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β随纬度变化下的Rossby孤立波与偶极子阻塞 被引量:22
1
作者 罗德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尸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因子 罗斯贝孤立波 偶极子阻塞 纬度变化
下载PDF
在地球上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江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26期23-24,共2页
文章是应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学知识讨论地球表面的物体的重量随纬度变化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理解,并对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一般是不相同这个结论的了解。
关键词 物体重力 加速度 纬度变化 探讨
下载PDF
华东某些山区第四纪古纬度变化
3
作者 朱诚 于世永 +2 位作者 赵宁曦 严苏宁 谢国秋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225-229,共5页
据188个古地磁样品和样品产地的地理坐标、余纬度、平均磁偏角和磁倾角,求得样品产地的古纬度.本区古纬度比现今纬度低:7.6°-8.2°,6.6°-6.8°,6.0°-6.5°,2.3°-3... 据188个古地磁样品和样品产地的地理坐标、余纬度、平均磁偏角和磁倾角,求得样品产地的古纬度.本区古纬度比现今纬度低:7.6°-8.2°,6.6°-6.8°,6.0°-6.5°,2.3°-3.4°,0.2°-0.6°.变化由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洋壳北推合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山区 第四纪 纬度变化 板块运动 古地磁
下载PDF
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精确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廖蕴莹 谢元栋 《物理通报》 2019年第10期62-64,共3页
把地球当作一个标准椭球体,来讨论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变化,得出了准确的修正关系式,并把解析结果绘制成图像,从而加深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关键词 地球椭球体 重力加速度 纬度变化
下载PDF
重量随纬度变化的精确关系
5
作者 赵同燕 江鸣 江军 《四川冶金》 CAS 1994年第1期71-73,共3页
本文论述重量随纬度变化的精确关系式,计算极点与赤道位置的重力加速度,并将理论值与实测值比较,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为钢材产品重量随纬度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重量 纬度变化 精确关系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不同纬度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曹受金 潘百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9,共10页
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南岭地区不同纬度(26°33′N,北部;25°47′N,中部;24°42′N,南部)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 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Lin Tab5型年轮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利用COFECHA程序对... 以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南岭地区不同纬度(26°33′N,北部;25°47′N,中部;24°42′N,南部)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 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Lin Tab5型年轮测量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利用COFECHA程序对年轮宽度序列进行交叉定年,运用ARSTAN程序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利用相关分析统计方法,对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升高均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冬季和夏季温度的影响,冬季温度的升高促进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但夏季温度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南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夏季温度的影响,夏季温度的升高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只与南部地区显著相关,中部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与上年10月的降水相关,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径向生长 纬度变化 气候变化 中国南岭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新世降温事件及其对温度纬度梯度变化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耕武 EstellaB.LEOPOLD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中晚上新世是现代气候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因为极区气候迅速变冷,北极永久冰川形成。根据在同一地区(剖面)获得的古地磁年代资料,发现山西榆社及河北泥河湾的孢粉资料记录了在松山/高斯极性事件界线附近(约2.5 Ma)的一次明显的... 中晚上新世是现代气候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因为极区气候迅速变冷,北极永久冰川形成。根据在同一地区(剖面)获得的古地磁年代资料,发现山西榆社及河北泥河湾的孢粉资料记录了在松山/高斯极性事件界线附近(约2.5 Ma)的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山西榆社的孢粉资料还记录了在约2.7 Ma-2.8 Ma的一次降温事件。这些降温事件主要是因为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北极圈附近和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大大地降低了我国,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冬季气温。与此同时,位于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发生了更为强烈的降温事件。比较两地相当时期的降温幅度,可以发现因为不同纬度的降温幅度不同使得温度的纬度变化梯度比降温事件发生前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纬度每增加一度降低约0.3℃增大到约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上新世 古气候 降温事件 温度 纬度梯度变化 孢粉
下载PDF
中国森林叶片功能属性的纬度变化特征(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瑞丽 于贵瑞 +3 位作者 何念鹏 王秋凤 赵宁 徐志伟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Chinese forests is still scarce.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we investigated leaf area(LA),leaf thickness(LT),specific leaf area(SLA),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 across 847 species from nine typical forest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 between July and August 2013,and also calculated the community weighted means(CWM) of leaf traits by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each species.Our results showed that,for all species,the means(± SE) of LA,LT,SLA,and LDMC were 2860.01 ± 135.37 mm2,0.17 ± 0.003 mm,20.15 ± 0.43 m2 kg–1,and 316.73 ± 3.81 mg g–1,respectively.Furthermore,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leaf traits differed at the species and community levels.Generally,at the species level,SLA increased and LDMC decreased as latitude increased,whereas no clear latitudinal trends among LA or LT were found,which could be the result of shifts in plant functional types.When scaling up to the community level,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traits were observed(R2 = 0.46–0.71),driven by climate and soil N content.These results provided synthetic data compilation and analyses to better parameterize complex ecological models in the future,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caling-up when studying the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f plant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纬度变化 形态特征 叶片厚度 物种 群落 森林 比叶面积
原文传递
海洋桡脚类的多样性和环境因素的纬度变化
9
《生物进化》 2009年第4期17-18,共2页
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对于陆生生物,气候(如温度和降水量)可能对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了能量的供给。最近研究者对海洋桡脚类多样性的全球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们是介于... 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对于陆生生物,气候(如温度和降水量)可能对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了能量的供给。最近研究者对海洋桡脚类多样性的全球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们是介于浮游植物和鱼类之间的食物链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纬度变化 环境因素 海洋 地理分布 纬度梯度 陆生生物 浮游植物
原文传递
电磁监测台站观测的舒曼谐振背景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晔 汤吉 +5 位作者 赵国泽 王立凤 吴江星 李细顺 黄天保 刘广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69-2377,共9页
舒曼谐振是由闪电激发的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全球电磁震荡,在地球与电离层空腔中传播,由于共振作用,其电磁波能量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电磁波能量.舒曼谐振具有稳定的频域参数和频谱结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会使这些固有参数发生扰... 舒曼谐振是由闪电激发的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全球电磁震荡,在地球与电离层空腔中传播,由于共振作用,其电磁波能量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电磁波能量.舒曼谐振具有稳定的频域参数和频谱结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会使这些固有参数发生扰动,因此利用舒曼谐振异常来进行地震短临监测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要判断舒曼谐振地震电磁异常,了解舒曼谐振电磁场背景变化规律是前提.本文利用极低频电磁台站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处理和分析了各台站观测的舒曼谐振频率电磁场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舒曼谐振随季节和纬度的背景变化规律.并提出将舒曼谐振背景变化规律应用到地震短临监测预报中,能够为今后辨别地震监测中的舒曼谐振异常提供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曼谐振 电磁场强度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数据处理
下载PDF
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教学
11
作者 汪文达 《地理教育》 2001年第4期18-18,共1页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教材中有关该内容是用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二分日三幅图配合文字来说明的,如果将该部分的三幅图综合成昼长曲线图(图1),就大大地缩小了教材文图之间的思维跨度,学生也就更好理解了.
关键词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极夜 极昼
下载PDF
试析纬度位置在区域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作者 晁昕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34-35,共2页
位置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据德国地理学家P·H·schmidt解释,位置是“地面上一地点与其他地点间的关系,此类关系愈显著,则其间联系愈强而愈复杂。”C·W·Leibnitz也说过“位置是联系之确立。”可见位置是指空间... 位置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据德国地理学家P·H·schmidt解释,位置是“地面上一地点与其他地点间的关系,此类关系愈显著,则其间联系愈强而愈复杂。”C·W·Leibnitz也说过“位置是联系之确立。”可见位置是指空间的相对关系而言,其中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具有相对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但不象其他的地理要素可以直接观察到,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地理现象,而是一种地理关系。这种地理关系在地理要素中能够得到体现。它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其与周围各种现象相互关系的特点,位置可分为:数学位置(包括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等。本文着重讨论纬度位置在区域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点的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位置 地理学习 地理要素 自然带 地理关系 北极点 自然地理 纬度变化 不可重复性 相互关系
下载PDF
森林砍伐对气候影响因纬度而异
13
《浙江气象》 201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长期以来,森林砍伐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1月16日报告说,森林砍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纬度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反而会导致气温下降。
关键词 森林砍伐 纬度变化 气候影响 纬度地区 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 北半球 气温
下载PDF
太阳纬度测量仪
14
作者 王先得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1994年第6期36-36,共1页
太阳纬度测量仪荆门沙洋区姚集乡张台小学王先得(434562)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着一个23.5度的交角,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移动... 太阳纬度测量仪荆门沙洋区姚集乡张台小学王先得(434562)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着一个23.5度的交角,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移动。科学上把这两条纬度线称为回归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测量 围绕太阳 太阳直射点 纬度变化 测量方法 北回归线 观察记录 结构特点 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下载PDF
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79
15
作者 吴汉宁 常承法 +1 位作者 刘椿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1-214,共14页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间的南北向距离,即秦岭海域的宽度,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并根据华北、华南块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对秦岭研究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和华南块体 秦岭 造山带 古地磁极移曲线 纬度变化
下载PDF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55
16
作者 刘绍辉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9-476,共8页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已有工作,讨论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土壤呼吸与纬度的关系以及土壤呼吸与年均温的关系,得出了全球范围的Q10值为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学 土壤呼吸 影响因素 纬度变化 温度
下载PDF
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杨 胡振琪 +2 位作者 肖武 余洋 曾纪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1-305,共5页
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增加碳汇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很多国家应用,但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认为: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纬度变化、土壤类型和树种选择都能对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 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增加碳汇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很多国家应用,但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认为: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纬度变化、土壤类型和树种选择都能对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农田和裸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显著增加,草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不确定性是由林龄的不同导致的;温带地区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快速增加,随着纬度的上升,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先下降后达到或高于造林前的水平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土壤黏粒与粉粒的含量与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呈正相关关系;农田造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都会显著增加,而草地最好选择阔叶乔木,灌木可以广泛应用于造林前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纬度变化 土壤类型 树种选择
下载PDF
地壳中气体运动的大尺度特征
18
作者 高晓清 杨丽薇 +3 位作者 郭维栋 郭安宁 郭增建 汤懋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356-361,共6页
地壳内流体的运动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地球排气及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我国239个气象站0~3.2m地温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了地气界面的年平均热通量,发现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表现为地热的净积累,3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为... 地壳内流体的运动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地球排气及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我国239个气象站0~3.2m地温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了地气界面的年平均热通量,发现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表现为地热的净积累,3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为地热净放散,其量值达到2 W/m2,表明在岩石圈中有热量从低纬输向高纬,形成地气环流。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运行速度要达到10~30cm/s才可完成热量的纬向输送。本文统计了2003—2007年中国大陆地热涡的逐月移动速度,发现以300~600km/月(10~20cm/s)为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通量 纬度变化 地下风速 地气环流 地下三圈环流
下载PDF
两日对称行星波发电机效应的数值研究(摘要)
19
作者 陈培仁 周立群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4期315-315,共1页
七十年代以来根据流星余迹雷达测风的结果,部分反射的观测结果,卫星辐射计的测量结果以及火箭的探测结果,发现在中层大气及低热层大气中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大气两日波,并认为这是一种周期为两天纬向波数为3并具有全球尺度的西行行星波。... 七十年代以来根据流星余迹雷达测风的结果,部分反射的观测结果,卫星辐射计的测量结果以及火箭的探测结果,发现在中层大气及低热层大气中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大气两日波,并认为这是一种周期为两天纬向波数为3并具有全球尺度的西行行星波。其垂直波长往往超过100公里,进入到电离层发电机区域。这种两日波动将会调制潮汐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余迹 中层大气 全球尺度 雷达测风 日波 纬度变化 探测结果 热层 测量结果 西行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水量平衡与水旱灾害趋势分析
20
作者 刘昌明 杜伟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5年第4期34-38,共5页
水量平衡要素不是单纯的自然要素,而是紧紧地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与国民经济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息息相关的因素。在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占工农业用水总量的90%左右。因此,水平衡要素的急聚变化是导致农业生产不稳的重... 水量平衡要素不是单纯的自然要素,而是紧紧地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与国民经济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息息相关的因素。在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用水占工农业用水总量的90%左右。因此,水平衡要素的急聚变化是导致农业生产不稳的重要原因。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它是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上黄河河道在历史上的多次摆动、泛滥和淤积,区域内微地貌条件呈岗洼交错,排水不畅,农作物产量因受水旱灾害而波动。由于水旱灾害与该区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的变化大小有关,因此,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的水量平衡的研究来揭示水旱灾害规律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水量平衡 水旱灾害 趋势分析 成灾面积 降水量 水灾 黄淮海地区 纬度变化 水平衡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