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高猛 周国兵 《现代电力》 2010年第5期76-81,共6页
对近年来纵向涡流发生器在换热器气侧强化传热和流阻性能的数值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纵向涡流发生器类型及布置方式;纵向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和流阻性能;纵向涡强化传热机理。分别对带斜截半椭圆柱面和斜截半椭圆柱体矩形通道内的层... 对近年来纵向涡流发生器在换热器气侧强化传热和流阻性能的数值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纵向涡流发生器类型及布置方式;纵向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和流阻性能;纵向涡强化传热机理。分别对带斜截半椭圆柱面和斜截半椭圆柱体矩形通道内的层流流动和传热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效果几乎相同,比平直通道高72.7%-133.1%;压力损失分别比平直通道增加100.4%-168.3%和108.1%-183.5%,斜截半椭圆柱面强化传热和流阻综合性能优于斜截半椭圆柱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流阻 数值模拟 纵向涡流发生器
下载PDF
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纵向涡流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洁洁 吴峰 +1 位作者 马晓迅 杨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6-783,共8页
为了深入了解纵向涡流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纵向涡流效应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RUC曳力系数模型描述气、固相间作用力,通过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对气固... 为了深入了解纵向涡流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纵向涡流效应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RUC曳力系数模型描述气、固相间作用力,通过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对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模型处理。分别对无扰流件、加入一对小球扰流件及加入一对纵向涡流发生器喷动床结构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加入球体扰流件及纵向涡流发生器之后,喷泉区的喷动高度明显下降,并在球形扰流件及纵向涡流发生器附近产生了二次漩涡。纵向涡流的存在显著地增加了喷动床内环隙区颗粒相的径向速度,增加了喷射区及喷泉区内颗粒体积分数及其密集度,有效增强了喷动床内气体、颗粒沿径向与轴向的湍动能及拟温度值,进而强化了环隙区与喷射区内颗粒、流体两相的横向混合效果及颗粒间的动量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床 纵向涡流 多相传递强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纵向涡流发生器喷动床颗粒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方婷 尚灵祎 +1 位作者 吴峰 马晓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44,共6页
探究纵向涡流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内径D=152mm的喷动床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扰流元件外形,尺寸及安装间距等重要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纵向涡发生... 探究纵向涡流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内径D=152mm的喷动床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扰流元件外形,尺寸及安装间距等重要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纵向涡发生器后,在扰流元件上方横截面内颗粒相运动出现了大量二次涡流,并且纵向涡发生器增强颗粒相在喷射区及环隙区的径向运动能力。在相同直径尺寸下,球体扰流元件较圆柱体扰流件对喷动床内颗粒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更好。存在一个最佳的扰流元件直径及布置间距使得纵向涡流对颗粒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床 纵向涡流 颗粒速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换热器微通道内纵向涡流发生器的层流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恒 刘焕玲 +2 位作者 王鹏 贾梦川 安小康 《轻工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82-93,共12页
采用Fluent软件研究了当雷诺数为200~1100时,换热器微通道内固定间距下4种不同布置形式的矩形翼对流体层流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并与光滑微通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最佳布置形式为两对矩形翼呈括弧形布置,且当Re=1100时,其Nu比光滑微通... 采用Fluent软件研究了当雷诺数为200~1100时,换热器微通道内固定间距下4种不同布置形式的矩形翼对流体层流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并与光滑微通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最佳布置形式为两对矩形翼呈括弧形布置,且当Re=1100时,其Nu比光滑微通道提高了39.7%.在此配置下,不同间距矩形翼对流体层流流动和换热的影响规律为:PEC随着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佳间距为g_1=g_2=4H时,PEC最大为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微通道 层流流动 括弧型矩形翼 纵向涡流发生器 换热特性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涡流室燃烧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魏胜利 杜宝国 +2 位作者 冯立岩 冷先银 隆武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2,共4页
为改善直喷式柴油机缸内的喷雾分布特性及混合气形成质量,从加强燃烧室内的气流运动角度出发,提出了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应用AVL FIRE软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进行了初步性能试验。结... 为改善直喷式柴油机缸内的喷雾分布特性及混合气形成质量,从加强燃烧室内的气流运动角度出发,提出了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应用AVL FIRE软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进行了初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直喷式涡流室燃烧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缸内混合气均匀性,从而改善燃烧;使用4×0.36×150°油嘴在供油提前角为7°CA时要低于10°CA时的NOx和碳烟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涡流室燃烧系统 燃烧室 碰撞喷雾 纵向涡流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魏晋 齐承英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88-91,共4页
通过对PHOENICS软件的应用开发,建立强化换热的物理模型和计算域,对扰流元作用下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初步得出了扰流元的结构参数对涡流发生发展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纵向涡流发生器 强化换热 温度场
下载PDF
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颗粒流动特性PIV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尚灵祎 吴峰 马晓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3-1930,共8页
针对喷动床内环隙区颗粒缺少横/径向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将纵向涡流发生器及纵向涡流效应引入喷动床。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为152 mm的喷动床内纵向涡流及颗粒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研究... 针对喷动床内环隙区颗粒缺少横/径向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将纵向涡流发生器及纵向涡流效应引入喷动床。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为152 mm的喷动床内纵向涡流及颗粒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在扰流元件上方横截面内颗粒相运动出现大量二次涡流,相比较于无纵向涡流扰流件情况,喷动床内的颗粒径向速度得到了显著增加,表明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增强颗粒相在喷射区及环隙区的径向运动能力。在喷动床稳定喷动范围内,颗粒直径及颗粒密度越小,纵向涡流对颗粒相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纵向涡流 颗粒速度 颗粒直径 颗粒密度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两相流动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尚灵祎 吴峰 马晓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2-807,共6页
将球体纵向涡流发生器引入喷动床内,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152 mm的喷动床内颗粒密度及纵向涡流发生器排数(单排、双排及三排)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动床稳定喷动范围内,颗粒密度越... 将球体纵向涡流发生器引入喷动床内,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152 mm的喷动床内颗粒密度及纵向涡流发生器排数(单排、双排及三排)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动床稳定喷动范围内,颗粒密度越小纵向涡流对颗粒相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越佳。纵向涡发生器对喷动床内颗粒运动强化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喷动床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存在最佳的静床层高度使得纵向涡流发生器对颗粒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达到最佳。整体而言,单排及双排纵向涡流发生器对喷动床内颗粒径向速度的强化效果最佳,随着静床层高度的增加,多排纵向涡流发生器对喷射区颗粒径向速度影响逐渐减小,而对环隙区颗粒径向速度的影响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床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纵向涡流发生器排数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带滴状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9
作者 张湘敏 田茂诚 +1 位作者 刘斐 于德涛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新型滴状纵向涡流发生器(DLVG)结合了矩形和椭圆形结构的优点,在微通道强化传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数值模拟了雷诺数(Re)为400~1200范围内带有DLVG的三维微通道模型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并与带有矩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RWVG)的通道进行... 新型滴状纵向涡流发生器(DLVG)结合了矩形和椭圆形结构的优点,在微通道强化传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数值模拟了雷诺数(Re)为400~1200范围内带有DLVG的三维微通道模型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并与带有矩形小翼纵向涡发生器(RWVG)的通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LVG比RWVG具有更好的局部传热强化能力。并讨论了Re、前端半径(R_(1))、攻角(β)和渐变纵向间距(d_(1)和d_(2))对强化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Re下,综合换热性能(PEC)最佳的前端半径R_(1)不同,R_(1)=0.04 mm的通道在Re=1200时PEC最佳,可达到1.41。与光滑微通道相比,努塞尔数Nu提高了55.15%;与RWVG通道相比,Nu最大增加了7.6%,PEC最大增加了5.2%。随着Re的增大,β越大,Nu越高,f越小,PEC越好,攻角75°时的PEC最高为1.47。纵向涡流发生器前后间距相同时的换热性能最差,d_(1)和d_(2)为5.4 mm和4.5 mm的通道Nu最大以及PEC最佳,在不同Re下,比等纵向间距通道的PEC增加了1.41%~4.55%。变量Re和β的改变对PEC增长率平均值的影响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滴状结构 纵向涡流发生器 数值模拟 流动换热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横排锯齿翅片湍流传热强化机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娟 凌祥 彭浩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76-2383,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横排(TD)锯齿翅片在板翅换热器通道内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横排锯齿翅片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两场协同性,探索其强化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和翅片宽度对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并...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横排(TD)锯齿翅片在板翅换热器通道内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横排锯齿翅片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两场协同性,探索其强化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和翅片宽度对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横排锯齿翅片的综合传热性能因子.结果表明:横排锯齿翅片通道内流体扰动强烈,形成了周期性纵向涡流;改善了通道内速度与温度梯度场之间的协同作用,强化传热效果,提高了综合传热性能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排锯齿翅片 场协同 传热强化 湍流 纵向涡流
原文传递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duced by a piezoelectric fan in a channel with axial flow 被引量:3
11
作者 Yun-long QIU Chang-ju WU Wei-fang CH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008-1022,共15页
The present work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duced by a piezoelectric fan interacting with a cross flow in a local heated channel.The piezoelectric fan is placed a... The present work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duced by a piezoelectric fan interacting with a cross flow in a local heated channel.The piezoelectric fan is placed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and tested under different amplitudes and flow rates.In the simulations,a spring-based smoothing method and a local remeshing technique are used to handle the moving boundary problems.Hybrid mesh is used to reduce the size of dynamic mesh domain and to improv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time-averaged mean Nusselt number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with deviations of less than 10%.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heated surfaces i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with a vibrating piezoelectric fan.The nume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comes from the strong longitudinal vortex pairs generated by the piezoelectric fan,which significantly promot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main flow and the near-wall flow.In the case of a=0.66(a is the dimensionless amplitude)and Re=1820,the enhancement ratio of the time-averaged mean Nusselt number reaches 11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electric fan Loc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Forced convection Longitudinal vortex Pressure dro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