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的审美价值与创新发展研究
1
作者 任俊琦 高峰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7-37,共11页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兴起于清康熙年间,几经波折,流传至今,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剔墨技艺凝聚着无为手工艺人的智慧。通过对其起源发展、制作工序、审美价值与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追根溯源,解析背后的文化...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兴起于清康熙年间,几经波折,流传至今,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剔墨技艺凝聚着无为手工艺人的智慧。通过对其起源发展、制作工序、审美价值与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追根溯源,解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探求无为剔墨纱灯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路径。从历史发展来看,无为剔墨纱灯经历了萌芽期、繁荣期、衰败期、复兴期等四个时期;从制作工序来看,包括仗纱、描稿、剔墨、上胶、上底色、勾线、上色、拼接等8个步骤;从艺术价值来看,无为巧工用创造性思维与精妙绝伦的技法造就了剔墨纱灯的文化含蓄美和艺术形式美。只有坚持对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并重,才能使其延续文脉、传承内在的精神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墨纱灯 制作技艺 审美价值 创新传承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2
作者 吕雅婷 廖丰丰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0期91-94,共4页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是安徽无为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被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它凭借华丽的形式、繁复的雕刻、传神的绘画和精湛独特的手工技艺,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剔墨工艺精湛、审美效果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是安徽无为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被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它凭借华丽的形式、繁复的雕刻、传神的绘画和精湛独特的手工技艺,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剔墨工艺精湛、审美效果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然而,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剔墨纱灯手工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目的:使无为剔墨纱灯摆脱固化状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提升中国软实力贡献力量。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梳理分析无为剔墨纱灯的发展历程、艺术魅力、现状等情况。结果:基于剔墨纱灯的现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找到结合现代设计与剔墨纱灯文化艺术的切入点,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协调的桥梁,使剔墨纱灯摆脱固化状态。结论: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本真特色,保证传统核心技艺的原生态,又要积极了解和接受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审美的转变,实现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传统手工艺 无为剔墨纱灯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无为剔墨纱灯及其设计创新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学东 黄凯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6-57,共2页
无为剔墨纱灯历史悠久、工艺精巧,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设计中创新造型语言,发展灯具的种类,扩展其使用功能。
关键词 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技艺 设计创新
下载PDF
论《红纱灯》的诗情与诗风
4
作者 孙魏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69-70,共2页
冯乃超诗集《红纱灯》的诗情与诗艺可以借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里面蕴藏着雄辩的苦痛",是"带着宿命的幽暗残酷的沉吟"。
关键词 《红纱灯 诗人 象征主义
下载PDF
《旅心》、《红纱灯》与日本文化
5
作者 刘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7-20,共4页
《旅心》和《红纱灯》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日生涯的结晶,不仅情感特征更多地带上了日本"物哀"色彩,而且在朦胧幽玄的情调,对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其象征主义中包孕浓厚的唯美色彩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日... 《旅心》和《红纱灯》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日生涯的结晶,不仅情感特征更多地带上了日本"物哀"色彩,而且在朦胧幽玄的情调,对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其象征主义中包孕浓厚的唯美色彩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日本文化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木天 冯乃超 《旅心》 《红纱灯 日本文化
下载PDF
安徽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徐乐月 樊嘉禄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通过田野调查,对安徽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的制作工艺流程、传承人和传承现状作较为详细的记述,并且与浙江嘉兴桐乡剔墨纱灯制作技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该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手工技艺 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冯乃超的《红纱灯》和法国象征主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利克 张文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年第2期265-285,共21页
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象征主义浪潮也影响到了中国。这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在这个时期,李金发(1901—1976)、穆木天(1900—1981)、王独清(1878—1940)、戴望舒(1905一1950)、何其芳(1912—1977)和冯乃超(901—1983)等诗人创作... 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象征主义浪潮也影响到了中国。这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在这个时期,李金发(1901—1976)、穆木天(1900—1981)、王独清(1878—1940)、戴望舒(1905一1950)、何其芳(1912—1977)和冯乃超(901—1983)等诗人创作了象征派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象征主义 穆木天 诗人创作 李金发 戴望舒 何其芳 纱灯 诗歌精神 中国现代诗歌 魏尔仑
下载PDF
基于体验的非遗产品设计路径探析——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韩荣勋 袁惠芬 王旭 《巢湖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当代化的观念和审美以及商品化的设计实践。通过对非遗产品的体验路径梳理,总结得出“物趣”“情趣”和“意趣”体验分类。以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为例,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当代化的观念和审美以及商品化的设计实践。通过对非遗产品的体验路径梳理,总结得出“物趣”“情趣”和“意趣”体验分类。以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为例,以用户体验为视角,融合当下时代语境和审美取向,通过对剔墨纱灯的形式与材料、技艺体验和文化内涵等层面的产品设计实践,探寻无为剔墨纱灯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不仅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还提高产品与体验的文化附加值。对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文化推广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体验 非遗 产品设计 无为剔墨纱灯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包书林 《设计》 2017年第15期25-26,共2页
无为剔墨纱灯是一种由手工制作,集木雕、漆工、绘画工艺于一体的传统灯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无为剔墨纱灯技艺经历了多次的繁荣与衰落,最终难逃濒临失传的命运。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 无为剔墨纱灯是一种由手工制作,集木雕、漆工、绘画工艺于一体的传统灯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无为剔墨纱灯技艺经历了多次的繁荣与衰落,最终难逃濒临失传的命运。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文章以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 Theory)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无为剔墨纱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网络关系转变,试图辩证出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存运作模式,征召更多的行动者参与网络构建,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手工艺 行动者网络
下载PDF
互联网视域下民间传统美术审美功能探究——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克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73-175,共3页
民间传统美术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艺术表现,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教育价值。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特色突出,利用线上美术教学的方式,在美术教... 民间传统美术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艺术表现,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与教育价值。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特色突出,利用线上美术教学的方式,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学生了解与重视民间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审美价值,以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美术 无为剔墨纱灯 艺术审美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无为剔墨纱灯的审美价值及创新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磊 任明明 《巢湖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16,共9页
延续了300多年的剔墨纱灯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环巢湖区域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反映了环巢湖区域的文化与艺术审美。以无为剔墨纱灯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脉络与特质,着力对其审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在提炼特色... 延续了300多年的剔墨纱灯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环巢湖区域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反映了环巢湖区域的文化与艺术审美。以无为剔墨纱灯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脉络与特质,着力对其审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在提炼特色元素、融合现代设计的理念下进行创新设计,更好地将剔墨纱灯带入公众视野,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摆脱固化的状态,让传统的剔墨纱灯真正“活”起来,更长久地达到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墨纱灯 审美价值 创新设计 非遗
下载PDF
“明灭”而“惝晃”的红纱灯——论冯乃超诗歌创作
12
作者 刘新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71-75,94,共6页
创造社后期的三位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他们的创作实践,不但标志着创造社内部新诗理论主张的分化,而且也为中国新诗流派的丰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朱自清说“后期创造社三个诗人,也是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并把他们归入“象征诗... 创造社后期的三位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他们的创作实践,不但标志着创造社内部新诗理论主张的分化,而且也为中国新诗流派的丰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朱自清说“后期创造社三个诗人,也是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并把他们归入“象征诗派”里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中国新诗流派 穆木天 纱灯 象征派 李金发 象征主义 人生理想 诗歌成就 诗所
下载PDF
在迷茫与颓废之中吟咏希望——冯乃超《红纱灯》和《现在》的比较分析
13
作者 赵秋生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48-51,共4页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 ,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也联系 2 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 :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 ,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也联系 2 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 :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还要多”的现状 ,探讨和研究冯乃超早期的诗歌创作 ,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而言 ,不仅具有某种参照价值和启迪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乃超 《红纱灯 《现在》 诗歌 风格 象征诗派 中国 新诗
下载PDF
中国纱灯元素的美学理念
14
作者 吴冕 《西部皮革》 2019年第11期86-86,共1页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给人带来巨大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同时,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鉴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本文就针对纱灯的美学展开研究,通过形体、纹案、色彩等方面阐述纱灯元素的美学,进一步探究纱灯元素所...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给人带来巨大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同时,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鉴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本文就针对纱灯的美学展开研究,通过形体、纹案、色彩等方面阐述纱灯元素的美学,进一步探究纱灯元素所包含的美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灯笼 纱灯 美学 中国元素
下载PDF
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非遗项目传承路径研究——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15
作者 叶克军 梁媛慧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1-44,69,共4页
无为剔墨纱灯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充分融合了本土精神及地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于剔墨纱灯认同感出现困境,不能推陈出新,其技艺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受众群体不多,保护及传承难度大。基于文化认同理论视角,探讨... 无为剔墨纱灯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充分融合了本土精神及地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于剔墨纱灯认同感出现困境,不能推陈出新,其技艺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受众群体不多,保护及传承难度大。基于文化认同理论视角,探讨无为剔墨纱灯传播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其保护的路径,借助新媒体等方法,从传播渠道和扩散渠道以及公众对信息的反馈,重新构建无为剔墨纱灯传播方式及创新模式提供新的思路,降低保护成本,提高非遗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可持续传承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手工技艺 非遗项目 传承路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本期力荐:“大王书”第二部《红纱灯》
16
作者 虫虫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好书推荐,与你共享;新书速递,先睹为快。本栏为你传递最新图书信息,为你奉上最好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 《红纱灯 图书信息 精神食粮
下载PDF
无为剔墨纱灯传承与新生路径研究
17
作者 章凤 苏乐 《大观(论坛)》 2024年第3期124-126,共3页
剔墨纱灯是安徽省无为地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挖掘其承载的艺术特征与人文价值,随后剖析其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多个维度探讨剔墨纱灯积极革新的途径,在题材方面做出... 剔墨纱灯是安徽省无为地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挖掘其承载的艺术特征与人文价值,随后剖析其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多个维度探讨剔墨纱灯积极革新的途径,在题材方面做出审美调适,在造型上结合现代灯具的形态,同时构建体验空间,借助多元化平台推广,促进产品市场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与当下社会产生连接,使方寸之物产生万千变化,推动剔墨纱灯得到新生,助力三百年的流灯光影重绽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墨纱灯 传承 新生
原文传递
无为剔墨纱灯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学东 黄凯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3,共2页
无为剔墨纱灯为安徽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工艺特征。但在生产组织、创意设计和推广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与当代社会脱节的现象。为更好地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开发,本文从设计策略、分工协作、文化体... 无为剔墨纱灯为安徽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工艺特征。但在生产组织、创意设计和推广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与当代社会脱节的现象。为更好地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开发,本文从设计策略、分工协作、文化体验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技艺 传承 开发
原文传递
纱灯巴巴故事:北京回族对于明时与朝廷关系的曲折记忆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东平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91,共6页
纱灯巴巴的故事是北京回族社会中筛海传说之一,纱灯巴巴故事与明朝英宗相关联。本文梳理了纱灯巴巴故事的流布情况,并将其与皇姑寺的传说进行了对比,认为纱灯巴巴故事本身虽史料依据不足,但它反映的明时北京回族与朝廷的密切关系确是客... 纱灯巴巴的故事是北京回族社会中筛海传说之一,纱灯巴巴故事与明朝英宗相关联。本文梳理了纱灯巴巴故事的流布情况,并将其与皇姑寺的传说进行了对比,认为纱灯巴巴故事本身虽史料依据不足,但它反映的明时北京回族与朝廷的密切关系确是客观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灯巴巴 皇姑寺 明英宗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剔墨绘彩 雕画并举”——无为纱灯装饰艺术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钱昀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5年第4期112-114,共3页
无为剔墨纱灯融合本土精神与地域文化内涵,形成精湛独特的造型工艺和语义丰富的装饰特色。从而构筑起徽派民间艺术气质,在民间工艺美术大观园中"剔墨绘彩、雕画并举、以灯祈福、别具特色"。
关键词 无为纱灯 工艺特色 装饰语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