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对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娟 张长瑞 冯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5-441,共7页
以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 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利用FTIR、TG-DTA、 AFM和椭偏仪研究了该SiO2薄膜的性能.与未加.PEG的SiO2薄膜相比,加入PEG得到... 以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 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利用FTIR、TG-DTA、 AFM和椭偏仪研究了该SiO2薄膜的性能.与未加.PEG的SiO2薄膜相比,加入PEG得到 的SiO2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但孔隙率较高,介电常数可降至2.0以下.PEG参与并修饰了 TEOS的溶胶-凝胶过程.加入PEG制备的SiO2薄膜因含有Si-OH基团而呈亲水性,该薄 膜经三甲基氯硅烷(TMCS)修饰后为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溶胶-凝胶 聚乙二醇 低介电常数
下载PDF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娟 冯坚 +1 位作者 杨大祥 张长瑞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酸/碱两步溶胶-凝胶法、结合匀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成功制备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适合匀胶的二氧化硅溶胶的粘度范围为9~15mPa·s;多孔二氧化硅薄膜表面均匀平整,其厚度为400~1000nm;折射率为...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酸/碱两步溶胶-凝胶法、结合匀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成功制备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适合匀胶的二氧化硅溶胶的粘度范围为9~15mPa·s;多孔二氧化硅薄膜表面均匀平整,其厚度为400~1000nm;折射率为1.09~1.24;介电常数为1.5~2.5.该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二氧化硅微粒直径为10~2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溶胶-凝胶 正硅酸 乙酯 低介电常数
下载PDF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殷明志 姚熹 吴小清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0-224,共5页
以N(C_8H_(15))_4^+OH^-为催化剂,用正硅酸乙脂(TEOS)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体系的H_2O/TEOS>25,强碱催化使二氧化硅的溶解度增大并使二氧化硅胶粒带负电荷,抑制了二氧化硅的聚合。丙三醇与TEOS的水解中间体Si(O... 以N(C_8H_(15))_4^+OH^-为催化剂,用正硅酸乙脂(TEOS)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体系的H_2O/TEOS>25,强碱催化使二氧化硅的溶解度增大并使二氧化硅胶粒带负电荷,抑制了二氧化硅的聚合。丙三醇与TEOS的水解中间体Si(OC_2H_5)_4-x(OH)_x及二氧化硅胶粒Si_xO_y(OH)_z^(+n)表面Si-OH形成氢键,抑制了二氧化硅的聚沉。聚乙烯醇(PVA)使粒状二氧化硅溶胶具有网状结构,易于成膜。薄膜由致密结构转化为均匀纳米多孔结构是构成薄膜的二氧化硅胶粒在热处理时聚集和塑性形变的结果。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折射率为1.27~1.42,介电常数为1.578~2.016,热导率为0.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溶胶-凝胶工艺 正硅酸乙脂 制备 性能
下载PDF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绝热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宗彦 柳清菊 +1 位作者 张瑾 朱忠其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9-1863,共5页
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中最有潜力的绝热材料,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其绝热性能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综述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和绝热机理,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 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中最有潜力的绝热材料,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其绝热性能与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综述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和绝热机理,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绝热材料 绝热机理
下载PDF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娟 张长瑞 冯坚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57,共3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XRD和AFM表明该SiO2薄膜为无定形态,具有多孔网络结构,表面均匀平整,其SiO2基本粒子和孔隙的直径为30~40nm.利用椭偏光...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等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XRD和AFM表明该SiO2薄膜为无定形态,具有多孔网络结构,表面均匀平整,其SiO2基本粒子和孔隙的直径为30~40nm.利用椭偏光谱仪测量了SiO2薄膜在波长245~1650nm的椭偏光谱,采用Si/cauchy/rough结构模型对该光谱进行了拟合,获得了SiO2薄膜的厚度和光学常数.SiO2薄膜的厚度为500~1100nm;折射率为1.13~1.21;孔隙率为56%~70%;介电常数为1.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制备方法 光学性质 溶胶-凝胶 低介电常数 椭偏光谱
下载PDF
低介电常数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
6
作者 王娟 张长瑞 冯坚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1-144,共4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用近线性生长模型和分形生长模型研究了SiO2溶胶的粘度-时间曲线,确定了SiO2溶胶的结构演变过程.适合旋转涂胶的SiO2溶胶的粘度为9 mPa&#...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旋转涂胶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在硅片上制备了纳米多孔SiO2薄膜.用近线性生长模型和分形生长模型研究了SiO2溶胶的粘度-时间曲线,确定了SiO2溶胶的结构演变过程.适合旋转涂胶的SiO2溶胶的粘度为9 mPa·s~15 mPa·s;旋转涂胶时SiO2溶胶的粒子尺寸与其浓度密切相关.该SiO2薄膜具有三维网络结构,表面均匀平整,SiO2微粒直径为10nm~20 nm.SiO2薄膜的厚度为400nm~1 000nm;折射率为1.09~1.24;介电常数为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溶胶-凝胶 低介电常数 粘度
下载PDF
老化工艺对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微观结构影响
7
作者 项本平 《天津化工》 CAS 2009年第2期40-41,共2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化时间与处理温度对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薄膜的三维网状结构越明显、孔径分布更均匀、孔隙率越高、孔径越大。经450℃高温热处理后,颗粒长大,孔径增大,孔径分布不均匀,且薄膜... 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化时间与处理温度对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薄膜的三维网状结构越明显、孔径分布更均匀、孔隙率越高、孔径越大。经450℃高温热处理后,颗粒长大,孔径增大,孔径分布不均匀,且薄膜厚度几乎不受老化时间的影响,说明湿凝胶薄膜在异丙醇气氛下老化后的强度是足够抵抗凝胶薄膜在异丙醇溶剂中老化放生的变化过程而引起的薄膜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 老化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减反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春华 姜宏 +1 位作者 赵会峰 邹世锋 《玻璃与搪瓷》 CAS 2014年第4期42-46,共5页
简要阐述了太阳能玻璃减反膜的设计原理,综述了溶胶-凝胶法中以正硅酸乙酯-水-碱-醇体系为主线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研究进展,分别论述了在正硅酸乙酯-水-碱-醇体系中的各个体系组分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减反膜 多孔纳米二氧化硅 正硅酸乙酯 溶胶-凝胶法 太阳能玻璃
下载PDF
双叔丁基苯并噁唑噻酚在多孔二氧化硅中发光的研究
9
作者 王俊玲 何志群 +3 位作者 王永生 穆林平 叶柿 荆西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40-1744,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用有机荧光染料2,5-双(5-叔丁基-1,3-苯并噁唑-2-基)噻酚(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BBOT)的高浓度掺杂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固态薄膜,该薄膜呈现明亮的蓝色发光。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瞬态-稳...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用有机荧光染料2,5-双(5-叔丁基-1,3-苯并噁唑-2-基)噻酚(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BBOT)的高浓度掺杂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固态薄膜,该薄膜呈现明亮的蓝色发光。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瞬态-稳态荧光光谱、光学显微镜技术的研究表明:(1)在掺杂浓度低于6×10-3mol.L-1时,薄膜中荧光染料BBOT的光强比值随浓度呈线性增加;(2)在掺杂浓度低于6×10-3mol.L-1时,显微镜观察可见薄膜发光均匀、没有相分离产生;(3)固体薄膜中分子的荧光寿命比在1,4二氧六环稀溶液中的1.957 ns延长。在掺杂浓度为6×10-3mol.L-1的样品中随着凝胶化程度逐渐升高荧光寿命从固化温度为50℃样品的2.45 ns提高到固化温度为90℃样品的3.04 ns。在掺杂浓度高达6×10-3mol.L-1时,该体系并不产生分子荧光的浓度猝灭。通过对比固态掺杂体系中和相同浓度下1,4二氧六环溶液中BBOT的荧光寿命随浓度和二氧化硅体系凝胶化程度变化的规律,发现多纳米孔二氧化硅基质可以有效地抑制BBOT荧光的浓度猝灭,获得了具有稳定荧光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双(5-叔丁基-1 3-苯并噁唑-2-基)噻酚 BBOT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 浓度猝灭 荧光 光致发光
下载PDF
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药物释放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瑞锐 史建国 +2 位作者 丁露 李雪梅 渠凤丽 《化学传感器》 CAS 2012年第3期11-20,共10页
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由于具有孔径可调、易于表面功能化修饰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释放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采取不同的药物控释手段能够使其在特定的外界刺激下,通过对孔装载门阀进行有效地调控,以释放所包封药物。该文对... 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由于具有孔径可调、易于表面功能化修饰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释放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采取不同的药物控释手段能够使其在特定的外界刺激下,通过对孔装载门阀进行有效地调控,以释放所包封药物。该文对国内外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可控制药物释放领域中的研究加以综述,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控制释放 药物传输 门阀
下载PDF
带电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硫醇/磷脂混合双层膜上的非特异性吸附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乃彦 元冰 杨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8-532,共5页
制备了表面带阴/阳离子的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QCM-D研究了颗粒在不同pH值环境下与磷脂膜的非特异性吸附情况.结果表明,NH2-MSN在4—8的pH值范围内与磷脂膜相互吸引,而COOH-MSN由于与磷脂膜的电性始终保持一致而无法发生吸附现象.... 制备了表面带阴/阳离子的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QCM-D研究了颗粒在不同pH值环境下与磷脂膜的非特异性吸附情况.结果表明,NH2-MSN在4—8的pH值范围内与磷脂膜相互吸引,而COOH-MSN由于与磷脂膜的电性始终保持一致而无法发生吸附现象.本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和预测纳米颗粒与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输运提供载体,有助于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药物输运体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磷脂膜 非特异性吸附 QCM—D
原文传递
多孔纳米SiO2/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刚 欧宝立 +1 位作者 赵欣欣 彭彩茹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1-536,共6页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SiO2),以苯聚酯多元醇和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高强度聚氨酯,利用其末端异氰酸酯基和氧化石墨烯表面務基反应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引入含极性基团氰基的扩链剂N-(2-氰乙基)二乙醇胺进行...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SiO2),以苯聚酯多元醇和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高强度聚氨酯,利用其末端异氰酸酯基和氧化石墨烯表面務基反应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引入含极性基团氰基的扩链剂N-(2-氰乙基)二乙醇胺进行扩链反应,并且在纳米SiO2协同作用下固化制成多孔纳米SiO2/M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采用扫描电镜观测发现所制备的SiO2粒子大小均匀,粒径在80 nm左右。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改性的聚氨酯。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在氰基扩链剂的协同作用下多孔纳米SiO2/M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多孔纳米SiO2质量分数添加量为5wt.%时,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9.1%和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纳米二氧化硅 氧化石墨烯 改性聚氨酯 涂层材料
下载PDF
ULSI互连中纳米多孔SiO_2的制造工艺、特性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3
作者 阮刚 陈智涛 +2 位作者 肖夏 朱兆旻 段晓明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9-354,共6页
综述了 ULSI互连中纳米多孔二氧化硅 (NPS)电介质主要品种干燥凝胶 (Xerogel)的典型制造工艺 ,给出并分析了介电常数、应力、热导率和机械强度等主要特性 。
关键词 ULSI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 干燥凝胶 低介电常数介质 特大规模集成电路互连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多孔纳米SiO_2薄膜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智 姚熹 张良莹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34,37,共4页
以NH3·H2O为催化剂,用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强碱催化使二氧化硅胶粒溶解度增大并增大了体系的离子强度;丙三醇的加入,与水解中间体结合,有效抑制了二氧化硅溶胶胶粒的长大;PVA(聚乙烯醇)对二... 以NH3·H2O为催化剂,用正硅酸乙酯(TEOS)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强碱催化使二氧化硅胶粒溶解度增大并增大了体系的离子强度;丙三醇的加入,与水解中间体结合,有效抑制了二氧化硅溶胶胶粒的长大;PVA(聚乙烯醇)对二氧化硅胶粒有强的吸附作用,使胶粒聚联成大的网络结构,增加了成膜性能.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剂量,调节添加剂的用量,可以制得折射率1.18~1.42,对应孔率60.50%~7.75%并且孔径小于100 nm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单层薄膜厚度在3 μm以内精确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多孔纳米二氧化硅薄膜 溶胶-凝胶工艺 孔率 厚度控制 SOL-GEL法
下载PDF
纳米MHSN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永波 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506-10512,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提出将多孔中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HSN)作为沥青烟的吸附剂,掺入沥青混合料中,测定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为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提出将多孔中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HSN)作为沥青烟的吸附剂,掺入沥青混合料中,测定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BET(Brunauer-Emmett-Teller)等测试手段对水热法制备的纳米MHSN进行表征,并测定MHSN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和VOC的排放量。结果表明:MHSN表面的孔径大部分连续分布在0~50 nm;MHSN的掺入降低了沥青的针入度和提高了软化点,提高了沥青的复合剪切模量,使沥青的相位角略有减小,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MHSN的掺入可以显著降低沥青VOC的总排放量,对沥青VOC中各组分的排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纳米MHSN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表现优越,可用于道路施工中,并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中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HSN) 改性沥青 性能表征 流变性能 沥青烟 抗车辙性能
下载PDF
[npb—SiO2—(Pb)S—Fe PP]催化性能研究
16
作者 周志富 黄冠 +6 位作者 袁广平 赵树凯 莫林强 李佩兰 刘鹏 韦柳进 韦丽萍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9-1448,共10页
为了利用廉价的血红素模拟细胞色素P 450酶的轴向硫配位作用和催化活性,并调节其催化性能,通过共缩合方法合成硫铅官能团化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棒[npb—SiO2—(Pb)S],用于通过硫原子配位固定血红素[Fe PP],形成血红素催化材料[npb—SiO2... 为了利用廉价的血红素模拟细胞色素P 450酶的轴向硫配位作用和催化活性,并调节其催化性能,通过共缩合方法合成硫铅官能团化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棒[npb—SiO2—(Pb)S],用于通过硫原子配位固定血红素[Fe PP],形成血红素催化材料[npb—SiO2—(Pb)S—Fe PP]。通过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BET)、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催化材料进行表征,并用于催化氧气氧化环己烷生产KA油。在160℃和0.9 MPa的反应条件下,含有0.5 mg血红素的固载催化材料可回收使用5次,醇酮产率、转化率和转化频次分别为12.13%、29.43%和1.93×105 h-1。相比未固载的血红素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能团化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 血红素 环己烷 氧化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on silica-based nanostructures in photocatalysis 被引量:5
17
作者 Heng Wang Qian Tang +2 位作者 Zhen Chen Tao Li Jingyu W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1期2189-2205,共17页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sts has emerged as a research hotspot because of their crucial role in affecting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for applications 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sts has emerged as a research hotspot because of their crucial role in affecting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for applications i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photocatalysts basically depends on the behaviors of light absorption,charge generation and separation,surface proper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Owing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high surface area,tunable porosity,modifiable surface),porous silica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platform to construct well-defined nanostructures such as core-shell,yolk-shell and other specific structures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d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behaviors for photocatalysis.Typically,the structure with hollow morphology favors the light scattering and enlargement of surface area,while coating or binding with silica can modify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a photocatalyst to enhance the surface adsorption of reactants and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of catalysts.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sign,synthesis,formation mechanism of well-defined silica-based nanostructures,and the achievements of desir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regulating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SILICA stru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 ENERGY
原文传递
Confined structure regulations of molybdenum oxides for efficient tumor photothermal therapy 被引量:1
18
作者 Limei Qin Dechao Niu +5 位作者 Xing Qin Qiqi Sun Zicong Wen Qili Yu Yongsheng Li Jianlin Shi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087-3100,共14页
Molybdenum oxide nanoparticles(NPs) with tunable plasmonic resonance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display superior semiconducting features and photothermal properties, which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rystalline and de... Molybdenum oxide nanoparticles(NPs) with tunable plasmonic resonance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display superior semiconducting features and photothermal properties, which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crystalline and defective structures such as oxygen deficiencies. However,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n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rystalline/defective structures and photothermal properties is still unclear. To address this, herein,we have developed an "in-situ confined oxidation-reduction"strategy to regulate the defect features of molybdenum oxide NPs in the dual-meso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 Especially, the effects of crystalline structure/oxygen defects of molybdenum oxides on the photothermal performan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acilely tuning the amount of molybdenum resource and the reduction temperature. As a photothermal nanoagent, the optimal defective molybdenum oxide NPs encapsulated in PEGylated 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designated as MoO_(3)@PPSNs) exhibit excellent biological stability and strong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in nearinfrared absorption range with the highest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up to 78.7% under 808 nm laser irradi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remarkable photothermal effects of MoO_(3)@PPSNs were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Consequently, we envision that the plasmonic MoO_(3)NPs in a biocompatible 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 could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agent for 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inement effect porous silica nanoreactor molybdenum oxide oxygen deficiency photothermal therap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