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听神经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宋海民 吴至武 +3 位作者 胡坤 冯开明 罗德芳 蒋秋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并联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 目的研究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并联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面神经动态、电刺激肌电图,并检验DTI对面神经的定位准确与否,术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患者听神经瘤面神经可通过DTI成像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0例肿瘤全切除,1例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患者面神经均解剖保留,保留率为100%。术后随访1~12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标准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结论通过术前面神经DTI定位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可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面神经解剖及功能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电生理监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结果32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P<0.01)。结论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示踪成像技术 锥体 脑出血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2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2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评价患侧CST的受累程度(IS值),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2例患者患侧CST的IS值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35,P<0.01);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47,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及定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分析都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示踪成像技术 定量评价 运动功能 皮质脊髓 脑出血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臣 董影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4190-4193,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治疗的脑梗死老年患者45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DTI和DTT成像,根据皮质脊髓束(CST)与脑梗部... 目的观察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治疗的脑梗死老年患者45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DTI和DTT成像,根据皮质脊髓束(CST)与脑梗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穿过、部分穿过),将所有患者预测分为瘫痪组、部分恢复组及恢复组;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根据患者评分情况,将所有患者预测分为瘫痪组、部分恢复组及恢复组。将不同方法的分组预测情况分别与患者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关系。结果NIHSS预测分组:恢复组9例中有4例恢复,占44.44%;部分恢复组15例中有6例部分恢复,占40.00%;瘫痪组21例中有10例瘫痪,占47.62%;3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ST与脑梗部位的位置预测分组:恢复组13例中有12例恢复,占92.31%;部分恢复组17例中有15例部分恢复,占88.24%;瘫痪组14例中有13例瘫痪,占92.86%;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方法在各组间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IHSS评分预测患者疾病评估相比,通过DTI和DTT成像评估患者疾病准确性更高,因此DTI联合DTT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评估更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NIHSS评分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II(dTVII)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5例患者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9,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定量分析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示踪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运动皮质 脑出血
下载PDF
DTI联合DTT检测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评估价值及白质纤维束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性
6
作者 王凯 张贵兴 +1 位作者 黄叶明 冯冲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4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检测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评估价值及白质纤维束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检测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评估价值及白质纤维束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DTT检查。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3 d)、亚急性期组(4 d~3周)、慢性期组(>3周),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DTI联合DTT检测结果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和白质纤维束分级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DTI联合DTT测出86个病灶,其中脑叶白质30个,基底节区34个,丘脑6个,放射冠区10个,半卵圆中心6个;慢性期组的患侧部分各向异性(FA)值、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亚急性期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高于急性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3;白质纤维束分级3级和2级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1级患者,且3级患者高于2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白质纤维束分级与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P<0.05)。结论:DTI联合DTT可以有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程及预后,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部分各向异性 白质纤维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DTT技术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媛慧 龚毅 胡芳芳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40例,根据级别高低分为两组,并分别行DTI检查和常规MRI检查,将数据处理后得到FA值和DTT图。结果⑴同...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40例,根据级别高低分为两组,并分别行DTI检查和常规MRI检查,将数据处理后得到FA值和DTT图。结果⑴同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相比较,高级别胶质瘤周水肿区的FA值相对较低(P<0.05);⑵同低级别胶质瘤实体区相比较,高级别胶质瘤实体区FA值相对较低(P<0.05);⑶高级别胶质瘤周围白质纤维束一般表现为中断或稀疏,而低级别胶质瘤周围纤维束一般表现为移位或正常;⑷同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相比,肿瘤实体区的FA值相对较低。结论胶质瘤级别的高低可以通过FA值进行区分,而DTT图可以为手术区域的划分提供指导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技术 脑胶质瘤
下载PDF
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海民 曾海兰 +2 位作者 肖道雄 杨瑞金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神经分布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DTI及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伤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曹付强 李经纶 王本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MRI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纤维束数量及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同时于患者伤后即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并于1周内完成,并根据Cant标准预测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根据实际结果对比2种方法的符合率,分析其预测的优劣。结果根据DTI及DTT预测显示,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根据BAEP监测结果预测,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8例;其中在Ⅲ级结局的预测中BAEP准确率明显高于DTI及DTT,而在Ⅰ及Ⅱ级结局预测中DTI及DTT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AEP。结论DTI及DTT和BAEP在对DAI的病情判断及结局预测中各有优势,临床上二者应结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