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链球菌2型的纤连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1
作者 孙理云 范红结 陆承平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1期28-31,38,共5页
目的为确定猪链球菌2型(SS2)江苏分离株9801是否具有纤连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fbps)。方法根据已发表的SS2 fbps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以SS2江苏分离株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ER)方法扩增fbps,克隆于pMD-T18载... 目的为确定猪链球菌2型(SS2)江苏分离株9801是否具有纤连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fbps)。方法根据已发表的SS2 fbps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以SS2江苏分离株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ER)方法扩增fbps,克隆于pMD-T18载体。测定阳性质粒插入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比较所测序列与不同来源SS2的fbps和FBPS与链球菌属其他种同源蛋白的同源性。结果扩增的fbps为1 938 bp,江苏分离株与猪源致病性SS2荷兰分离株的fbps序列有5个碱基不同,与ATCCA3765株有3个碱基不同,同源性均达99.99%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别有4个和2个氨基酸不同,同源性均为99%以上。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BPS)无前导序列,无锚定序列,与链球菌属其他种的同源Fn结合蛋白的同源性为68.8%~76.0%。结论FBPS是一种无锚的黏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连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 猪链球菌2型 克隆 序列测定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MRP-FBP串联表达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宝松 李明义 +1 位作者 单虎 曾巧英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2-526,共5页
针对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抗原性较强的基因片段,分别设计了1对引物,用PCR扩增出了mrp基因和fbp基因的片段。利用这些片段分别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pET32a-fbp和pET32a-mrp-fbp。将... 针对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抗原性较强的基因片段,分别设计了1对引物,用PCR扩增出了mrp基因和fbp基因的片段。利用这些片段分别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pET32a-fbp和pET32a-mrp-fbp。将这些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的MRP、FBP、MRP-FBP的分子质量分别为47、52、80 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MRP-FBP可被SS2阳性血清所识别。免疫保护试验表明,串联表达的融合蛋白MRP-FBP对BALB/c小鼠的保护率达80%,是目前筛选到的制备SS2亚单位疫苗保护力最高的短片段串联免疫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溶菌酶释放蛋白基因 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 黏附素疫苗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MRP与FBPS部分片段串联基因的原核表达
3
作者 王宝松 单虎 +1 位作者 曾巧英 李明义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4期37-39,共3页
根据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的基因序列,选取可能含有抗原决定簇的两片段,各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使之含有共同的酶切位点。通过T4DNA连接酶串联两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fbps,重组质粒... 根据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的基因序列,选取可能含有抗原决定簇的两片段,各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使之含有共同的酶切位点。通过T4DNA连接酶串联两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fbps,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经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表达约为80kD的融合蛋白。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被SS2阳性血清所识别。证实串联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溶菌酶释放蛋白 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 串联表达
下载PDF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fbe Gene with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Clinical Isolates
4
作者 李华林 高谦 +1 位作者 瞿涤 闻玉梅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4年第2期99-105,共7页
Biofilm form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 S.epidermidis ).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protein encoded by the fbe (fibrinogen binding prote... Biofilm form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 S.epidermidis ).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protein encoded by the fbe (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 gene of S.epidermidis enhances bacterial adherence to medical devices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binding to host fibrinogen (Fg). In this study, a 1.7 kb fbe gene fragment was amplified in 111 of 115 strains of S.epidermidis clinical isolates using PC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only 14 strains showed marginally increased adherence to Fg-coated polystyrene wells compared with BSA coated well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reveal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be expression between Fg binding strains and Fg non-binding strains. Furthermore, in the presence of soluble Fg, S.epidermidis biofilm formation de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contrast,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aureus ) strain Cowan Ⅰ and other 5 S.aureus clinical isolates show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th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F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S.epidermidis the fbe gene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 fbe GENE BIOFILM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小燕 陈颖 +5 位作者 黄云超 周友全 赵光强 叶联华 雷玉洁 汤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胞间黏附素A(intercellular adhesion A,ica A)基因、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fbe)基因、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 protein,aap)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和...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胞间黏附素A(intercellular adhesion A,ica A)基因、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fbe)基因、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 protein,aap)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用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表葡组)及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白念组)分别培养及混合培养(混合组),建立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及二者混合生长的体外生物膜模型。于培养2、4、6、8、12、24、48、72 h,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黄[(2,3 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5〔(phenylamino)Carbonyl〕2H-tetrazolium hydroxide assay,XTT]比色法评价生物膜体外生长动力学;24、72 h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培养72 h表葡组及混合组ica A、fbe、aap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结晶紫染色法生物膜半定量检测示,混合组和表葡组均在培养12 h生物膜明显增厚,72 h混合组超过表葡组,组间比较除72 h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念组12 h出现生物膜的生长,在整个培养周期白念组生物膜厚度均低于混合组(P<0.05)。XTT比色法生长动力学检测示,混合组整体生长速度快于白念组,且48 h后超过表葡组;混合组与表葡组除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培养2、4 h时A值低于白念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后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白念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均形成结构复杂、成熟的生物膜。培养72 h荧光定量PCR检测示,与表葡组相比,混合组fbe、ica A、aap基因表达量分别增高1.93、1.52、1.4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长能形成比单一微生物结构更复杂的混合生物膜;混合生物膜较单一微生物生物膜更厚,可能与表皮葡萄球菌ica A、aap、fbe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混合生物膜 胞间黏附素基因A 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 聚集相关蛋白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