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及其抗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戴研 高润霖 +6 位作者 叶珏 吴永健 陈纪林 刘海波 秦学文 贾云香 孙继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345例非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中295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345例非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中295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通过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AI-1基因4G/5G多态性,并测定血浆PAI-1抗原水平。为分析PAI-1基因型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相关性,将心绞痛组与OMI组患者合称冠心病者,对照组与心绞痛组患者合称非心肌梗塞者。冠心病患者又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者。    结果:血浆PAI-1抗原水平在对照组、心绞痛组及OM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UAP患者与SAP相比,PAI-1抗原水平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25.0±7.2ng/ml比22.3±7.1ng/m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AI-1抗原水平与UAP仍有显著性相关,调整后的OR值为1.83(P=0.05)。冠心病者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为56%和44%;对照组频率为62%和38%,冠心病者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一元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AI-1基因型与PAI-1抗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活性抑制-1 抗原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纤溶活性、内皮素及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杨志蕃 郑红光 +3 位作者 王丽琴 刘永海 左巍 关欣 《沈阳部队医药》 2003年第3期195-196,共2页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性增加的原因,根据血压的高低将43例分为轻度高血压组22例(舒张压<100 mmHg)和中度高血压组21例(舒张压≥100 mmHg),分别检测血纤溶酶原活性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性增加的原因,根据血压的高低将43例分为轻度高血压组22例(舒张压<100 mmHg)和中度高血压组21例(舒张压≥100 mmHg),分别检测血纤溶酶原活性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DDi)及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和中度高血压组 t-PA 明显下降(P 均<0.05);PAI、DDi 及 ET 水平显著升高(轻度组 P 均<0.05,中度组 P 均<0.01)。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AI、DDi 和 ET 水平显著升高(PAI、DDi P 均<0.05,ET P<0.01);t-PA 水平略降低(P>0.05)。43例慢性肾衰病人平均动脉压与 ET 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 PAI及 DDi 之间呈正相关(P 均<0.05)。结论:慢性肾衰肾实质性高血压与血管收缩、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降低有关,推测慢性肾衰血管内皮损伤致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降低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活性 内皮素 D-二聚体 高血压 纤溶酶原活性抑制物 组织型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冠心病临床表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
3
作者 戚新 王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9-9,共1页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型 凝血指标 酶原激活抑制活性 血浆组织型酶原激活 组织型酶原激活活性 维蛋白原水平 血浆D-二聚体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患者 心肌梗死患者 不稳定型 冠心病患者 酶联免疫吸附
下载PDF
哪些凝血标志物可以增加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的预测价值?Caerphilly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Smith A 秦春常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821-821,共1页
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物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 方法与结果:在198... 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物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 方法与结果:在1984~1988年间,共2398名49~65岁男子接受检查,他们中大部分人采取了空腹血测定血脂和凝血标志物。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记录了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情况。共发生486起心血管事件,353起新发生冠心病,133起新发生缺血性中风。经单变量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低活化蛋白C值、D-二聚体、组织性纤溶酶原(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都显著与CVD相关。将传统危险因素引入比例风险模型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都显著与CVD相关,并且因子VIIc呈负相关(P=0.001)。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的模型中,预先不存在CVD者,若具有预期风险构成最高3种的危险因素,则其发生CVD的风险是具有最低3位者的2.7倍。当模型包括4个凝血相关因素时,此值升至3.7倍。 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因子VIIc均有预测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凝血标志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酶原激活抑制-1活性 冠心病 比例风险模型 维蛋白原 D-二聚体 DISEASE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崇旭 韩月玲 +2 位作者 李锦堂 黄振文 刘瑞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TS)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 66例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组 ) ,54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组 )和 3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的血小板P 选择素 (P selectin)、血栓素B2 (TXB2 ...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TS)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 66例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组 ) ,54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组 )和 3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的血小板P 选择素 (P selectin)、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抗凝血酶 (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PAI 1活性 )、D 二聚体 (D dimer)、一氧化氮 (NO)、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t PA含量 )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活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血栓前状态组的P selectin、TXB2 、PAI 1活性均显著升高(P <0 .0 5~ 0 .0 0 1 ) ,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 ) ;血栓形成组的P selectin、TXB2 、vWF、PAI 1活性、D dimer、NO、t P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 0 .0 0 1 ) ,6 K PGF1α、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 )。血栓形成组与血栓前状态组相比 ,血栓形成组的TXB2 、vWF、PAI 1活性、D dimer、NO、t P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0 1 ) ,6 K PGF1α、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1 )。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 ,TXB2 、P selectin、PAI 1活性、t PA活性变化与PTS最为密切。结论 :TXB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心肌梗死 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 血小板P-选择素 血栓素B2 组织酶原激活抑制活性 PTS
下载PDF
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变化及卡托普利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军 李党生 +5 位作者 雷应权 巴焕玲 符中明 李诗冬 侯同川 彭传利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52-554,共3页
目的 观察高原肺水肿 (HAPE)患者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 ,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72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分为卡托普利组 (35例 )和常规组 (37例 ) ,并以 2 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浆组织型... 目的 观察高原肺水肿 (HAPE)患者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 ,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72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分为卡托普利组 (35例 )和常规组 (37例 ) ,并以 2 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的活性。结果 血浆tPA含量卡托普利组 (A组 )治疗前、后分别为 (0 4 0± 0 14 )× 10 3 IU/L、(0 5 8± 0 13)× 10 3 IU/L ,常规组 (B组 )治疗前、后分别为 (0 39± 0 19)× 10 3 IU/L、(0 4 9± 0 16 )×10 3 IU/L ,正常对照组 (C组 )为 (0 5 9± 0 17)× 10 3 IU/L ;A、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0 0 5 ) ;血浆PAI 1含量A组治疗前、后分别为 (6 6± 1 8)× 10 3 AU/L、(4 9± 1 5 )×10 3 AU/L ,B组治疗前、后分别为 (6 6± 1 6 )× 10 3 AU/L、(5 8± 1 7)× 10 3 AU/L ,C组为 (4 9± 1 3)×10 3 AU/L。A、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0 0 5 )。结论 HAPE患者纤溶系统呈失衡性改变 ,卡托普利有恢复其平衡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肺水肿 血浆系统 卡托普利 测定 酶原激活抑制活性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向阳 王少媛 +1 位作者 王言森 李戈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10期983-985,共3页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病人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 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无明显差异的OSAHS病人 5 2例和健康者 4 8例 ,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 ,以Clauss法测定Fg ,以发色底物法测组...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病人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 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无明显差异的OSAHS病人 5 2例和健康者 4 8例 ,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 ,以Clauss法测定Fg ,以发色底物法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活性 (PAI 1∶A) ,抗凝血酶 Ⅲ活性 (AT ⅢA) ,以酶联免疫法测vonWillebrand因子 (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tPA∶Ag)、纤溶酶原含量 (PLg∶Ag)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含量 (PAI 1∶Ag)。以免疫火箭电泳法测抗凝血酶 Ⅲ抗原 (AT ⅢAg)。 结果 OSAHS组与对照组比较vWF、Fg、PAI 1∶A、PAI 1∶Ag明显升高 (P分别 <0 0 0 1、0 0 5、0 0 1、0 0 5 ) ,AT ⅢAg、AT ⅢA、PLg∶Ag、tPA∶Ag明显降低 (P分别 <0 0 1、0 0 5、0 0 5、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血栓前状态 组织酶原激活活性 酶原激活抑制-1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