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夫海纳的纯粹知觉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云鹏 胡艺珊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35-40,共6页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纯粹知觉 现象学还原
下载PDF
“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论茵加登与杜夫海纳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云鹏 胡艺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4-49,共6页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意向性对象 纯粹知觉对象 现象学还原
下载PDF
审美对象作为“知觉对象”存在方式含义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云鹏 胡艺珊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5-63,共9页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纯粹知觉 存在方式
下载PDF
乔纳森·克拉里“注意力技术”思想研究
4
作者 赵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4,共8页
“注意力技术”的概念涵括克拉里对知觉问题的根本性看法,即技术与知觉相互作用,注意力技术对身体知觉进行隐形控制,它的发展演进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革命,同时也是主体性与知觉经验的裂变。克拉里将知觉问题历史化,在“现代”发生的共时... “注意力技术”的概念涵括克拉里对知觉问题的根本性看法,即技术与知觉相互作用,注意力技术对身体知觉进行隐形控制,它的发展演进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革命,同时也是主体性与知觉经验的裂变。克拉里将知觉问题历史化,在“现代”发生的共时层面上考古考察注意力技术装置、视知觉研究学科从属的变迁以及现代艺术作品。他的注意力技术思想以技术双面性观念为基础,一面是技术进步,另一面是控制升级。控制的持续和深化造就了“控制社会”,注意力技术引发知觉危机,人们对时空的知觉、对真实的知觉和对自我的知觉都发生了质变。简言之,克拉里的注意力技术思想包含控制溯源、反控制欲望和控制技术批判三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技术 吸引力 纯粹知觉 控制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