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中国》的“中心”与“边缘”交错叙事策略
1
作者 李锐莹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8期76-79,共4页
《中国》是由湖南卫视牵头制作的大型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通过讲述历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再现华夏文明之渊源、国家底蕴之深厚。文章从政治景观的呈现、社会景象的展现、文化图景的映现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探析纪录片《中国》的... 《中国》是由湖南卫视牵头制作的大型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通过讲述历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再现华夏文明之渊源、国家底蕴之深厚。文章从政治景观的呈现、社会景象的展现、文化图景的映现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探析纪录片《中国》的“中心”与“边缘”交错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中心 边缘 交错叙事
下载PDF
中外纪录理念的碰触与交集——传播学视角解析纪录片《中国》引发“批判”的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武新宏 《东南传播》 2009年第8期93-95,共3页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同纪录理念之间的碰触、纠结、渗透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理念 传播学视角 纪录片《中国》
下载PDF
难以接受的美——纪录片《中国》的接受美学解读
3
作者 蒋卓伦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进行接受美学的解读,分析中西观众在期待视界上的矛盾,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的美学价值,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下载PDF
纪录片《中国》的视觉呈现及其意义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窦乐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7期93-94,共2页
历史类纪录片的“虚实互补”创作方式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更成为丰富历史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自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以来饱受好评,本文从分析纪录片《中国... 历史类纪录片的“虚实互补”创作方式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更成为丰富历史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自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于2020年12月7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以来饱受好评,本文从分析纪录片《中国》的开阔历史内容与极美形式出发,浅析纪录片《中国》的形式创新与内容价值以及历史类纪录影像的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虚拟性 再现性
下载PDF
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看纪录片《中国》
5
作者 王珺 《神州》 2011年第B5期58-61,共4页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违背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体系,使得当时的中国...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违背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体系,使得当时的中国观众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误读。本文从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何以不被当时的中国观众接受,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文化差异 价值观四维度
下载PDF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创作座谈会
6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2023年12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该片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轴,回溯了早期神... 2023年12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该片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轴,回溯了早期神话与先民历史,展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文明再到建立国家的文化脉络,以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为出发点,呈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委员会 纪录片《中国》 文化脉络 农耕文明 上下五千年 集体记忆 精品项目 原始社会
原文传递
纪录片《中国》破圈密码探析
7
作者 周小蕙 《视听》 2024年第9期63-66,共4页
纪录片《中国》以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和戏剧性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藏,借鉴中国式审美表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诠释了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不仅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取得了突... 纪录片《中国》以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和戏剧性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藏,借鉴中国式审美表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诠释了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不仅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取得了突破,而且通过新媒体平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 创新传播 新媒体互动
下载PDF
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时代--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素材深度拓展(上)
8
作者 司徒 李木西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第16期65-67,共3页
数干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梳理千年思想源变,阐释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的诞生,亦呈现世界的平行发展。那些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 数干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梳理千年思想源变,阐释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的诞生,亦呈现世界的平行发展。那些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交锋中,不断吸收新的、沉淀好的,最终缔造了今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家国情怀 优秀传统文化 深度拓展 力量之源 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点亮中国历史的“灯塔”——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下)素材拓展与运用
9
作者 海一 李欣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第19期14-16,共3页
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的期望,但美好的未来必源自对历史的忠实传承和透彻消化,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深度。有了历史的深度,才可能创造出未来的高度。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描摹出一个个影响中国命运的人与瞬间,把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装进... 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的期望,但美好的未来必源自对历史的忠实传承和透彻消化,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深度。有了历史的深度,才可能创造出未来的高度。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描摹出一个个影响中国命运的人与瞬间,把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装进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拓展与运用 社会演进
原文传递
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国》的中华美学精神刍议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玉 杨晓军 《当代电视》 CSSCI 2021年第6期73-77,共5页
历史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独特的历史印记与文化根基,能够提升受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纪录片《中国》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彰显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华美学精神与审美价值,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提供了... 历史题材纪录片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独特的历史印记与文化根基,能够提升受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纪录片《中国》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彰显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中华美学精神与审美价值,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提供了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纪录片 中华美学精神 纪录片《中国》
原文传递
“特别”的纪录片《中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余 《中国广播影视》 2021年第1期36-39,共4页
"这是一场艰难的冒险,也是令人激动的尝试。""‘特别’,是我们的追求。"纪录片《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坦言,该片从筹备到完成耗费了近5年的时间,通过反复调试,主创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并独属于它的表达逻辑... "这是一场艰难的冒险,也是令人激动的尝试。""‘特别’,是我们的追求。"纪录片《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坦言,该片从筹备到完成耗费了近5年的时间,通过反复调试,主创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并独属于它的表达逻辑和表现手法——从大脉络看大逻辑,以大写意绘大趋势。而由视觉总监、摄影指导罗攀提出的主要拍摄主张:假定性的,舞台感的历史场面还原,利用高速摄影传达历史的庄严和典雅,用最复杂的手段拍摄最简单的东西,同时用最简单的手段拍摄最复杂的东西。这一鲜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成为该片"特别"棋盘上的关键落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指导 假定性 纪录片《中国》 总制片人 舞台感 主创 大写意 高速摄影
原文传递
以温情与共鸣,致敬浩荡无边的中国--纪录片《中国》创作笔记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建永 《广电时评》 2020年第23期51-55,共5页
12月7日,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播出。纪录片《中国》上线一周,微博话题#纪录片中国#阅读量4.9亿,讨论19.7万。这部纪录片的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和感悟?制作过程中,思源何处?该纪录片总撰稿邓建永写下这篇创作笔记。
关键词 纪录片《中国》 湖南卫视 阅读量 共鸣 笔记
原文传递
纪录片《中国》 寻根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13
作者 邹雅云 《广电时评》 2021年第2期18-19,共2页
纪录片《中国》立足本土,深植历史,以独特新颖的叙事视角、电影质感的视听体验,重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观众带去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深厚持久的底气。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 纪录片《中国》立足本土,深植历史,以独特新颖的叙事视角、电影质感的视听体验,重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观众带去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深厚持久的底气。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未断流,在此背后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或许,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纪录片《中国》 中华文明 独特新颖 视听体验 叙事视角 立足本土
原文传递
媒体奇观视阈下《中国老师在英国》的解读
14
作者 王思思 《今传媒》 2016年第10期101-102,共2页
2015年8月,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一经播出之后,立即引起了中英两国舆论的强烈反响。这部具有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其实质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媒介奇观"。通过将各种具有中西文化代表意味的拍摄元素的陌生化处理,呈现出强... 2015年8月,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一经播出之后,立即引起了中英两国舆论的强烈反响。这部具有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其实质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媒介奇观"。通过将各种具有中西文化代表意味的拍摄元素的陌生化处理,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表征,从而加强了奇观效果;同时在剪辑和叙事上的戏剧化表现,进一步参与构建了这个媒介奇观;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加入,扩大整个奇观的规模并加速了奇观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奇观 陌生化 BBC 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
下载PDF
国际视野 实证调研 前沿思考--简论《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的学术与产业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富权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4-65,共2页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是一本学术框架完备、研究方法科学的中国纪录片领域权威的学术报告。面世7年来,该报告用田野调查的方式调研每年度的纪录发展特征与发趋势,为广大纪录片创作者、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总结了《中国纪...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是一本学术框架完备、研究方法科学的中国纪录片领域权威的学术报告。面世7年来,该报告用田野调查的方式调研每年度的纪录发展特征与发趋势,为广大纪录片创作者、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总结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的特点,认为其具有国际视野,力行实证调研,不乏前沿思考,为全行业提供了全球坐标与产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张同道 纪录片产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