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章程 邵涛 +5 位作者 龙凯华 王东珏 张东东 王珏 严萍 周远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117,共7页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重要方法,纳秒脉冲条件下DBD与普通交流下的放电不同。通过单极性纳秒脉冲激发大气压空气中DBD,计算纳秒脉冲DBD的电气参数,与交流或微秒脉冲放电的电气参数相比较...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是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重要方法,纳秒脉冲条件下DBD与普通交流下的放电不同。通过单极性纳秒脉冲激发大气压空气中DBD,计算纳秒脉冲DBD的电气参数,与交流或微秒脉冲放电的电气参数相比较,并对比放电图像与电流波形的关系,探讨了放电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DBD的放电电流呈双极性,气隙上发生2次放电过程,其电气参数高于常规交流和微秒脉冲DBD的电气参数。随着空气间隙距离的增加,均匀放电向丝状放电的转化与电流脉冲波动相关。由于微放电持续时间与施加脉冲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且基本同时发生在气隙中,很难在同一位置上存在数个连续的微放电,这对放电的均匀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重复频率 大气压空气
下载PDF
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均匀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章程 邵涛 +3 位作者 龙凯华 于洋 严萍 周远翔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了实现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DBD),利用上升沿15ns,半高宽30~40ns的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发DBD,并由电压电流和放电图像研究DBD的特性,分析均匀放电实现的条件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呈双极性,且电气参数要比交流... 为了实现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DBD),利用上升沿15ns,半高宽30~40ns的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发DBD,并由电压电流和放电图像研究DBD的特性,分析均匀放电实现的条件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呈双极性,且电气参数要比交流及微秒脉冲DBD的高,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均匀模式放电。通过重复频率和气隙距离对放电均匀性的影响研究发现,2mm空气间隙中,双层介质阻挡时重复频率对放电均匀性影响不明显,但当间隙距离从2~8mm延长时,放电明显由均匀模式向丝状模式过渡。此外,对纳秒脉冲DBD放电均匀性与施加脉冲上升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大气压空气 均匀放电
下载PDF
纳秒和微秒脉冲激励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比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杨 姜慧 +3 位作者 章程 车学科 严萍 邵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91-3097,共7页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DBD)在气体流动控制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自制的纳秒和微秒脉冲电源进行表面DBD实验,比较了电压幅值、介质厚度、电极水平间距等对两种激励下表面DBD电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实验中两种电源激励的表面介质...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DBD)在气体流动控制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利用自制的纳秒和微秒脉冲电源进行表面DBD实验,比较了电压幅值、介质厚度、电极水平间距等对两种激励下表面DBD电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实验中两种电源激励的表面介质阻挡放电能量均在mJ量级,上升沿瞬时最大功率达到几十kW。实验结果表明:在脉冲上升沿有多次放电,微秒脉冲上升沿放电次数比纳秒脉冲多;随着电压幅值上升,放电次数减少;介质越薄,放电越激烈,能量越大;电极水平间距对表面DBD放电有影响,间距0 mm时能量消耗最大;施加脉冲电压频率越大,放电等离子体的亮度越大;微秒脉冲放电的等离子体区域要大于纳秒脉冲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微秒脉冲 电特性 能量 放电等离子体
下载PDF
不同介质下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比 被引量:24
4
作者 姜慧 邵涛 +3 位作者 于洋 章程 牛铮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9-1535,共7页
介质阻挡材料是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采用聚四氟乙烯、K9玻璃和环氧分别作为介质阻挡材料,研究了介质阻挡层厚度、气隙距离、施加脉冲电压幅值、重复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阻挡... 介质阻挡材料是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采用聚四氟乙烯、K9玻璃和环氧分别作为介质阻挡材料,研究了介质阻挡层厚度、气隙距离、施加脉冲电压幅值、重复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阻挡材料的介电常数越大,越容易产生强烈的放电;玻璃为阻挡介质时,能够保持均匀放电的允许介质厚度范围最大,但漏电也最为严重;聚四氟乙烯为阻挡介质时,能够保持均匀放电的允许频率范围最大;环氧为阻挡介质时,能够保持均匀放电的允许电压范围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DBD) 介质阻挡材料 放电特性 脉冲电流 起始放电时刻
下载PDF
重复频率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表面改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章程 邵涛 +5 位作者 于洋 龙凯华 王珏 张东东 严萍 周远翔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9-544,共6页
介绍了0.1 MPa下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分别采用均匀和丝状放电模式对PET表面改性处理,并采用水接触角测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改性材料进行表面分析... 介绍了0.1 MPa下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分别采用均匀和丝状放电模式对PET表面改性处理,并采用水接触角测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改性材料进行表面分析。实验发现介质阻挡放电处理后PET表面水接触角明显减小,接触角从78°下降到25°,但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有饱和效应;PET表面粗糙程度增加,亲水性含氧基团被引入,从而改善了材料表面亲水性;纳秒脉冲下的均匀DBD比丝状DBD处理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重复频率 材料改性
下载PDF
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姜慧 章程 +4 位作者 邵涛 车学科 张东东 徐蓉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596,共5页
在常规大气环境条件下,基于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本质是丝状放电,放电集中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激励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越大,放电越强烈,越接近均匀放电,但电... 在常规大气环境条件下,基于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本质是丝状放电,放电集中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激励电压和脉冲重复频率越大,放电越强烈,越接近均匀放电,但电压的作用更侧重于均匀性,而频率的作用则侧重于放电的强度;电极间隙的优化可以使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最好;玻璃作为阻挡介质时容易发生沿面闪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丝状放电 电极间隙 沿面闪络
下载PDF
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及其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 被引量:30
7
作者 章程 邵涛 +2 位作者 于洋 严萍 周远翔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7,共7页
介绍了大气压空气下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的特性及其对聚酰亚胺(PI)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利用单极性纳秒脉冲激发大气压空气中DBD,通过电气特性测量和发光图像拍摄研究了纳秒脉冲DBD的特性,获得了均匀模式的放电,并分析了气... 介绍了大气压空气下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的特性及其对聚酰亚胺(PI)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利用单极性纳秒脉冲激发大气压空气中DBD,通过电气特性测量和发光图像拍摄研究了纳秒脉冲DBD的特性,获得了均匀模式的放电,并分析了气隙距离对放电特性和均匀性的影响。利用大气压下均匀放电改性PI薄膜表面,对改性前后的薄膜表面进行水接触角、表面形态和表面成分分析,并与丝状放电的改性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极性纳秒脉冲DBD电流呈双极性,放电电流、介质电压和瞬时功率等随气隙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窄间隙条件下易获得均匀放电。经DBD处理后PI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静态水接触角明显减小,亲水性含氧基团被引入,从而改善了薄膜表面亲水性,且均匀放电比丝状放电处理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大气压空气 表面改性
下载PDF
微秒和纳秒脉冲激发介质阻挡放电传输电荷特性对比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云飞 章程 +3 位作者 牛宗涛 王瑞雪 陈根永 邵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79-2987,共9页
介质阻挡放电(简称DBD)在表面改性、污水处理、航空流动控制等工业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此基于实验室自制的微秒和纳秒脉冲电源激发介质阻挡放电,对比研究不同量级脉冲下的传输电荷特性以及放电参数对传输电荷特性的影响。DBD系统... 介质阻挡放电(简称DBD)在表面改性、污水处理、航空流动控制等工业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此基于实验室自制的微秒和纳秒脉冲电源激发介质阻挡放电,对比研究不同量级脉冲下的传输电荷特性以及放电参数对传输电荷特性的影响。DBD系统采用被称为"体放电"的板-板间隙放电,实验在大气压空气中进行。实验结果讨论了不同激励下Lissajous图形的变化情况,同种实验条件下,微秒比纳秒更容易激发放电,且最大传输电荷量和单脉冲能量更高,但纳秒激励下瞬时功率更高;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仅改变某一放电参数,最大传输电荷量和单脉冲能量随着电压幅值的升高而增大,随着阻挡介质的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重复频率对电参数和Lissajous图形几乎没有影响,但决定着单位时间内的能量积累;随着放电间隙的增大,最大传输电荷量逐渐减小,而单脉冲放电能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秒脉冲 纳秒脉冲 传输电荷 放电参数 LISSAJOUS图形
下载PDF
不同电极间距下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分布特性 被引量:32
9
作者 姜慧 邵涛 +1 位作者 章程 严萍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2,共10页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型特性及不同等离子体分布的关键结构参数。通过对放电区域外电场的仿真计算发现,不同电极间距下外电场分布形态和数值的差异,是形成两种不同等离子体分布模式的直接原因。结合气体放电基本理论,分析认为:等离子体类弥散分布是由于流注前向发展和横向激发电离同时在起作用,而离散通道分布是因为流注通道以前向发展为主、横向电离作用较弱;两种等离子体分布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场随时间的增大率和随空间的减小率以及流注通道的发展速度之间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间距 等离子体分布特性 外电场分布
下载PDF
空气中纳秒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邵涛 章程 +3 位作者 于洋 方志 徐蓉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5-1050,共6页
大气压空气中均匀介质阻挡放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均匀放电是介质阻挡放电应用关键之一,因而利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电源激励在大气压空气中产生介质阻挡放电,介绍了纳秒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电特性和放电图... 大气压空气中均匀介质阻挡放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均匀放电是介质阻挡放电应用关键之一,因而利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电源激励在大气压空气中产生介质阻挡放电,介绍了纳秒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电特性和放电图像及放电发射光谱,获得了2ns曝光时间的高速摄影放电图像。发现空气中1mm气隙距离下可以实现均匀放电,气隙距离增加至4mm时放电转变为明显的丝状放电,通过观察发射光谱显示等离子体谱线主要是来自400nm以下的氮分子第二正系。结果证实了大气压空气中利用ns脉冲激励可以产生稳定介质阻挡放电,且能实现均匀放电,是典型非平衡态低温等离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放电均匀性 丝状放电 高速摄影 低温等离子体 发射光谱 大气压空气
下载PDF
空气中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高速摄影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邵涛 章程 +3 位作者 李文峰 于洋 张东东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2-616,共5页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大气压空气中,水电极结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能够产生稳定均匀的放电等离子体,且存在二次放电。高速摄影对放电发展过程的拍摄结果表明:放电首先由电极中部开始发展,径向扩展至整个电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均匀性 大气压空气 水电极
下载PDF
单极性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电荷传输特性实验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于洋 邵涛 +3 位作者 章程 张东东 王珏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55-1562,共8页
单极性高压脉冲电源激发介质阻挡放电(DBD)产生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具有很好的前景。为此,基于单极性ns脉冲电源实验研究了DBD电荷传输特性。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同时也研究了不同情况下放电的电荷传输以及能量消耗。研究了介质阻挡层厚度、... 单极性高压脉冲电源激发介质阻挡放电(DBD)产生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具有很好的前景。为此,基于单极性ns脉冲电源实验研究了DBD电荷传输特性。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同时也研究了不同情况下放电的电荷传输以及能量消耗。研究了介质阻挡层厚度、介质阻挡层材料、气隙距离、施加脉冲电压幅值、重复频率和电压极性对放电电荷传输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介质厚度、气隙距离、施加脉冲电压幅值的增加,电荷传输量及放电能量增加;电压极性和重复频率对电荷传输特性影响很小;电荷传输量及放电能量在介质阻挡材料为环氧树脂时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脉冲 电荷传输 大气压空气 介质阻挡放电(DBD) 等离子体 脉冲功率
下载PDF
高压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放电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龙凯华 邵涛 +1 位作者 严萍 金其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9-1254,共6页
为研究ns脉冲高电压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在实验测量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电压、放电电流的基础上,根据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效电路对空气间隙上的气隙电压、放电电流及功率等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气隙电压、电流均为... 为研究ns脉冲高电压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在实验测量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电压、放电电流的基础上,根据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效电路对空气间隙上的气隙电压、放电电流及功率等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气隙电压、电流均为双极性脉冲且放电瞬时功率呈现双峰,分析认为此双极性脉冲是由介质层累积电荷所致;阻挡介质材料、厚度和施加电压频率不同,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结果也不同;施加电压类型对介质阻挡放电影响很大,相比交流、单极性μs脉冲和单极性亚μs脉冲的介质阻挡放电,正极性ns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电流大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NS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仿真 双极性 累积电荷
下载PDF
气流环境中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堃 庞磊 +2 位作者 狄东旭 张乔根 陆家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254-4262,共9页
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在流动控制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于认识纳秒脉冲放电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电路模型,并基于小波软阈值降噪法对实验获得的纳秒脉冲电压和... 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在流动控制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于认识纳秒脉冲放电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电路模型,并基于小波软阈值降噪法对实验获得的纳秒脉冲电压和回路总电流波形进行降噪,然后根据对所建立的电路模型的分析给出了放电电流的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气流环境中不同脉冲电压幅值、脉冲重复频率和脉冲极性下的放电电流、电荷传输和沉积能量特性,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个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存在一次放电;放电电流、最大传输电荷量和沉积能量特性存在极性效应,且正相关于施加脉冲电压幅值;最大传输电荷量和沉积能量随重复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重复频率对放电电流的峰值和宽度有影响。该研究有助于对纳秒脉冲沿面介质阻挡放电发展过程的研究,并为瞬时沉积能量的计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放电电流 电荷输运 沉积能量 小波软阈值降噪
下载PDF
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在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章程 邵涛 严萍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综述了利用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改性绝缘材料提高表面性能的研究成果,分别介绍了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DBD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提高表面亲水性和改性有机玻璃(PMMA)提高表面疏水性的实验结果,对比了纳秒脉冲与交流DBD在... 综述了利用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改性绝缘材料提高表面性能的研究成果,分别介绍了大气压空气中纳秒脉冲DBD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提高表面亲水性和改性有机玻璃(PMMA)提高表面疏水性的实验结果,对比了纳秒脉冲与交流DBD在绝缘材料改性中的效果,探索了纳秒脉冲DBD的改性机理。研究表明:纳秒脉冲DBD在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改性中作用明显;经纳秒脉冲DBD亲水改性后,PET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从78.0°降至25°,均匀模式DBD的改性效果要优于丝状模式DBD;经纳秒脉冲DBD疏水改性后,PMMA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从68.0°升至92°;聚合物绝缘材料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改善是由于放电等离子体在材料表面分别引入了含氧基团和甲基与大分子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材料表面改性 聚合物材料 亲水性 疏水性
下载PDF
大气压N_2-O_2混合气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建模仿真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益飞 贾敏 +2 位作者 崔巍 李应红 吴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16-1723,共8页
大气压N2-O2混合气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机理是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流动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耦合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考虑能量的等离子体漂移-扩散方程组,建立了大气压下N2-O2混合气ns脉冲放电的2维模型... 大气压N2-O2混合气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机理是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流动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耦合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考虑能量的等离子体漂移-扩散方程组,建立了大气压下N2-O2混合气ns脉冲放电的2维模型。考虑15种粒子、对应的电子碰撞反应以及35个化学反应过程,得到了SDBD的伏安特性、电荷分布和能量分布。综合分析电荷及电子能量分布结果表明,高能电子撞击是产生离子的主要方式,而低能电子的累积和离子在电场驱动下的定向运动是使放电呈现非平衡的重要原因。将计算结果与实验获得的伏安特性数据、放电形态和光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照分析,发现2者比较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SDBD NS脉冲 N2-O2混合气 等离子体化学 仿真模型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联合脉冲电晕放电灭活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效果与机制
17
作者 祝振飞 燕鹏程 +2 位作者 张荣 张敏 屈广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68-4977,共10页
将介质阻挡放电(DBD)与脉冲电晕放电(PCD)联合用于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分析了DBD与PCD的协同效应,考察了电压、pH值、载气种类和流量等对DBD联合PCD(DBD/PCD)灭活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探讨了维氏气单胞菌的失活机制,分析了活性物质... 将介质阻挡放电(DBD)与脉冲电晕放电(PCD)联合用于水中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分析了DBD与PCD的协同效应,考察了电压、pH值、载气种类和流量等对DBD联合PCD(DBD/PCD)灭活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探讨了维氏气单胞菌的失活机制,分析了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斑马鱼攻毒实验验证了DBD/PCD的安全性.结果表明:DBD/PCD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效果明显高于DBD和PCD单独灭活效果,且二者的协同系数均大于1;经过420s的处理,DBD/PCD可将维氏气单胞菌的浓度降低7个数量级;增加放电电压可显著提高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效率;碱性条件下,氧气作为载气有利于维氏气单胞菌的灭活;在0.5~1.5L/min的范围内,空气流量对灭活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DBD/PCD系统中产生的活性物质首先作用于维氏气单胞菌外膜,使其破裂,然后进入细胞内造成胞内蛋白和毒力基因的损伤,最终导致维氏气单胞菌失活.DBD/PCD系统产生的活性物质·OH、^(1)O_(2)和O_(2)·^(-)在维氏气单胞菌灭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斑马鱼攻毒实验表明:DBD/PCD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水体病原微生物灭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脉冲电晕放电 维氏气单胞菌 灭活 机制 斑马鱼
下载PDF
二维对称结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双艳 李江 +1 位作者 蔡晋生 王光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00-2107,共8页
为具体分析放电过程中电场强度、电子密度、平均电子能量及鞘层的变化规律,通过简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采用全时域漂移-扩散模型方程,对N2-O2混合气体的二维平行电极纳秒脉冲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为具体分析放电过程中电场强度、电子密度、平均电子能量及鞘层的变化规律,通过简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采用全时域漂移-扩散模型方程,对N2-O2混合气体的二维平行电极纳秒脉冲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发现:放电从电极处开始发展形成约化场强约为5×10-19 V?m2的强电场,高电压电极附近形成0.2 mm的鞘层区域,鞘层边缘存在数密度为1.6×1019 m-3的薄电子层,且其边缘分层结构与低气压辉光放电鞘层分层结构一致;电子沉积在介质表面,等离子体从强电场中获得的能量使得其在脉冲结束后的余辉过程中继续维持,进而有效地将能量耦合给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复杂的介质阻挡纳秒脉冲放电的物理过程及其各个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平行电极 鞘层 电子密度 平均电子能量
下载PDF
固体介质纳秒脉冲沿面放电实验系统设计
19
作者 钟理鹏 汪沨 +3 位作者 杜俊贤 孙秋芹 陈赦 高嘉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2,共4页
为了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思维,搭建了固体介质纳秒脉冲沿面放电实验系统,包括幅值数百千伏和前沿数十纳秒的脉冲电压发生装置、纳秒脉冲电压测量装置、固体介质沿面放电实验装置、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自动更换控制... 为了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思维,搭建了固体介质纳秒脉冲沿面放电实验系统,包括幅值数百千伏和前沿数十纳秒的脉冲电压发生装置、纳秒脉冲电压测量装置、固体介质沿面放电实验装置、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自动更换控制装置。基于所搭建系统设计了固体介质沿面放电及电压测量实验,获得了不同陡度下的输出脉冲电压波形,并得到了SF6体积分数为0%、40%、80%、100%时不同陡度脉冲下薄膜闪络电压随气压的变化规律。最后,探讨了闪络电压饱和现象的产生机制,并分析了电极间距对饱和现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可有机融入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提升电气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介质 纳秒脉冲 沿面放电 闪络电压 实验系统
下载PDF
气体介质与脉冲参数对纳秒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钟郑涛 陈韬 +1 位作者 何邦全 赵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在定容弹内研究了介质压力、介质成分以及纳秒脉冲电源所控制的4个脉冲参数(脉冲输出电压、脉冲宽度、脉冲次数、脉冲频率)对纳秒脉冲放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压力上升,首个脉冲和首个击穿脉冲的电极释放电压均上升,高压维持数增加... 在定容弹内研究了介质压力、介质成分以及纳秒脉冲电源所控制的4个脉冲参数(脉冲输出电压、脉冲宽度、脉冲次数、脉冲频率)对纳秒脉冲放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压力上升,首个脉冲和首个击穿脉冲的电极释放电压均上升,高压维持数增加,首个击穿脉冲的放电能量上升.增大脉冲输出电压可以减少高压维持数,但不改变击穿电压.增大脉冲宽度同样不改变击穿电压,但明显提升了首个击穿脉冲的放电能量.改变容弹内介质中CO_(2)的浓度,首个脉冲和首个击穿脉冲的释放电压、放电能量、高压维持数均增加.升高脉冲频率增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脉冲击穿能力,但不影响能量注入总量.在确保击穿的情况下,脉冲次数的增加则能显著增大脉冲注入的能量,增大粒子云团面积,有助于实际点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等离子体 纹影法 放电介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