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纪实美学特征探析
1
作者 艾文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3期236-238,共3页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是中日两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他们分别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展现中日两国的平民生活,用镜头传递思想,其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文章采用特征分类的方法,分析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性特征,以具体的电影为例,厘清电... 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是中日两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他们分别用不同时代的语言展现中日两国的平民生活,用镜头传递思想,其电影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文章采用特征分类的方法,分析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性特征,以具体的电影为例,厘清电影中出现的纪实语言,最终得出结论: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纪实语言表现为视觉元素的纪实性、电影题材的虚实融合、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其中视觉元素的纪实性表现为边缘人物、个体映射群体、声音的真实性,电影题材的虚实融合表现为真实新闻的改编与导演自身经历的融合,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表现为固定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及景深长镜头拍摄。分析发现,贾樟柯与是枝裕和拍摄的纪实电影,无论是在视觉元素、题材还是在镜头的使用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他们的电影都运用了相同或相似的视听语言,保留了许多真实世界中的元素,且频繁使用长镜头,以达到纪实、客观的效果。文章旨在通过对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的分析,厘清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纪实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是枝裕和 纪实美学电影 纪实美学特征 纪实美学
下载PDF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2
作者 陈思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57,共4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尔冬升执导的献礼片,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离开了尔冬升熟悉的创作领域,转向了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场所,建立起民族性的共同文化记忆空间。同时,影片脱离了献礼片...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尔冬升执导的献礼片,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离开了尔冬升熟悉的创作领域,转向了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场所,建立起民族性的共同文化记忆空间。同时,影片脱离了献礼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的窠臼,将历史的痕迹与个人的境遇结合到一起,通过极具个体化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影片回忆与想象的疆域下幽深的情感表达。文章试分析影片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尔冬升 纪实美学 影像表达
下载PDF
德西卡镜头下的纪实美学
3
作者 王龙 常万洲 《包装世界》 2023年第4期31-33,共3页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予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高度评价,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在《偷自行车的人》中通过长镜头、构图与声音的巧妙结合诠释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建立的新美学主张。
关键词 纪实美学 长镜头 美学主张
下载PDF
尼科尔斯理论视域下纪实美学声音建构的再思考
4
作者 朱熠 《东南传播》 2023年第2期5-8,共4页
西方纪实美学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尼科尔斯,以四十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在开创当代纪录片理论研究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围绕他一脉而成的声音真义、分类界定和伦理关系等纪实美学理论思考,国内外学者相继争鸣,形成了系列学术热点。基于文本... 西方纪实美学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尼科尔斯,以四十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在开创当代纪录片理论研究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围绕他一脉而成的声音真义、分类界定和伦理关系等纪实美学理论思考,国内外学者相继争鸣,形成了系列学术热点。基于文本分析、国内外片例观摩、理论逻辑推理,在“亲而有间”“变与不变”“和而不同”的中西方纪实美学声音建构再思考中,本文探讨了“声音既是内容又是形式”、类型“框架”选择、伦理关系权衡下的视听组织几项内容,论证了纪实美学创作中同期声纪实性和录制者守约纪实精神的核心地位,分析了纪实美学理论发展、类型和视听突围与时代进展的关联性,强调了纪实美学在当代创作中使用写实和写意视听手法时应更注重声音的表现性,依托于声音纪实性材料和真实性材料做呈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科尔斯纪实美学 纪录片声音研究 声音创作研究
下载PDF
纪实美学视域下中国现实主义影片的生成与发展
5
作者 王甜甜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5期154-156,共3页
巴赞理论作为纪实美学的代表理论之一,在传入中国后,在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种与蒙太奇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的同时,也实现了本土化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的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下电影中巴赞的纪实美学特点已经不那么明显,... 巴赞理论作为纪实美学的代表理论之一,在传入中国后,在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来一种与蒙太奇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的同时,也实现了本土化的融合与创新,对中国的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下电影中巴赞的纪实美学特点已经不那么明显,但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巴赞理论仍能提供一些理性的参考。本文将回顾中国电影史,从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两方面分析巴赞理论对中国导演以及中国电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赞纪实美学 导演代际 长镜头 真实再现
下载PDF
从纪实美学的角度浅析电影《地久天长》
6
作者 黄鑫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0期99-101,共3页
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电影自诞生起与生俱来的纪实性本质特性,并在巴赞、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的丰富下掀起了“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美学观念。纪实主义美学观点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法国... 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电影自诞生起与生俱来的纪实性本质特性,并在巴赞、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的丰富下掀起了“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代表的纪实主义美学观念。纪实主义美学观点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运动,并且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纪实风格电影的创作。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王小帅也深受纪实美学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影片《地久天长》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影像风格等层面,分析纪实美学在《地久天长》创作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美学 长镜头 真实性
下载PDF
理解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纪实美学——是数字技术的挑战还是摄影技术的挑战?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志敏 赵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4,共5页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美学 摄影影像 本体论 目的论
下载PDF
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美学的两种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彭耀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153,共6页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以强调和张扬。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新闻性的结合、行业性与普泛性的结合、平凡性与英雄性的结合、罪与罚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影像 纪实美学 历时性描述 共时性阐释
下载PDF
巴赞纪实美学的批判 被引量:3
9
作者 薛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巴赞 (A.Bazin)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照相性 ,要求杜绝人的参与 ,以保持现实的多义性和含糊性 ,从而纠正了蒙太奇学派的偏颇。然而 ,他又陷入了另一极端。让·米特里 (J· Mitry)指出电影的手段不可能摆脱人的参与 ,手段愈能贴近现... 巴赞 (A.Bazin)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照相性 ,要求杜绝人的参与 ,以保持现实的多义性和含糊性 ,从而纠正了蒙太奇学派的偏颇。然而 ,他又陷入了另一极端。让·米特里 (J· Mitry)指出电影的手段不可能摆脱人的参与 ,手段愈能贴近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美学 照相本性论 蒙太奇 巴赞 电影
下载PDF
论公安题材电影的纪实美学展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缪金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5-67,共3页
公安题材电影肩负着法制文化宣传的重任,坚持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带有政策指导性。公安题材电影呈现形式多样纪实美学的特点,以记录真实人物为主,有公安干警与普通大众两类审美主体。美学展现以“案”为主与以“人”为主。公安机关... 公安题材电影肩负着法制文化宣传的重任,坚持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带有政策指导性。公安题材电影呈现形式多样纪实美学的特点,以记录真实人物为主,有公安干警与普通大众两类审美主体。美学展现以“案”为主与以“人”为主。公安机关应主动顺应全媒体、自媒体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微电影低成本、小制作、传播力强等优势,将微电影创作作为增强凝聚力、传播正能量、展示新形象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题材电影 纪实美学 展现
下载PDF
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晓林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新生代电影接受西方电影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对新生代电影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电影,从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到新好莱坞电影,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源自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 中国新生代电影接受西方电影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对新生代电影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电影,从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到新好莱坞电影,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源自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它是新生代电影区别于中国传统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在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扁担·姑娘》、李杨《盲山》及许多新生代导演的电影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新生代电影是一种力图"等于生活"的客观化的现实主义,与新生代作家的新写实小说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电影 世界电影 纪实美学 风格 新纪录片运动
下载PDF
探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68,共3页
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纪实美学创作不仅坚持了国际纪实美学的创作原则,同时还创新地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拥有着民族风格的魅力、散文和诗意化的表达以及特有的情怀与特色。通过对贾樟... 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纪实美学创作不仅坚持了国际纪实美学的创作原则,同时还创新地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拥有着民族风格的魅力、散文和诗意化的表达以及特有的情怀与特色。通过对贾樟柯纪实美学电影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的研究,分析其作品关于纪实美学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有助于延伸其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而且能够开拓艺术创作的思路,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纪实美学特征 民族性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尧尧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8-153,共6页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鸣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鸣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美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美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电影理论 纪实美学
下载PDF
贾樟柯式江湖对巴赞纪实美学的影像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关秀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3-75,共3页
贾樟柯作为一位极具个性风格和文化表达诉求的导演,对接个体真实与社会变革是其秉持的创作理念。在其执导的电影系列中,通过精致的电影语言叙述视角、饱满的生命体悟探讨“江湖”主题,将巴赞“纪实美学”融入作品叙事构图,一方面用影像... 贾樟柯作为一位极具个性风格和文化表达诉求的导演,对接个体真实与社会变革是其秉持的创作理念。在其执导的电影系列中,通过精致的电影语言叙述视角、饱满的生命体悟探讨“江湖”主题,将巴赞“纪实美学”融入作品叙事构图,一方面用影像来烘托细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另一方面用电影影像串联起“贾樟柯式江湖”典型表意文本的叙事线索和画面,构成一部贾樟柯精心铺垫的中国往事和人文情怀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纪实美学 影像书写 人文情怀
下载PDF
纪实美学在影视剧中的生成和发展──兼论我国纪实性电视剧的品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俊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纪实性电视剧 纪实美学 生成和发展 影视剧 影视艺术 历史题材 纪录电影 表现手法 当事人 电视新闻
下载PDF
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美学的适度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耀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92-95,共4页
从《九一八大案纪实》到《湄公河大案》显现出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涉案剧)纪实美学的发展向度和起落轨迹。1994年播映的《九一八大案纪实》是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纪实美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的... 从《九一八大案纪实》到《湄公河大案》显现出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涉案剧)纪实美学的发展向度和起落轨迹。1994年播映的《九一八大案纪实》是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纪实美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的调控在体制和美学两个层面展开。当下体制对公安题材影视剧纪实美学的管理和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纪实美学都在回归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题材影视剧 纪实美学 公安宣传调控
下载PDF
栏目意识与纪实美学——电视栏目剧审视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永琴 高晓军 《南方电视学刊》 2007年第3期24-28,共5页
栏目剧正成为眼下电视节目的新宠.在不少地方台尤其是地面频道正炙手可热,以重庆台的《雾都夜话》为首发,几年间继之几乎遍地开花。几乎都是栏开得胜,收视立升。
关键词 电视栏目 纪实美学 栏目意识 《雾都夜话》 电视节目 地方台
下载PDF
论大后方抗战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清贵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抗日战争时期,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在电影艺术界,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进行抗日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拍摄。在战时体制下,大后方抗战电影呈现出鲜明的纪实美学特征。
关键词 大后方 抗战电影 纪实美学
下载PDF
现实主义·人性空间·纪实美学——解读王竞电影的三重维度
19
作者 邱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93-96,共4页
相对于第六代导演尖锐犀利的反叛意识与现实批判,“学院派”导演王竞的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于社会民生热点的据实描摹与人文关切,作品始终以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发散型视角,贴近大众的叙事话语,聚焦底层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当第... 相对于第六代导演尖锐犀利的反叛意识与现实批判,“学院派”导演王竞的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于社会民生热点的据实描摹与人文关切,作品始终以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发散型视角,贴近大众的叙事话语,聚焦底层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当第六代导演群落执着于社会变迁对人的异化问题时,王竞却坚持经由底层视角构筑情感空间、叙写人性话语,用纪实主义镜头语言记录人在抗争过程中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纪实美学 人性 王竞 导演风格
下载PDF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
20
作者 李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共2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美学旨趣上对现实主义的归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现实主义理论之间历史性遇合的结果。作为一种舶来的电影美学理论,巴赞纪实美学的介绍和引进,对80年代电影在美学上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长...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美学旨趣上对现实主义的归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现实主义理论之间历史性遇合的结果。作为一种舶来的电影美学理论,巴赞纪实美学的介绍和引进,对80年代电影在美学上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等现代电影语言的借用和纪实性影像风格的营造,是巴赞纪实美学对80年代电影的主要贡献。然而,80年代电影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思考,其依循的仍旧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美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中国电影 纪实美学 现实品格 电影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