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洋红藻门新分类系统 被引量:26
1
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王宏伟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64-188,共25页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 利用研究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对我国海洋红藻门新的分类系统进行组织和完善,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我国海洋红藻门有2纲16目46科216属845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90种、东中国海134种和南中国海702种,四小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海西区190种、东海西区134种、南海北区246种和南海南区57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红藻门 区系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红藻门新种博鳌蜈蚣藻——基于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淼 王宏伟 栾日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8-944,共7页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报道产自海南省文昌的红藻门海膜科蜈蚣藻属一新种:博鳌蜈蚣藻(Grateloupia boao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博鳌蜈蚣藻的藻体紫红色,表面光滑,软骨质,高15—40 cm;主枝侧枝均扁形,叶片状;分枝顶端呈剑形,厚度为400—800μm,由4—9层皮层细胞和髓部组成,髓丝纵走,错综交织;助细胞生殖枝丛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在主枝与分枝上均有分布并分布密集。在用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四个博鳌蜈蚣藻样品聚在一起并与莺歌海蜈蚣藻(G.yinggehaiensis)聚成一个小分支。通过形态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认为博鳌蜈蚣藻和莺歌海蜈蚣藻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门 海膜科 蜈蚣藻属 博鳌蜈蚣藻 形态观察 RBCL
下载PDF
红藻门仙菜科Ceramiaceae的分类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兰平 刘美媛 +3 位作者 闫盼竹 王艺晓 王雪聪 黄冰心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6,共16页
仙菜科Ceramiaceae海藻作为红藻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科级以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和物种数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比较大,仙菜科的分类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梳理目前国际与国内仙菜科分类学上的各种变... 仙菜科Ceramiaceae海藻作为红藻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科级以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和物种数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比较大,仙菜科的分类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梳理目前国际与国内仙菜科分类学上的各种变动与争议,总结该科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概述分子标记在仙菜科系统发育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我国仙菜科海藻分类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即以形态学特征为基础,辅以关键分子标记的DNA条形码,可为仙菜科分类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菜科 海藻 分类学 红藻门 分类系统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中国串珠藻属(红藻门)的两个新种 被引量:6
4
作者 施之新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本文纪录了淡水红藻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的二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的亚热地区,按其形态特征,它们属于旋转组Section Contorta。采自湖北省的弯形串珠藻B.curvatum与扭曲串珠藻B.tortu-osum Kumano相似,但按其轮节、顶毛和受精丝等... 本文纪录了淡水红藻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的二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的亚热地区,按其形态特征,它们属于旋转组Section Contorta。采自湖北省的弯形串珠藻B.curvatum与扭曲串珠藻B.tortu-osum Kumano相似,但按其轮节、顶毛和受精丝等的形态与后者相区别。采自江西省的弯转串珠藻B.torsivum与赫罗西串珠藻B.hirosei Ratnasabapathy et Kumano相似,但轮节、中轴细胞、节丝和节间丝、果胞枝和受精丝等的大小和形态与后者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形串珠藻 弯转串珠藻 红藻门
下载PDF
浙江南麂列岛有节珊瑚藻(红藻门Rhodophyta)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彦伟 姜晶晶 +3 位作者 丁兰平 黄冰心 陈万东 林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75,共13页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叉节藻属Amphiroa的带形叉节藻A.beauvoisii;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珊瑚藻属Corallina的鳞形珊瑚藻C.confusa、粗枝珊瑚藻C.crassisima、珊瑚藻C.officinalis和小珊瑚藻C.pilulifera。通过较为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该5种有节珊瑚藻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描述。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上述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变化,对我国现存的带形叉节藻A.zanata、粗扁节藻Bossiella cretacea和大边孢藻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的归并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对珊瑚藻目海藻分类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麂列岛 红藻门 珊瑚藻 形态学 分类
下载PDF
广东汕尾凹顶藻类(红藻门)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姜晶晶 刘金梅 +3 位作者 马鑫 刘美媛 黄冰心 丁兰平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248-259,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凹顶藻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加快该地的凹顶藻属物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广东汕尾的大型海洋红藻凹顶藻类(Laurencia Complex)进行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波状软凹藻(Chondro... 为了解中国南海北部凹顶藻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加快该地的凹顶藻属物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广东汕尾的大型海洋红藻凹顶藻类(Laurencia Complex)进行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us(Yamada)Garbary et Harper)、凹顶藻(Laurencia chinensis Tseng)、三列凹顶藻(L.tristicha Tseng,Chang,Xia et Xia)和小瘤栅凹藻(Palisada parvipapillata(Tseng)Nam)。文中对此4种凹顶藻类物种的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介绍,并结合生物冷冻切片技术,获得了各个物种较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未来凹顶藻类物种的鉴定提供一定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汕尾市 凹顶藻类 红藻门 形态学 凹顶藻属 软凹藻属 栅凹藻属
下载PDF
海南省4种江蓠属(红藻门)海藻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梅 刘瑞 +4 位作者 杨楠 丁兰平 黄冰心 王艺晓 陈彦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7,共9页
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海南省东南和西南沿海的大型海洋红藻江蓠属(Gracilari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凤尾菜G.eucheumoides、芋根江蓠G.blodgettii、缢江蓠G.salicornia和刺边江蓠G.spinulosa。文章对此4... 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海南省东南和西南沿海的大型海洋红藻江蓠属(Gracilari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凤尾菜G.eucheumoides、芋根江蓠G.blodgettii、缢江蓠G.salicornia和刺边江蓠G.spinulosa。文章对此4种江蓠的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描述与介绍。结合生物冷冻切片技术,获得了各个物种的比较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其中,缢江蓠藻体表面瘤状突出物,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同体蓠生藻Gracilariophila deformans Weber-van Bosse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红藻门 江蓠属 形态学
下载PDF
植物分类学在化石珊瑚藻(珊瑚藻目 ,红藻门)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JC BRAGA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56,共10页
最近有人认为将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入现生藻类分类单元有利于珊瑚藻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便于理解该类群的演化。然而 ,这样分类可能很难 ,因为并不是所有现生藻类分类特征都能在化石种中保存下来。 Sporolithacea科的钙化部分 (独立或者聚... 最近有人认为将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入现生藻类分类单元有利于珊瑚藻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便于理解该类群的演化。然而 ,这样分类可能很难 ,因为并不是所有现生藻类分类特征都能在化石种中保存下来。 Sporolithacea科的钙化部分 (独立或者聚集的孢子囊群 )的出现 ,可以把它们与这个类群的另一个现生科 Corallinaceae区别开 ,这个科在生殖窠中产生孢子囊。节片的有无 ,丝间细胞的联系类型 ,生殖窠中孢子囊释放的数目都是用来划分 Coral-linaceae科的亚科的标准 ,在化石样品中也可以用合适的条件进行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 ,对现生珊瑚藻类属的划分特征可以在化石藻类中鉴别出来 ,但在几种现生珊瑚藻没有钙化的生殖结构或发育特征。因此 ,它们生殖结构无法与相应的化石藻类进行对比 ,也不能进行化石藻类的分类。近年来的趋势认为生殖结构和发育特征是对现生珊瑚藻进行分类的优先鉴定标准 ,然而 ,某些特征的稳定性在属的划分上仍然存在争论。在许多情况下 ,现生藻类的分类标准特征都不能在化石中保存 ,对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的最佳选择是在化石藻类中选择辅助的 ,并且可以识别的其它鉴定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 珊瑚藻 植物分类学 化石 珊瑚藻目 红藻门
下载PDF
海洋红藻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兰平 钟丽敏 +1 位作者 谭华强 黄冰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8,共7页
2013 年11 月-2014 年2 月间,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丝状红藻, 经鉴定为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J. Agardh)Hollenberg, 其主要特征为: 1. 藻体大量密集丛生于岩石上, 呈绒毛... 2013 年11 月-2014 年2 月间,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的野外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一种丝状红藻, 经鉴定为岩生多管藻绒毛变种Polysiphonia scopulorum var. villum(J. Agardh)Hollenberg, 其主要特征为: 1. 藻体大量密集丛生于岩石上, 呈绒毛垫状; 2. 藻体小, 由匍匐枝与直立枝构成, 直立枝高度不超过1cm; 3. 直立枝分枝少或不分枝, 枝端顶细胞钝圆; 4.假根由围轴细胞中部向外突出产生, 不被侧壁切割; 5. 毛丝体少量且较短, 1~3 叉, 脱落后留下的痕细胞明显; 6. 囊果长卵形,有喙; 7. 精子囊枝由毛丝体原发育形成, 螺旋排列于枝端, 圆柱状, 无不孕顶细胞; 8. 四分孢子囊4-6-(10)个微螺旋状直长列, 球形, 其孢子囊盖细胞为2 个.该种在南中国海为首次记录.为了精细观察藻体的内部结构, 摸索出了一套“染色-压片”方法, 以方便对此类属种的解剖学结构观察与分类研究.通过对该藻形态学及四分孢子囊的发育进行详细观察, 丰富了该物种的形态学知识, 扩展了其地理分布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门 松节藻科 繁殖结构 分类 地理分布 “染色-压片”法
下载PDF
DNA条形码在淡水红藻中的应用评价——基于串珠藻科植物(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吉莉 冯佳 +3 位作者 南方茹 陈乐 胡变芳 谢树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3-651,共9页
研究采用4种DNA序列,分析了各片段序列特征以及在串珠藻科植物中种属水平的鉴定能力,包括线粒体COI-5P、cox2-3 spacer序列,以及叶绿体rbc L、UPA序列。结果表明,COI-5P、cox2-3 spacer、UPA以及rbc L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6%、100... 研究采用4种DNA序列,分析了各片段序列特征以及在串珠藻科植物中种属水平的鉴定能力,包括线粒体COI-5P、cox2-3 spacer序列,以及叶绿体rbc L、UPA序列。结果表明,COI-5P、cox2-3 spacer、UPA以及rbc L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6%、100%、96%和98%。其中,COI-5P、cox2-3 spacer和UPA的片段大小符合标准DNA条形码的判定标准,即片段大小在300—800 bp,能够通过单对引物双向测序获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这4种DNA片段在串珠藻属植物的鉴定中能够鉴定大部分的种类,但COI-5P、cox2-3 spacer以及rbc L序列均不能将两种中国特有种洪洞串珠藻B.hongdongense和长柄串珠藻B.longipedicellatum与弧形串珠藻B.arcuatum分开。在种水平的鉴定中,UPA基因的种间差异最大,显示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在串珠藻科植物的鉴定中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的DNA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串珠藻科 分子系统发育 红藻门
下载PDF
红藻碳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敏 隋正红 张学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98,共5页
关键词 红藻门 碳代谢 淡水
下载PDF
红藻海头红脂溶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翼 陈昌祥 +1 位作者 李晓明 王斌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26-1627,共2页
关键词 海头红 红藻门 脂溶性成分 细胞毒
下载PDF
中国新发现的几种红藻(Ⅰ)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邦美 王永强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77-85,共9页
在研究我国产的伊谷藻目Ahnfeltiales和杉藻目Gigartinales的种类过程中 ,发现了属于这 2个目的4个新种 ,即莺歌海伊谷藻AhnfeltiayinggehaiensisXiaetZhang ,广东拟伊藻AhnfeltiopsisguangdongensisXiaetZhang,海南拟伊藻Ahnfeltiopsis... 在研究我国产的伊谷藻目Ahnfeltiales和杉藻目Gigartinales的种类过程中 ,发现了属于这 2个目的4个新种 ,即莺歌海伊谷藻AhnfeltiayinggehaiensisXiaetZhang ,广东拟伊藻AhnfeltiopsisguangdongensisXiaetZhang,海南拟伊藻AhnfeltiopsishainanensisXiaetZhang和马氏拟伊藻AhnfeltiopsismasudaiXiaetZh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谷藻目 杉藻目 红藻门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几种红藻和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仵小南 张锦东 +1 位作者 张学成 臧汝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9-44,共6页
分离纯化出几种海产红藻和一种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光谱学性质。这些藻类是3种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橡叶藻(Phycodrys sp.)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 分离纯化出几种海产红藻和一种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光谱学性质。这些藻类是3种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橡叶藻(Phycodrys sp.)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从上述藻类中分离到几种不同的藻胆蛋白。经SDS-PAGE及光谱测定,发现条斑紫菜中的藻红蛋白不同于其它两种红藻。而橡叶藻中存在的两条藻红蛋白也有差异,条斑紫菜和钝顶螺旋藻中的两种别藻蓝蛋白之间也有区别。叶绿素分析表明,钝顶螺旋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高于红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门 蓝藻 光合作用 色素
下载PDF
黄海獐子岛几种大型红藻的分类研究
15
作者 王艺晓 陈彦伟 +4 位作者 杨楠 丁兰平 刘金梅 姜晶晶 黄冰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4,共10页
对2017年8月采集自辽宁大连獐子岛的部分红藻门海藻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样品中包含角叉菜属1种及1变种,即角叉菜(Chondrusocellatus Holmes)和角叉菜小型变型(C.ocellatus f.parus Mikami);马泽藻属1种,即日本马泽藻(Mazzae... 对2017年8月采集自辽宁大连獐子岛的部分红藻门海藻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样品中包含角叉菜属1种及1变种,即角叉菜(Chondrusocellatus Holmes)和角叉菜小型变型(C.ocellatus f.parus Mikami);马泽藻属1种,即日本马泽藻(Mazzaella japonica(Mikami)Hommersand);蜈蚣藻属4种,即亚洲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 Kawguchi et Wang)、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 Yendo)、青岛蜈蚣藻(Grateloupia qingdaoensis Li et Ding)和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文中提供了详细的物种鉴定特征描述、解剖学特征图片及生物地理分布信息等内容,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黄海北部地区红藻门的物种多样性,对该地区海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分类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叉菜 红藻门 蜈蚣藻属 分类学 海藻资源 黄海北部 物种鉴定 獐子岛
下载PDF
《中国常见海洋红藻超微结构》内容简介
16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常见海洋红藻超微结构》 书评 海洋植物 红藻门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海藻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4
17
作者 徐年军 范晓 +2 位作者 韩丽君 林伟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70,共6页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 2 0 0 0年 5月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附近沿海 ,将海藻样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离和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大肠杆菌活性较强的海藻样品有 :鸭毛藻、酸藻、松节...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 2 0 0 0年 5月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附近沿海 ,将海藻样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离和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大肠杆菌活性较强的海藻样品有 :鸭毛藻、酸藻、松节藻和孔石莼的水相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较强的提取物有 :鸭毛藻、海黍子、松节藻、小粘膜藻的乙酸乙酯相以及酸藻的水相。从不同门类海藻的抗菌活性看 ,褐藻最强 ,红藻次之 ,而绿藻活性最弱。薄层层析分离得到 1 6个层析带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1 1个层析带具有的抗大肠杆菌性。其中褐藻门的酸藻、海黍子的 3个层析带具有很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酸藻的 2个层析带也能强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 ,对常见抗生素进行的对照实验表明 ,这 5条层析带的活性比常见的抗生素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海藻 抗菌活性 薄层层析 绿藻 红藻门 褐藻
下载PDF
5种不同形式氮源对紫球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肖华山 谢志强 +2 位作者 郭建生 黄代青 曾雅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8-80,91,共4页
在含有相等氮量的不同形式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紫球藻 ( Porphyridium purpareum) ,观察 5种不同形式氮源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硝酸盐促进紫球藻的生长 ,铵盐则不利于其生长 。
关键词 紫球藻 硝酸盐 铵盐 氮源 红藻门 细胞生长 细胞形态结构
下载PDF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选育品系遗传背景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文红 毕蕾 +4 位作者 夏鹏 王秀良 王继成 王如才 段德麟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5-88,共4页
在优化的RAPD反应条件下,筛选出30条随机引物,用于龙须菜野生型青岛一个群体和选育品系福建莆田、江苏连云港、山东荣成3个栽培群体的DNA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263条DNA片段。龙须菜野生型青岛群体和选育品系的山东荣成栽培种群的平均... 在优化的RAPD反应条件下,筛选出30条随机引物,用于龙须菜野生型青岛一个群体和选育品系福建莆田、江苏连云港、山东荣成3个栽培群体的DNA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263条DNA片段。龙须菜野生型青岛群体和选育品系的山东荣成栽培种群的平均杂和度为0.160,0.120,多态位点比例为40.68%,32.32%;两群体问的遗传距离为0.1136,遗传相似性为0.8926。福建莆田、江苏连云港、山东荣成3个栽培群体的平均杂和度为0.141,0.123,0.120,多态位点比例为36.50%,33.08%,32.32%;山东荣成/福建莆田,山东荣成/江苏连云港,福建莆田/江苏连云港栽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358,0.1425,0.0722,遗传相似率分别为0.8730,0.8672,0.9303。研究结果表明,龙须菜选育品系来源于野生型青岛群体,其快速生长的品系特征和遗传物质基础在不同海区环境保持相对稳定;龙须菜野生型青岛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高于选育品系群体,选育品系的变异水平随着栽培海区由北方向南方呈现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选育品系 种群 遗传变异 RAPD 人工栽培 无性繁殖 红藻门
下载PDF
红毛菜生物学研究进展Ⅰ.生活史和有性生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文俊 王广策 +3 位作者 许璞 朱建一 林祥志 黄春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2-96,F0003,共6页
关键词 红毛菜 有性生殖 生活史 生物学 红藻门 潮间带 水平线 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