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红松的固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纬度差异
1
作者 刘敏 毛子军 +4 位作者 厉悦 余红兵 彭粮 陶子宁 何心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3-942,共10页
作为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的固碳动态直接会影响到阔叶红松林的固碳能力.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红松的固碳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响应是否存在纬度差异,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气候变暖显著的40多年中我国境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内白... 作为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的固碳动态直接会影响到阔叶红松林的固碳能力.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红松的固碳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响应是否存在纬度差异,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气候变暖显著的40多年中我国境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内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40.92°N)、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2.40°N)、凉水自然保护区(47.18°N)和胜山自然保护区(49.45°N)4个纬度样地的红松固碳量及其变化动态,以及影响不同纬度红松固碳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当年6月和4月的气象因子对南部3个地区红松的年固碳量影响较大,3个地区红松固碳量都与当年6月份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除外,其年固碳量与当年6月的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最北端的红松年固碳量对气温因子非常敏感,与所有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气候变暖显著的40多年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的年均固碳量最高,每株红松年均固碳量为11.78±2.31 kg,胜山自然保护区每株红松年均固碳量第二,凉水自然保护区排第三,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每株红松年均固碳量最低,为5.34±1.13 kg.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最南端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每株红松年均固碳量显著下降,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胜山自然保护区的红松的年固碳量显著上升,凉水自然保护区红松的年固碳量变化不显著.可见,在气候变暖情景下,红松的年固碳量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反映存在纬度异质性,对红松年固碳量造成显著影响的气象因子也存在纬度异质性.(图5表3参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动态 纬度异质性 红松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