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风云 笔底春秋——记纪希晨
1
作者 郑思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7,共2页
(一) 采访纪希晨归来,竟是几番苦恼,几番踌躇:是写他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还是介绍他笔下150多万字的"时代的足迹";是写他一生坎坷不平路,还是写他"当部长也不去"的傲骨……他1922年来到这个世上,已送走了69个寒暑,... (一) 采访纪希晨归来,竟是几番苦恼,几番踌躇:是写他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还是介绍他笔下150多万字的"时代的足迹";是写他一生坎坷不平路,还是写他"当部长也不去"的傲骨……他1922年来到这个世上,已送走了69个寒暑,从"红小鬼"到报社通讯员,从"土八路"到名记者,目睹重大历史事件,笔走激流春秋,一生马不停蹄,事迹有成百件、上千件,我该如何下笔? 一种强烈的"写"的愿望却在我的胸中涌动。因为,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刻:我坐在他的客室里,啃着他为我切的西瓜,听他娓娓叙谈,望着他轻漾的笑波,猛想起20年前他因"右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希晨 历史风云 四川日报 历史事件 新闻工作 沙汀 客室 郑心 新闻报道 老龄委员会
下载PDF
他这样踏上新闻之路——访我国名记者纪希晨
2
作者 宋赞斌 《新闻爱好者》 1991年第1期25-26,共2页
在伊川县■康宾馆见到著名记者纪希晨同志,他得知我在县委从事新闻工作后,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好,好,咱们吃的是一碗饭呵。”纪希晨司志1922年出生于伊川县平等乡莘营村一个农民家庭,现任《中国老年报》第一副总编。这次应邀来郑州开... 在伊川县■康宾馆见到著名记者纪希晨同志,他得知我在县委从事新闻工作后,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好,好,咱们吃的是一碗饭呵。”纪希晨司志1922年出生于伊川县平等乡莘营村一个农民家庭,现任《中国老年报》第一副总编。这次应邀来郑州开完河南省教育下一代经验交流会后,他没忘记自己是伊川县老干部局聘请多年的顾问,风尘仆仆地回伊川“顾问”老干部工作来了。坐在纪老下榻房间的沙发上,我望着面前这位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的长者和同乡,很想知道是什么引他走上了这条道路。纪老呷一口茶水,促了促眼镜,深有感触地回忆起往事来。1938年奔赴延安,经党的教育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希晨 老干部工作 老干部局 中国老年报 新闻工作 副总编 经验交流会 晋绥日报 农民家庭 神府
下载PDF
纪希晨的新闻通讯写作方法论
3
作者 乔云霞 《城市党报研究》 2021年第11期88-89,共2页
纪希晨(1922—2016)是从《晋绥日报》走出的著名记者,他曾聆听、记录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整理发表在《新闻战线》创刊号上,并印发到各解放区,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因提供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新闻学理论建设的功... 纪希晨(1922—2016)是从《晋绥日报》走出的著名记者,他曾聆听、记录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整理发表在《新闻战线》创刊号上,并印发到各解放区,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因提供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新闻学理论建设的功臣。他是一位写作多面手,5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发表了两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战线》 纪希晨 新闻学理论 《毛泽东选集》 新闻通讯写作 重要历史文献 记者生涯 《晋绥日报》
下载PDF
深刻的教诲 难忘的记忆——访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记录者纪希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晋源 《党史文汇》 2002年第9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纪希晨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中国 生平 新闻工作者 毛泽东
原文传递
纪希晨讲新闻通讯的采访与写作
5
作者 薛慧 《新闻与写作》 1985年第7期43-,共1页
北京市新闻学会、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新闻业务讲座,于6月26日进行了第七讲,由人民日报记者、《中国老年》杂志总编辑纪希晨讲授了新闻通讯的写作及采访经验. 举办新闻业务讲座的目的。
关键词 纪希晨 新闻通讯 新闻工作者协会 新闻业务 北京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新闻系统 杂志总编辑 编采人员 新闻理论
原文传递
发扬晋绥新闻光荣传统,谱写吕梁精神文化新篇——在“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6
作者 赵玉明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2,9,共2页
躬逢盛会,我谈几点。第一,我是山西人,现属于吕梁管的汾阳人,所以,更应该来参加这个会议。这个会原来准备到吕梁去举办,因为身体不太好,就准备了两个书面发言发过去了。后来听说在北京开会,我不能不来了。第二,提几个建议。刚才郑教授... 躬逢盛会,我谈几点。第一,我是山西人,现属于吕梁管的汾阳人,所以,更应该来参加这个会议。这个会原来准备到吕梁去举办,因为身体不太好,就准备了两个书面发言发过去了。后来听说在北京开会,我不能不来了。第二,提几个建议。刚才郑教授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的研究,提了几个建议,都是大事。我这里再做两项补充。一个是'反'客里空',一个是毛泽东谈话,这两个大事,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绥日报 纪希晨 全党办报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毛泽东
下载PDF
“短”的“老调”须“重弹”
7
作者 李上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2-42,共1页
1989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4版的右上部登出了一则花边通讯《今日刘胡兰故乡》,作者是老记者纪希晨。该文全文只有400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里,作者既忆了"昔",又抚了"今";既描了景,又抒了情;既写了人,又状了物... 1989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4版的右上部登出了一则花边通讯《今日刘胡兰故乡》,作者是老记者纪希晨。该文全文只有400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里,作者既忆了"昔",又抚了"今";既描了景,又抒了情;既写了人,又状了物。它令读者信服地感受到;"昔日烈士血染的土地,今日开放了茂盛的花朵。"其锤炼功夫实在令人叹服。笔者在《孝感报》的评报座谈会上谈起该文,没想到在座不少人竟也在当天注意到这篇短通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希晨 刘胡兰 评报 深有同感 出点 求长 风日
下载PDF
小报也能大举措——推荐《重庆广播电视报》的百人大讨论
8
作者 曾伯炎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8-,17,共2页
广播电视报这种报纸,因为它给电视和广播的受众提供视听信息,从一问世,就不愁无读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订,而且,多属自费,其经济效益,也是令不少行业报艳羡的。重庆广播电视报就发行过百万,至今还有近80万的订户,可是,办这张报纸的编辑们... 广播电视报这种报纸,因为它给电视和广播的受众提供视听信息,从一问世,就不愁无读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订,而且,多属自费,其经济效益,也是令不少行业报艳羡的。重庆广播电视报就发行过百万,至今还有近80万的订户,可是,办这张报纸的编辑们,并不甘心只求经济效益,他们偏偏着意要把报纸办出一点味道,不仅不愿局限于消闲的娱乐圈子,而是努力去提高自己思想、文化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报 行业报 视听信息 袁鹰 毕朔望 思想启蒙 刘晓庆 纪希晨 文有 于光远
下载PDF
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
9
《新闻界》 1988年第4期36-36,共1页
编辑同志:我外出采访时,被采访者有时不采不理,啥原因?请指点。旺苍县职高刘欢刘欢同学:进行新闻采访,应当注意观察和研究对方的心理,有的思想朴实,埋头工作,不喜欢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有的个人事业遭受了挫折,工作处境艰辛,不愿有人去纠缠.
关键词 采访对象 纪希晨 刘欢
下载PDF
勾推采访法——采访技法之六
10
作者 宋兆宽 刘保铭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3-43,共1页
相传唐朝有一太守善问官司。每次审案,他先不问原、被告人,而是先下去了解原、被告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等旁证材料之后,再升堂断案,几乎没有“冤假错案”。后人称此断案法叫“勾推法”。在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中,... 相传唐朝有一太守善问官司。每次审案,他先不问原、被告人,而是先下去了解原、被告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等旁证材料之后,再升堂断案,几乎没有“冤假错案”。后人称此断案法叫“勾推法”。在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这种“勾推法”也被许多记者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人民日报》名记者纪希晨的经验之谈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访法 纪希晨 采访实践 推法 采访对象 采访作风 童第周 不自觉 实质性问题 干净利索
下载PDF
十年前,十亿人民严正判决——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目击记
11
作者 纪希晨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4-29,1,共7页
1981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在经过两个月的审判之后,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出严正判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纪希晨参加采访了这次审判的全过程。十年后,纪氏撰写《十年前,十亿人民严正判决》一文,回顾当年... 1981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在经过两个月的审判之后,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出严正判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纪希晨参加采访了这次审判的全过程。十年后,纪氏撰写《十年前,十亿人民严正判决》一文,回顾当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提醒人民永远不要忘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革命集团 纪氏 纪希晨 张春桥 陈毅元帅 抗美援朝战争 王光美 贺龙元帅 历史教训 亲笔批示
下载PDF
新闻采访中的“初问”艺术
12
作者 范靖国 《视听界》 1992年第2期28-29,共2页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采访 采访对象 新闻工作者 人物采访 初次见面 拒绝采访 独家新闻 采访技巧 纪希晨 实用新闻学
下载PDF
新闻采访应当充分利用言外之意
13
作者 章新传 金姝兰 《新闻研究导刊》 2006年第6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新闻采访 采访对象 苏亚雷斯 新闻特写 采访方法 起博器 纪希晨 历史性时刻 语言因素 山重水复疑无
下载PDF
弘扬晋绥新闻文化传承吕梁革命精神--访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
14
作者 常志刚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0-92,共3页
言犹在耳意味深长当年毛主席的谈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讲完以后,首先是内部刊登了,在晋绥边区1948年5月出版的《新闻战线》第1期上刊登过,后来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也收录了。收进去以后就成为一篇新闻教学中必然涉及... 言犹在耳意味深长当年毛主席的谈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讲完以后,首先是内部刊登了,在晋绥边区1948年5月出版的《新闻战线》第1期上刊登过,后来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也收录了。收进去以后就成为一篇新闻教学中必然涉及的经典著作。所以在一般的新闻史课堂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课程里也有不同的讲解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主席 研讨会 新闻院系 广播电视史 新闻史学 中国新闻史 纪希晨 《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
下载PDF
新闻作品的结构原则和类型(上) 被引量:1
15
作者 艾丰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11-14,共4页
新闻作品结构的第一个特点和要求是:简要。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或者是报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部分的;新闻报道一般是急就章,拖了时间就没有新闻的生命了;读者读新闻作品是比较匆忙的;新闻作品一般的篇幅是比较短的…... 新闻作品结构的第一个特点和要求是:简要。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或者是报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部分的;新闻报道一般是急就章,拖了时间就没有新闻的生命了;读者读新闻作品是比较匆忙的;新闻作品一般的篇幅是比较短的……这些特点的综合,就要求新闻作品在结构上必须是简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道新闻事实 事件性 结构原则 中国青年报 调查性报道 解释性 结构方法 现场感 结构法 纪希晨
原文传递
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
16
作者 商恺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25-26,共2页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地通讯 陈勇进 胡乔木 任国栋 新闻工作者 纪希晨 人物通讯 颐园 王莽村 彝族地区
原文传递
浅谈采访中的“提问”
17
作者 韩书成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5-35,共1页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样的提问最为得当呢?就个人数年的记者生涯,结合学习中外许多名记者为我们创造的经验,略谈以下。 一、因人而问 采访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问。对善谈的人,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样的提问最为得当呢?就个人数年的记者生涯,结合学习中外许多名记者为我们创造的经验,略谈以下。 一、因人而问 采访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问。对善谈的人,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对于不习惯谈话的人则需要启发诱导,先从对方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谈起,让他把话匣子打开。采访先进人物,他们一般都不肯谈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采访 启发诱导 被采访者 纪希晨 蒋筑英 采访提问 你怎么知道 想不起 思想活动 正面回答
原文传递
老新闻工作者的喜讯
18
作者 齐迎春 《新闻与写作》 1985年第4期44-,共1页
1月16日,中国记协国内部邀请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座谈,李普、缪海稜、左漠野、戴邦、殷参、邢方群、张沛、纪希晨、钟沛璋、江涛等出席会议. 会上座谈了今后如何加强老新闻工作者的联系问题。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中国记协 纪希晨 殷参 钟沛璋 邢方群 漠野 新闻事业 新闻报道 评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