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脑桥基底部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润榕 谭政帅 +3 位作者 张帅 李华东 周龙江 李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7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脑桥基底部的扩散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例首次急性起病且伴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在起病后2周时行DTI扫描,检测两侧脑桥基底部FA、MD值...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脑桥基底部的扩散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例首次急性起病且伴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在起病后2周时行DTI扫描,检测两侧脑桥基底部FA、MD值,将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与患侧上肢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脑桥基底部的FA值在起病后2周时较健侧降低,MD无明显改变,AI与患侧上肢的FM评分呈负相关。结论DTI可以早期检测到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脑桥基底部的扩散改变,该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可以为纹状体内囊梗死的临床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囊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大脑脚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2
作者 王润榕 张帅 +3 位作者 周龙江 谭政帅 何玲 李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2.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年...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2.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年。MRI诊断为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于发病后2周时行DTI,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值,计算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对AI和受累上肢的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病后2周时患侧大脑脚FA值较健侧降低(0.66±0.08 vs 0.73±0.06,P=0.02);两侧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0.11 vs0.94±0.09,P=0.51);AI与受累上肢的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结论DTI可以早期检测到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的扩散变化,大脑脚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检查可以为纹状体内蠹梗死的临床评估提供量化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囊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腔隙性梗死与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 被引量:3
3
作者 曲红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10期774-778,共5页
文章概述了腔隙性梗死的概念及其假说的争议;详细阐述了影像学上比较相似而易与腔隙性梗死混为一谈的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纹状体内囊梗死和深部交界区梗死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关键词 腔隙性 分支动脉粥样斑块病 纹状体内囊梗死 深部交界区
下载PDF
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4
作者 徐刚 张新江 +1 位作者 周龙江 陈斌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对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分析50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病1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和功能恢复不良组。入组患者加做... 目的:对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分析50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病1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和功能恢复不良组。入组患者加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DTI测量患侧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值),计算FA值减低的百分比(LFA)。采集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运动障碍加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入院时随机血糖、入院时升高的收缩压、入院时升高的舒张压、入院时血脂水平、入院时尿酸、梗死灶体积、LFA值。单变量分析影响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代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FA(OR 1.863,CI 1.199~2.864,P=0.006)是预测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FA可能是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囊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预后 危险危险因素
下载PDF
纹状体内囊梗死的MRI、SEP与临床
5
作者 童绥君 蔡小芳 +1 位作者 黄琼华 林青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目的 应用形态性和功能性检查 ,结合临床特点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 (SCI)。方法 分析 2 7例 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核磁共振 (MRI)特点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改变。结果  2 7例 SCI中 ,脑栓塞比例高 ,肢体瘫痪程度不等 ;MRI示尾状核为主... 目的 应用形态性和功能性检查 ,结合临床特点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 (SCI)。方法 分析 2 7例 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核磁共振 (MRI)特点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改变。结果  2 7例 SCI中 ,脑栓塞比例高 ,肢体瘫痪程度不等 ;MRI示尾状核为主的前方型有自发性低下等精神症状 ,壳核为主的侧方型有失语等皮层症状 ;SEP示N2 0 异常 ,且肌注纳络酮后 N2 0 改善。结论 提高了 SCI作为脑梗死临床类型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囊梗死 MRI SEP 诊断
下载PDF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6
作者 张迎生 云宗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3期2484-2486,共3页
目的观察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病人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28例)与非... 目的观察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病人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28例)与非进展组(17例),进展组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13例)与常规治疗组(15例)。结果纹状体内囊梗死病情进展率为62.2%,进展组内囊预警综合征发生率为42.9%,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46)。替罗非班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展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入院7 d 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1,P=0.001),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3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Z=-3.339,P=0.001)。替罗非班治疗组30 d预后良好率为84.6%,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0.0%(χ^(2)=5.81,P=0.02)。结论纹状体内囊梗死病情容易进展,内囊预警综合征可作为病情进展临床预测因素,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控制其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 预警综合征 替罗非班 预后
下载PDF
由大脑中动脉夹层引起的纹状体内囊梗死
7
作者 朱晓临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第2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大脑 动脉夹层 纹状体内囊梗死 夹层动脉瘤
下载PDF
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DTI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润榕 张帅 +3 位作者 周龙江 谭政帅 何玲 李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35-1638,共4页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SCI)患者急性期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起病,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SCI患者18例,于发病后2周行DTI扫描,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SCI)患者急性期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起病,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SCI患者18例,于发病后2周行DTI扫描,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值,计算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对AI和受累上肢的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病后2周时患侧大脑脚FA值较健侧降低,两侧MD值无显著差异,AI与受累上肢的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1)。结论 DTI可以早期检测到SCI患者大脑脚的扩散变化,该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检查可以为SCI的早期临床评估提供量化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内囊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纹状体内囊区域内不同面积梗死的病因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曲红丽 马琪林 +3 位作者 安星凯 鲁丛霞 林青 黄远亮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通过对纹状体内囊区域大小不同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影像特点的对比性分析,探究其发病的病因和机制。方法分析根据发病48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梗死的部位及大小,按照纹状体内囊梗死(SCI)的影像诊断标... 目的通过对纹状体内囊区域大小不同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影像特点的对比性分析,探究其发病的病因和机制。方法分析根据发病48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梗死的部位及大小,按照纹状体内囊梗死(SCI)的影像诊断标准,将58例患者分为(SCI组)26例和(非SCI组)32例。并分别进行临床表现与影像特点的分组对比。结果临床资料显示,两组在NIHSS评分、血压、血糖及CRP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影像资料显示,病灶分布情况、白质病变在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受累无显著差异。结论 (SCI组)动脉源性或心源性栓塞是主要病因之一,(非SCI组)病因考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区域 临床表现 影像特点 对比研究 发病病因
下载PDF
脑梗死病例影像分析
10
作者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9期677-678,共2页
  作者列举了几种典型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皮层下型及皮层后型合并皮层下型脑分水岭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流域性脑梗死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供参考.……
关键词 分水岭 纹状体内囊梗死 流域性脑 半卵圆中心
下载PDF
脑穿支动脉病变梗死类型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一轻 刘平国 +1 位作者 沈佳慧 蔡增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876-882,共7页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穿支动脉病变 腔隙性脑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纹状体内囊梗死 边界区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