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3,共7页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恶 纯粹善 道德的直接起源和目的 道德的终级起源和目的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宗教感的三个可能阶段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俊勇 温海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3,共9页
宗教感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并随着人的生存状态而发生和持续呈现,中国古代宗教感在中国古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自然先决影响阶段,人的生存状态使古代中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宗教感,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感,本质是对... 宗教感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并随着人的生存状态而发生和持续呈现,中国古代宗教感在中国古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自然先决影响阶段,人的生存状态使古代中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宗教感,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感,本质是对虚无之神的崇拜,随后群居的社会生活使华夏先祖的这种原始宗教感导向了祖先神宗教感;在首领或祖先崇拜阶段,殷商时代的宗教感可以说是最早阶段,当时的人们将自己的祖先充实到对帝(神)的宗教情感之中;在人文精神兴起阶段,天(神)的主宰性被消解,但其"纯粹善"性被保留,即后世人文哲学所谓"善"本身,孟子把这种"纯粹善"纳于人自身,人谓文人可能通过道德实践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则为人性善的天人合一宗教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感 生存状态 自然先决 祖先崇拜 人文精神 纯粹善
下载PDF
道德起源目的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明 《东岳论丛》 2000年第3期95-98,共4页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德的起源与目的只能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与必要的恶 道德自身与道德结果
下载PDF
仁学实践理性
4
作者 林航 《原道》 2007年第1期155-169,5,共16页
针对孔子的"仁"学伦理学,存在着实际极为不同的各种诠释与体认。实践理性可作为特定切入点,由之发展出更为深入地理解道德现象的契机及道德哲学的变动性分析过程。随着最为简单的实践理性即道德选择被演化为"单纯决定论&... 针对孔子的"仁"学伦理学,存在着实际极为不同的各种诠释与体认。实践理性可作为特定切入点,由之发展出更为深入地理解道德现象的契机及道德哲学的变动性分析过程。随着最为简单的实践理性即道德选择被演化为"单纯决定论",僵化意义上的伦理学理解开始得以超越;与之平行的是本体论及君子论的观点。三者一并被融贯于特殊规定的人格概念中。仁学实践理性由此显得天衣无缝,且可弹性蕴含道德哲学几乎所有需要;它有所依凭,一种典范性的、刚毅而温婉、坚定而正直的道德态度最终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仁学 道德哲学 道德态度 纯粹
原文传递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探本
5
作者 王海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3-86,186,共15页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反之,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则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必要的恶”与“纯粹 “道德起源与目的的道德自律”与“行为起因与目的的道德自律” “无私利他”与“自我牺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