于叶片状构造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市 下花园地区 青白口系下马岭组 红藻 红藻 珊瑚藻 四分孢子囊 烃源岩 油页岩
下载PDF
红藻小珊瑚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兆慧 韩丽君 +6 位作者 范晓 李帅 史大永 孙杰 马明 杨永春 石建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对红藻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DEPT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 目的:对红藻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DEPT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红藻小珊瑚藻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E)-phytol epoxide(1),phytenal(2),phytol(3),dehydrovom ifoliol(4),loliolide(5),3-βhydroxy-5,α6-αepoxy-7-m e-gastigm ene-9-one(6),4-hydroxybenzaldehyde(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种海藻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10μg.mL-1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小珊瑚藻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红藻氨酸快速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及其海马神经发生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玉新 阴金波 +7 位作者 范晓棠 徐海伟 安宁 万子兵 李志方 刘国龙 张永海 杨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2-875,共4页
目的建立红藻氨酸(kainite acid,KA)快速点燃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om,EEG)、海马病理改变及其神经发生。方法立体定向连续注射KA于侧脑室致痫。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行... 目的建立红藻氨酸(kainite acid,KA)快速点燃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om,EEG)、海马病理改变及其神经发生。方法立体定向连续注射KA于侧脑室致痫。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行为学及深部EEG呈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3个阶段性变化。根据Racine行为学分级法,Ⅴ级8只,Ⅳ级12只,Ⅲ级2只,Ⅱ级2只;深部电极描记出起始于海马并向杏仁核、额叶皮质等传导癫痫样波;病理变化提示长期癫痫发作会导致海马锥体细胞逐渐变性、坏死、丢失。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并在癫痫发作后显著增多(P<0.01)。结论KA快速点燃大鼠模型为模拟颞叶癫痫的理想动模型,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颢叶癫痫 立体定向 神经发生
下载PDF
中国沿海9种红藻hsp70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锐 王淑刚 +3 位作者 陈娟娟 徐丽宁 王亚军 孙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8-200,共13页
本研究自山东青岛、浙江象山和江苏南通采集共9种红藻样品,隶属于2纲、5目、6科、8属(据NCBI),克隆各红藻hsp70基因,并对所获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特异性引物P1/P3扩增,得到的目的条带约630bp,分析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发现:所获得片段均位... 本研究自山东青岛、浙江象山和江苏南通采集共9种红藻样品,隶属于2纲、5目、6科、8属(据NCBI),克隆各红藻hsp70基因,并对所获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特异性引物P1/P3扩增,得到的目的条带约630bp,分析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发现:所获得片段均位于HSP70的ATPase结构域附近。9种红藻hsp70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78~0.319之间,序列相似度在73%~92%之间,其保守性略低于HSP70蛋白;基因对A或T结尾的密码子表现出很高的偏好性,CGC与TGG这两种密码子在这9种红藻HSP70氨基酸密码子中未出现。上述表明hsp70及HSP70密码子偏好性可应用于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基于多物种HSP70构建的进化树可见,Cyanidium caldarium与Cyanidioschy-zon merolae strain 10D两种原始红藻的起源早于其他红藻,紫菜次之,本研究中9种红藻系统发生符合NCBI的描述。在真菌、藻类和植物中,营养方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HSP70进化树分化的基本原因,而相同形态类型的物种中,环境适应是抗逆能力强、遗传结构稳定的物种生物分子进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HSP70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