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原响应性超分子纳米前药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谢妤 张宜鑫 +2 位作者 严梓铭 郑良顺 丁月 《有机化学研究》 2024年第3期498-504,共7页
基于偶联药物的纳米前药体系能够显著提高载药效率和载药量,还能够避免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出现过早泄露的问题,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我们设计并制备了还原响应性的偶联药物IR806-CB,即通过二硫键链接光敏剂IR806和化疗药物苯... 基于偶联药物的纳米前药体系能够显著提高载药效率和载药量,还能够避免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出现过早泄露的问题,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我们设计并制备了还原响应性的偶联药物IR806-CB,即通过二硫键链接光敏剂IR806和化疗药物苯丁酸氮介CB,该偶联药物IR806-CB与聚乙二醇–环糊精(PEG-CD)通过苯丁酸氮介与环糊精之间的主客体识别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亲疏水作用力在水中自组装形成超分子纳米前药SN-IR806/CB。该超分子纳米前药可以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有效地富集在肿瘤组织,而后再通过内吞作用进入到肿瘤细胞内,在细胞内的还原环境中,即在高浓度的谷甘光肽(GSH)作用下,二硫键发生断裂,释放出CB。同时,在808 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IR806不仅能够吸收近红外光转换成热能,使温度升高杀死肿瘤细胞,而且能够释放出活性氧,造成癌细胞的死亡。The nanoprodrug system based on drug-drug conjugation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nd drug encapsulation, and prevent premature drug leakage in the bloodstream, which reduce the toxic side effects of drugs. Consequently,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reduction-re- sponsive drug conjugate IR806-CB by linking the photosensitizer IR806 with the chemotherapeutic agent N-phenylbutyrate CB through a disulfide bond. The conjugated compound IR806-CB self-assembles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cyclodextrin (PEG-CD) in aqueous solution to form supramolecular nanoprodrug SN-IR806/CB via host-guest recognition between N-phenylbutyrate and cyclodextrin,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and hydrophilic-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This supramolecular nanoprodrug can be effectively accumulated in tumor tissues through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subsequently internalized into tumor cells via endocytosis. In the intracellular reducing environment, the disulfide bond could be cleaved under high glutathione (GSH) concentration, leading to the release of CB. Simultaneously, upon irradiation with 808 nm near-infrared light, IR806 not only absorbed near-infrared light for conversion into heat energy that elevated temperature to induce cancer cell death but also gener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for further cancer cell ki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光热疗法 主客体作用 超分子纳米前药
下载PDF
双pH敏感壳聚糖纳米前药的制备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2
作者 程旭 王璐 +4 位作者 徐应然 汪浩 章驰 韦兵 李从虎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5-104,共10页
本文以天然壳聚糖为骨架,分别以二甲基马来酸酐和肉桂醛为亲/疏水组分合成双亲性大分子前药,并进一步组装成纳米前药以用于肿瘤治疗。采用核磁、红外以及透射电镜等方法检测纳米前药的结构、尺寸、电荷以及形貌等特性,并探讨了该纳米颗... 本文以天然壳聚糖为骨架,分别以二甲基马来酸酐和肉桂醛为亲/疏水组分合成双亲性大分子前药,并进一步组装成纳米前药以用于肿瘤治疗。采用核磁、红外以及透射电镜等方法检测纳米前药的结构、尺寸、电荷以及形貌等特性,并探讨了该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p H刺激响应性;此外,从细胞摄取、细胞毒性、活性氧生成、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等方面深入评价纳米前药在治疗乳腺癌方面的潜力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纳米前药呈现球形结构,粒径约160 nm,分散均一,CMC值较低,在生理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稳定性。此外,该纳米颗粒具备双重pH敏感性,可以在不同pH梯度刺激下分别实现电荷翻转和药物控释,从而提高胞内有效药物浓度并导致更高的肿瘤细胞杀伤效应。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证实了该纳米前药能够诱导线粒体损伤、活性氧生成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从而加快肿瘤细胞凋亡。总体上讲,本研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肉桂醛的生物学活性,同时也为天然活性分子在纳米医学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 纳米前药 pH刺激响应性 壳聚糖 肉桂醛
下载PDF
半乳糖高分子纳米前药构建及肝癌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婧 李颖 +1 位作者 袁嘉怿 陈敬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用于肝癌治疗的化疗药物存在水溶性差、全身性毒副作用大、没有病灶靶向性等缺陷.研究制备了三种基于半乳糖骨架的还原响应型纳米前药PGal25D、PGal35D和PGal50D,考察其自组装行为,并以PGal25D为药物载体考察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及细胞... 用于肝癌治疗的化疗药物存在水溶性差、全身性毒副作用大、没有病灶靶向性等缺陷.研究制备了三种基于半乳糖骨架的还原响应型纳米前药PGal25D、PGal35D和PGal50D,考察其自组装行为,并以PGal25D为药物载体考察其体外药物释放能力及细胞学水平的肝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纳米前药均可形成自组装体,其中PGal25D有良好的粒径、载药能力和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证实PGal25D有良好的还原敏感性;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其对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糖高分子 纳米前药 还原响应 肝癌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其抗乳腺癌的应用
4
作者 刘炫驿 卢嘉杰 +5 位作者 郑瑜 杨嘉琳 杨欣榕 曾琳莹 屈伊婷 张韫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1期27-35,共9页
癌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最新统计,女性乳腺癌位列全球第二,占新增病例总数的11.6%。乳腺癌常规治疗手段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和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纳米聚合物前... 癌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最新统计,女性乳腺癌位列全球第二,占新增病例总数的11.6%。乳腺癌常规治疗手段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和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纳米聚合物前药因其高载药率、低毒副作用、高效靶向性和实时可控性等独特的优势应运而生。总结了纳米聚合物前药的优势及分类,并从设计合成路线、刺激响应途径、主动靶向特性及其抗乳腺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以便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其设计和应用策略。此外还讨论了纳米聚合物前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前景与挑战,以期为纳米聚合物前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合物 乳腺癌 化疗 靶向
下载PDF
阿霉素前药纳米粒/姜黄素联合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褚丽萍 刘金剑 +3 位作者 杨翠红 黄帆 刘鉴峰 张玉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2-15,19,共5页
目的以酸敏感阿霉素前药纳米粒为基础,通过负载姜黄素构建联合递送系统,从而在提高抗肿瘤细胞增殖效果的同时降低由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方法利用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氨基与醛基化聚乙二醇(PEG-CHO)的醛基进行席夫碱反应得... 目的以酸敏感阿霉素前药纳米粒为基础,通过负载姜黄素构建联合递送系统,从而在提高抗肿瘤细胞增殖效果的同时降低由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方法利用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氨基与醛基化聚乙二醇(PEG-CHO)的醛基进行席夫碱反应得到PEG-DOX前药聚合物,通过疏水作用将疏水性抗肿瘤药物姜黄素(curcumin,Cur)负载到PEG-DOX的疏水内核中,最后通过纳米沉淀技术得到同时负载两种药物的前药纳米粒PEG-DOX/Cur NPs。通过核磁(1H-NMR)对PEG-DOX前药进行结构表征,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对PEG-DOX/Cur NPs的粒径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PEG-DOX/Cur NPs在酸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行为;利用MTT法研究PEG-DOX/Cur NPs的肿瘤细胞(H1975)增殖抑制效果以及评价PEG-DOX/Cur NPs对心肌细胞(H2C9)的毒性;通过H2C9细胞内的氧化自由基(ROS)水平检测(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盐法,DCFH-DA法)揭示PEG-DOX/Cur NPs对DOX心肌细胞毒性改善的机理。结果 PEG-DOX/Cur NPs为直径约90 nm的均一的球形结构,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同步释放DOX和Cur;MTT结果表明PEG-DOX/Cur NPs的H1975细胞增殖抑制效果优于DOX和PEG-DOX NPs(P<0.05),且PEG-DOX/Cur NPs对H2C9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DOX和PEG-DOX NPs(P<0.05);H2C9细胞ROS含量检测结果表明PEG-DOX/Cur NPs处理的心肌细胞具有最低的ROS水平(P<0.05),由此说明PEG-DOX/Cur NPs较低的心肌细胞毒性可能源于Cur引起的胞内ROS的降低所致。结论基于DOX前药纳米粒负载Cur构建联合递送系统在实现了理想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效果的同时,明显的降低了由DOX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实现了联合治疗的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阿霉素 姜黄素 联合治疗 心肌毒性
下载PDF
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还原敏感型前药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6
作者 马菊 吕灵灵 +1 位作者 胡青 沈龙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0-556,共7页
目的:构建共载阿霉素(DOX)和siRNA的还原敏感型前药纳米粒(PSCSD NPs),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摄取和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羧甲基壳聚糖-二硫键-DOX(CMCSS-DOX)进行结构表征... 目的:构建共载阿霉素(DOX)和siRNA的还原敏感型前药纳米粒(PSCSD NPs),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摄取和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羧甲基壳聚糖-二硫键-DOX(CMCSS-DOX)进行结构表征;超声法制备PSCSD NPs,考察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血清稳定性、溶血率和体外释药特性等;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4T1细胞对PSCSD NPs的摄取;通过MTT实验测定PSCSD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1)H NMR和FT-IR结果表明CMC-SS-DOX成功合成;PSCSD NPs的粒径为(155.1±4.0)nm(PDI=0.144±0.028),Zeta电位为(-29.9±1.0)mV,载药量为(8.25±0.47)%,包封率为(78.41±4.52)%;透射电镜观察PSCSD NPs为球形,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血清稳定性。PSCSD NPs具有还原响应释药特性,可在肿瘤部位快速释药。细胞摄取和MTT实验结果表明PSCSD NPs可以有效共载DOX和siRNA进入肿瘤细胞内以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PSCSD NPs,共载DOX和siRNA以实现化疗和免疫治疗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SIRNA 联合治疗 纳米 还原响应
原文传递
海藻酸钠前药纳米粒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秦怡博 杨鹏翔 +3 位作者 时圣彬 孙洪范 张闯年 孔德领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9-916,共8页
利用具有还原敏感性的胱胺将疏水性光敏剂脱镁叶绿酸盐A(Pheo A)偶联到天然多糖海藻酸钠(ALG)上,得到同时具有光敏性和还原敏感性的两亲性多糖前药(Pheo A-ALG),再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前药纳米粒(Pheo A-ALG NPs),应用于肿瘤光... 利用具有还原敏感性的胱胺将疏水性光敏剂脱镁叶绿酸盐A(Pheo A)偶联到天然多糖海藻酸钠(ALG)上,得到同时具有光敏性和还原敏感性的两亲性多糖前药(Pheo A-ALG),再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前药纳米粒(Pheo A-ALG NPs),应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对Pheo A-ALG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体外考察Pheo A-ALG NPs的释药行为、细胞胞吞及胞内ROS,并重点研究了Pheo A-ALG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以及体内抑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还原敏感性 纳米 光动力治疗
原文传递
肿瘤氧化还原微环境响应型小分子前药纳米粒的代谢与药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耀 杨璨羽 +1 位作者 张强 王学清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6-486,共11页
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微环境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显著差异,如谷胱甘肽相关代谢酶和活性氧在不同亚细胞结构中高表达,造成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根据这种特异性的氧化还原状态,可以设计一系列通过氧化还原响应型连接臂相连的小分子前药纳米粒... 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微环境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显著差异,如谷胱甘肽相关代谢酶和活性氧在不同亚细胞结构中高表达,造成氧化还原状态失衡。根据这种特异性的氧化还原状态,可以设计一系列通过氧化还原响应型连接臂相连的小分子前药纳米粒。常见的连接臂有二硫键、硫醚键、硒键和硫缩酮键等。不同连接臂的小分子前药纳米粒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和体内外药效作用。本篇综述将从肿瘤细胞特异性氧化还原状态、智能响应型小分子前药纳米粒的设计、不同连接臂的小分子前药纳米粒的代谢方式及其与药效的关系等方面来总结肿瘤氧化还原微环境响应型小分子前药纳米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响应 小分子纳米 二硫键 硫醚键 细胞代动力学 抗肿瘤
原文传递
pH/还原敏感型多柔比星前药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性能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慎欢 杨福伟 +2 位作者 蔡瑶 邱立朋 陈敬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合成的刺激敏感型前药聚合物(PEG-DOX)包载美法仑(melphalan,MEL),制备MEL/PEG-DOX纳米胶束,考察其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希夫碱反应将PEG化的二硫代... 目的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合成的刺激敏感型前药聚合物(PEG-DOX)包载美法仑(melphalan,MEL),制备MEL/PEG-DOX纳米胶束,考察其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希夫碱反应将PEG化的二硫代二丙酸二酰肼(TPH)与DOX结合,形成pH/还原敏感型PEG-DOX前药纳米载体,通过其自组装性能制备MEL/PEG-DOX载药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用超滤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透析法评价胶束的药物释放,采用MTT法评价细胞毒性。结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验证了所制备的刺激响应型PEG-DOX前药聚合物;其PEG-DOX载体平均粒径为(188±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55±0.008);MEL/PEG-DOX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99.7±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301±0.03),Zeta电位为(-0.385±0.02)mV;DOX载药量为(14.85±0.24)%,包封率是(85.78±0.37)%,MEL载药量为(7.36±0.36)%,包封率为(38.79±0.4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EL/PEG-DOX胶束具有还原敏感和pH敏感性,且还原敏感性大于pH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分析,DOX和MEL在细胞内共同释放,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联合杀伤。结论MEL/PEG-DOX可以在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释放,对肿瘤细胞具有协调治疗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纳米前药 多柔比星 美法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