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实体癌患者对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临床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滕小玉 管忠震 +5 位作者 姚志文 刘冬耕 周宁宁 罗汉钰 Michael Hawkins Patrick Soon-Shiong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31-143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中国商品名:凯素)是美国生物科学公司(AmericanBioSceince,Inc.)研制的全新的紫杉醇制剂。本文目的旨在评价其在国内患者的临床耐受性,建立该药在国内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 背景与目的: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中国商品名:凯素)是美国生物科学公司(AmericanBioSceince,Inc.)研制的全新的紫杉醇制剂。本文目的旨在评价其在国内患者的临床耐受性,建立该药在国内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并为下一阶段临床研究的推荐剂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剂量递增Ⅰ期临床试验,剂量范围为135~350mg/m2,每一剂量组至少有3例患者。凯素静脉滴注30min,每3周重复一疗程。每疗程用药前不给予患者抗过敏预治疗。结果:22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个疗程的治疗,共完成94个疗程。患者能较好地耐受凯素治疗,整个治疗过程未发现严重过敏反应;绝大部分(95%)AEs为CTC1度或2度,3度或以上仅占5%。骨髓抑制导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及外周感觉神经毒性是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但程度均较轻。4度ANC减少仅1次报告,整个研究过程无患者需要G-CSF支持。剂量限制性毒性见于350mg/m2剂量组,表现为1例患者出现4度ANC减少及1例患者出现3度复视/视物模糊,但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凯素在国内患者的MTD为300mg/m2。在2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1例,PR7例,SD9例,PD4例,总有效率(CR+PR)为38%。结论: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凯素具有不需使用预治疗,滴注时间短,较高的紫杉醇MTD及毒性较低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紫杉醇 白蛋白 Ⅰ期临床研究 化学疗法
下载PDF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东晓 张娟梅 +3 位作者 李建业 徐天宏 董亚琴 蒲晓辉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综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多篇相关文献与专利,对现有紫杉醇白蛋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工艺、作用机制、表面修饰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括。[结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不仅能够显著... [目的]综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多篇相关文献与专利,对现有紫杉醇白蛋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工艺、作用机制、表面修饰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括。[结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的血药浓度,而且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治疗效果明显增强。同时,白蛋白纳米粒的增溶效果有效地避免了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以及吐温80等带来的毒副作用。[结论]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用于癌症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白蛋白纳米 制备工艺 抗肿瘤机制 表面修饰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淑斌 刘丹 +3 位作者 宁红 鲍洁 孙晶波 周莉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65-1668,共4页
目的建立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Paclitaxel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PTX-SLN)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凝胶柱过滤法、超速离心法、微柱离心法分离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游离药物,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优化包封率测定条件。结果微柱离... 目的建立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Paclitaxel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PTX-SLN)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凝胶柱过滤法、超速离心法、微柱离心法分离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游离药物,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优化包封率测定条件。结果微柱离心法能有效地将PTX-SLN与游离药物PTX分离,柱回收率测定结果为98.23%,3次包封率测定的平均值为94.07%,RSD为0.78%。结论微柱离心法简便,结果重现性好,适于PTX-SLN包封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固体脂质纳米 包封率 凝胶柱过滤法 超速离心法 微柱离心法
下载PDF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梅先 黄羽频 刘宝琼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6期1923-1925,共3页
目的总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在国内患者的临床耐受性研究的配合及护理,探讨Ⅰ期临床试验成功的护理要点,为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共完成的94个疗程中的护理配合。结... 目的总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在国内患者的临床耐受性研究的配合及护理,探讨Ⅰ期临床试验成功的护理要点,为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共完成的94个疗程中的护理配合。结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悬浮液的剂量递增Ⅰ期临床研究取得圆满成功,支持其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结论护士在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试验方案,准确给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适时的心理护理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紫杉白蛋白纳米悬浮液
原文传递
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优化构建及对于不同乳腺癌细胞株超声作用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婉贤 王冬晓 +6 位作者 张霞 杨莉 王莺 张丽 马菲 张世玉 李颖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体系的优化条件,筛选该体系作用于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低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适宜超声辐照参数。方法以肝素为原料制备生物素化的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机械震荡法制... 目的探讨构建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体系的优化条件,筛选该体系作用于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低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适宜超声辐照参数。方法以肝素为原料制备生物素化的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机械震荡法制备生物素化脂质微泡,选取不同浓度的载紫杉醇纳米粒借助生物素-亲和素桥与脂质微泡结合形成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计算其载药量,得出其最佳配比。不同的超声辐照声强及辐照时间分别作用于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低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摄取情况,筛选不同乳腺癌细胞株适宜超声辐照条件。结果载紫杉醇纳米粒的浓度为2mg/ml时,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的载药量最高,每10^8个复合物载紫杉醇106.7μg。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作用于MDA-MB-231细胞的最佳超声辐照条件为辐照声强1.0W/cm2,辐照时间40S;作用于MCF-7细胞的最佳超声辐照条件为辐照声强1.5w/cm2,辐照时间40S。结论成功构建具有较好药物运载性能的载紫杉醇肝素纳米粒-微泡复合物体系,该体系作用于不同性能的乳腺癌细胞株,超声作用条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紫杉纳米 微气泡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丹 李淑斌 +3 位作者 鲍洁 郭志福 李明慧 遇娜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320-1326,共7页
目的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采用高压乳匀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 目的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采用高压乳匀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市售紫杉醇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5.6nm;包封率为(99.55±0.25)%,载药量为(1.37±0.78)%;与5%葡萄糖溶液或0.9%NaCl注射液配伍8h内稳定;安全性良好,无溶血现象;在0.8mol·L-1水杨酸钠溶液中24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99.8%和99.9%,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杉醇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分别为1.10和1.85h,两者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78和33.6mg·h·L-1。结论采用高压乳匀-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对纳米粒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药物的渗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脂质纳米 包封率 体外释放 药动学
原文传递
共轭亚油酸-紫杉醇自组装纳米粒的结构分析
7
作者 郑秀钗 徐美琦 +14 位作者 刘曼 钟婷 郝艳丽 张爽 李展韬 李卓越 段晓川 冯振汉 王景茹 李惠 王光雪 廖嫒 张华 刘碧林 张烜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752-1757,共6页
目的制备共轭亚油酸-紫杉醇自组装纳米粒(conjugated linoleic acid-paclitaxel conjugate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CLA-PTX NPs)。方法本实验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通过动态光散射、核磁共振氢谱、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 目的制备共轭亚油酸-紫杉醇自组装纳米粒(conjugated linoleic acid-paclitaxel conjugate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CLA-PTX NPs)。方法本实验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通过动态光散射、核磁共振氢谱、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氮元素分布分析等方法对所制备的CLA-PTX NPs的表面和内部基团进行表征,确定CLA-PTX NPs的表面基团和内部基团,为阐述其自组装机制提供依据。结果PTX中C-1位和C-7位的羟基、C-4位和C-10位的乙酰基位于CLA-PTX NPs的表面,CLA碳链、PTX中C-2位和C-3'位的苯环及C-3'位的酰胺键位于CLA-PTX NPs的内部。据此推测CLA-PTX的自组装方式是非极性的CLA碳链因疏水作用而自发向内聚集,PTX中亲水的含氧基团羟基、羰基等在纳米粒表面从而形成纳米粒。结论CLAPTX NPs表面基团的确定也为其可能的表面修饰提供参考和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本实验还为其他自组装纳米粒结构的表征提供了相关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紫杉自组装纳米 结构 核磁共振氢谱 拉曼光谱 氮元素分布分析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ocetaxel-load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fo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一博 王坚成 +2 位作者 孟萌 张华 张强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10年第3期214-222,共9页
Docetaxel (DTX) was incorporated into albumin nanoparticles to form the docetaxel loaded nanoparticles (DTX-NPs) with a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method. The purpose of this procedure was to improve the solubil... Docetaxel (DTX) was incorporated into albumin nanoparticles to form the docetaxel loaded nanoparticles (DTX-NPs) with a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method. The purpose of this procedure was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st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DTX. In our study, particle size, zeta potential, size distribution, and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The crystalloid state of DTX in nanoparticles was further determined by the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The hemolysis rat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the DTX-N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jectable docetaxel solution (DTX-Sol), which was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ommercial Taxotere.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DTX-NPs were prepared successfully with these properties, including the (193±4) nm size, (-30±1) mV zeta potential and 69%±2%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Higher stability was achieved in the lyophilized nanoparticles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nanoparticle suspension. Furthermore, less hemolysis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DTX-NPs than that in the DTX-Sol.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behaviors of the DTX-NPs were similar as that of DTX-Sol based on the in vivo experiments. In conclusion, albumin nanoparticles may act as a useful and safe carder for D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ETAXEL Albumin-based nanoparticles HEMOLYSIS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amphiphilic dendrimer modified PEG-PLA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a doub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9
作者 李欣 庞宁 +1 位作者 李骥 齐宪荣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21-527,共7页
Drug delivery by nanocarriers requires characterizations of suitable particle size, high drug loading and safety. In this work, we prepared an amphiphilic dendrimer modified PEG-PLA mixed nanoparticles(NPs) by a dou... Drug delivery by nanocarriers requires characterizations of suitable particle size, high drug loading and safety. In this work, we prepared an amphiphilic dendrimer modified PEG-PLA mixed nanoparticles(NPs) by a doub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DESE) method. The particle size and drug encapsulation efficacy(EE)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and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arameters. The mixed NPs had average size ranging from(102±1) nm to(137±5) nm, and the zeta potential turned to positive with incorporation of the amphiphilic dendrimer. The NPs showed different EE of docetaxel(DTX) and paclitaxel(PTX) with higher affinity to more lipophilic PTX. The blank mixed NPs showed little cytotoxicity, and the DTX-loaded NPs could effectively facilitate the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y on PC-3 cells. The NPs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and its anti-tumor effec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PLA nanoparticles DOCETAXEL PACLITAXEL Doubl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mphiphilic dendrim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