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2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纪录片中的诗意建构
1
作者 赵悦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愈发加深。在纸本阅读受到网络媒体强烈威胁之时,有那样一批文学纪录片逆流而上,重新构建起文学与电影之间深厚的纽带。自2011年起,第三季“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陆续走进...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愈发加深。在纸本阅读受到网络媒体强烈威胁之时,有那样一批文学纪录片逆流而上,重新构建起文学与电影之间深厚的纽带。自2011年起,第三季“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陆续走进受众视野,共计19部,涉及作家超过20位。《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用影像手段使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的作家被“看见”,以影像的手段展开对文学、个人以及社会时代等多个角度的深层次探讨。本文旨在通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与《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两部影片探寻文学纪录片的诗意是如何通过视听表达以及文本叙事等手段建立起来,并试图为当下文学纪录片的创作现状提出一些个人思考。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并深化落实,逐步显现出市场红利,纪录片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的纪录片《笔墨春秋》共九集,以每集10年的时间跨度,透过文学的视角,借由文学家们的话语,呈现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2010年的《路遥》选择12个节气中的八个作为每集的片名,沿路遥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两条线索展开,讲述这位“像牛一样创作”的作家命途多舛的一生。2015年的《归来的局外人》摄于木心先生逝世四年后,讲述这位艺术家由于特殊原因远走他乡,孤悬海外,并在20年后重回大众视野的故事。从2016年始,历时两年拍摄,于2020年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文学的故乡》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记录下了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除此之外“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摇摇晃晃的人间》《掬水月在手》等纪录片更是出现在了国际电影节的大银幕上。随着文学纪录片的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渐丰富,本文试图探寻文学与纪录影像碰撞背后的深层结构,或从商业角度分析此类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吉林大学张力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纪录片的文学化表述》从我国纪录片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入手,探讨纪录片为什么需要文学的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陈宛颐的硕士学位论文《文学地理影像叙事与“故乡”记忆建构——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为例》,以《文学的故乡》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文本的叙事、乡土符号的解读重建当代的“故乡”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诗意 人文关怀 影像风格
下载PDF
论当代作家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以《文学的故乡》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成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写镜头与“对话”设计,聚焦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思想生态。这部作品不仅在影视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其镜头语言还为作家传记化、文学影像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作家纪录片 张同道 镜头语言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传播价值与美学遮蔽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图挖掘出某些作家创作的隐秘。文学往往是逝去岁月和审美的艺术观照,因此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往往是怀旧感伤的美学基调。该纪录片也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对莫言、阿来等作家,缺乏对最早奠定了这些作家研究基础和重大贡献的评论家和理论家精神劳动的关注;对文学故乡的理解和阐释仍然存在着片面性或表面化;缺乏对当代乡土文学本身的反思。总体上看,瑕不掩瑜,这套纪录片是近年来文学、批评和传媒相结合的一次较高水平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传播价值 美学遮蔽
下载PDF
我想把故乡告诉世界,把秦岭告诉世界——在“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摘要) 被引量:1
4
作者 贾平凹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4,共2页
我是十九岁离开了这里去的西安,在西安上学、工作和写作。在我早年写作的时候,我想把我的故乡告诉给世界,想把秦岭告诉给世界,让世界知道有个商洛,商洛在秦岭之中。秦岭是中国版图的中心,提携着长江黄河,统领着南方北方,是一座最伟大的... 我是十九岁离开了这里去的西安,在西安上学、工作和写作。在我早年写作的时候,我想把我的故乡告诉给世界,想把秦岭告诉给世界,让世界知道有个商洛,商洛在秦岭之中。秦岭是中国版图的中心,提携着长江黄河,统领着南方北方,是一座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年轻的时候,自己意气风发,写着商洛写着秦岭,也想着以此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事情的发展也是如此,自己成了作家,天下也都知道了秦岭,知道了秦岭中的商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贾平凹 商洛 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人头地 秦岭 故乡 开幕式
下载PDF
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的叙事创新及其启示
5
作者 倪莉 《传媒》 CSSCI 2024年第7期61-62,64,共3页
当下为志、过去为史,现今的志即为未来之史。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方志记载习惯。近几年,国家非常注重地方志的修编与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多次强调:修史修志需要把书本与文物赋予生命,通过文学出版行业与文化传媒行业的相互配合... 当下为志、过去为史,现今的志即为未来之史。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方志记载习惯。近几年,国家非常注重地方志的修编与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多次强调:修史修志需要把书本与文物赋予生命,通过文学出版行业与文化传媒行业的相互配合,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国声音,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史志文化的一种创新传播方式,《中国影像方志》就是一系列蕴含浓厚地域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现代纪录片作品,是当今的影像志演绎,其对地方志的传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国家文化软实力 纪录片 创新传播 文学出版 人文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 影像志
下载PDF
虚拟影像下传统文学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与创新
6
作者 王譞 王紫研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55,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及AR/VR/MR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在虚拟影像技术冲击下,传统文学类纪录片呈现出新的传播形态。在文献保存和整合、尚诗思维叙事的交互共融、理想人格的彰显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传播价值。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破圈”...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及AR/VR/MR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在虚拟影像技术冲击下,传统文学类纪录片呈现出新的传播形态。在文献保存和整合、尚诗思维叙事的交互共融、理想人格的彰显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传播价值。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破圈”乃至走向海外,需要在虚拟技术领域、古典美学模式继承、纪录片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影像 传统文学纪录片 传播价值与创新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文学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传播创新——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7
作者 周欢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8期160-162,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媒介融合的兴起,纪录片也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模式。将诗性文学与现实纪录片结合起来,是在跨媒介视域下,文学纪录片的新型表达形式和发展路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是以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以文学为主线,以电影为形...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媒介融合的兴起,纪录片也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模式。将诗性文学与现实纪录片结合起来,是在跨媒介视域下,文学纪录片的新型表达形式和发展路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是以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以文学为主线,以电影为形式,将非虚构文学与电影艺术进行融合,通过作家口述式来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本文从文学、电影、跨媒介融合等三个角度挖掘文学与纪录片之间的影像表达和传播形式,为进一步创造性地生产和发展文学纪录片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 文学纪录片 影像表达
下载PDF
基于三元空间理论的文学纪录片中采访空间分析——以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为例
8
作者 徐蓉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6期113-115,118,共4页
纪录片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一经诞生就在时代的映射下与各类题材相融而生,焕发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继印刷时代“语言转向”之后,21世纪又发生了“视觉转向”。视觉文化时代,文学和影像的相遇让文学纪录片得以成为新兴的纪录片... 纪录片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一经诞生就在时代的映射下与各类题材相融而生,焕发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继印刷时代“语言转向”之后,21世纪又发生了“视觉转向”。视觉文化时代,文学和影像的相遇让文学纪录片得以成为新兴的纪录片传播样态,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纪录片如《文学的日常》不仅成功地传达出“文学照亮日常”的节目创作理念,更是集中打通了文学爱好者圈层,一举打破了纪录片中涉及文学这类小众题材时频频遇冷的境遇。所以,无论是文学纪录片本身还是这类纪录片所引发的传播现象,都值得深思。当前,对纪录片视听语言、时间场域以及人物建构的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但是传播实践的空间视角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纪录片中采访主体、采访方式、采访视角等构成采访空间元素发生变化,亟须完善研究视角,从而对纪录片采访空间的构建作出进一步解释。借助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文学纪录片采访空间的生成,可以发现其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别表现为移动的采访空间、多元的精神共鸣和流动的采访空间的传播样态。文章试图从微观层面探究文学题材纪录片中采访空间的生成和建构,以期从新的视角探索纪录片的传播样态,完善纪录片传播的空间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采访空间 三元空间理论
下载PDF
镜以造像 澄怀味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美学四品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建程 刘红 《视听》 202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与作家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对话交流的感官愉悦与审美心理升华。《文学的故乡》是一次纪实、文学与文化三者相互交融的美学尝试。文学在纪录片声画系统中更贴近受众,纪实因承载文学的内容而更加厚重,切入故乡的选题则让文学和纪实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学的故乡 美学 影像
下载PDF
论纪录片中的故乡叙事——以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10
作者 黄静妮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期74-76,共3页
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结合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体裁和作家“口述史”的方式,重现了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私人记忆与情感体验,由此展开了一场悠长而宏大的故... 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结合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体裁和作家“口述史”的方式,重现了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私人记忆与情感体验,由此展开了一场悠长而宏大的故乡叙事,构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间国人的“心灵史”,为反映时代深层需要和个人认识自我、疏解精神乡愁提供了一个特殊途径。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叙事艺术三个方面,浅析其故乡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故乡叙事
下载PDF
略论近十年文学纪录片的“年轻化”态势
11
作者 岳亦奇 《现代视听》 2023年第2期45-48,共4页
文学纪录片,是指以文学家的生活、经历、作品为拍摄内容,以阐发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为创作主旨,由创作者基于文学家的事实性因素进行影像叙事的纪录片。我国文学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人文化、市场化三个阶... 文学纪录片,是指以文学家的生活、经历、作品为拍摄内容,以阐发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为创作主旨,由创作者基于文学家的事实性因素进行影像叙事的纪录片。我国文学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人文化、市场化三个阶段的发展。新世纪之前的文学纪录片,定位于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人群”。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文学纪录片以愈加丰盈的信息量与表现形式,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呈现出“年轻化”态势。近十年间文学纪录片的“年轻化”态势主要体现在: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增强代入感,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强共情体验,多样化的语态彰显圈层突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年轻化 叙事
下载PDF
文学纪录片的传播延伸与导向
12
作者 颜春龙 张意 《东南传播》 2023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在当前浅阅读、视觉至上、精神压力大的社会图景中,媒介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受众对高质量媒介内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文学纪录片在众多影视中脱颖而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学纪录片凭借其文学特性、精神内涵以及纪录片的影像化特征... 在当前浅阅读、视觉至上、精神压力大的社会图景中,媒介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受众对高质量媒介内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文学纪录片在众多影视中脱颖而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学纪录片凭借其文学特性、精神内涵以及纪录片的影像化特征在当下社会中区隔了虚拟与现实,实现了对人性的延伸。本文将主要以《文学的日常》为例,分析当前文学纪录片所处的现实社会图景、文学纪录片未来发展价值以及文学纪录片在传播空间中对人性、社会和媒介空间的延伸和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传播媒介 文学的日常》
下载PDF
文学类纪录片的文化输出策略研究
13
作者 孙亚茹 张艺馨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3期85-90,共6页
文学经典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创新性的传播,借助文学类纪录片来挖掘作者命运与作品的关联,拓展受众对古典名著的认知。本文从传播实践、传播内容、传播价值这三个维度聚焦,以多维度的图像模式、穿插式的虚实结构、精准式的全媒传播阐释... 文学经典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创新性的传播,借助文学类纪录片来挖掘作者命运与作品的关联,拓展受众对古典名著的认知。本文从传播实践、传播内容、传播价值这三个维度聚焦,以多维度的图像模式、穿插式的虚实结构、精准式的全媒传播阐释了文学传播的新式理念;利用时间维度、空间图景、人物话语三要素实现了文学记忆的逻辑建构;通过个性化的情感复制和全球化的审美走向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的审美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纪录片 文化输出策略
下载PDF
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资源的电视纪录片影视化研究——以纪录片《远方的童谣》为例
14
作者 董文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9期58-60,共3页
口传文学泛指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在口耳相传中经历了浩瀚的岁月长河,是一种气韵兼备的口头文学。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的智慧于一体,在宽广的生活语境生态中呈现活态传承延续。面对消费主义与现代化的冲击,对少数民族口... 口传文学泛指广大人民集体创作,在口耳相传中经历了浩瀚的岁月长河,是一种气韵兼备的口头文学。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集个人体验与群体经验的智慧于一体,在宽广的生活语境生态中呈现活态传承延续。面对消费主义与现代化的冲击,对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传承研究关注度降低,研究方式趋于静态书面化。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电视纪录片的影视化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既满足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需求,丰富文化审美的内容形式,同时也为多民族口传文学的创新性传播、传承提供了有效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资源 电视纪录片 影视化 《远方的童谣》
下载PDF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毕飞宇篇--乡土文化、故乡情结的修辞与消失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乾生 《今传媒》 2022年第11期82-84,共3页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作为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无论是在“乡村人口”或是“乡村面积”上均呈现逐步下降、缩小的态势,故乡的人、事、物、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具有影像纪实属性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试图从“文学地理...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作为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无论是在“乡村人口”或是“乡村面积”上均呈现逐步下降、缩小的态势,故乡的人、事、物、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具有影像纪实属性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探索乡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乡之间的联系,借此引发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搬演 乡土文化 故乡情结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平民化创作视角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鹏 向刚黎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8期124-126,共3页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角的认知价值和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平民化视角
下载PDF
“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的媒介跨越——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一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土小说同构的"离去—归来"模式,以及灌注其间的现代性意识。"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共同构成《文学的故乡》的媒介跨越。"乡土"、"文学"、"影像"三者通过"情感"纽结,形成媒介跨越的结构方式,在影像时代,积极进行着"文学影像化"或"影像文学化"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乡土 文学 媒介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解读
18
作者 杨长胜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莫言 饥饿 阅读 茂腔
下载PDF
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艺术文化价值
19
作者 赵晓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品内涵的影像化阐释,并展现出中国文学国际化的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文学的故乡》成为记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像文献。影片作为文学与影视相媒合的典范,对于当下中国文艺的创作和消费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叙事建构 审美表现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贾樟柯的“作者”书写与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武兆 胡红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86,共4页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契合主题现代性,插入诗文朗读构建想象共同体;在意象上运用比兴手法隐喻理想生活,探索诗化意象的现实书写。通过三个维度的跨媒介建构,实现了多媒体融合语境下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形成了一次有意义的艺术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纪录片 非虚构文学 跨媒介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