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应用于肠造口还纳术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永彪 梁秀健 闫慧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8-1195,共8页
目的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方法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 目的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皮肤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疗效。方法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在肠造口还纳术中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公开发表的比较造口还纳术后荷包缝合与线性缝合腹部皮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英文文献;(2)研究对象为接受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包括回肠、结肠造口还纳术,而且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不限;(3)荷包缝合组通过荷包缝合的方法缝合皮肤真皮层,收紧打结后皮肤中央可形成一个孔隙通道,以达到二期愈合的目的,线性缝合组使用常规单纯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4)纳入文献必须至少包含以下一项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疝、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研究以及信息提供不完整的研究;(2)综述、病例报告及未发表的文献;(3)回顾性研究、非RCT。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11月15日。提取纳入文章的基本信息与重要的结局指标,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以下量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1)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2)身体形象调查问卷(BIQ);(3)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4)SF-36版本2(SF-36v2);(5)视觉模拟量表。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文献,包括806例患者,其中荷包缝合组411例,线性缝合组395例。对纳入文献研究之间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基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的9篇RCT质量评价均较高。由于各研究的评估形式不统一,无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Meta分析,但是从各项研究满意度汇总结果来看,荷包缝合组术后满意度较线性缝合组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荷包缝合组与线性缝合组术后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4,95%CI:0.08~0.24,P<0.001);但两组在切口疝发生率(OR=0.66,95%CI:0.24~1.82,P=0.42)、手术时间(MD=0.61,95%CI:-3.17~4.38,P=0.75)和住院时间(MD=-0.26,95%CI:-0.82~0.30,P=0.37)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造口还纳术中采用荷包缝合皮肤,与线性缝合相比,能够显著降低SSI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造口还纳术 回肠造口还纳术 荷包缝合 线性缝合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使用线性切割缝合钉与发生吻合口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政文 徐亮 罗文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中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远端肠管闭合技巧。方法回顾1998年7月至2014年1月264例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线性切割器闭合远端肠管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使用1颗钉闭...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中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远端肠管闭合技巧。方法回顾1998年7月至2014年1月264例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线性切割器闭合远端肠管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使用1颗钉闭合远端肠壁者为A组(n=78);使用两颗钉且两钉交接位于远端肠壁横断面中央者为B1组(n=103);使用两颗钉但两钉交接位于肠壁横断面一侧者为B2组(n=83)。分析3组不同闭合方式与术后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最低(0.00%),与B1、B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99,P=0.004);B1组吻合口瘘(1.94%)发生率明显低于B2组(6.02%),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腹腔镜行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吻合时,应尽量使用1颗钉;需要使用两颗闭合钉时,线性切割钉的交接处最好位于肠壁横断面中央,这样有利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线性切割缝合 吻合口瘘
下载PDF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不同左心室成形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洪斌 胡盛寿 宋云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89例,采用传统的线性缝合成形技术;改良术式组:59例,采用改良的心内膜环缩成形技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手术死亡5例(3.4%),其中传统术式组4例,改良术式组1例(P=0.32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和心室颤动。随访134例(93.7%),随访时间51.4±27.0月。远期死亡21例,术后早期心功能Ⅲ级以上是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0)。改良术式组5年和8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91.6%vs.76.3%,P=0.040;91.6%vs.61.4%,P=0.000)。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较术前改善和升高(P<0.05),改良术式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00),但随访30个月时有重新增大的趋势(P=0.046)。传统术式组随访30个月时LVEDD扩大比率明显高于改良术式组(38.8%vs.16.7%,P=0.030)。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满意,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形态和容积是手术的关键。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远期结果优于线性缝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室壁瘤 心内膜环缩法 线性缝合
下载PDF
建筑城市——自下而上城市建筑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晓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8,17,共6页
本文在简要对比当下城市建设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开发模式的前提下,提出建筑城市的概念,并且按照点状综合开发模式、线性缝合模式和网络状综合开发模式三种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自下而上地建筑城市的模式,以期能为过度依赖自上而下... 本文在简要对比当下城市建设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开发模式的前提下,提出建筑城市的概念,并且按照点状综合开发模式、线性缝合模式和网络状综合开发模式三种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自下而上地建筑城市的模式,以期能为过度依赖自上而下静态规划的城市开发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性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动词)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点状综合 线性缝合 网络状综合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6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伊加提.司马义 李俊红 《新疆医学》 2015年第4期436-438,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例;年龄(51.9+4.2)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例;年龄(51.9+4.2)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线性缝合术30例,心内膜环缩成形术31例,血栓清除术18例。结果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53例术后随访3-18个月,随访率87%,心功能I^II级,1例术后12个月死于左心功能衰竭。结论根据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心室室壁瘤 线性缝合 心内膜环缩成形术
下载PDF
电视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50例
6
作者 张振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2年第7期443-443,共1页
关键词 电视腹腔镜 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线性切开缝合 输卵管妊娠切除术 输卵管开窗术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a new single-donor human fibrin adhesive with suture for posterior tibial nerve repair in rat: biomechanical resistanc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7
作者 Reza Erfanian Masoumeh Firouzi +4 位作者 Mohammad Hossein Nabian Masoud Darvishzadeh Leila Oryadi Zanjani Shayan Abdollah Zadegan Reza Shahryar Kamrani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Objective: The use of fibrin adhesives has a broad background in nerve repair. Currently the suboptim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donor fibrin adhesives have restricted their usage.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tudies ... Objective: The use of fibrin adhesives has a broad background in nerve repair. Currently the suboptim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donor fibrin adhesives have restricted their usage.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tudies the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ified fibrin glue prepared from single-donor human plasma in the repair of posterior tibial nerve of rat. Methods: Forty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in the control group, tibial nerve was completely transected and no treatment was done, while in the four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nerve stumps were reconnected by one suture, three sutures, one suture with fibrin glue and fibrin glue alone respectively. During 8 weeks of follow-up, Tibial Function Index was measured weekly and adhesive strength, inflammation and scar formation were assesse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Results: Nerve stumps dehiscence rate and adhesive strength were similar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control group (P〈0.05). By the end of the eighth follow-up week, functional recovery of one and three sutures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s in which fibrin glue was used for repair (P〈0.05). The amount of inflammation and scar tissue formation was similar among all groups. Conclusio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single-donor fibrin adhesive has accept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could provide required adhesiveness and hold nerve stumps in the long term; yet, we acknowledge that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functional outcome ofsinszle donor fibrin adhesive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s Nerve regeneration Fibrintissue adhesive Materials tes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