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苏联各阶段发展下公共艺术的演变——以纪念性雕塑为例
1
作者 施玮琪 《品位·经典》 2023年第15期118-120,131,共4页
纪念性雕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精神文明的象征,苏联作为当时极其重视人文发展的国家,纪念性雕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教育方法、文化形象和精神象征。本文通过20世纪苏联社会发展下的艺术进程,寻找苏联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和演变脉络,思... 纪念性雕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精神文明的象征,苏联作为当时极其重视人文发展的国家,纪念性雕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教育方法、文化形象和精神象征。本文通过20世纪苏联社会发展下的艺术进程,寻找苏联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和演变脉络,思考纪念性雕塑在当下中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苏联雕塑 雕塑造型 公共艺术 空间艺术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中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峻岭 《艺术科技》 2017年第1期189-189,共1页
纪念性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叙事性和具象记载还原事件和人物,多用做宣传教育。在不同时期由于城市规划和城市需求对城市文化提出的要求不同,纪念性雕塑插入城市文化中的内容题材和意义也不一样。本文尝试对不同... 纪念性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叙事性和具象记载还原事件和人物,多用做宣传教育。在不同时期由于城市规划和城市需求对城市文化提出的要求不同,纪念性雕塑插入城市文化中的内容题材和意义也不一样。本文尝试对不同时期的这种变化进行探究比较,总结和归纳它在当下发展的多元选择,以期为我国更多的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的新需求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空间美化 源点
下载PDF
纪念性雕塑:英雄骑马像作为政治军事符号的形态演变史
3
作者 王鹤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第6期75-86,共12页
英雄骑马像是纪念性雕塑的重要形式,从诞生起就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军事象征意义。现在所见的大型英雄骑马像,其基本规制、模式、尺度、与基座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大多定型于罗马帝国时期。经过中世纪的不断摸索,经历了文艺复... 英雄骑马像是纪念性雕塑的重要形式,从诞生起就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政治、军事象征意义。现在所见的大型英雄骑马像,其基本规制、模式、尺度、与基座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大多定型于罗马帝国时期。经过中世纪的不断摸索,经历了文艺复兴传承与革新,从风格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徐行"姿态的巩固,贝尼尼到法尔科内"凌空"姿态的完善等关键性阶段的发展。随着大型骑马像在欧洲的成熟,这种创作技能与塑造工艺开始随着欧洲主导的工业革命、殖民活动,以及强制或自愿的文化交流向世界范围内扩展。这种延续自古罗马的写实主义传统,开始成为世界上大多数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军事符号并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骑马像 纪念性雕塑 形态演变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仰视性特征
4
作者 刘光炜 《惠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5-89,共5页
本文首先从纪念性雕塑的形态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印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中的仰视性特征,其次通过对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仰视性特征的表现种类和仰视性特征溯源两方面来进行论证,从而明确了解仰视性这一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典型的... 本文首先从纪念性雕塑的形态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印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中的仰视性特征,其次通过对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仰视性特征的表现种类和仰视性特征溯源两方面来进行论证,从而明确了解仰视性这一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典型的空间审美特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仰视性特征呈现出的崇高感体现了缅怀、教育、审美的功能,然而,多样的审美倾向和平等交流的气质是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所更应具有的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 仰视性特征
下载PDF
汉代与古罗马帝国纪念性雕塑之比较——以《马踏匈奴》和《马克奥利略骑马像》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静 李海侠 《科教导刊》 2011年第32期243-244,共2页
纪念性雕塑因其强大的政治功能,经常被作为帝国的政治符号而建造。汉代和古罗马帝国均是中西方两个伟大的时期,《马踏匈奴》和《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分属两个帝国的纪念性雕塑典型,两尊雕塑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它们的异同折射出两... 纪念性雕塑因其强大的政治功能,经常被作为帝国的政治符号而建造。汉代和古罗马帝国均是中西方两个伟大的时期,《马踏匈奴》和《马克奥利略骑马像》分属两个帝国的纪念性雕塑典型,两尊雕塑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它们的异同折射出两个帝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马踏匈奴》 《马克奥利略骑马像》 汉代 古罗马帝国
下载PDF
罗丹纪念性雕塑研究
6
作者 王阵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354-357,共4页
以罗丹的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为例,探讨其纪念性雕塑难为当时公众接受的原因———反纪念碑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了纪念性雕塑反纪念碑性的表现,并进一步论述了罗丹反纪念碑的原因。认为罗丹纪... 以罗丹的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为例,探讨其纪念性雕塑难为当时公众接受的原因———反纪念碑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了纪念性雕塑反纪念碑性的表现,并进一步论述了罗丹反纪念碑的原因。认为罗丹纪念性雕塑的反纪念碑性,主要在于他把纪念性雕塑当作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工具,艺术表现占居首位,一反传统的纪念碑外在的要求占居首位的创作模式;他的反纪念碑,根源于纪念性雕塑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进而认为它与传统雕塑特别是纪念性雕塑有着根本性的冲突,西方现代雕塑对传统的解构实是受到罗丹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纪念 纪念碑性 公共艺术
下载PDF
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城市建设中的影响
7
作者 杨羿枫 《美与时代(城市)》 2016年第6期61-62,共2页
纪念性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圣彼得堡纪念性雕塑的题材、形式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探讨,体现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景观标志以及精神引导这两方面... 纪念性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圣彼得堡纪念性雕塑的题材、形式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探讨,体现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景观标志以及精神引导这两方面的作用。阐明纪念性雕塑不仅仅具有独立的形式美感,也具备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城市景观 精神标志
下载PDF
汉唐时期典型纪念性雕塑比较研究
8
作者 董斗斗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68,共2页
本文围绕汉唐两个朝代典型的纪念性雕塑进行研究,通过对汉代的“马踏匈奴”和唐代的“昭陵六骏”在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外观形态、工艺手段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汉唐纪念性雕塑的特征,发现汉唐纪念性雕塑在继承中发展、在延续中变革... 本文围绕汉唐两个朝代典型的纪念性雕塑进行研究,通过对汉代的“马踏匈奴”和唐代的“昭陵六骏”在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外观形态、工艺手段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汉唐纪念性雕塑的特征,发现汉唐纪念性雕塑在继承中发展、在延续中变革的艺术发展规律,并寻找其传承与发展变化的脉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纪念性雕塑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 被引量:10
9
作者 殷双喜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14,20,共10页
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雕塑史的重要主体,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反映了新中国雕塑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政策与方针的指导下,自觉地将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雕塑史的重要主体,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反映了新中国雕塑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政策与方针的指导下,自觉地将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表现工农兵相结合,同时,以雕塑的形象建构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本文梳理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历程、重要的雕塑家和代表性的作品,讨论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勾勒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基本轮廓,认为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是建构国家记忆,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创作 国家记忆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与设计创新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灿华 李雄 徐伟 《雕塑》 2021年第3期68-69,共2页
纪念性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对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纪念性雕塑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以"98抗洪""08汶... 纪念性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本文对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纪念性雕塑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以"98抗洪""08汶川抗震"纪念性雕塑创作为例,将纪念性与当代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相整合,探索设计当代城市纪念性雕塑全新的展示模式和观众体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设计创新 新媒体 智能
原文传递
纪念性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小荔 张瑞芳 《现代装饰(理论)》 2012年第12期210-211,共2页
本文在对纪念性雕塑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纪念性雕塑的特点及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起到的记忆、批判、警示和美化环境空间、和谐居民关系等重要作用,并阐述了纪念性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环境空间 应用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文化和公共纪念性雕塑──当代中国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坚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25,共4页
中国当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态的变革与建国以来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50、60年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式、题材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着一定之规,社会功能明确。80年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获得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创作面貌更加丰... 中国当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态的变革与建国以来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50、60年代公共纪念性雕塑形式、题材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着一定之规,社会功能明确。80年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获得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创作面貌更加丰富。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片面关注形式感、作品矫饰化、生硬搬用现代语汇等问题。90年代的中国经历着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城市文化生态呈现为一种交错、互动和共存的多元景观。纪念性雕塑面临着如何协调与环境关系的难题。关注现实,把握当代文化与精神的发展趋向和特点,从而使纪念性雕塑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力量的互动,这是公共纪念性雕塑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纪念性雕塑 意识形态 城市文化
全文增补中
叶毓山的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探析
13
作者 陈超 《山东艺术》 2022年第5期88-93,共6页
叶毓山先生(1935—201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杰出雕塑家,他在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领域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推动了我国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的民族化发展。本文以叶毓山的革命领袖和... 叶毓山先生(1935—201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杰出雕塑家,他在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领域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推动了我国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的民族化发展。本文以叶毓山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例,从人物塑造、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主题内容等层面分析叶毓山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的创作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叶毓山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时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毓山 革命历史人物 纪念性雕塑 创作特征
原文传递
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的美学与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进军(文/图) 《公共艺术》 2022年第4期28-37,共10页
苏联解体以后,当代俄罗斯纪念性雕塑呈现出与我们印象中的苏联纪念碑雕塑不同的艺术样式,这反映了当代俄罗斯纪念性雕塑在观念和艺术审美中的变化.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的这些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陌生,本文旨在梳理分析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的美... 苏联解体以后,当代俄罗斯纪念性雕塑呈现出与我们印象中的苏联纪念碑雕塑不同的艺术样式,这反映了当代俄罗斯纪念性雕塑在观念和艺术审美中的变化.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的这些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陌生,本文旨在梳理分析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的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从"现实主义美学的演变、古代经典与当代创新、时空观念的美学诠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厘清俄罗斯纪念性雕塑美学与实践的关联,增进人们对俄罗斯纪念性艺术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纪念性雕塑 美学 实践
原文传递
相由心生——以创作孙中山先生像为例浅谈纪念性雕塑的创作
15
作者 韩晓冬 《荣宝斋》 2019年第11期218-223,共6页
今年初我受广东省中山市文化管理局委托,为本市孙中山纪念图书馆制作一尊孙中山先生纪念肖像。像高三米,底座高八米,总高十一米。雕像由我创作,要求铸铜材质。年初我接到任务,就积极开始着手进行创作。
关键词 广东省中山市 图书馆 纪念性雕塑 孙中山先生 高三 创作
原文传递
纪念性雕塑怎样出“新”?——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进一言
16
作者 云岗 《美术观察》 1997年第12期10-10,共1页
去年第7期《美术观察》所刊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图片及座谈纪要,向人们展示泥稿的同时并作了较高的自我评价。也许正是由于“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特殊意义,创作者们确是很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 去年第7期《美术观察》所刊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图片及座谈纪要,向人们展示泥稿的同时并作了较高的自我评价。也许正是由于“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特殊意义,创作者们确是很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正缘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进一言,就教于作者及同道。 座谈纪要中阐述的所有缘由和结论也许都是正确的,但做出的泥稿本身并未如评价的那样好。 一、柱形结构不“新”。古今中外均不乏有以柱形结构雕刻的艺术形式。 二、纪念性特征模糊。仅靠“柱”的列置不足以具有准确的象征性;而象征性是纪念性雕刻的灵魂。目前的泥稿中象征性近乎零!所谓“柱”只呈现为四方或近于四方形的墙而已。要以柱为造型基础,便要充分保留“柱”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现在浮雕将“柱”食为残破纷乱的一堆。 三、所谓“叙事性”的铺陈过于具体而繁琐,加之“现实主义的重提(并非需要“重提”,况且不应操作为“写实”主义),导致了很琐碎的场景交待(仅此一点就很不“新”),结果使每一个单体均如插满糖葫芦的草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纪念性雕塑 “新” 象征性 柱形结构 座谈纪要 群雕 现实主义 无中心 泥稿
原文传递
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新走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创作座谈
17
作者 岳洁琼 《美术观察》 1996年第7期28-33,共6页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做了...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进行座谈,就有关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编者 一、时代召唤大型纪念性雕塑 司徒兆光(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从1989年开始蕴酿,但时机一直不成熟。199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重视这个活动,许多国家都搞了纪念性雕塑,譬如前苏联,从斯大林时代就决定搞一个纪念碑,尽管高层领导几次易人,甚至政权更迭,这个决定也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纪念性雕塑 抗日战争 新走向 中国人民 群雕 雕塑语言 集体创作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无中心
原文传递
纪念性雕塑的成果——评《"历史转折"组雕》
18
作者 陈孝信 《艺术界》 2005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这里所称的《"历史转折"组雕》更确切地说是《"遵义会议"组雕》(下文一律简称为"组雕")。"组雕"又分为园雕和浮雕两个部分。其中园雕六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张闻天、博古等六位历... 这里所称的《"历史转折"组雕》更确切地说是《"遵义会议"组雕》(下文一律简称为"组雕")。"组雕"又分为园雕和浮雕两个部分。其中园雕六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张闻天、博古等六位历史人物塑像),作者为刘万琪、廖凯;其余历史人物(邓小平、王稼祥、聂荣臻、彭德怀等)皆为浮雕,浮雕又有高、浅之分(不再详列),作者为廖凯。玻璃钢"组雕"方案完成以后,先是得到甲方的认可,后又经过领导的审阅并得到首肯。玻璃钢"组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 历史转折 玻璃钢 历史人物 浮雕 遵义会议 邓小平 张闻天 毛泽东 周恩来
原文传递
论《航海纪念碑》对城市纪念性雕塑的启发
19
作者 孙海垠 孙轶男 《雕塑》 2019年第1期82-83,共2页
城市纪念性雕塑是一种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传承和聚焦城市的历史文化影像。作为公共城市雕塑的一个品类,纪念碑雕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葡萄牙航海纪念碑为例,剖析城市纪念性雕塑,... 城市纪念性雕塑是一种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传承和聚焦城市的历史文化影像。作为公共城市雕塑的一个品类,纪念碑雕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葡萄牙航海纪念碑为例,剖析城市纪念性雕塑,并以此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公共城市纪念性雕塑的研究,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航海纪念 城市纪念性雕塑 历史文化 景观价值
原文传递
基于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探讨城市雕塑的纪念性
20
作者 许荣洁 刘春尧 李武坤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成都20世纪的部分城市雕塑在历史演变中经历过搬迁、拆毁、重塑,其“原境”都发生了改变。文章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主要案例,追溯成都部分城市雕塑的变迁过程,分析其纪念功能转变的路径及原因,探讨城市雕塑是如何由纪念性转... 成都20世纪的部分城市雕塑在历史演变中经历过搬迁、拆毁、重塑,其“原境”都发生了改变。文章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主要案例,追溯成都部分城市雕塑的变迁过程,分析其纪念功能转变的路径及原因,探讨城市雕塑是如何由纪念性转向日常生活的,雕塑趣味的转变对今后城市雕塑的发展将有何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纪念性雕塑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