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表征理论视角下中心城区纪念场所的意义重构——以广州农讲所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铭亮 杨晓婷 王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105,共14页
教育是纪念场所旅游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需求的增长,遗留于中心城区的纪念场所的休闲功能也日益凸显,其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纪念场所的教育意义不是以单向和线性的方式传递,而是透过旅游场域中游客... 教育是纪念场所旅游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需求的增长,遗留于中心城区的纪念场所的休闲功能也日益凸显,其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纪念场所的教育意义不是以单向和线性的方式传递,而是透过旅游场域中游客身体与场所的邂逅和互动,因而从非表征理论视角理解游客在纪念场所的空间感知、体验和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非表征理论,建立起“心智-身体-环境”的分析框架,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例,从游客的视觉生产和视觉感知两个过程,运用自助摄影、眼动实验和访谈等方法探讨纪念场所的意义重构。研究发现,游客对农讲所休闲类景观和呈现历史场景的教育类景观有更强烈的视觉兴趣,农讲所教育功能与休闲功能的边界正在模糊化;游客心智、身体与纪念场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重构农讲所的地方意义,在超越表征到回归表征过程中重塑纪念场所的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因此,文章呼吁,无论是从理论层面对纪念场所旅游体验的剖析,还是从实践层面纪念对场所的地方营造,都应从超越表征的视角去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教育元素融入休闲旅游的情境之中,实现纪念场所教育纪念与旅游休闲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场所旅游 非表征理论 视觉研究 眼动实验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下载PDF
纪念场所的空间序列表达——以嘉兴英雄园改造为例
2
作者 管华东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第9期53-56,共4页
纪念性设施既承载着民族的脊梁,又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嘉兴英雄园改造为例,分析纪念性景观空间序列与叙事方式,从而升华空间氛围,讲述英雄故事。
关键词 纪念场所 景观设计 空间序列
下载PDF
环境元素与纪念场所的融合及其实例分析(英文)
3
作者 黄烨勍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4-108,114,共6页
通过总结梅州市叶剑英纪念园的规划设计,对融合环境的纪念场所的创作进行了探索.文中从融合环境的思路出发,在整合原有各种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有机协调原生环境元素与所营造的纪念场所的新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将提炼出的原环境特质点运用... 通过总结梅州市叶剑英纪念园的规划设计,对融合环境的纪念场所的创作进行了探索.文中从融合环境的思路出发,在整合原有各种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有机协调原生环境元素与所营造的纪念场所的新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将提炼出的原环境特质点运用于对园区功能的创造中,使营造的纪念空间有机地融入环境的整体空间结构脉络中,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场所 环境 融合 纪念
下载PDF
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初探——廖俊波纪念馆设计
4
作者 闻佳琳 吴震陵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念方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廖俊波纪念馆设计实例,从群体组织流线、外部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建筑功能,这四个方面探讨了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纪念场所 多元化 公共空间 纪念 场所精神 廖俊波
下载PDF
红色文化背景下小甸镇纪念性场所设计研究
5
作者 李晓娴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8期34-36,共3页
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为例,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对乡村公共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梳理小甸镇的历史背景、现有景观资源的优势与制约条件,研究小甸镇各纪念性场所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形态,结合乡村发展的角度,针对原有场地提出优化和... 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为例,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对乡村公共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梳理小甸镇的历史背景、现有景观资源的优势与制约条件,研究小甸镇各纪念性场所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形态,结合乡村发展的角度,针对原有场地提出优化和改进策略,以提升纪念性场所的参观体验。对小甸镇这一红色村落的纪念性场所设计的研究,可让当地的红色文化更加鲜活,更有感染力,助力当地乡村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小甸镇 乡村景观 纪念场所
下载PDF
北京纪念场所中的“意境”探索
6
作者 周雅 傅少鹏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6年第11期117-117,共1页
纪念行为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行为之一,北京的纪念场所逐渐从实用的目的升华到心灵的情感需要,纪念空间也逐步成为重要的基础和载体。本文以中国思维的"意境"为出发点探究北京纪念场所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 北京纪念场所 意境 中国元素
原文传递
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策略——以墨尔本战争纪念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基于对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的思考,该文提出并讨论了相关的5个问题。同时通过对墨尔本战争纪念堂地段2003年加建部分的深度分析,评价设计者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中国的纪念性历史场所加建项目提供某种启示。
关键词 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 墨尔本战争纪念堂的加建 历史敏感地段 策略 整合 对话
下载PDF
纪念性场所空间的景观设计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永军 《工程与建设》 2007年第6期873-874,共2页
纪念性场所的外部环境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要求,其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手法与其它城市空间设计不同,营造特定的纪念氛围是设计的第一要务。文章通过对芜湖市烈士陵园环境景观和建筑形体的精心设计,构建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空间,赋予... 纪念性场所的外部环境空间具有鲜明的主题要求,其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手法与其它城市空间设计不同,营造特定的纪念氛围是设计的第一要务。文章通过对芜湖市烈士陵园环境景观和建筑形体的精心设计,构建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空间,赋予烈士陵园特定的纪念氛围和教育意义,创造了庄重而活泼灵动的人性化场所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场所 烈士陵园 景观设计 人性化空间
下载PDF
全国周恩来纪念场所分类研究
9
作者 王越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8年第2期48-54,共7页
周恩来作为举世景仰的伟人,其历史活动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周恩来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他逝世后,人们为了表示怀念,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了许多与周恩来相关的纪念场所。这些场所成为展示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弘扬爱... 周恩来作为举世景仰的伟人,其历史活动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周恩来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他逝世后,人们为了表示怀念,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了许多与周恩来相关的纪念场所。这些场所成为展示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点。因此,在对全国周恩来纪念场所进行统计的基础上,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更能体现十分重要的纪念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纪念场所 纪念
原文传递
三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官方的作用——以四川地区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5-18,40,共5页
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承担着保存三国记忆、构造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推行伦理教化的重要媒介。历代官方均积极参与兴建、保护及维修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官方对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的保护并非只停... 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承担着保存三国记忆、构造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推行伦理教化的重要媒介。历代官方均积极参与兴建、保护及维修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官方对三国历史文化纪念性场所的保护并非只停留于简单地兴建或重修,还会按照各时代的价值导向和祭祀体系进行推广和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历史文化 纪念场所 国家祭祀
下载PDF
从杜甫草堂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之流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凡力 阴帅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巴蜀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主体,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巴蜀园林本质特征的厘清。通过对杜甫草堂的园林化过程进行辨析,明确巴蜀纪念园林并非如江南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一般多从建园之初即确定其园林性质,而是在初始时作为单一的纪念场所... 巴蜀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主体,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巴蜀园林本质特征的厘清。通过对杜甫草堂的园林化过程进行辨析,明确巴蜀纪念园林并非如江南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一般多从建园之初即确定其园林性质,而是在初始时作为单一的纪念场所和园林场所存在,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先贤崇敬及游赏习俗的文化基质影响下,历经多个朝代,经由2种途径形成:1)纪念场所的园林化;2)园林场所的纪念化。通过纪念元素与园林元素相互融入,逐步形成现存的巴蜀纪念园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巴蜀 纪念园林 杜甫草堂 园林化 纪念场所
下载PDF
Mount Herzl纪念堂
12
《世界建筑导报》 2019年第6期45-45,共1页
这个住宅位于伯罗奔尼撒南部的一个橄榄树林中,这个适合夏季的住宅以一个"Y"字形的绿色屋顶为特征,既是地形的无障碍延伸,同时是从内向看形成的最重要的景观。该项目由来自LASSA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Theo Sarantoglou Lalis和Do... 这个住宅位于伯罗奔尼撒南部的一个橄榄树林中,这个适合夏季的住宅以一个"Y"字形的绿色屋顶为特征,既是地形的无障碍延伸,同时是从内向看形成的最重要的景观。该项目由来自LASSA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Theo Sarantoglou Lalis和Dora Sweijd设计。屋顶的分叉路径定义了三个庭院,根据太阳的路径变化,形成具有特定占地的不同的阴影半球。这个房子位于一Mount Herzl纪念堂是一个独特的纪念场所。为了纪念所有阵亡的士兵,设计中包含了他们名字。这是和平时期的期翼希望的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事务所 绿色屋顶 无障碍 纪念 纪念场所 伯罗奔尼撒 MOUNT 橄榄树
下载PDF
乡村传统公墓文化景观遗产特征:以漏泽园为例
13
作者 陆哲明 武祥永 +1 位作者 沈存 赵鸣 《风景园林》 2023年第5期117-123,共7页
【目的】以漏泽园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墓,较少受到文化景观学者的关注,在日益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的当下,亟须对漏泽园的景观特征进行研究,弥补其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研究不足,并为进一步的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文献... 【目的】以漏泽园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墓,较少受到文化景观学者的关注,在日益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的当下,亟须对漏泽园的景观特征进行研究,弥补其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研究不足,并为进一步的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考古出土发现对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表现为选址上邻近佛寺,以不毛之地作为场地,面积规模相对较小,墓穴布局齐整但形制简易,内部常有奠庐并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周边以栅栏墙、边界树以及一角的石质园碑标明边界。【结论】北宋时,在传统土葬文化和佛教悲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漏泽园通过置办土地、收瘗逝者,开始成为乡村地区一处与周边自然景观迥异的纪念性文化景观场所。研究厘清了中国已运用近千年的漏泽园传统公墓基本文化景观遗产特征,并为其保护及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文化景观 人文景观 遗产保护 纪念场所 公共墓园
下载PDF
融入与共存——浅析南昌苏宁广场设计方案
14
作者 林立 《江西建材》 2020年第4期56-57,共2页
以南昌苏宁广场项目为例,从建筑语汇的应用、历史场景的保护、场地的整体营造及时代性的表现四个方面,阐述南昌苏宁广场设计方案是如何处理融入与共存关系的。
关键词 纪念场所 现代建筑 融合共存
下载PDF
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设计解读
15
作者 王清强 祁爽 《艺术与设计(城市空间设计)》 2022年第4期106-109,共4页
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位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以下简称“旧址”)南部,这里是20世纪20年代中共山东省委革命的重要起源地,承载着党领导山东人民英勇斗争的历程。作为建党百年的重要献礼,新馆的设计依托旧址,以城市整体规划构架... 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位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以下简称“旧址”)南部,这里是20世纪20年代中共山东省委革命的重要起源地,承载着党领导山东人民英勇斗争的历程。作为建党百年的重要献礼,新馆的设计依托旧址,以城市整体规划构架为指引,通过梳理场地历史脉络,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展示、纪念的功能更新,重新阐释红色精神与历史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建筑 纪念场所 公共空间 泉水 街巷
原文传递
北京宋庆龄故居的“妙造自然”营造探索
16
作者 周雅 傅少鹏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年第1期124-124,共1页
北京宋庆龄故居,为北京纪念人物性的场所之一,拥有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方式。本文从传统营造"妙造自然"的营造角度对北京宋庆龄故居进行探索研究,对中国传统营造理念在纪念性场所运用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宋庆龄故居 纪念场所 妙造自然 传统元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