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2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以造像 澄怀味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美学四品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建程 刘红 《视听》 202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与作家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对话交流的感官愉悦与审美心理升华。《文学的故乡》是一次纪实、文学与文化三者相互交融的美学尝试。文学在纪录片声画系统中更贴近受众,纪实因承载文学的内容而更加厚重,切入故乡的选题则让文学和纪实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学的故乡 美学 影像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传播价值与美学遮蔽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 最近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数据可视化的传媒技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纪录片的形式,引起了传媒和受众的关注。该纪录片抓住了“故乡”和“文学”(文学家)的关系,纪录和揭示六位作家的创作“原乡”并力图挖掘出某些作家创作的隐秘。文学往往是逝去岁月和审美的艺术观照,因此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往往是怀旧感伤的美学基调。该纪录片也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对莫言、阿来等作家,缺乏对最早奠定了这些作家研究基础和重大贡献的评论家和理论家精神劳动的关注;对文学故乡的理解和阐释仍然存在着片面性或表面化;缺乏对当代乡土文学本身的反思。总体上看,瑕不掩瑜,这套纪录片是近年来文学、批评和传媒相结合的一次较高水平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传播价值 美学遮蔽
下载PDF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毕飞宇篇--乡土文化、故乡情结的修辞与消失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乾生 《今传媒》 2022年第11期82-84,共3页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作为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无论是在“乡村人口”或是“乡村面积”上均呈现逐步下降、缩小的态势,故乡的人、事、物、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具有影像纪实属性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试图从“文学地理...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作为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无论是在“乡村人口”或是“乡村面积”上均呈现逐步下降、缩小的态势,故乡的人、事、物、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具有影像纪实属性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探索乡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乡之间的联系,借此引发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搬演 乡土文化 故乡情结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平民化创作视角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万鹏 向刚黎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8期124-126,共3页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 《文学的故乡》有着平民化的题材、叙事方式及审美取向,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其关心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命运,从作为普通人的作家身上探讨人类普遍的生存体验、生存处境及生存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可见平民化创作视角的认知价值和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平民化视角
下载PDF
“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的媒介跨越——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一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 《文学的故乡》是一部文学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在映像视角、影像叙事等方面形成了以"乡土"为旨归的"文学结构",表现出诗性的、散文化的结构面貌;分析该片在精神情感层面内涵的"乡土情怀",存在着与乡土小说同构的"离去—归来"模式,以及灌注其间的现代性意识。"文学结构"与"乡土情怀"共同构成《文学的故乡》的媒介跨越。"乡土"、"文学"、"影像"三者通过"情感"纽结,形成媒介跨越的结构方式,在影像时代,积极进行着"文学影像化"或"影像文学化"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乡土 文学 媒介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解读
6
作者 杨长胜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1-85,共5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莫言 饥饿 阅读 茂腔
下载PDF
论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艺术文化价值
7
作者 赵晓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首次以影像为载体,聚焦以莫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的作家群体,通过记录并回溯作家们的归乡之路以及成长语境,建构起“回到文学现场”这一叙事母题。由此探寻作家创作与故乡文化的内在关系,形成对于作家思想及其作品内涵的影像化阐释,并展现出中国文学国际化的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文学的故乡》成为记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像文献。影片作为文学与影视相媒合的典范,对于当下中国文艺的创作和消费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叙事建构 审美表现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共情、想象与真实——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创作方法与艺术价值解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武新宏 吴保平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2020年7月20日至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引起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作品用纪录片的形式,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故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探寻作家成长的轨迹和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与价值。... 2020年7月20日至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引起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作品用纪录片的形式,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故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探寻作家成长的轨迹和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与价值。纪录片在多维互动中蕴含深切的共情,在具象的现实空间里展开无限的想象,在视听同构中捕捉本然的真实,具有显著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创作方法 艺术价值
原文传递
作为索引的感性影像: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对作家血地根性的聚焦方式
9
作者 周珉佳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张同道先生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深度聚焦了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新经典与大众传播新经验的探索和尝试。通过纪实影像寻找文学的萌芽和顿挫的节点,观众可从中感受到作家的写作原乡为他们带来的原始... 张同道先生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深度聚焦了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新经典与大众传播新经验的探索和尝试。通过纪实影像寻找文学的萌芽和顿挫的节点,观众可从中感受到作家的写作原乡为他们带来的原始力量,读者则能够从中还原小说文本中的种种独特的形象和背景,寻到在阅读中产生怀疑和揣度的历史证据。作为索引的感性影像,《文学的故乡》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生动的、真实的、感性的存储指南,可令更为广大的观众和读者从中找到当代文学的根性与原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影像修辞 文学索引 血地 精神原乡
原文传递
文学纪录片中的诗意建构
10
作者 赵悦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66-168,共3页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愈发加深。在纸本阅读受到网络媒体强烈威胁之时,有那样一批文学纪录片逆流而上,重新构建起文学与电影之间深厚的纽带。自2011年起,第三季“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陆续走进...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愈发加深。在纸本阅读受到网络媒体强烈威胁之时,有那样一批文学纪录片逆流而上,重新构建起文学与电影之间深厚的纽带。自2011年起,第三季“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陆续走进受众视野,共计19部,涉及作家超过20位。《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用影像手段使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的作家被“看见”,以影像的手段展开对文学、个人以及社会时代等多个角度的深层次探讨。本文旨在通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与《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两部影片探寻文学纪录片的诗意是如何通过视听表达以及文本叙事等手段建立起来,并试图为当下文学纪录片的创作现状提出一些个人思考。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并深化落实,逐步显现出市场红利,纪录片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的纪录片《笔墨春秋》共九集,以每集10年的时间跨度,透过文学的视角,借由文学家们的话语,呈现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2010年的《路遥》选择12个节气中的八个作为每集的片名,沿路遥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两条线索展开,讲述这位“像牛一样创作”的作家命途多舛的一生。2015年的《归来的局外人》摄于木心先生逝世四年后,讲述这位艺术家由于特殊原因远走他乡,孤悬海外,并在20年后重回大众视野的故事。从2016年始,历时两年拍摄,于2020年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文学的故乡》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记录下了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除此之外“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摇摇晃晃的人间》《掬水月在手》等纪录片更是出现在了国际电影节的大银幕上。随着文学纪录片的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渐丰富,本文试图探寻文学与纪录影像碰撞背后的深层结构,或从商业角度分析此类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吉林大学张力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纪录片的文学化表述》从我国纪录片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入手,探讨纪录片为什么需要文学的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陈宛颐的硕士学位论文《文学地理影像叙事与“故乡”记忆建构——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为例》,以《文学的故乡》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文本的叙事、乡土符号的解读重建当代的“故乡”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诗意 人文关怀 影像风格
下载PDF
守望文学与精神的故乡——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莫常红 《当代电视》 CSSCI 2020年第10期65-69,共5页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踪拍摄了6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和莫言,追踪他们的童年生活,考察他们的成长道路,还原作品诞生的前因后果,研究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引导观众皈依文学的故乡乃至精... 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踪拍摄了6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和莫言,追踪他们的童年生活,考察他们的成长道路,还原作品诞生的前因后果,研究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引导观众皈依文学的故乡乃至精神的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作家 故乡 影像
原文传递
论当代作家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以《文学的故乡》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成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 作家纪录片是近年来兴起的纪录片类型之一,试图以影像为媒介,以写实的客观方式介入精微的文学世界。作家纪录片不单要呈现作家的日常生活,还要通过镜头挖掘深邃的人文思想。2020年张同道导演的《文学的故乡》,以独具匠心的空间营构、特写镜头与“对话”设计,聚焦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思想生态。这部作品不仅在影视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其镜头语言还为作家传记化、文学影像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故乡 作家纪录片 张同道 镜头语言
下载PDF
贾樟柯的“作者”书写与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武兆 胡红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86,共4页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契合主题现代性,插入诗文朗读构建想象共同体;在意象上运用比兴手法隐喻理想生活,探索诗化意象的现实书写。通过三个维度的跨媒介建构,实现了多媒体融合语境下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形成了一次有意义的艺术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纪录片 非虚构文学 跨媒介融合
下载PDF
人类学纪录片《故乡》创作特色读解
14
作者 黄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23期147-148,共2页
研究人类学纪录片丰富了纪录片的研究范畴,尤其是从制作角度来研究人类学纪录片,是对人类学和纪录片两种交叉学科的补充。本文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纪录片创作方法相结合,从人类学前期的田野调查到纪录片的中期拍摄方案,再从纪录片的后... 研究人类学纪录片丰富了纪录片的研究范畴,尤其是从制作角度来研究人类学纪录片,是对人类学和纪录片两种交叉学科的补充。本文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纪录片创作方法相结合,从人类学前期的田野调查到纪录片的中期拍摄方案,再从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尤其是人类学纪录片的后期剪辑特色等方法进行深度研究。本文是以《故乡》这部极为有特色的影片进行多元解读,丰富了人类学纪录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纪录片 故乡》 创作特色 读解
下载PDF
文学纪录片诗意模式与写实主义的嵌合 被引量:4
15
作者 宗肖君 胡凡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0-122,共3页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呈现,诗意模式致力探索影片综合时空的关联变化及表意功能。德勒兹曾提及写实主义电影的取景倾向及内容与时间的关系呈现。《掬水月在手》即是保有写实主义底色的诗意模式纪录片。该片系陈传兴执导“他们在岛屿写...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呈现,诗意模式致力探索影片综合时空的关联变化及表意功能。德勒兹曾提及写实主义电影的取景倾向及内容与时间的关系呈现。《掬水月在手》即是保有写实主义底色的诗意模式纪录片。该片系陈传兴执导“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之一,其延续了《如雾起时》与《化城再来人》的文学题材血脉,在叙事模式与镜头表意方面亦有实验性探索。陈传兴融合古诗词内容之长与镜头形式之美,将叶嘉莹的诗与人生凝结在银幕上,建构了一个诗与影像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纪录片 诗意模式 写实主义 离散叙事
下载PDF
我想把故乡告诉世界,把秦岭告诉世界——在“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摘要)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平凹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4,共2页
我是十九岁离开了这里去的西安,在西安上学、工作和写作。在我早年写作的时候,我想把我的故乡告诉给世界,想把秦岭告诉给世界,让世界知道有个商洛,商洛在秦岭之中。秦岭是中国版图的中心,提携着长江黄河,统领着南方北方,是一座最伟大的... 我是十九岁离开了这里去的西安,在西安上学、工作和写作。在我早年写作的时候,我想把我的故乡告诉给世界,想把秦岭告诉给世界,让世界知道有个商洛,商洛在秦岭之中。秦岭是中国版图的中心,提携着长江黄河,统领着南方北方,是一座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年轻的时候,自己意气风发,写着商洛写着秦岭,也想着以此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事情的发展也是如此,自己成了作家,天下也都知道了秦岭,知道了秦岭中的商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贾平凹 商洛 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人头地 秦岭 故乡 开幕式
下载PDF
文学地理的影像书写:文学纪录片的“地方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烁华 王强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文学纪录片是探究“文学地理”议题的典型文本。在文学纪录片中,地理空间成为审美再造与情感灌注的文化符号,具备丰厚的人文意蕴,是沟通文学艺术与影视媒介的重要枢纽。书写“文学地理”的文学纪录片,聚焦地方文化意象,展示地方集体记... 文学纪录片是探究“文学地理”议题的典型文本。在文学纪录片中,地理空间成为审美再造与情感灌注的文化符号,具备丰厚的人文意蕴,是沟通文学艺术与影视媒介的重要枢纽。书写“文学地理”的文学纪录片,聚焦地方文化意象,展示地方集体记忆的风物,着力塑造建构地方认同的作家,连接起人与地方的深度关系,为深刻把握作家的独特个性和心路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多时空、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文学纪录片的“地方再现”更有表现力。纪录片对文学地理的再现与想象,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意义生产的开放性,为情感地理的建构与再造提供了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文学纪录片 文学地理 叙事
下载PDF
论报告文学与电视纪录片的互补共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戈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7-71,共5页
从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视角观照报告文学和电视纪录片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当下,电视媒介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报告文学的创作领域,开始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互补共构的新型系统,改变着它们原有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方式,因... 从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视角观照报告文学和电视纪录片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当下,电视媒介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报告文学的创作领域,开始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互补共构的新型系统,改变着它们原有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方式,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就具有了当下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电视纪录片 互补共构
下载PDF
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的叙事创新及其启示
19
作者 倪莉 《传媒》 CSSCI 2024年第7期61-62,64,共3页
当下为志、过去为史,现今的志即为未来之史。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方志记载习惯。近几年,国家非常注重地方志的修编与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多次强调:修史修志需要把书本与文物赋予生命,通过文学出版行业与文化传媒行业的相互配合... 当下为志、过去为史,现今的志即为未来之史。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方志记载习惯。近几年,国家非常注重地方志的修编与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多次强调:修史修志需要把书本与文物赋予生命,通过文学出版行业与文化传媒行业的相互配合,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国声音,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史志文化的一种创新传播方式,《中国影像方志》就是一系列蕴含浓厚地域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现代纪录片作品,是当今的影像志演绎,其对地方志的传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国家文化软实力 纪录片 创新传播 文学出版 人文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 影像志
下载PDF
文字媒介对接影像之场--谈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如何“问诊时代”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阳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93-96,共4页
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曾言:“荒谬产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1]人类存活于其间的世界即是日常,因此日常与荒诞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应是归属包含关系,即日常包含着荒诞。当人类的呼唤能够得到世界的回应... 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曾言:“荒谬产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1]人类存活于其间的世界即是日常,因此日常与荒诞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应是归属包含关系,即日常包含着荒诞。当人类的呼唤能够得到世界的回应时,日常是理性,而当世界不屑于回应时,日常便被归之为荒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文学 加缪 无理性 文字媒介 纪录片 荒谬 荒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