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寄情、风俗、新闻——“铁面僧”作为纽霍夫“中国乞丐”的对比项
1
作者 任平山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2期15-21,共7页
作为西方建构中国的符号之一,《荷使初访中国记》插图“中国乞丐”内容奇异。这一形象在17~18世纪的欧洲被娱乐化了。于此同时,也存在一种将乞丐与化缘僧相提并论的倾向。反观中国美术史,乞讨者在周臣、陈洪绶笔下内涵不同,在民间和宫... 作为西方建构中国的符号之一,《荷使初访中国记》插图“中国乞丐”内容奇异。这一形象在17~18世纪的欧洲被娱乐化了。于此同时,也存在一种将乞丐与化缘僧相提并论的倾向。反观中国美术史,乞讨者在周臣、陈洪绶笔下内涵不同,在民间和宫廷美术中的所指亦迥然有别。19世纪《点石斋画报》石印版画“铁面僧”在内容和属性上,可堪与纽霍夫相关版画比较。两图巧合,可视为资本主义撞击古老中国的过程与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霍夫 版画 乞丐 比丘 《点石斋画报》
下载PDF
从纽霍夫瓷板画看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中的混杂与想象 被引量:3
2
作者 汪燕翎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5-81,共7页
本文将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块青花瓷板画作为西方"中国风"的一个标本,考察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在生产模式、物质性、视觉性以及更复杂的场域和空间中的混合状态,进而为艺术史和设计史中对"中国风"的解读... 本文将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块青花瓷板画作为西方"中国风"的一个标本,考察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在生产模式、物质性、视觉性以及更复杂的场域和空间中的混合状态,进而为艺术史和设计史中对"中国风"的解读提供一种更有文化包容性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霍夫瓷板画 中国风 混杂 想象
下载PDF
《荷使初访中国记》虎图探微
3
作者 任平山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96-102,共7页
1665年出版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以图像方式再现中国,是近代中西方交流史的重要著作。书中插图"中国老虎"形象古怪。是书1668年再版时,参照动物志书籍有所修改,依旧漏洞百出。图像流变反映了17世纪欧洲出版物描绘中国的知识语... 1665年出版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以图像方式再现中国,是近代中西方交流史的重要著作。书中插图"中国老虎"形象古怪。是书1668年再版时,参照动物志书籍有所修改,依旧漏洞百出。图像流变反映了17世纪欧洲出版物描绘中国的知识语境,以及在此过程中预成图式和文化观念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霍夫 基歇尔 老虎 鲁本斯 东方学
下载PDF
门外汉不劳注脚?——近代欧洲书籍中的汉字形象
4
作者 任平山 《中国美术研究》 2021年第3期133-140,共8页
明末旅华传教士中已有掌握汉字之人,然而此时欧洲出版界没有能力匹配相关知识。17世纪下半叶欧洲印制出的汉字逐渐丰富。由于欧洲刻工描绘而非书写汉字,翻刻文字时常常出现镜像处理不当。但这无伤大雅,因为读者同样无法辨识,他们更多是... 明末旅华传教士中已有掌握汉字之人,然而此时欧洲出版界没有能力匹配相关知识。17世纪下半叶欧洲印制出的汉字逐渐丰富。由于欧洲刻工描绘而非书写汉字,翻刻文字时常常出现镜像处理不当。但这无伤大雅,因为读者同样无法辨识,他们更多是观赏而非阅读汉字。作为中国的一种能指,汉字在西方印刷品中的出现遭遇了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纽霍夫 基歇尔 印刷 插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