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基材料纳孔空间内SO2吸附转化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孙飞 高继慧 +3 位作者 曲智斌 刘欣 皮信信 郄志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979-5988,共10页
活性焦脱硫过程中SO2在纳孔内发生吸附、转化、迁移,这些过程受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共同影响。揭示碳材料纳孔内SO2吸附转化机理是发展SO2资源化脱除技术的理论基础。综述团队围绕碳材料纳孔内SO2吸附转化机理开展的研究:1)利用典型... 活性焦脱硫过程中SO2在纳孔内发生吸附、转化、迁移,这些过程受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共同影响。揭示碳材料纳孔内SO2吸附转化机理是发展SO2资源化脱除技术的理论基础。综述团队围绕碳材料纳孔内SO2吸附转化机理开展的研究:1)利用典型活性焦材料,揭示纳孔中SO2在O2和H2O作用下的吸附转化机理;2)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明确碳材料内催化氧化SO2的活性位;3)揭示微孔、中大孔在SO2吸附、转化、迁移中的作用,指出理想的脱硫碳材料应具有的孔隙结构;4)基于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模型碳材料,单因素研究了含氮官能团对SO2吸附转化影响。研究揭示碳材料纳孔内SO2吸附转化机理,为SO2资源化脱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纳孔空间 SO2 资源化 极性致迁移
下载PDF
新型半金属材料-Cr掺杂纳孔结构AlN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淑慧 王新强 +1 位作者 刘志锋 汪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0-634,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纳孔结构AlN的稳定性及Cr掺杂纳孔结构AlN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磁矩等性质.结果表明,纳孔结构AlN具有高于岩盐矿结构AlN的稳定性,并在一定压强条件下可实现纤锌矿AlN到纳孔结构AlN的转变;Cr掺杂纳孔结...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纳孔结构AlN的稳定性及Cr掺杂纳孔结构AlN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磁矩等性质.结果表明,纳孔结构AlN具有高于岩盐矿结构AlN的稳定性,并在一定压强条件下可实现纤锌矿AlN到纳孔结构AlN的转变;Cr掺杂纳孔结构AlN后,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均显示半金属性特征;Al23CrN24和Al22Cr2N24的磁矩分别为3+B、6+B,进一步说明Cr掺杂纳孔结构AlN晶体是半金属铁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孔结构AlN 第一性原理 半金属
下载PDF
超临界发泡法制备高性能热塑性高分子微/纳孔泡沫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博 冯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70-3286,共17页
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对高分子泡沫材料的高强度及耐高低温性能、无毒无烟及本征阻燃、易加工成型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通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聚醚酰亚胺(... 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对高分子泡沫材料的高强度及耐高低温性能、无毒无烟及本征阻燃、易加工成型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通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聚醚酰亚胺(PEI)、聚酰亚胺(PI)、聚醚砜(PES)、聚芳砜(PPSU)、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高性能热塑性高分子泡沫材料和制品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对超临界流体发泡原理和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综述了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如scCO2或scN2作物理发泡剂,结合各种发泡技术,如釜压发泡、注塑发泡、挤出发泡和珠粒发泡,在高性能热塑性高分子发泡领域中的应用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最后,对开发操作简单、所得泡沫制品尺寸精确的发泡技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高分子 超临界流体 微/纳孔泡沫材料 发泡技术
下载PDF
Mg_2Si热电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纳孔效应
4
作者 郭烨 杨绪秋 +1 位作者 黄贲 翟鹏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7-102,共6页
在热电材料里引入纳孔能有效降低材料的热导率从而提高其热电性能,但纳米孔洞的引入也可能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圆柱孔理想单晶Mg_2Si块体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孔径、孔隙率以及分布形式的纳孔Mg_2Si材料的原子模型,采用分子... 在热电材料里引入纳孔能有效降低材料的热导率从而提高其热电性能,但纳米孔洞的引入也可能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圆柱孔理想单晶Mg_2Si块体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孔径、孔隙率以及分布形式的纳孔Mg_2Si材料的原子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模型下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①纳孔的引入造成Mg_2Si热电材料的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的降低,而纳孔孔隙率、分布形式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极限应力,而材料的弹性模量主要与孔隙率有关,孔隙率越大,材料的弹性模量越低;②纳孔的引入不仅减小材料的有效荷载面积,更重要的是造成材料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而材料所能承受的拉伸方向的应力极限是一定的,因而当纳孔Mg_2Si热电材料平均应力远小于完整块体的极限应力时,材料内部最薄弱的地方的应力就已达到其极限应力,造成材料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分子动力学 纳孔 Mg2Si热电材料
下载PDF
布依族男权文化探微——以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为例
5
作者 彭希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汉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制、家长制为核心的男权文化。由于受汉民族的影响,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基于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的实地调查,从"地名"和"... 汉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制、家长制为核心的男权文化。由于受汉民族的影响,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基于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的实地调查,从"地名"和"女性服饰"两个方面了解和探讨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并简要分析其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依族 男权文化 服饰 纳孔
下载PDF
纳米孔硅铝层柱蒙脱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春晖 李庆伟 +2 位作者 葛忠华 李小年 郭红强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2,共6页
 以蒙脱石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胺为结构导向剂,直接利用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铝混合物为层柱前驱体,合成了新型纳米孔径硅铝层柱蒙脱石复合材料。运用XRD、TG、FT-IR和N2等温吸附-脱附等技术表征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合...  以蒙脱石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胺为结构导向剂,直接利用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铝混合物为层柱前驱体,合成了新型纳米孔径硅铝层柱蒙脱石复合材料。运用XRD、TG、FT-IR和N2等温吸附-脱附等技术表征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具有大通道(层间距为3.45nm)、孔径较大且分布窄(平均孔径为2.0nm)、高比表面积(SBET=502.0m2/g)和高热稳定性(大于750℃)。和硅层柱多孔粘土复合材料相比,铝的掺入对孔结构和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明显提高了酸性和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纳孔粘土 蒙脱石 合成 催化
下载PDF
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的孔结构调控及其BSA吸附 被引量:1
7
作者 余翠霞 葛飞 +1 位作者 翁文剑 程逵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67-571,共5页
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生物活性好,并且在药物和生长因子承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工作采用嵌段共聚物P123模板法合成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均三甲苯(TMB)添加剂,不同溶剂组分(乙醇和水)对介/纳... 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生物活性好,并且在药物和生长因子承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工作采用嵌段共聚物P123模板法合成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均三甲苯(TMB)添加剂,不同溶剂组分(乙醇和水)对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的孔尺寸和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TAB,薄膜形成小孔径介孔和大孔交互的孔形貌;TMB加入使薄膜介孔尺寸细微增大并产生略大尺寸的纳孔;而溶剂组分中水浓度增高,胶束尺寸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下降,大体积纳孔的含量明显增大。其中,介孔孔径均在10nm以内,而纳孔主要变化范围为20-200nm。添加剂和溶剂作用可归结于它们对胶束形成和与硅盐离子的组装影响;不同介/纳孔的薄膜可对蛋白质吸附量进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 嵌段共聚物 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 蛋白吸附
原文传递
气体在纳孔分子材料中吸附的理论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亮 庞羽佳 张景萍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9-479,共11页
纳孔分子材料是由孤立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堆积形成的具有纳微孔道结构的材料.和传统共价网络孔材料相比,纳孔分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溶解性,并兼具气体存储与分离,限域反应和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通过着眼于新... 纳孔分子材料是由孤立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堆积形成的具有纳微孔道结构的材料.和传统共价网络孔材料相比,纳孔分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溶解性,并兼具气体存储与分离,限域反应和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通过着眼于新型纳孔分子材料的设计,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无论是气体吸附还是催化反应,纳孔分子材料的晶体结构预测都是先决条件,只有在纳孔分子材料的晶体结构得到准确预测的前提下,才能够定向、准确、系统地对其进行设计;(2)气体在纳孔分子材料中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气体吸附的微观传输扩散机制;(3)气体在纳孔分子材料中吸附的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有利于对设计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直接预测,得到可以直接与实验吸附量、吸附热等信息进行比较的结果.最后,简述了理论设计新型纳孔分子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孔分子材料 分子动力学模拟 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 气体吸附与分离
原文传递
纳微多级孔ACF/PTFE/PEEK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汗式减摩耐磨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怀远 林珊 +3 位作者 王宝辉 杨淑慧 闫雷 王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采用模压-滤取和高温真空熔渍工艺及纳微多尺度协同设计制备了自身发汗式多级孔活性炭纤维(ACF)/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复合材料。考察了ACF、微米级造孔剂NaCl含量及载荷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介孔ACF总质量分数... 采用模压-滤取和高温真空熔渍工艺及纳微多尺度协同设计制备了自身发汗式多级孔活性炭纤维(ACF)/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复合材料。考察了ACF、微米级造孔剂NaCl含量及载荷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介孔ACF总质量分数为8%、NaCl总质量分数为30%所得多级孔ACF/PTFE/PEEK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最低,载荷为200N时,摩擦系数、磨损率分别为0.0259、5.26×10-16m3/N·m,较经典炭纤维增强PEEK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减少86%,耐磨性提高了16倍。研究表明,介孔ACF在材料内部形成了贯通型三维网络毛细管道,如同人体汗腺机制,使微米级孔中储存的润滑脂在载荷和温度的作用下能在摩擦面上形成较好的润滑油膜,并且ACF能起到部分骨架支撑作用,因而ACF在材料中起到很好的减摩耐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活性炭纤维 微多级 自润滑 减摩耐磨
下载PDF
TiO_2纳微孔膜增敏的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 被引量:3
10
作者 司士辉 朱德荣 陈昕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7-479,共3页
TiO2 纳米粒形成的纳微多孔膜具有比表面积大、透气性好的特点 .采用TiO2 纳微多孔膜作为传感膜基体 ,可将 β 环糊精有效地固定在压电石英晶体表面 ,固载容量约为 4 μg cm2 .β 环糊精 TiO2 膜修饰的压电传感器对苯、甲苯、氯苯、硝... TiO2 纳米粒形成的纳微多孔膜具有比表面积大、透气性好的特点 .采用TiO2 纳微多孔膜作为传感膜基体 ,可将 β 环糊精有效地固定在压电石英晶体表面 ,固载容量约为 4 μg cm2 .β 环糊精 TiO2 膜修饰的压电传感器对苯、甲苯、氯苯、硝基苯、o 二甲苯、m 二甲苯、p 二甲苯气体检测时响应时间为 1min ,检测浓度下限可低至 4 0ng mL .TiO2纳米粒涂层为提高压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缩短响应时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 TiO2 Β-环糊精 苯环化合物 增敏作用 米关系
下载PDF
纳孔布依寨
11
作者 毛鹰 《贵州民族与宗教》 2001年第5期37-37,共1页
在省级风景名胜区贞丰县三岔湖东北岸上,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布依族村寨,名曰“纳孔寨”。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被列为省级民族古老村寨文化旅游景点。
关键词 贵州 纳孔布依寨 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聚乳酸微纳复合泡孔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倪敬越 余科松 +2 位作者 唐娅娥 陈士宏 王向东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4,共5页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聚乳酸(PLA)/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物。以环氧扩链剂(CE)为相容剂,研究了CE含量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晶行为的影响,并研究了CE含量为5份的共混物在冷结晶温度下的发泡行为以及泡沫的拉伸性能...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聚乳酸(PLA)/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共混物。以环氧扩链剂(CE)为相容剂,研究了CE含量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晶行为的影响,并研究了CE含量为5份的共混物在冷结晶温度下的发泡行为以及泡沫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晶速率随着CE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可发性提高,在添加了5份CE的共混物中得到了微纳复合泡孔,泡孔密度达到1013个/cm^3,相对于PLA泡沫,共混物泡沫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冷结晶 复合泡
下载PDF
微纳多级孔结构功能性纤维球的构筑及其对多元体系废水的分离性能研究
13
作者 丁泽云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1期18-18,共1页
结合国家环保战略,将有毒有害污染物治理与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综合利用两大课题融合,以废弃棉纤维为原料,通过结构调控和功能化设计,构建微纳多级孔结构功能性纤维球功能材料,研究纤维素球的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作用关系... 结合国家环保战略,将有毒有害污染物治理与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综合利用两大课题融合,以废弃棉纤维为原料,通过结构调控和功能化设计,构建微纳多级孔结构功能性纤维球功能材料,研究纤维素球的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基于微纳多级孔结构功能性纤维球与废水处理技术集于一体的示范装置,以期实现其在废水处理与回用的应用。通过调控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功能特性,提高其吸附效果、结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解决现有吸附材料吸附容量低、去除效率不高、稳定性差、适用范围小等问题,形成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纤维 多级结构 纤维素 废水处理 绿色循环经济
下载PDF
一种新颖的微纳流体器件制造方法与痕量富集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征 李永奎 +4 位作者 王俊尧 刘冲 刘军山 陈莉 王立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建立了一种利用光致聚合反应制备微纳流体器件的新方法,并开展了相应的痕量富集实验研究:建立描述光致聚合反应中引发剂分解、自由基消耗、聚合反应等的理论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计算分析了微尺度凝胶光致聚合反应过程,获得凝胶纳米筛宽... 建立了一种利用光致聚合反应制备微纳流体器件的新方法,并开展了相应的痕量富集实验研究:建立描述光致聚合反应中引发剂分解、自由基消耗、聚合反应等的理论模型,利用COMSOL软件计算分析了微尺度凝胶光致聚合反应过程,获得凝胶纳米筛宽度随曝光时间和光强的变化规律;以倒置荧光显微镜为平台,通过聚焦和分光等控制手段,在微流道的特定区域实现孔密度可调的凝胶纳米筛集成,形成微纳流控芯片;以Poisson-Nernst-Planck模型为基础,对纳流体电动富集过程进行计算,确定纳孔密度与富集倍率的关系;利用制备的芯片开展纳流体电动富集实验,发现前驱液中单体丙烯酰胺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9∶1时,对痕量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小分子的富集倍率达到6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控芯片 流体电动富集 光致聚合反应 纳孔密度
下载PDF
纳米结构的改建和修饰
15
作者 温树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2,共1页
关键词 米结构 钙三角通道 复合材料 米管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紫杉醇纳米复合物体内体外抗宫颈癌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彩英 陈武炼 +1 位作者 杜明 徐丛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493,共9页
目的利用二硫键共价链接紫杉醇(paclitaxel,PTX)与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fluorescent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FMSN),形成一种可控药物投递系统(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CDDS),并用体内体外实验评价其抗宫颈癌活性... 目的利用二硫键共价链接紫杉醇(paclitaxel,PTX)与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fluorescent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FMSN),形成一种可控药物投递系统(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CDDS),并用体内体外实验评价其抗宫颈癌活性。方法HeLa细胞分别与PTX、PTX-FMSN和空白对照共培养。细胞IQ工作站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生长和凋亡情况。血检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评价药物抗肿瘤作用和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结果体外研究表明,PTX-FMSN与PTX溶液相比,对HeLa细胞具有相似的抑制细胞增殖和促凋亡作用。经PTX和PTX-FMSN治疗的荷瘤裸鼠,HeLa细胞坏死率并无明显差异,但在相同剂量下,PTX-FMSN的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明显小于PTX。结论由于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的降低,这种氧化还原性CDDS具有被应用于宫颈癌临床治疗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米粒(MSN) 紫杉醇(PTX) 可控药物投递系统(CDDS) 二硫键 宫颈癌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pores in dense films of anodic alumina
17
作者 Peng-ze LI Yu ZHANG +5 位作者 Jia-zheng ZHANG Lin LIU Shi-yi WANG Rui LIU Ye SONG Xu-fei ZH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918-2927,共10页
Constant-current anodization of pure aluminum was carried out in non-corrosive capacitor working electrolyte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pores in the anodic oxide films.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nan... Constant-current anodization of pure aluminum was carried out in non-corrosive capacitor working electrolyte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pores in the anodic oxide films.Through comparative experiments,nanopores are found in the anodic films formed in the electrolytes after high-temperature storage(HTS)at 130°C for 240 h.A comparison of the voltage-time curves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of nanopores results from the decrease in formation efficiency of anodic oxide films rather than the corrosion of the electrolytes.FT-IR and UV spectra analysis shows that carboxylate and ethylene glycol in electrolytes can easily react by esterific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Combining the electronic current theory and oxygen bubble mold effect,the change in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could increase the electronic current in the anodizing process.The electronic current decreases the formation efficiency of anodic oxide films,and oxygen bubbles accompanying electronic current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nanopores in the dense films.The continuous electronic current and oxygen bubbles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formation of porous anodic oxides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field-assisted dissolu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dic alumina formation mechanism NANOPORES formation efficiency electronic current oxygen bubble
下载PDF
Enhancing zinc storage performance of Mn_(3)O_(4)cathode through Ag-doping and-crosslinking dual-modification strategy
18
作者 Xin-yuan WANG Tian-zhen JIAN +5 位作者 Ya-ting YANG Jian-ping MA Xian-hong LI Zi-long XUE Wen-qing MA Cai-xia X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693-3706,共14页
Octahedral Mn_(3)O_(4)nanoparticles with an Ag-doping and nanoporous Ag(NPS)framework was simply fabricated through an alloying-etching engineering.The dual-modified Mn_(3)O_(4)(denoted as Ag−Mn_(3)O_(4)/NPS)consists ... Octahedral Mn_(3)O_(4)nanoparticles with an Ag-doping and nanoporous Ag(NPS)framework was simply fabricated through an alloying-etching engineering.The dual-modified Mn_(3)O_(4)(denoted as Ag−Mn_(3)O_(4)/NPS)consists of Ag-doped Mn_(3)O_(4)nanoparticles crosslink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nanoporous Ag framework.The incorporated Ag dopant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intrinsic ionic and electronic conductivities of Mn_(3)O_(4),while the NPS framework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electron/mass transfer across the entire electrode.Profiting from the dual-modification strategy,the Ag−Mn_(3)O_(4)/NPS exhibits admirable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88.7 mA·h/g can still be retained for over 100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 A/g.Moreover,a series of ex-situ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dicate that for Ag−Mn_(3)O_(4)/NPS electrode during the zinc ion storage,Mn_(3)O_(4)is electrochemically oxidized into various MnOx(e.g.,Mn_(2)O_(3),MnO2)species in the initial charging,and the subsequent battery reaction is actually the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of H+and Zn2+into Mn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doped Mn_(3)O_(4) zinc ion battery nanoporous Ag DEALLOYING
下载PDF
Meso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Loaded with Ordered PtFe Alloy Nanoparticles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19
作者 XIE Meng LUO Wei QIU Pengpeng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4期365-376,共12页
Highly dispersed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 electrocatalyst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in driving the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NO_(3)RR)to generate ammonia(NH_(3)).In this study,we... Highly dispersed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 electrocatalyst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in driving the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NO_(3)RR)to generate ammonia(NH_(3)).In this study,we prepar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fibers(mCNFs)functionalized with ordered PtFe alloys(O-PtFe-mCNFs)by a composite micelle interface-induced co-assembly method using poly(ethylene oxide)-block-polystyrene(PEO-b-PS)as a template.When employed as electrocatalysts,O-PtFe-mCNFs exhibited superio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NO_(3RR)compared to the mCNFs functionalized with disordered PtFe alloys(D-PtFe-mCNFs).Notably,the NH_(3)production performance was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with a maximum NH_(3)yield of up to 959.6μmol/(h·cm~2).Furthermore,the Faraday efficiency(FE)was even 88.0%at-0.4 V vs.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This finding provides compelling evidence of the potential of ordered PtFe alloy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NO_(3)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ered PtFe alloy mesoporous carbon nanofiber(mCNF) nitrate reduction reaction(NO3RR) ammonia(NH3)production reaction
下载PDF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Ag/mesoporous CeO_2 nanocomposite material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晓旺 钱君超 +2 位作者 陈丰 李霞章 陈志刚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418-1422,共5页
Mesoporous CeO2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modified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EISA) method, and a serie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Ag were loaded to this mesoporous CeO2 by a modi... Mesoporous CeO2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modified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EISA) method, and a serie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Ag were loaded to this mesoporous CeO2 by a modified ethylene glycol reduction route.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and Barrett-Joyner- Halenda (BJH) methods. The mesoporous CeO2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adequately studied, confinnin~ that obtained novel materials show a good antibacteri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 MESOPOROUS silver nanoparticl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