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与储蓄账户:医疗卫生资金筹措中的家庭哲学观
1
作者 Jeffrey P.Bishop 沈秀芹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4,65,共6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国家有很多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古希腊和罗马。在西方近代史上,哲学家们对个人有更多的关注,但从家庭哲学视角进行观察的并不多。本文描述了西方哲学史上国家和个人如何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家庭却被边缘化的进程。然后在...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国家有很多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古希腊和罗马。在西方近代史上,哲学家们对个人有更多的关注,但从家庭哲学视角进行观察的并不多。本文描述了西方哲学史上国家和个人如何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家庭却被边缘化的进程。然后在身体生命创造经济财富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建构中家庭的中心作用进行现象学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正是这种存在于生活世界之外植根于家庭中并为家庭拥有的家庭储蓄账户使家庭能够基于家庭价值之上作出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纯粹生活 政治学 经济学 家庭储蓄账户
下载PDF
《理想国》正义生活的建构及内在缺陷 被引量:2
2
作者 肖红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8,共6页
《理想国》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对正义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理想国》这部著作在正义问题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形目标,即纯粹正义生活的建立。纯粹正义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们构成,彼此之间... 《理想国》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对正义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理想国》这部著作在正义问题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形目标,即纯粹正义生活的建立。纯粹正义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们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同质而和谐。这一生活方式被柏拉图建立在"自然"和"知识"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自然"和"知识"概念赋予这一生活纯粹性和正义性——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纯粹正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区分得以可能;在知识的指导下,纯粹正义生活的合理性和可欲性得到保证。通过这对概念,苏格拉底表明纯粹正义生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然而也正是"知识"和"自然"这对概念之间的不一致性暴露了《理想国》中纯粹正义生活的局限。自然概念受到哲学家的过多干预无法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知识概念更是无法保证一种言辞中的生活具有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自然 知识 纯粹正义生活
原文传递
论语文生活——基于现象学还原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澄宇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7-35,52,共10页
语文生活作为语文课程汲取营养的母体而饱有的丰富性自不待言。而从研究语文学科到关注语文生活,只是语文工作者们扩大视野,回归"语文本身"的第一步。从现象学还原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再一次的现象学还原。通过这种方法,将附丽... 语文生活作为语文课程汲取营养的母体而饱有的丰富性自不待言。而从研究语文学科到关注语文生活,只是语文工作者们扩大视野,回归"语文本身"的第一步。从现象学还原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再一次的现象学还原。通过这种方法,将附丽于语文生活之上的僵化的"道"与"文""还原"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纯粹"的语文生活特质,包括"先验性""、审美性""、丰富性"与"智慧性"等。这种"纯粹"的语文生活及其特质才应是现代语文课程核心的价值与意义之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语文生活 现象学还原 纯粹的语文生活
原文传递
作为一个释义学话题的“回到事情本身”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家琪 《开放时代》 1998年第2期28-33,共6页
“回到事情本身”作为一个口号,曾被认为体现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本文主要比较了“面对”与“回到”这两种不同的译法,通过比较揭示出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此在的现象学——释义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仅就意识活动而言,应... “回到事情本身”作为一个口号,曾被认为体现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本文主要比较了“面对”与“回到”这两种不同的译法,通过比较揭示出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此在的现象学——释义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仅就意识活动而言,应该梳理出“看”与“领会”、“领会”与“信念”这样好几层关系。本文着重强调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两人在基本生活经验上的差异,使他们各自进入自己作为纯粹意向性对象的“事情本身”与对生命活动的目的论阐释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论域之中。 本文在比较胡塞尔的“面对”与海德格尔的“回到”的同时,也对当前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对与回到 两种释义学 纯粹意识与生活精神 意向性与先行具有历史与语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