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花纤维素累积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束红梅 王友华 +3 位作者 陈兵林 胡宏标 张文静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1-926,共6页
以14个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棉纤维素累积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素累积均符合Logistic曲线,棉纤维素累积的5个特征值(纤维素快速累积期的起始、终止时期,最... 以14个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棉纤维素累积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素累积均符合Logistic曲线,棉纤维素累积的5个特征值(纤维素快速累积期的起始、终止时期,最大累积速率及其出现的时期,快速累积持续期)在品种间的变异均较大,与纤维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存在大小和正负的差异。其中,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和快速累积持续期的变异最大,前者与纤维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后者与纤维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以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和快速累积持续期为变量,在同样欧氏距离下,基于棉株上、中、下3个果枝部位数据的聚类结果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14个品种可分为纤维素累积快、平缓、中等3种类型,德夏棉1号、科棉1号和美棉33B分别是其中心品种。同时以纤维比强度为变量的聚类分析表明,这3个品种又分别是低强纤维、高强纤维、中等强度纤维3种类型的中心品种。总之,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特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且高强纤维的形成是以纤维素平缓累积为基础,纤维素累积过快似乎不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素累积特性 基因型 纤维比强度
下载PDF
彩色棉抗氧化系统生理特征及纤维素累积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宋世佳 孙红春 +3 位作者 张永江 刘连涛 白志英 李存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811-3820,共10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纤维颜色棉花品种品质差异及棉铃在发育进程中生理活性变化,探索其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彩色棉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彩色棉品种中棉所51号(浅棕,CCRI 51,...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纤维颜色棉花品种品质差异及棉铃在发育进程中生理活性变化,探索其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彩色棉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彩色棉品种中棉所51号(浅棕,CCRI 51,杂交棉)、中棉所81号(深棕,CCRI 81)、中棉所82号(深绿,CCRI82)和普通棉(简称白棉,CK)国欣棉3号(GX 3)为试验材料,对各小区棉株中部第5—6果枝的一、二果节当日花进行挂牌,于收获期测定其纤维品质,并在花后10、15、20、30、40 d(days post anthesis,DPA)取挂牌棉铃,分别测定铃壳、棉籽、棉纤维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棉纤维的纤维素含量,研究不同颜色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差异及棉铃发育特点,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以及断裂比强度三个指标均以杂交彩色棉(浅棕棉)最高,常规陆地棉三个指标的高低顺序为:白棉>深棕棉>深绿棉。白棉铃壳各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彩色棉品种,各品种各时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白棉棉纤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大下降幅度时期为前期(10—20 DPA,降幅66.67%),而彩色棉品种为后期(20—40 DPA,降幅为23.08%—61.19%)。各品种铃壳POD活性在花后10—20 DPA均有所上升,其中以深绿棉品种上升幅度最高,白棉和浅棕棉铃壳POD活性在10 DPA时显著高于深棕棉和深绿棉。白棉在10 DPA时铃壳和棉籽SOD活性均为最高,两棕色棉铃壳SOD活性在棉铃发育过程中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浅棕棉棉籽SOD活性在30—40 DPA时提高了53.18%,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深绿棉棉纤维SOD活性降低时期出现得较其他品种早10 d。白棉棉籽MDA含量在花后20—30 DPA时下降,而彩色棉均升高。浅棕棉纤维素快速累积开始期最早,持续期最长,白棉较深棕棉和深绿棉的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早3 d,持续期长1—5 d。10 DPA时棉籽MDA含量与棉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显著负相关,铃壳POD活性与纤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纤维素快速累积持续期与纤维长度及强度显著正相关;20 DPA时棉纤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30 DPA时棉籽MDA含量以及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与整齐度呈显著负相关;20 DPA时棉籽MDA含量、30 DPA时铃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0 DPA时棉纤维MDA含量与马克隆值呈显著正相关;40 DPA时棉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20 DPA时棉纤维POD活性与伸长率显著正相关。【结论】彩色棉棉铃相比于白棉,较低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在纤维发育前期(0—20 DPA)阻碍了纤维初生壁的形成及生长,在纤维发育后期(20—40 DPA)促进了色素类物质在次生壁沉积,这就降低了纤维素在次生壁的积累。彩色棉较短的纤维素累积持续期以及较晚的纤维素快速累积起始期是造成彩色棉品质低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棉 抗氧化系统 纤维素累积 品质
下载PDF
新疆产棉区高强棉纤维形成的纤维素累积特征及适宜温度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景山 张煦怡 +5 位作者 虎晓兵 随龙龙 张鹏鹏 王文敏 勾玲 张旺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252-4263,共12页
【目的】新疆是我国主要产棉区,该区棉花生育后期气温下降快。明确生育后期温度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对新疆优质棉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整段夜间增温(棉纤维发育期)和阶段夜间增温(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纤... 【目的】新疆是我国主要产棉区,该区棉花生育后期气温下降快。明确生育后期温度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对新疆优质棉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整段夜间增温(棉纤维发育期)和阶段夜间增温(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纤维素快速累积期和纤维素快速累积期终止时间至吐絮)的方式,使棉纤维发育处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下,研究温度对纤维素累积特征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棉纤维比强度受纤维素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T)、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的平均累积速率(V1)和纤维素最大理论含量(Wm)的显著影响,其中棉纤维比强度与V1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与Wm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棉纤维发育期≥15℃有效积温是影响纤维比强度的主要温度因子,在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内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纤维素快速累积期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棉花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内,较多的有效积温使纤维素在这段时间的平均累积速率(V1)直线降低,这并不利于纤维比强度的提高。在纤维素快速累积期,≥15℃有效积温的增加显著提高了V1,纤维素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T)随有效积温的增加而显著延长,纤维比强度亦呈增加趋势。若获取≥30 cN/tex的纤维比强度,就需要V1维持在1.32%·d-1—1.76%·d-1,纤维素在铃龄6.7—13.3 d进入快速累积期,快速累积期持续20.2—25.6 d,纤维素累积时间经历39.0—46.9 d;在开花至纤维素快速累积期起始时间内需要≥15℃有效积温5.6℃—96.3℃,在纤维素快速累积期则需要181.5℃—262.3℃。【结论】棉纤维不同发育阶段≥15℃有效积温对V1影响的差异性是造成纤维比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适宜V1有利于形成高强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有效积温 纤维素累积速率 比强度 顶部棉铃
下载PDF
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焕勇 罗宏海 +2 位作者 勾玲 张旺锋 韩春丽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529-533,共5页
选用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北疆推广品种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6号,研究纤维发育过程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及与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中I从含量从花后10d开始升高... 选用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北疆推广品种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6号,研究纤维发育过程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及与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中I从含量从花后10d开始升高,花后25-35d达到高峰值,与纤维索累积快速增长期基本吻合。纤维中ABA含最在花后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花后15-20d和40-45d;第1个峰值过后,纤维素开始大量累积;第2个峰值过后纤维素累积速率显著下降。两峰值之间的ABA含量对纤维素的累积有一定的影响。POD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花后25d左右,其变化趋势与纤维素累积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纤维素累积随着IAA含量和POD活性高峰而进入快速累积期。不同品种间纤维比强度与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高峰期内的累积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829*和r=-0.845-)。IAA、ABA含量和POD酶活性影响纤维素的累积速率和累积量,进而影响纤维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IAA ABA 纤维素累积 比强度
下载PDF
花铃期干旱对棉纤维素累积及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长琴 刘瑞显 +2 位作者 张国伟 帕尔哈提.买买提 娄善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8-1223,共6页
为揭示干旱影响棉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的生理代谢基础,以美棉33 B为材料,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时进行干旱处理,正常灌水为对照,研究花铃期干旱对棉纤维发育关键物质的累积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铃期干旱处理花后17~38 d蔗糖和β-... 为揭示干旱影响棉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的生理代谢基础,以美棉33 B为材料,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时进行干旱处理,正常灌水为对照,研究花铃期干旱对棉纤维发育关键物质的累积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铃期干旱处理花后17~38 d蔗糖和β-1,3-葡聚糖含量均降低,花后0 d干旱处理的蔗糖转化率增加,而β-1,3-葡聚糖转化率降低,纤维素累积速率快但持续期短;花后10 d干旱处理对蔗糖和β-1,3-葡聚糖转化率影响较小,纤维素累积速率慢但持续期长。干旱处理使棉纤维比强度降低,且以花后0 d干旱处理影响较大。干旱处理棉纤维蔗糖合酶活性增加,蔗糖磷酸合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铃期 干旱 纤维素累积 纤维比强度
下载PDF
两个棉花品种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束红梅 王友华 +1 位作者 张文静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2个品种,研究了棉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蔗糖合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特征在生化和mRNA转录水平上均存在明... 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2个品种,研究了棉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蔗糖合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特征在生化和mRNA转录水平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纤维素的沉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高强纤维品种(科棉1号,平均比强度为35cNtex-1)的蔗糖合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和维持高表达时间均高于低强纤维品种(德夏棉1号,平均比强度为26cNtex-1)。其中,高强纤维品种蔗糖合酶的基因表达量铃龄25d时明显高于低强纤维品种,而β-1,3-葡聚糖酶的基因表达量则在铃龄10~25d高于低强纤维品种。在纤维素形成过程中,高强纤维品种的纤维素累积平缓且纤维素累积持续期长于低强纤维品种,品种间差异程度受棉株果枝部位影响。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Expansin、β-1,4-葡聚糖酶的基因表达量随铃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铃龄20d时表达量显著下降),这与棉纤维形成过程(铃龄25d前伸长较快,随后趋于停止)一致,且高强纤维品种维持高表达时间长与其纤维伸长期较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品种 酶活性 基因表达 纤维素累积 纤维比强度
下载PDF
Cumulative 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itial litter quality in prediction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in an alpine meadow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7
作者 Yamei Chen Yang Liu +3 位作者 Jian Zhang Wanqin Yang Changchun Deng Runlian H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51-58,共8页
Aims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a key ecosystem process that determines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As a main component of litter,cellulose is a vit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microbes associ... Aims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a key ecosystem process that determines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As a main component of litter,cellulose is a vit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litter decomposition.The important role of cellulolytic enzymes in litter cellulose degradation is well understood,but seasonal patterns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and whether cumul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litter quality forecast cellulose degradation in an alpine meadow remain elusive,which limits our understanding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in herbaceous plant litter.Methods A two-year field litterbag experiment involving three dominant species(Ajuga ovalifolia,Festuca wallichanica,and Pedicularis roylei)was conducted in an alpine meadow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o explore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and how cumulative 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itial litter quality impact cellulose degradation.Important findings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ellulose degraded rapidly and exceeded 50%during the first year,which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31.9%–43.3%).At two years of decomposition,cellulose degradation was driven by cumulative endoglucanase(R^(2)=0.70),cumulative cellobiohydrolase(R^(2)=0.59)and cumulative 1,4-β-glucosidase(R^(2)=0.57).In addition,the concentrations of cellulose,dissolved organic carbon,total phenol,lignin and lignin/N accounted for 52%–78%of the variation in cellulose degradation during the two years of decomposition.The best model for predicting cellulose degradation was the initial cellulose concentration(R^(2)=0.78).The enzymatic efficienci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ies were different among species.The cellulolytic enzyme efficiencies were higher in the litter of F.wallichanica with relatively lower quality.For the complete cellulose degradation of the leaf litter,A.ovalifolia and F.wallichanica required 4-fold and 6.7-fold more endoglucanase activity,3-fold and 4.5-fold more cellobiohydrolase activity and 1.2-fold and 1.4-fold more 1,4-β-glucosidase activity,respectively,than those required by P.roylei.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lthough microbial activity and litter quality both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ellulose degradation in an alpine meadow,using cellulose concentration to predict cellulose degradation is a good way to simplify the model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 and C cycling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ulative cellulolytic enzyme cellulose degradation enzyme efficiency initial litter qua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