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苏籽壳提取物纳米银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
作者 韩婉毓 李会珍 +3 位作者 张志军 郭誉嵘 张红玉 王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8,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紫苏资源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紫苏籽壳提取物(PSHE)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硝酸银浓度、提取液浓度、超声波功率、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对紫苏籽壳提取物纳米银(PSHE@AgNPs)银离子还原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 为进一步提高紫苏资源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紫苏籽壳提取物(PSHE)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硝酸银浓度、提取液浓度、超声波功率、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对紫苏籽壳提取物纳米银(PSHE@AgNPs)银离子还原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制备PSHE@AgNPs的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SHE@AgNPs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SHE@AgNPs制备最佳工艺为:硝酸银浓度15 mmol/L,提取液浓度0.4 g/mL,超声波功率480 W,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7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PSHE@AgNPs银离子还原率达92.37%。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PSHE@AgNPs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PSHE@AgNPs表面存在植物化学物质,酚类化合物参与纳米银的合成;热重分析显示了PSHE@AgNPs的热稳定性,在276.7~420.3℃范围内存在主要的质量损失,质量减少46.74%;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PSHE@AgNPs是粒径均值为27.97 nm的近球形分散颗粒。研究结果可为超声波辅助绿色合成粒径小、分散性高、具有热稳定性的面心立方结构的PSHE@AgNPs提供理论指导,并推动其在生物材料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籽壳 纳米银颗粒 生物还原法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及纳米银导电浆料的性能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小叶 刘建国 +3 位作者 曹宇 蔡志祥 李祥友 曾晓雁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9,共6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在水相中,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月桂酸为分散剂,通过还原银氨络合物溶液制备了纳米银胶体,之后通过调节胶体的pH值,分离出了纳米银颗粒。TEM和XRD分析表明,该纳米银颗粒的平均粒径大约为17 nm,集中分布于5~30 nm,且无明... 采用化学还原法,在水相中,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月桂酸为分散剂,通过还原银氨络合物溶液制备了纳米银胶体,之后通过调节胶体的pH值,分离出了纳米银颗粒。TEM和XRD分析表明,该纳米银颗粒的平均粒径大约为17 nm,集中分布于5~30 nm,且无明显的团聚现象;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纳米银颗粒表面包覆有月桂酸,紫外光谱表明制得的纳米银胶体在397 nm处有较强的吸收峰。将分离出的"湿"纳米银颗粒作为功能相,加入预先配制的载体相中,运用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等手段,制得了纳米银导电浆料。热重分析表明该浆料含有约67%(质量分数)的金属银,在220℃下烧结2 h后,其电阻率为4.2×10-5Ω.cm。经微细笔直写后,其线条的分辨率可以达到6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纳米银颗粒 化学还原法 纳米银导电浆料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原位生长于氧化石墨烯银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简易合成及其抗菌性能(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熊开容 梁业如 +2 位作者 欧阳毅 吴丁财 符若文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6-433,I0011-I0017,共15页
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先进抗菌材料一直是社会的重大需求。目前,各式各样含银纳米抗菌材料已被合成出来,并被认为可应用于许多商业产品领域中。然而,整合与创新基于纳米银的微/纳米结构,对于制备得到性能优异的抗菌剂仍颇具挑战性。基于此... 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先进抗菌材料一直是社会的重大需求。目前,各式各样含银纳米抗菌材料已被合成出来,并被认为可应用于许多商业产品领域中。然而,整合与创新基于纳米银的微/纳米结构,对于制备得到性能优异的抗菌剂仍颇具挑战性。基于此,利用简易的超声混合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类纳米银颗粒原位生长于氧化石墨烯银盐的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所得材料纳米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不仅可作为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捕获大量带正电的银离子,还可作为还原剂将银离子原位还原成纳米银粒子,由此得到了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同时含有均匀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和银离子的杂化结构。这一先进结构使得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可充分利用银纳米粒子及氧化石墨烯银盐二者的优势,对金葡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强的抗菌活性和持久的抗菌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抗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银盐 纳米银颗粒 简易合成 纳米杂化材料 持久抗菌性能
下载PDF
纳米银的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表征及其测定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远 龙晨璐 +2 位作者 杨兆光 李海普 王强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53-1560,共8页
建立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测定稀溶液中纳米银颗粒粒度分布及纳米银颗粒数量浓度的方法。当停留时间为3 ms时,两个或多个纳米银颗粒同时进入检测器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采用5倍标准偏差迭代算法(5σ)区分纳米银颗粒... 建立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测定稀溶液中纳米银颗粒粒度分布及纳米银颗粒数量浓度的方法。当停留时间为3 ms时,两个或多个纳米银颗粒同时进入检测器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采用5倍标准偏差迭代算法(5σ)区分纳米银颗粒信号和背景信号。采用SP-ICP-MS法测定3种商品级纳米银颗粒(30,50和100 nm)粒度分布和纳米颗粒浓度。结果表明:SP-ICP-MS法测定纳米银颗粒结果与纳米银的TEM值相近,可采用SP-ICP-MS法表征纳米银颗粒。本方法测定稀溶液中纳米银颗粒粒度检出限为25nm,纳米银颗粒浓度检出限约为8×104个/L。将纳米银颗粒加入到自来水样品中并进行测定,获得相近的纳米银粒度分布及纳米颗粒浓度。本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可为研究水环境中纳米银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分析方法,并为饮用水中纳米银的监测提供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饮用水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9
5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4 位作者 刘丽 王春仁 熊玲 魏利娜 奚廷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推测,以判断纳米银和传统银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 目的研究纳米银颗粒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对其细胞毒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推测,以判断纳米银和传统银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2.5~500μg/mL)的试样、对照样同L929细胞共同培养24h,采用噻唑盐比色[3一(4,5一dimethylthiazol一2一y1)-2,5一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采用TEM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当纳米银颗粒浓度在10~100μg/mL剂量范围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减少,细胞毒性逐渐增大,呈现剂N-效应相关性。在50~500μg/mL剂量范围内,相同剂量下的纳米银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微米银颗粒,而且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只有纳米银颗粒能够通过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内部,而微米银颗粒不能进入细胞内部。结论初步推断纳米银颗粒进入细胞内部使其产生细胞毒性是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这与微米银颗粒差异显著。这也提示,一旦银颗粒尺寸降至纳米尺度,将会产生新的生物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具有潜在的风险,在使用含纳米银颗粒的医疗器械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细胞毒性 细胞吞噬 毒性机制
下载PDF
新型导电胶中铜粉表面化学镀纳米银颗粒的导电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墅野 许孙武 +2 位作者 曹洋 林铁松 何鹏 《焊接》 2019年第2期1-5,65,共6页
通过讨论集中电阻及邃穿电阻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覆纳米银铜粉导电胶的导电机理。系统地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两方面考察了导电胶的固化工艺对电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所制备的导电胶对铜板的电性能;并对纳米填料对导电胶导电机理影响进行了分... 通过讨论集中电阻及邃穿电阻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覆纳米银铜粉导电胶的导电机理。系统地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两方面考察了导电胶的固化工艺对电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所制备的导电胶对铜板的电性能;并对纳米填料对导电胶导电机理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填料体积分数的增加,填料之间距离越小,相互接触的概率越大。填料之间接触点越多集中电阻越小,当填料相互之间的距离足够小时隧穿电子或场致发射电子才能通过树脂基体。因此填料体积分数只有达到渗流阈值以后,才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电填料的形貌主要影响集中电阻的大小。树枝状的覆纳米银铜粉,由于其枝干长,枝杈多,相互搭接的概率大大加大,从而降低了集中电阻;纳米银颗粒主要影响隧穿电阻的大小。纳米银颗粒表面能高,在170~200℃即出现熔化现象,为电子跨过势垒,形成隧穿电子提供足够的能量。最后场致发射现象也影响着隧穿电阻的大小。这是由于在导电胶固化连接铜板之后,铜板两端施加电压较高时,在搭接面之间的导电胶中产生较强的均匀电场,产生场致发射现象,增强了导电胶的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胶 导电机理 金属颗粒 纳米银
下载PDF
高温灭菌工艺对纳米银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汤京龙 奚廷斐 +6 位作者 刘国权 熊玲 王硕 王建宇 刘丽 李佳戈 苑富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共4页
探讨了高温灭菌工艺(121℃,110.35kPa)对纳米银颗粒在两种模拟体液(PBS溶液和DMEM培养液)中的分散状况的影响,并用TEM观测纳米银颗粒在两种溶液中的尺寸和分散程度及用XPS检测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的表面元素构成。结果表明,经高温灭菌处... 探讨了高温灭菌工艺(121℃,110.35kPa)对纳米银颗粒在两种模拟体液(PBS溶液和DMEM培养液)中的分散状况的影响,并用TEM观测纳米银颗粒在两种溶液中的尺寸和分散程度及用XPS检测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的表面元素构成。结果表明,经高温灭菌处理后,纳米银颗粒在PBS溶液中的团聚程度明显增加;但由于纳米银颗粒表面在DMEM培养液中会发生蛋白质和氨基酸吸附,形成覆蛋白膜的纳米银颗粒,因此经高温灭菌处理后,纳米银颗粒依然能够在DMEM培养液中以单颗粒形式均匀存在。这一结果说明在DMEM培养液中的纳米银颗粒即使经过高温灭菌工艺处理,依然可以保持很好的分散状态,因此DMEM是适合于纳米银颗粒下一步临床应用的分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模拟体液 分散剂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倪方方 王博林 +1 位作者 宋腾蛟 袁小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纳米银(AgNP)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nm的金属银单质,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研究发现,AgNP的毒性特征与其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越小,毒性越强,一般来说20nm左右毒性最强.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器官均有分布,但浓度有明显差异,有的... 纳米银(AgNP)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nm的金属银单质,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研究发现,AgNP的毒性特征与其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粒径越小,毒性越强,一般来说20nm左右毒性最强.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器官均有分布,但浓度有明显差异,有的在肾脏中还表现出性别差异.AgNP进入生物机体各器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AgNP对体外细胞的毒性往往表现出剂量效应,而体内实验中,其毒性效应会随着作用对象及作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AgNP还会产生一定的生殖毒性,使亲代生殖特性降低,并可通过母体胎盘传递到子代体内,对子代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AgNP毒性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产生自由基导致器官的氧化应激损伤;药酶代谢活力降低导致代谢障碍;亦有相关基因表达的缺陷,及某些分子如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所致的蛋白酶表达异常.总之,AgNP可对生物有机体产生毒性,我们在应用的同时要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其对我们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粒度特性 体内分布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NRF2 酶代谢活力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玉萍 王西奎 +1 位作者 国伟林 王金刚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6,共5页
以硝酸银为银源,利用超声化学法,加入稳定荆聚乙二醇400,制备出纳米银颗粒。分别用银铵络合离子法、有机溶剂法制备纳米银粒子,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银的粒径大小及形貌,利用能谱、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分光光... 以硝酸银为银源,利用超声化学法,加入稳定荆聚乙二醇400,制备出纳米银颗粒。分别用银铵络合离子法、有机溶剂法制备纳米银粒子,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银的粒径大小及形貌,利用能谱、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银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不同的反应温度、超声时间、溶剂种类以及不同稳定剂浓度对纳米银颗粒的形成及粒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化学 纳米银颗粒 合成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抗菌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耘 姚光强 明章银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7期732-735,共4页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仍是世界范围内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抗菌谱广且成本较低的纳米银颗粒正成为一种新兴抗菌药。该文总结纳米银颗粒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讨论纳米银颗粒的抗菌机制及其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抗菌性能 抗菌机制 细菌耐银性 环境影响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中剂量-效应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2 位作者 刘丽 王春仁 奚廷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加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共同培养4h.之后利用ICP.MS测定通过血脑屏障的银颗粒百分比.并采用TEM观察BBB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相同剂量下,只有纳米银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的剂量小于100ug.mL-1时,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有约2%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剂量在100~400ug.mL-1,的范围内时,随纳米银颗粒剂量增加,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比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且血脑屏障结构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增加。纳米银颗粒剂量为400ug.mL-1时,有约15%的纳米银颗粒通过了血脑屏障。结论:初步推断,在剂量较低时,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细胞转运机理”通过血脑屏障,当剂量大到足以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性时.“细胞毒性机理”将起主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剂量很小.纳米银颗粒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用产品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血脑屏障 剂量-关系效应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水热法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钦雯 王雯君 +1 位作者 陈玟锦 唐爱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2-60,共9页
本研究以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TOCNF)为唯一载体和分散剂,AgNO_(3)溶液为银源,通过水热法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制备纳米银颗粒/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Ag-CNF),并探究了TOCNF含量和Ag^(+)浓度对Ag-CN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TOCNF和10... 本研究以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TOCNF)为唯一载体和分散剂,AgNO_(3)溶液为银源,通过水热法合成纳米银颗粒(AgNPs),制备纳米银颗粒/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Ag-CNF),并探究了TOCNF含量和Ag^(+)浓度对Ag-CN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TOCNF和10 mmol/L Ag+条件下合成的AgNPs分散均匀,无明显大颗粒聚集,其平均粒径为22.3 nm,对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分别表现出直径为2.70 mm和3.50 mm的抑菌圈,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纳米纤维素 抗菌材料 水热法
下载PDF
纯钛表面贻贝粘性蛋白/纳米银颗粒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卓然 方科达 +2 位作者 窦祈 陈丽洁 惠光艳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531-535,共5页
目的:在光滑纯钛表面通过贻贝粘性蛋白(MAPs)的粘结作用加载纳米银颗粒,以构建抗菌涂层并初步评估其性能。方法:将72个表面光滑的纯钛样本随机分为4组(n=18):M组加载MAPs,A组加载纳米银颗粒,H组顺序加载MAPs和纳米银颗粒,T组不加载任何... 目的:在光滑纯钛表面通过贻贝粘性蛋白(MAPs)的粘结作用加载纳米银颗粒,以构建抗菌涂层并初步评估其性能。方法:将72个表面光滑的纯钛样本随机分为4组(n=18):M组加载MAPs,A组加载纳米银颗粒,H组顺序加载MAPs和纳米银颗粒,T组不加载任何物质。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涂层的形貌、X线光谱仪(EDS)分析涂层的元素组成;通过抑菌环实验观察涂层的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涂层的细胞毒性。结果:SEM观察可见H组样本表面有纳米银颗粒,EDS分析发现其表面有银元素存在,该组样本周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抑菌环,而在其他3组表面均未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和抑菌环;CCK-8实验结果显示,4组的细胞增殖活性(0D值)两两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贻贝粘性蛋白作为中间介质可将纳米银颗粒加载到光滑纯钛表面而构建出一种无细胞毒性的抗菌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粘性蛋白 纳米银颗粒 纯钛 抗菌涂层
下载PDF
PAN/AgNPs/TiO_(2)纳米纤维膜结构性能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海霞 贾琳 曹田田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5,19,共6页
将纳米银颗粒(AgNPs)和二氧化钛(TiO_(2))加入聚丙烯腈(PAN)溶液中,在保证静电纺丝正常进行的基础上,按照L9(34)正交试验方案,制备试验用PAN/AgNPs/TiO_(2)纳米纤维膜,测试其微观形貌、防紫外线性能、防电磁辐射性能和拉伸性能,并进行... 将纳米银颗粒(AgNPs)和二氧化钛(TiO_(2))加入聚丙烯腈(PAN)溶液中,在保证静电纺丝正常进行的基础上,按照L9(34)正交试验方案,制备试验用PAN/AgNPs/TiO_(2)纳米纤维膜,测试其微观形貌、防紫外线性能、防电磁辐射性能和拉伸性能,并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iO_(2)质量分数对纳米纤维膜纤维直径影响显著,对其防紫外线性能和拉伸性能影响非常显著;AgNPs质量分数对纳米纤维膜的防电磁辐射性能影响非常显著;最优纳米纤维膜制备方案为AgNPs质量分数1.60%、TiO_(2)质量分数0.75%,此时PAN/AgNPs/TiO_(2)纳米纤维膜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11.16 nm,紫外线防护系数为1060.60,辐射量为0.40μW/cm^(2),断裂强力为74.96 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PAN) 纳米银颗粒(agnps) 二氧化钛(TiO_(2)) 纳米纤维膜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直流电压对无颗粒纳米银墨水EHD微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博 左春柽 +4 位作者 黄风立 鹿业波 胡光山 汤成莉 张礼兵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研究了直流电压对无颗粒纳米银导电墨水在电流体动力(EHD)近场微喷印中喷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墨压力和电极间距一定时,随着直流电压增大,喷嘴尖端弯液面拉长,轮廓由曲面先后演变为脉动泰勒锥和稳定泰勒锥状。直流电压过大导致泰勒... 研究了直流电压对无颗粒纳米银导电墨水在电流体动力(EHD)近场微喷印中喷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墨压力和电极间距一定时,随着直流电压增大,喷嘴尖端弯液面拉长,轮廓由曲面先后演变为脉动泰勒锥和稳定泰勒锥状。直流电压过大导致泰勒锥失稳倾斜。在不同弯液面形状下,墨滴喷射方式依次为:脉动微滴落、脉动锥射流、稳定锥射流、多股锥射流。在1 500~3 500 V内锥射流较稳定,且该范围内随着直流电压升高,泰勒锥高度减小,锥尖角度增大。基板移动速度一定时,随着直流电压增大,基板上沉积的线条连续性增强,线条宽度增加。供墨压力增大使上述喷射模式的诱导直流电压降低,但射流更易失稳,导致喷印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压 颗粒 纳米银导电墨水 电流体动力(EHD) 微喷行为
下载PDF
含纳米银颗粒的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抗菌性和促成骨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管捷 程坚 +1 位作者 谢幼专 卢建熙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9-13,82-83,共5页
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性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 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性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骨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骨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增强复合钎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建萍 阎焉服 +2 位作者 郭福 赵玉珍 史耀武 《焊接技术》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研究了纳米银颗粒增强锡铅基复合钎料的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通过在Sn-37Pb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纳米银颗粒,测定比较复合钎料的性能,从而选择最佳加入量。结果表明,φ(Ag)=3%的纳米银颗粒的复合钎料综合性能最好,与Sn-... 研究了纳米银颗粒增强锡铅基复合钎料的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通过在Sn-37Pb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纳米银颗粒,测定比较复合钎料的性能,从而选择最佳加入量。结果表明,φ(Ag)=3%的纳米银颗粒的复合钎料综合性能最好,与Sn-37Pb共晶钎料相比,所加入的纳米银颗粒对位错起到了钉扎作用,从而提高了钎焊接头的蠕变寿命,其断裂形貌特征为延性和脆性混合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复合钎料 蠕变寿命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还原氧化银制备纳米银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曾琦斐 李绍国 谭荣喜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7-39,共3页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合成法还原氧化银制备了纳米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银溶胶进行可见光吸收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银做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PV...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合成法还原氧化银制备了纳米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银溶胶进行可见光吸收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对纳米银做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PVP同时具备还原性和表面活性剂功能的特点,通过水热合成法,利用PVP还原Ag2O可制备得到粒径为30~70 nm的纳米银颗粒。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快捷、便于控制,同时不需加入其他还原剂,成本低,污染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水热合成法 纳米银颗粒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晓丹 李先学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5年第2期84-90,共7页
微生物气单胞杆菌(SH10)干粉在60℃、碱性条件下,可以快速还原银氨溶液得到稳定的银溶胶。采用水溶性的有机溶剂乙醇可沉淀银溶胶,真空干燥后可制得水溶性纳米银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银粉中的银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 微生物气单胞杆菌(SH10)干粉在60℃、碱性条件下,可以快速还原银氨溶液得到稳定的银溶胶。采用水溶性的有机溶剂乙醇可沉淀银溶胶,真空干燥后可制得水溶性纳米银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银粉中的银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仪、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低倍透射电镜(TEM)对SH10干菌粉还原银氨溶液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银粉的平均粒径为6.69 nm,其水溶性、分散性较好。通过SH10干菌粉还原银氨溶液前后红外光谱(FTIR)图的变化,对SH10干菌粉还原银氨溶液的机理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还原 银氨溶液 纳米银颗粒
下载PDF
柔性电子多尺度纳米银颗粒薄膜力学性能仿真
20
作者 李超 秦宗慧 +3 位作者 孙权 陈建钧 鹿业波 汤成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纳米银颗粒由于其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产品中,单一的纳米银颗粒烧结形成的薄膜因缺陷较多而面临诸多挑战。采用有限元对50 nm和10 nm两种大、小不同的银混合颗粒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模拟过程中将大颗粒之间... 纳米银颗粒由于其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产品中,单一的纳米银颗粒烧结形成的薄膜因缺陷较多而面临诸多挑战。采用有限元对50 nm和10 nm两种大、小不同的银混合颗粒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模拟过程中将大颗粒之间的填充间距作为参数来表征大、小颗粒的混合质量比。仿真结果表明,当填充间距较小时,小颗粒作为填充区域受到的应力不均匀,容易发生裂纹;当填充间距过大时,填充区域孔隙的增加导致薄膜强度降低;混合模式下填充间距为50 nm时纳米银颗粒薄膜的力学性能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多尺度 混合比 裂纹 孔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