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单线形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训明 董治宝 +1 位作者 屈建军 赵爱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采样分析、风沙观测以及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风向作用以及沙丘形态参数改变等因素的控制下,简单线形沙丘表面起动剪切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面的气流强度随风向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气流与沙丘正交时迎风一侧的输沙率远大于背风一侧同地貌... 采样分析、风沙观测以及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风向作用以及沙丘形态参数改变等因素的控制下,简单线形沙丘表面起动剪切速度有明显的差异。表面的气流强度随风向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气流与沙丘正交时迎风一侧的输沙率远大于背风一侧同地貌部位的输沙率,但当气流与沙丘走向斜交时,沙丘两侧同地貌部位的输沙率差异不是太大,这是线形沙丘在动力学过程中能保持其形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风向的多变以及沙丘形态的变化使风沙流内边界层内随高度的风速与所观测的输沙率虽也表现为幂函数关系,但相关性较低。沙丘表面被输移的沙物质的粒度分布与下垫面物质组成有一定的差异,在中低强度的起沙风范围内,被输移的沙物质的平均粒径小于下垫面沙物质的平均粒径,且随风速或输沙率的增大,粒度组成也趋于统一。总体上,地表沙物质的输移仍是一随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线形沙丘 形态 动力学 风向作用 气流 输沙率 下垫面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家武 陈广庭 +1 位作者 陈发虎 王建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8-133,共6页
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风洞实验模拟,结合研究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的线形沙丘与主风向的夹角为12.5°,与年合成输沙方向(RDD)的夹... 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风洞实验模拟,结合研究区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线形沙丘表面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地区的线形沙丘与主风向的夹角为12.5°,与年合成输沙方向(RDD)的夹角为4.8°。年合成风向与主风向一致,但风向变率较大。风洞模拟实验揭示,当风向与线形沙丘的夹角较小时,沙丘背风侧均有旁侧气流存在,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弱。气流与输沙势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平行于沙丘的输沙分量显著大于垂直于沙丘的输沙分量,使线形沙丘纵向移动较快,约为10m·a-1。整体侧向移动不明显,但因风向变率较大,沙丘基座以上局部侧向移动频繁;平行于沙丘的气流分量大于垂直于沙丘的分量,加上背风侧旁侧气流盛行,使沙粒的总体运动方向平行于沙丘的走向方向,从而使线形沙丘在快速纵向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形态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线形沙丘 动力学过程 沙丘
下载PDF
线形沙丘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7-93,共7页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线形沙丘研究的最新进展.阐明了线性沙丘的分布规律、发育模式和内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线形沙丘 分布规律 沙丘 沙漠地貌
下载PDF
线形沙丘的风沙沉积特征与内部构造 被引量:26
4
作者 钱征宇 刘守勤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30,共6页
本文介绍了线形沙丘不同部位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易溶盐含量特征和颗粒形态特征,通过现场全断面开挖线形沙丘剖面,对线形沙丘的内部构造进行了观测,结合研究地区的风信资料,对线形沙丘的风沙堆积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关键词 线形沙丘 风沙沉积 内部构造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线形沙丘粒度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苏志珠 梁爱民 +4 位作者 马义娟 吴波 庞营军 李继彦 高君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7-884,共8页
对库姆塔格沙漠不同区域典型线形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线形沙丘沙物质组成的优势粒级为中沙、细沙和极细沙,所占比重分别为28.85%、30.92%和25.98%。根据沙丘剖面形态和粒度特征,该沙漠的线形沙丘可... 对库姆塔格沙漠不同区域典型线形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线形沙丘沙物质组成的优势粒级为中沙、细沙和极细沙,所占比重分别为28.85%、30.92%和25.98%。根据沙丘剖面形态和粒度特征,该沙漠的线形沙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剖面形态不对称,沙物质由沙丘两翼底部向脊部逐渐细化、分选变好,分布于沙漠的东北部、中部、南部和西部;第二类剖面形态较为对称,沙物质在两翼中部最细,脊部最粗,坡脚次之,分选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分布于沙漠的东部。对这两类线形沙丘粒度特征的形成原因做了探讨,初步认为第一类是沙物质经风选的结果,而第二类则是风选、物源风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沙丘 粒度 形成原因 库姆塔格沙漠
原文传递
察尔汗盐湖区线形沙丘下伏湖相地层的释光年代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敏 于禄鹏 +4 位作者 安萍 董治宝 赵俊香 赖忠平 王昌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本研究尝试使用钾长石多步升温红外后红外法(MET-pIRIR)对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下伏古湖相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钾长石MET-pIRIR250法能够得到等效剂量坪区,说明长石信号能够充分晒退并且异常衰减对... 本研究尝试使用钾长石多步升温红外后红外法(MET-pIRIR)对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下伏古湖相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钾长石MET-pIRIR250法能够得到等效剂量坪区,说明长石信号能够充分晒退并且异常衰减对测年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从而保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古湖相沉积顶部200—180 ka的年代证实了深海氧同位素7阶段柴达木盆地大规模湖泊的存在;上覆地层缺失表明即便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中心附近,地表沉积物的侵蚀(主要为风蚀)也十分严重,以至于在冰期尺度上也难保证连续性;这一年代结果也表明湖泊的演化并非造成线性沙丘较年轻(3—0 ka)的直接原因。钾长石MET-pIRIR法的应用对解决盆地内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古气候、地貌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线形沙丘 钾长石MET-pIRIR测年 等效剂量 风蚀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4
7
作者 解锡豪 李志忠 +3 位作者 靳建辉 刘瑞 邹晓君 马运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4,共11页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应用探地雷达(GPR)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沙丘内部构造的雷达相图像信息,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沙丘形态特征分析,初步探讨植被线形沙丘内部构造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GPR探测揭示了沙丘地表以下3—5 m深度的浅层构造信息,可识别沙丘中上部和丘顶部位的高倾角、上凸形和楔状交错层理、沙丘中下部和丘间地的低倾角-近水平层理构造,反映了沙丘上部风沙蚀积活动较强烈,而两翼中下部和丘间地以风沙加积为主。(2)从沙漠边缘到沙漠中心,植被线形沙丘浅层沉积构造组合由两坡不对称分布向对称分布变化,沙丘横剖面形态亦由两坡不对称向对称形态同步变化,但未发现沙丘侧向迁移的沉积构造证据。(3)依据不同规模沙丘内部构造变化序列,可将植被线形沙丘演化划分为灌丛沙丘、风影灌丛沙丘、垄状沙链、植被线形沙丘等4个发育阶段。随着叠置灌丛沙丘不断合并融入,线形沙丘宽度和高度持续增大,沙丘顶部风沙活动性增强,高倾角、上凸形、楔状交错层理增多。(4)在沙丘表层3—5 m以下块状层理以及GPR探测信号衰减、图像分辨率变差的成因,应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验证。此外,系统阐明研究区植被线形沙丘演化过程,尚需补充更多GPR探测资料并开展年代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植被线形沙丘 沉积构造 发育模式
原文传递
澳大利亚线形沙丘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布克利 史萍 钱亦兵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4-66,共3页
前言不同沙丘地间的风成沙沉积结构特征差异在许多领域里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些领域包括风成分选过程的理论模型、沙丘或沙丘地的形态动力学性质和演化过程,以及沉积相环境和石油勘探中盆地规模的分析(例如;特沙尔1982,1983;斯奈和韦斯... 前言不同沙丘地间的风成沙沉积结构特征差异在许多领域里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些领域包括风成分选过程的理论模型、沙丘或沙丘地的形态动力学性质和演化过程,以及沉积相环境和石油勘探中盆地规模的分析(例如;特沙尔1982,1983;斯奈和韦斯勃罗德1983;兰卡斯特尔1985;鲁宾和休特尔1985;沃特逊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线形沙丘 粒度 特征
原文传递
察尔汗盐湖线形沙丘沙物质来源及输移路径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继彦 赵二丹 +2 位作者 柳文龙 闫加亮 周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9-918,共10页
采用地球化学元素方法,探讨了察尔汗盐湖北岸线形沙丘的沙物质来源,并对区域物质输移路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戈壁、雅丹廊道流沙和线形沙丘的常量元素均以SiO_2、Al_2O_3和CaO为主,微量元素均以Cl、Ba、Sr和Co含量较高;线形沙丘与戈... 采用地球化学元素方法,探讨了察尔汗盐湖北岸线形沙丘的沙物质来源,并对区域物质输移路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戈壁、雅丹廊道流沙和线形沙丘的常量元素均以SiO_2、Al_2O_3和CaO为主,微量元素均以Cl、Ba、Sr和Co含量较高;线形沙丘与戈壁表层沉积物的常量与微量元素的UCC标准化值分布模式均较一致,且与距盐湖较近的雅丹廊道流沙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均处于早期的脱Na、Ca阶段,且在A-CN-K三角图中均位于大陆风化趋势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可能代表河流溶质的风化趋势。因此,戈壁表层沉积物和雅丹廊道流沙在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均可提供沙物质来源,且前者提供的沙物质应该更多。柴达木盆地可能为其下风向黄土的物质源区之一,但是提供的粉尘颗粒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线形沙丘 雅丹 戈壁 察尔汗盐湖
原文传递
线形沙丘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继彦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3-1165,共13页
线形沙丘不仅是地球上沙漠地区分布最广的沙丘类型之一,在火星、土卫六和金星等外星球也存在或可能存在。因此,线形沙丘可能是具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上分布广泛的一种风沙地貌。线形沙丘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某一理论不能合理解释其所有... 线形沙丘不仅是地球上沙漠地区分布最广的沙丘类型之一,在火星、土卫六和金星等外星球也存在或可能存在。因此,线形沙丘可能是具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上分布广泛的一种风沙地貌。线形沙丘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某一理论不能合理解释其所有特征及其形态动力学机理,使其成为争议最大的一类沙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风沙地貌研究中的应用,线形沙丘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以不同的研究主题为线索,对线形沙丘界定及分类、分布、物质组成、内部沉积构造、侧向移动、形成年代和形成假说等7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综述,并对线形沙丘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与外星球线形沙丘的类比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貌 风积地貌 线形沙丘 纵向沙丘 塞夫沙丘
原文传递
新月形沙丘与线形沙丘共生现象探讨——以撒哈拉沙漠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唯康 董治宝 +3 位作者 陈国祥 马芳 李超 杨军怀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沙丘共生问题是风沙地貌研究的热点,目前尚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以共生沙丘分布最为广泛的撒哈拉沙漠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卫星影像对新月形沙丘和简单线形沙丘共生区域进行参数识别,并对其区域风况特征和形成发育环境进行分析,以... 沙丘共生问题是风沙地貌研究的热点,目前尚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以共生沙丘分布最为广泛的撒哈拉沙漠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卫星影像对新月形沙丘和简单线形沙丘共生区域进行参数识别,并对其区域风况特征和形成发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探讨共生沙丘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撒哈拉沙漠共有17处典型的共生沙丘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生沙丘分布区。区域及单个共生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具有理论上应具有的良好相关性,表明影响沙丘共生的因素较为复杂。共生沙丘在低、中、高风能环境以及不同风向变率下均可发育,但主要在低风能环境、中等风向变率\,锐双峰风况下形成。单一的起沙风风向是共生沙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走向基本一致。除风况外,障碍物如山脉、河流等因素同样对沙丘共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线形沙丘 沙丘共生 发育环境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耙状线形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沙丘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岐山 丁小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6-203,共8页
耙状线形沙丘是一种新发现的沙丘类型,形态上既有线形沙丘特征,又有新月形沙丘的特征,但目前对该类沙丘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对此沙丘的认识。为此,文中选择柴达木盆地的耙状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沉积物样品,探讨沉积物粒... 耙状线形沙丘是一种新发现的沙丘类型,形态上既有线形沙丘特征,又有新月形沙丘的特征,但目前对该类沙丘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对此沙丘的认识。为此,文中选择柴达木盆地的耙状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沉积物样品,探讨沉积物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源对耙状线形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提供支撑。研究表明,受砾石覆盖和盐分的影响,该地区的沙源欠丰富。耙状线形沙丘粒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沙丘断面上,脊线最细,且迎风坡坡脚比背风坡粗。分选系数随平均粒径变细而变好,偏度随风选变好而趋于正偏。除分选系数与峰度相关性较差外(R^2=0.37,P=0.1),其余所有的粒度参数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P<0.001)。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差异反映了沙源和沉积物搬运过程的差异。综合风况、沉积物和下垫面特征,研究区沙丘物源包括戈壁和干涸湖盆,其中蠕移质主要来源于戈壁,而跃移质则敖阔戈壁和干涸湖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耙状线形沙丘 沉积物 粒度参数
原文传递
察尔汗盐湖沙漠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鲍锋 董治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5-359,共5页
在对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区两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察尔汗盐湖沙漠盛行风向沿线的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区沙粒度组成以细沙和中沙占优,粉沙和黏土含量明显,粒度变化遵循沿盛行风向... 在对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区两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察尔汗盐湖沙漠盛行风向沿线的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区沙粒度组成以细沙和中沙占优,粉沙和黏土含量明显,粒度变化遵循沿盛行风向粒径变细的规律;粒度参数特征表现出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国内其他沙漠偏粗,分选较差,呈正偏—近对称形分布,线形沙丘成熟度比新月形沙丘偏高;沉积物累计概率曲线特征指示研究区沙区沙的沉积环境以跃移搬运为主,存在明显的悬移搬运和微弱的滚动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粒度特征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海坛岛风沙地貌类型与形成发育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文开 李祖光 汪榕光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5年第1期31-36,共6页
海坛岛风沙地貌类型与形成发育张文开,李祖光,汪榕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自晚全新世以来,岛屿东部期间带沙在向岸NNE风的作用下,不断自岸向陆运移堆积,发育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岛上风沙地面积达86... 海坛岛风沙地貌类型与形成发育张文开,李祖光,汪榕光(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自晚全新世以来,岛屿东部期间带沙在向岸NNE风的作用下,不断自岸向陆运移堆积,发育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岛上风沙地面积达8685公倾,占土地总面积的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貌 海坛岛 岸前沙丘 风成沙 线形沙丘 风沙活动 潮间带 形成发育 表层沉积物 风沙堆积
下载PDF
月球车野外试验场建造因素分析
15
作者 何成旦 贾阳 +5 位作者 顾征 王先荣 申振荣 朱忠奎 孙小菁 严梗林 《国际太空》 201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三期:绕月探测,落月探测,采样返回探测。嫦娥-3任务是探月工程二期关键的一步,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
关键词 月球车 野外试验 月面车辆 现场试验 试验场 月面 月球表面 月表土 月壤 月球软着陆 德文岛 线形沙丘 因子分析 因素分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黏性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超 董治宝 +2 位作者 陈国祥 杨军怀 石唯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5,共8页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周边黏性沉积物被认为是单风向风况条件下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两类沙丘共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究察尔汗盐湖周边沙丘黏性沉积物特征,实地调查采集并测量了察尔汗盐湖北侧新月形沙丘/线形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的...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周边黏性沉积物被认为是单风向风况条件下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两类沙丘共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究察尔汗盐湖周边沙丘黏性沉积物特征,实地调查采集并测量了察尔汗盐湖北侧新月形沙丘/线形沙丘和丘间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盐分含量和纵剖面水分含量变化,以期为明确黏性沉积物对沙丘地貌形成演化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丘间地沉积物平均粒径最大约为2.39Φ,新月形沙丘沉积物(2.41Φ)略粗于线形沙丘(2.54Φ)。沉积物以细沙为主(84%),中沙和极细沙含量都很少,丘间地中沙含量略高(18%)。区内沉积物都表现出极好的分选性,线形沙丘沉积物略优于新月形沙丘;丘间地沉积物的可溶性盐含量最高平均约为6.88%,线形沙丘(平均2.78%)明显高于新月形沙丘(平均0.80%);丘间地沉积物水分含量最高,在30cm深垂直范围内约为1.93%。新月形沙丘沉积物水分含量(平均0.12%)在1m深垂直范围内明显低于线形沙丘(平均0.55%)。除黏性沉积物(盐、粉沙和黏土)外,沉积物水分含量的空间差异也是引起沙丘形态发生变化的重要环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沉积物 察尔汗盐湖 线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原文传递
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颗粒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国祥 董治宝 +4 位作者 李超 肖巍强 杨军怀 石唯康 张岳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4-962,共9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比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颗粒的表面显微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普遍发育典型的... 利用扫描电镜对比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颗粒的表面显微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普遍发育典型的碟形撞击坑、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以物理分解和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低,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沉积环境;贝壳状断口、平行擦痕及V形坑的存在表明柴达木盆地沙丘沉积物前期曾受到冰川或流水的作用,推断出柴达木盆地周围高山的剥蚀产物或察尔汗盐湖的湖相沉积物可能是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结构 线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 沉积物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Sand flux and wind profiles in the saltation layer above a rounded dune top 被引量:5
18
作者 ZHANG ChunLai ZHOU Na ZHANG JiaQi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The near-bed airflow and the movement of sand dune sediments by wind are fundamental dune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This research measured the wind profiles and sand mass flux on the rounded top of a transverse dune ... The near-bed airflow and the movement of sand dune sediments by wind are fundamental dune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This research measured the wind profiles and sand mass flux on the rounded top of a transverse dun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o examine how to best predict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sand flux.This work also tested the accuracy of previously developed models in predicting the apparent roughness length during saltation.Results show that mass flux vertical distribution over the dune top is underestimated b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overestimated by a power function,but closely matches the predictions made using the LgstcDoseRsp function.Given suitable values ofα,βandγ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S?rensen equation with the peaked shape of the mass transport curve will well predict the dimensionless mass flux qg/ρu*3against dimensionless shear velocity u*/u*t.The modified Charnock model works best of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models tested,with an R2of 0.783 in predicting the enhanced roughness over the moving sand surface,as opposed to an R2of0.758 for the Owen model and an R2of 0.547 for the Raupach model.For the rounded dune top in this study,C m=0.446±0.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 mass flux roughness length shear velocity modified Charnock consta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