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霍去病墓前纪念碑式雕塑的造型手法
1
作者 赵强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13-14,共2页
霍去病墓前的纪念碑式石雕群是中国古代纪念碑式雕塑的杰出代表。笔者以霍去病墓前的纪念碑式石雕群作为参照,对其造型手法进行探视性分析,并探讨中国古代纪念碑式雕塑造型手法的特点。
关键词 纪念碑式雕塑 造型手法 表现语言
下载PDF
纪念碑式桥墩在桥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传永 吴刚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253-255,共3页
文章从桥梁造型的要求和美学准则出发,结合纪念碑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在建高速公路中的天桥实例,详细阐述了较为新颖的纪念碑式桥墩造型设计。与此同时,对桥梁造型设计思路、设计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桥涵工程 造型设计 纪念碑式桥墩
原文传递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畅 陈娇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4,共8页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的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的“缺失”和妥协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小说中时间顺序的“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故事,更是福克纳徘徊于尼采所说的两大历史意识之间困惑的心灵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缺失 批判性历史意识 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
下载PDF
中国城市雕塑60年——从“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获奖作品”说起
4
作者 钟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82-84,共3页
我国的城市雕塑从建国初期纪念碑式的雕塑大量涌现,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与城市浑然化为同一种语境,它不仅向公众展示了美感和审美对象,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我国的城市雕塑从建国初期纪念碑式的雕塑大量涌现,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与城市浑然化为同一种语境,它不仅向公众展示了美感和审美对象,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在塑造城市形象、创造经济效益、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获奖作品 纪念碑式 多元化 公共空间
下载PDF
一座反映唐蕃关系的“纪念碑”式洞窟——榆林窟第25窟营建的动机、思想及功德主试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沙武田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276-297,共22页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 榆林窟第25窟是敦煌石窟吐蕃期洞窟的代表作,通过对洞窟藏文题记的再研究,结合吐蕃在处理唐蕃关系时建寺等佛教活动的传统、洞窟营建的历史背景、窟内壁画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最终表明榆林窟第25窟很有可能是776年瓜州陷蕃后、786年沙州陷蕃前,身为瓜州节度使、沙州作战前沿总指挥尚乞心儿的功德窟,或者说是与他有密切关系的洞窟,而建窟的主要目的是吐蕃人为了'纪念'对瓜州的占领,又是为了通过佛教手段向瓜沙地区的汉人表示友好,因此该窟实为一'纪念碑性'洞窟,具有很强的'秘密性',但其建窟的模式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25窟 唐蕃关系 纪念碑性 尚乞心儿
原文传递
The Executive and the Environ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iquities Act (1929-2000)
6
作者 Margaret Tseng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4期256-264,共9页
An ongoing debate exists amongst scholars studying presidential unilateral powers. Some scholars argue presidents use directives to circumvent Congress (Nathan, 1983; Deering & Maltzman, 1999; Cooper, 2002), while ... An ongoing debate exists amongst scholars studying presidential unilateral powers. Some scholars argue presidents use directives to circumvent Congress (Nathan, 1983; Deering & Maltzman, 1999; Cooper, 2002), while other scholars argue that presidents use them to enhance their policy in conjunction with Congress in times of strong congressional support (Shull & Gomez, 1997; Krause & Cohen, 1997). This study applies the same theoretical debate to another presidential unilateral power, monument proclamations. The author argued that presidents strategically issue monument proclamations when they face a hosti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ave lost their power of persuasion. The author examined presidential monument proclamations from 1929-2000 using an event-count model. The study shows that presidents are more inclined to use monumental proclamations when they are politically weak especially during their lame duck months when they have the least political power and infl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IDENCY Antiquities Act unilateral powers monument proclama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