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枪之路
1
作者 刘未 《走近科学》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公元前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爆发了激烈战争。欧洲人一个个倒在了阿拉伯人喷火的怪物面前;装备了德莱赛步枪的普鲁士士兵以猛烈的火力打得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节节后退,这是人类战争史也是步枪发展史中的几个片段,它们展现了... 公元前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爆发了激烈战争。欧洲人一个个倒在了阿拉伯人喷火的怪物面前;装备了德莱赛步枪的普鲁士士兵以猛烈的火力打得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节节后退,这是人类战争史也是步枪发展史中的几个片段,它们展现了步枪的威力。可以说,不管多么现代化的战争,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步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格森少校 燧石 火门 普鲁士 战争 武器 线膛枪
原文传递
气弩与箭枪——弓箭与枪械的跨界“融合体”(上)
2
作者 东戎 《轻兵器》 2022年第5期29-33,共5页
这些创意武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命名,分别使用各自的商业名称。有时人们会将它们称为“空气弓”或“射箭步枪”。但这两个名称其实并不准确。虽然它们射出的是看似传统的带有尾羽的长杆状箭支,但提供动力的蓄能装置并不是弓片,而是高压... 这些创意武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命名,分别使用各自的商业名称。有时人们会将它们称为“空气弓”或“射箭步枪”。但这两个名称其实并不准确。虽然它们射出的是看似传统的带有尾羽的长杆状箭支,但提供动力的蓄能装置并不是弓片,而是高压气瓶或空包弹,而且它们一般也不通过线膛枪管发射,结合装填和射击方式来看,称其为“气弩”或“箭枪”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装置 商业名称 高压气瓶 融合体 射击方式 线膛枪
原文传递
革命性的枪管制造技术
3
《现代轻武器》 1991年第4期14-14,21,共2页
三家英国公司开发了一种新颖的具有革命的线膛枪管制造技术,可使枪 管寿命延长2-10倍。考虑到在钨铬合金衬套上车制膛线有困难,他们采用了电化学工艺,不但膛线槽车制的与常规机床加工的同样完善,耐用还可加工多边形、椭圆形等异形... 三家英国公司开发了一种新颖的具有革命的线膛枪管制造技术,可使枪 管寿命延长2-10倍。考虑到在钨铬合金衬套上车制膛线有困难,他们采用了电化学工艺,不但膛线槽车制的与常规机床加工的同样完善,耐用还可加工多边形、椭圆形等异形膛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技术 线膛枪
全文增补中
未来单兵战斗武器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维广 《轻兵器》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6,共3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认真思考,探索和研究继小口径突击步枪之后的新一代单兵战斗武器。美国陆军已汇编了一份《轻武器总规划》,北约也已批准了一项名为《2000年后的轻武器》的实施文件。美国于1982年制定了先进战斗步枪(ACR)计划,称...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认真思考,探索和研究继小口径突击步枪之后的新一代单兵战斗武器。美国陆军已汇编了一份《轻武器总规划》,北约也已批准了一项名为《2000年后的轻武器》的实施文件。美国于1982年制定了先进战斗步枪(ACR)计划,称是未来单兵战斗武器的前哨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击步 箭形弹 双头弹 美国陆军 弹重 无壳弹 线膛枪 柯尔特公司 班用机 三发点射
原文传递
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九 19世纪战争武器(2)
5
作者 陈传生 张翼 《轻兵器》 2019年第4期39-45,共7页
燧发枪的最后时光在19世纪战争武器展区,一个专题展柜以'燧发枪的最后时光'(The last of the flintlocks)为题,以著名枪械设计师人物画像和设计图纸为背景,介绍了燧发枪逐步被击发枪取代的历史过程,展示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开... 燧发枪的最后时光在19世纪战争武器展区,一个专题展柜以'燧发枪的最后时光'(The last of the flintlocks)为题,以著名枪械设计师人物画像和设计图纸为背景,介绍了燧发枪逐步被击发枪取代的历史过程,展示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开创性的枪械设计。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作为军用和运动武器的燧发枪已经使用了150多年,虽经不断改进,但其固有的许多缺陷始终难以克服。例如,火石容易磨损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器装备 克里米亚战争 转轮手 印度民族大起义 线膛枪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技术史视野下的“三元里抗英事件”
6
作者 刘鸿亮 李淼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72,共11页
发生在1841年5月29—30日的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约有7500名民众,持冷热兵器,拥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等优势,将一个百人的英军连,在手持的燧发枪无法打火的情况下围困之,最终此连却在英军两个水兵连手持击发枪的帮助下侥幸逃脱... 发生在1841年5月29—30日的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约有7500名民众,持冷热兵器,拥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等优势,将一个百人的英军连,在手持的燧发枪无法打火的情况下围困之,最终此连却在英军两个水兵连手持击发枪的帮助下侥幸逃脱,入侵英军中仅7人死亡,25人受伤。如此小的斩获,匪夷所思。这里,被围英军中的击发枪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如果不是天降大雨的缘故,英军可能会发挥其陆上"纵队战术"的优势,如此民众损失将会更大。该事件暴露出清朝军事技术的落后,也初步触发了一些反清意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里抗英事件 伯克式前装线燧发 布伦士威克式前装线击发 纵队战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