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德卿 尤彦彬 赵志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6期27-30,共4页
通过监测手段,了解曙一区超稠油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对吸汽、产液剖面等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曙一区超稠油油层总体纵向动用程度较差。采用分注、选注、调剖、分段射孔等工艺措施,可改善油层动用程度,提高油井吞吐效果。
关键词 曙-区 超稠油 蒸汽吞吐 油层 纵向动用程度 辽河油田 监测
下载PDF
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储层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世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6-67,71,共3页
采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分析、油藏工程方法,结合矿场实践,对影响锦45块边底水稠油藏储层动用程度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提高储层纵向动用程度措施,有效指导了边底水稠油藏的开发调整与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边底水 纵向动用程度 射孔方式 锦45块
下载PDF
齐40块蒸汽驱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3
作者 覃青松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2年第6期142-142,共1页
利用温度、压力监测数据,结合饱和气体温压关系,判别井下蒸汽相态,根据原油粘温曲线分别判别蒸汽和热水的动用状况。采用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评价蒸汽驱纵向动用状况,指导蒸汽驱后期动态调控。
关键词 蒸汽驱 温压分布 饱和气体 原油粘温曲线 纵向动用
下载PDF
辽河曙光油田Ⅱ型管柱技术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效果明显
4
作者 郑水平 李晓玲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06年第1期56-56,共1页
辽河曙光油田在稠油开发中主要依靠蒸气吞吐技术,而稠油选配注技术是蒸气吞吐技术在现场应用中的一项重要配套技术,其作用是提高注入蒸气有效利用率和油层纵向动用程度,从而达到提高稠油井最终采收率,改善稠油开发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纵向动用程度 辽河曙光油田 吞吐技术 油藏 管柱 Ⅱ型 稠油开发 有效利用率 最终采收率 配套技术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桂良 孙建芳 刘中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6-442,450,共8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呈非连续性分布,不同与常规砂岩层状油藏,属典型的块状油藏。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现场注气增油效果显著,针对塔河缝洞型块状非均质油藏特点,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定义及...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呈非连续性分布,不同与常规砂岩层状油藏,属典型的块状油藏。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现场注气增油效果显著,针对塔河缝洞型块状非均质油藏特点,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基于PDA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建立了井组总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针对塔河风化壳、暗河和断溶体3类岩溶背景,提出了基于形状因子修正系数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和基于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的纵向动用程度计算方法。基于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的累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不规则井网形状因子修正系数及纵向动用程度,建立了不同岩溶背景下不同井网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已应用于塔河注气现场,为气驱井组的优选和已气驱井组的气驱井组动用储量的评价及注气潜力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A方法 线状井网 类面积井网 平面波及系数 纵向动用程度 气驱动用储量 缝洞型油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高含水期多层油藏注水层段划分方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崔传智 盛倩 +3 位作者 姜亦栋 杨峰 陈子晗 丁志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3-366,共4页
多层合采的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注水技术能够改善层间矛盾,促进注入水的均衡驱替,而注水层段的合理划分是提高分层注水效果的关键。文中给出了一套分层注水井注水层段的合理划分方法,并编... 多层合采的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注水技术能够改善层间矛盾,促进注入水的均衡驱替,而注水层段的合理划分是提高分层注水效果的关键。文中给出了一套分层注水井注水层段的合理划分方法,并编写了计算程序。该方法提出采用各小层吸水指数为注水层段划分的依据指标,建立了层段划分的政策界限;基于各注水层段内吸水指数级差最小化的原则,在满足吸水指数级差相应的政策界限的前提下,应用枚举算法(插板法)进行注水层段的合理划分。通过东辛油田实例验证了此方法能有效降低含水率,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动用程度差异 分层注水 层段划分 吸水指数 政策界限
下载PDF
深层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凝胶泡沫调剖与催化降黏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韩树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5-87,共3页
小洼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影响,非均质性严重。随着深层特稠油开发的深入,地层中出现严重的超覆和指进现象。油井经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油层中原油重质油组分越来越多,黏度增大,有效吞吐井减少,蒸汽吞吐效果变差。... 小洼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影响,非均质性严重。随着深层特稠油开发的深入,地层中出现严重的超覆和指进现象。油井经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油层中原油重质油组分越来越多,黏度增大,有效吞吐井减少,蒸汽吞吐效果变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实验研究了适合小洼油田特点的凝胶泡沫体系与催化降黏体系,确定出相应体系基本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凝胶泡沫体系具有堵水不堵油、耐冲刷性好和封堵强度高的特点;催化降黏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现场试验表明,该套技术体系可有效改善油井吞吐效果,实现凝胶泡沫调剖与催化降黏技术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纵向动用差异 凝胶泡沫 催化降黏 吞吐效果 小洼油田
下载PDF
提高杜229块蒸汽驱扩大井组生产效果对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显德 符跃春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6期52-55,共4页
杜229块1998年投入试采,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截至2007年底,区块开发进入吞吐末期,稳产形势严峻。针对该区块吞吐后期的特点.通过开发机理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等方法,论证了超稠油蒸汽驱开发的可行性。2007年6月在区块中部实施了... 杜229块1998年投入试采,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截至2007年底,区块开发进入吞吐末期,稳产形势严峻。针对该区块吞吐后期的特点.通过开发机理研究,数值模拟研究等方法,论证了超稠油蒸汽驱开发的可行性。2007年6月在区块中部实施了7个反九点注采井网的蒸汽驱先导试验井组。经过6年的动态调控,先导试验获得成功,并形成了超稠油蒸汽驱“先连通、再汽驱”的开发机理。针对先导试验取得的认识,2013年扩大实施5个蒸汽驱井组时,通过4项措施提高汽驱效果:优化油藏工程设计;注汽井的射孔方式采用限流射孔;转驱前实施整体吞吐,地层压力下降到2.7~3.5MPa,地层温度上升到80℃以上,注采连通达到70%以上;井组转驱前实施最后一次整体预热,强化注采连通,缩短转驱后的热连通时间。通过以上措施,扩大井组转驱后受效时间比先导试验区缩短2个月,高含水的热连通时间缩短4个月,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23%,油汽比提高0.026,采注比提高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蒸汽驱 限流射孔 整体预热 油汽比 采注比 纵向动用程度
下载PDF
调堵排一体化技术在小洼油田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马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小洼油田属深层特稠油油藏,经高轮次注蒸汽吞吐开采,指进和超覆通道已经形成,底部原油物性变差,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地层存水率升高,油井普遍高含水。为了提高油汽比,改善吞吐效果,应用了调剖、封窜、助排和降粘等单一技术,但随着油田开... 小洼油田属深层特稠油油藏,经高轮次注蒸汽吞吐开采,指进和超覆通道已经形成,底部原油物性变差,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地层存水率升高,油井普遍高含水。为了提高油汽比,改善吞吐效果,应用了调剖、封窜、助排和降粘等单一技术,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单一技术措施效果逐渐变差。为此新近研制出调堵排一体化复合技术,该技术经室内研究,并在35井次的矿场试验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堵排一体化技术 高轮次蒸汽吞吐 室内实验 油层纵向动用程度
下载PDF
蒸汽复合驱替机理研究及优化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文 《化工管理》 2017年第31期196-196,共1页
齐40蒸汽驱纵向动用程度较低,且目前分注工艺无法实现纵向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区块的稳产。多介质气体辅助汽驱可以起到纵向调剖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蒸汽驱纵向动用的技术。如何选择井组、气体介质及注入参数设计和... 齐40蒸汽驱纵向动用程度较低,且目前分注工艺无法实现纵向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极大的制约了区块的稳产。多介质气体辅助汽驱可以起到纵向调剖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蒸汽驱纵向动用的技术。如何选择井组、气体介质及注入参数设计和跟踪评价,是提高纵向动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 采收率 纵向动用
下载PDF
薄互层定点多级脉冲式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现飞 张翔 +1 位作者 唐梅荣 黄蓬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68,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6-8油藏储层渗透率低(≤0.3 m D)、层内泥质及钙质隔夹层发育,薄互层特征明显,纵向上岩性高频率变化导致层间力学性质差异大,体积压裂效果不理想。根据致密薄互层的实际特点,开展大型物理模拟和可视化平行板实...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6-8油藏储层渗透率低(≤0.3 m D)、层内泥质及钙质隔夹层发育,薄互层特征明显,纵向上岩性高频率变化导致层间力学性质差异大,体积压裂效果不理想。根据致密薄互层的实际特点,开展大型物理模拟和可视化平行板实验突破了对薄互层裂缝扩展规律和支撑剂运移规律的传统认知,明确了提高纵向动用程度和增加横向有效支撑的增产技术方向;利用VTI数学模型剖析了薄互层间地应力、弹性模量与砂体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多薄层可压性及物性综合评价体系;绘制了基于层间应力差和弹性模量差的压裂目标层射孔位置优选图版,最终形成了以"定点射孔、多级压裂、脉冲加砂"为核心的定点多级脉冲式压裂技术。现场试验70余口井,试油产量达到前期的2~3倍,初期日产油提高40%以上。通过裂缝拟合、现场测试等分析手段,证实了该技术可以提高储层纵向动用程度50%以上,增加横向有效支撑缝长30%以上,为致密薄互层增产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纵向充分动用 横向有效支撑 定点射孔 脉冲式加砂
下载PDF
稠油驱油增产剂的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刘井祥 《今日科苑》 2013年第2期127-127,共1页
杜813兴隆台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同时受到层间差异影响,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逐渐突出。针对上述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改善... 杜813兴隆台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同时受到层间差异影响,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逐渐突出。针对上述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油井回采能力,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现场试验表明,周期对比累增油1635t,创效208万元,投入出产比1:2.54,取得良好的措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纵向动用 复合驱油 高周期
下载PDF
杜A块区块调剖研究及效果分析
13
作者 杨春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第5期273-273,共1页
研究区整体二次开发后,因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区块含水上升块,综合递减大,纵向剖面不均匀,水驱效果差,水井转注后,细分注水受诸多因素影响效果差,纵向动用不均矛盾突出,产量出现大幅下降。通过开始试验水井深部调剖效果研究分析,截止目前... 研究区整体二次开发后,因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区块含水上升块,综合递减大,纵向剖面不均匀,水驱效果差,水井转注后,细分注水受诸多因素影响效果差,纵向动用不均矛盾突出,产量出现大幅下降。通过开始试验水井深部调剖效果研究分析,截止目前共实施了 6个井组,通过定性及定量方法分析调,效果明显,实现了区块的稳产。区块调剖实验的成功为邻区及类似区块解决油层纵向动用不均的开发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动用不均 调剖 水驱效果差 综合递减大
下载PDF
齐108块吞吐中后期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楠楠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年第1期92-92,共1页
齐108块属于薄互层稠油油藏,开采年限达20年,目前已进入吞吐开发后期,由于吞吐周期高、地层压力低、井况逐年变差等因素,油藏开发效果不断变差,呈现"双高、双低"特点,既采出程度高、区块含水高、采油速度低、油汽比低。在实... 齐108块属于薄互层稠油油藏,开采年限达20年,目前已进入吞吐开发后期,由于吞吐周期高、地层压力低、井况逐年变差等因素,油藏开发效果不断变差,呈现"双高、双低"特点,既采出程度高、区块含水高、采油速度低、油汽比低。在实际动、静态资料及开发效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油水关系,研究齐108块剩余油分布,通过油层纵向调剖,充分动用纵向上油层,深化挖潜,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在开发方式未转变之前,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后期 纵向动用程度 剩余油 欢喜岭油田 齐108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