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木错湖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地表通量交换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茂善 马耀明 +3 位作者 孙方林 赵逸舟 王永杰 吕雅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7-732,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全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的草甸下垫面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日变化...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全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的草甸下垫面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纳木错地区草甸下垫面微气象特征和地气能量交换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 微气象特征 地表通量
下载PDF
纳木错(湖)地区湍流数据质量控制和湍流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茂善 杨耀先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陈学龙 王宾宾 朱志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5-884,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导致地表通量分布不均匀,草地对地表通量的贡献最大;对不同大气层结状态,观测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地表通量贡献各不相同,上风向通量贡献源区较大,湍流发展较充分。在不稳定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纳木错地区地表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即白天观测的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在稳定状态下数据质量较低,即夜间的通量数据质量较差;纳木错地区的湍流通量受湖陆风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地区 湍流通量 数据质量评价 Footprint模型 非均匀下垫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魏达 旭日 +1 位作者 王迎红 姚檀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9,共8页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大,对高寒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研究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动态碳-氮耦合模式在高寒生态...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大,对高寒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研究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动态碳-氮耦合模式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参数化与检验提供数据支持,于2008年7-9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高寒草原开展了主要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及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纳木错高寒草原生态系统CH4,N2O通量和CO2排放分别为:-0.047 mg.m-2.h-1,0.49μg.m-2.h-1和208.2 mg.m-2.h-1;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与CO2排放呈显著正相关,与N2O和CH4通量线性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CH4和N2O通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CO2通量无显著相关。在日变化尺度上,土壤湿度稳定,土壤温度变化与N2O和CO2通量成正相关,对CH4通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温室气体 环境因子 纳木错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新书介绍
4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12-212,共1页
关键词 《西藏纳木错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书评 国土资源调查 地质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