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DNA与人细胞癌变的关系——癌细胞核基因组mtDNA探针FISH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义德 钱桂生 +4 位作者 李懿 刘素刚 刘卫东 赵自强 曹世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探讨mtDNA与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 3条人mtDNA探针 ,对 6株人癌细胞系和 1例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3条mtDNA探针在 6个癌细胞系的部分染色体或间期... 探讨mtDNA与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 3条人mtDNA探针 ,对 6株人癌细胞系和 1例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3条mtDNA探针在 6个癌细胞系的部分染色体或间期核中均存在阳性杂交信号 ,而在成纤维细胞核中未出现阳性杂交信号。结论 :表明癌细胞核基因组中存在mtDNA的同源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系 线粒体DNA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晓宁 薄惠 刘翠娥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4-17,共4页
目的通过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探针(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以下称HepG2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动态变化,旨在为以线粒体ROS为靶标的肝癌化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pLenti-CMV-mt-roG... 目的通过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探针(mt-roGFP2荧光探针)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以下称HepG2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动态变化,旨在为以线粒体ROS为靶标的肝癌化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pLenti-CMV-mt-roGFP2-PGK-puro慢病毒载体并测序鉴定。将慢病毒载体pLenti-CMV-mt-roGFP2-PGK-puro与包装质粒pVSVg、pRev和pGag-Pol共转染人肾上皮293T细胞,获得mt-roGFP2慢病毒颗粒,并检测病毒滴度。将制备好的mt-roGFP2慢病毒颗粒感染HepG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观察HepG2细胞roGFP表达情况。将对数生长期稳定表达mt-roGFP2的HepG2细胞(HepG2-mtroGFP2细胞)与Mito Tracker线粒体荧光探针共温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t-roGFP2荧光探针的亚细胞定位。取对数生长期HepG2-mt-roGFP2细胞先后经0.5 mmol/L过氧化氢(H_2O_2)和1 mmol/L二硫苏糖醇(DTT)处理,采用尼康A1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拍摄同一细胞,Image J软件分析荧光图片。结果成功构建p LentiCMV-mt-roGFP2-PGK-puro慢病毒载体。制备的mt-roGFP2慢病毒平均滴度为4.04×10~8 IU/mL。mt-roGFP2荧光探针稳定表达在HepG2细胞中,并正确靶向HepG2细胞线粒体,成功构建HepG2-mt-roGFP2细胞。外源性氧化剂H_2O_2的加入可导致HepG2-mt-roGFP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升高,其荧光比值(405 nm/488 nm)从1.19上升到3.98,加入还原剂DTT可使其荧光比值下降至1.25。结论靶向线粒体的mt-roGFP2荧光探针能够实时动态、可逆地检测HepG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变化并实时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HEPG2细胞 活性氧 线粒体 靶向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绿色荧光蛋白探针
下载PDF
稳定表达线粒体钙离子荧光探针4mt-GCaMP6巨噬细胞系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华盛平 王瑶 +3 位作者 郑润琪 李金亮 张维娜 夏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0-365,共6页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钙离子荧光探针的巨噬细胞系,用于研究线粒体钙离子信号在巨噬细胞生理和病理活动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方法用通过绿色荧光强度反映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的探针4mt-GCaMP6制备慢病毒并感染永生化小鼠骨髓来源巨...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钙离子荧光探针的巨噬细胞系,用于研究线粒体钙离子信号在巨噬细胞生理和病理活动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方法用通过绿色荧光强度反映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的探针4mt-GCaMP6制备慢病毒并感染永生化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iBMDM),经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线粒体钙探针的细胞系iBMDM-4mt-GCaMP6。使用共聚焦荧光显微观测钙荧光探针在细胞内的表达,使用线粒体指示探针Mito-TrackerTMRed FM验证所表达钙荧光探针的线粒体定位,Time-lapse成像动态观测加入内质网钙释放剂离子霉素后该细胞对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响应和指示能力。结果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测结果显示,所有细胞均表达了绿色线粒体钙离子荧光探针,其与线粒体指示探针MitoTrackerTMRed FM有明确的共定位。Time-lapse成像动态观测结果显示,加入离子霉素后线粒体钙离子探针荧光强度瞬时(6~9 s)升至基础水平的2倍,持续约45 s逐渐降低到基础水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线粒体钙离子荧光探针的巨噬细胞iBMDM-4mt-GCaMP6,该细胞系可用于实时监测巨噬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钙信号 线粒体探针
下载PDF
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 被引量:3
4
作者 汤连升 张磊 +2 位作者 高立坤 葛仕豪 王树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4-30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山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方法收集山羊卵母细胞,在M199中分别培养4、8、12、16、20和24 h,用特异性线粒体标记探针进行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分布情况。结果生发泡期线粒体多分散在卵... 目的研究山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线粒体的动态分布。方法收集山羊卵母细胞,在M199中分别培养4、8、12、16、20和24 h,用特异性线粒体标记探针进行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分布情况。结果生发泡期线粒体多分散在卵母细胞的胞质内,并且距生发泡有一定的距离;生发泡破裂期线粒体逐渐移向染色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线粒体成簇密布在染色体周围。排出的第一极体中也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结论同其他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线粒体分布情况相比,线粒体在山羊卵母细胞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线粒体密布在成熟卵母细胞染色体周围可能与极体的排出和受精后染色体的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线粒体 特异性线粒体标记探针
下载PDF
线粒体DNA与人宫颈细胞癌变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薛文群 陈道桢 +3 位作者 杨幼易 耿金花 王峻峰 孟西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12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与人宫颈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3条人mtDNA探针,对一株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1、例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24例子宫颈癌患者的活检癌组织及癌旁宫颈组织的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进行了荧光原...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与人宫颈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3条人mtDNA探针,对一株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1、例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24例子宫颈癌患者的活检癌组织及癌旁宫颈组织的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3条mtDNA探针在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或间期核中均未出现阳性杂交信号;而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24例肿瘤组织标本的部分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中均出现了阳性杂交信号。而在癌旁组织的部分染色体或间期细胞核中虽也出现了阳性杂交信号。但与肿瘤组织标本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癌细胞核基因组中存在mtDNA的同源序列,这些同源片段的出现可能与细胞癌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探针 宫颈癌 核基因组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线粒体示踪体系的建立及验证
6
作者 吕琳 王思涵 +6 位作者 曾泉 段晗 毛壮 王唱垚 裴雪涛 王华 李艳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8-935,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报告系统的牙髓干细胞(DPSC)建立线粒体示踪体系,并采用该示踪体系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辐射损伤细胞输送线粒体。方法①构建质粒pSIN-EF1α-COX8A-DsRed2(简称COX8A-DsRed2),并进行基因测序和PCR鉴定... 目的通过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报告系统的牙髓干细胞(DPSC)建立线粒体示踪体系,并采用该示踪体系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辐射损伤细胞输送线粒体。方法①构建质粒pSIN-EF1α-COX8A-DsRed2(简称COX8A-DsRed2),并进行基因测序和PCR鉴定;COX8A-DsRed2用293T细胞包装获得慢病毒(Lv-COX8A-DsRed2)并感染DPSC,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红色荧光蛋白DsRed2在DPSC线粒体的稳定表达(DPSC-COX8A-DsRed2)。②在DPSC-COX8A-DsRed2中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DsRed2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膜受体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线粒体示踪试剂MitoTracker Green的共定位。③采用10 Gy X射线照射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系IEC-6建立细胞辐射损伤模型,并使用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N-琥珀酰亚胺酯(CFSE)荧光染料标记IEC-6细胞;于照射后,立即加入DPSCCOX8A-DsRed2,继续培养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DPSC-COX8A-DsRed2能否向辐照受损细胞递送线粒体。结果①载体成功插入基因COX8A和DsRed2基因序列,COX8A-DsRed2构建成功;DPSC-COX8ADsRed2细胞内表达红色荧光DsRed2;②荧光染色法结果显示,红色荧光报告系统DPSC-COX8ADsRed2与线粒体膜受体TOMM20、线粒体示踪试剂MitoTracker Green共定位于细胞线粒体;③DPSCCOX8A-DsRed2与辐射损伤IEC-6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可观测到绿色荧光的IEC-6细胞中出现DPSC来源的红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表明DPSC与IEC-6之间发生了线粒体转移。结论构建的线粒体荧光探针能够准确指示线粒体的转移,为下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转移在辐射损伤救治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转移 线粒体荧光探针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可用于活细胞线粒体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的分子内可逆环化五甲川菁染料探针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志刚 熊佳 +6 位作者 张炜 李文 潘文慧 张建国 顾振宇 黄美娜 屈军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作为一种先进的光学成像方法,可用于尺寸小于光学衍射极限的生物结构的超清晰成像,为在单分子层面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研究工具,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作为一种先进的光学成像方法,可用于尺寸小于光学衍射极限的生物结构的超清晰成像,为在单分子层面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有力研究工具,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成像技术依赖于标记探针的光物理性质,探针需要在大量缓冲试剂及含巯基试剂存在下才能产生稳定光致闪烁进行超分辨成像,获得理想的超分辨成像结果,但是大量缓冲试剂与巯基试剂对活细胞伤害较大,使得其在活细胞的超分辨成像应用上存在困难,而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需要开发可用于活细胞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的新型光学探针.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用于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的五甲川菁染料探针,不需要外加成像缓冲液及巯基试剂就可以产生光致闪烁变化.基于此,开发了一种分子内自发开、关环反应的新型五甲川菁染料探针,具有活细胞膜通透性.探针不需要使用缓冲液体系及对细胞有害的含巯基试剂,在低功率单束激光直接照射下产生光致闪烁,探针对活细胞没有产生明显毒性,适合活细胞的超分辨成像.进入活细胞后探针选择性定位于细胞线粒体上,在激光照射下产生光致闪烁,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相机(EMCCD)在采样频率60Hz下收集不同条件下的光致闪烁图像,设置不同参数进行结果分析,使用ImageJ进行图像预处理后再使用Falcon算法重构获得活细胞线粒体的超分辨成像图像,相比宽场成像,成像分辨率明显提高,为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定位成像 超分辨成像 五甲川菁染料 光致闪烁 线粒体探针
原文传递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b (Cytb)——a key mitochondrial gene from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丽媛 米铁柱 +1 位作者 甄毓 于志刚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24-432,共9页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Cytb), one of the few proteins encoded by the mitochondrial D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erring electrons. As a mitochondrial gene,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Cytb), one of the few proteins encoded by the mitochondrial D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erring electrons. As a mitochondrial gene,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eviously, a 949-bp fragment of the coding gene and mRNA editing were characterized from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which might prove useful for resolving P. donghaiense from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However, the full-length coding region has not been characterized. Ih this study, we use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to obtain full-length, 1 124 bp cDNA. Cytb transcript contained a standard initiation codon ATG, but did not have a recognizable stop codon. Homology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P. donghaiense Cytb had a high sequence identity to Cytb sequences from other dinoflagellate speci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placed Cytb from P. donghaiense in the clade of dinoflagellates and it clustered together strongly with that from P. minimum. Based on the full-length sequence, we inferred 32 editing event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ccounting for 2.93% of the Cytb gene. 34.4% (11) of the changes were A to G, 25% (8) were T to C, and 25% (8) were C to U, with smaller proportions of G to C and G to A edits (9.4% (3) and 6.2% (2),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he Cytb transcript was quantified by real-time PCR with a TaqMan probe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hase. The average Cytb transcript was present at 39.277.46 copies of cDNA per cell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cycl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ytb was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he different phases. These result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ytb in P. donghaiense, and confirmed that Cytb in P. donghaiense is a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 for studying the expression of other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b (Cytb)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real-time PCR red tide reference gene 'RNA edit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